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南京2021高三第一次模拟政治_小高考政治南京模拟

tamoadmin 2024-07-13 人已围观

简介1.求2010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2.考生必看:高考黑马分享的逆袭攻略3.2017年新闻联播时事政治4.面对高考,关于历史有没有好的经验?或者答题方面的?5.高考前必须要搜集的作文素材6.人类的发明问题7.17年前他偷盗高考试卷,熟记试题后参加考试,后来怎么样了?8.我国的高考制度存在那些问题?“老师,我要改科,对不起。”小于,一所四的高三学生,开学第一天,他找到了化学老师黄群(化名)说抱歉,因为自

1.求2010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

2.考生必看:高考黑马分享的逆袭攻略

3.2017年新闻联播时事政治

4.面对高考,关于历史有没有好的经验?或者答题方面的?

5.高考前必须要搜集的作文素材

6.人类的发明问题

7.17年前他偷盗高考试卷,熟记试题后参加考试,后来怎么样了?

8.我国的高考制度存在那些问题?

南京2021高三第一次模拟政治_小高考政治南京模拟

“老师,我要改科,对不起。”小于,一所四的高三学生,开学第一天,他找到了化学老师黄群(化名)说抱歉,因为自此以后的每一节选修化学课,他和班上的十几个同学都要离开教室,跑到选地理的班级去上课了。

“我也很无奈,但对孩子们的这种选择,我也很理解,毕竟,高考成绩是最现实的。”黄群很无奈,却又无法改变现状。

这样的境遇,在过去的十年中,黄老师已经历了多次。在这十年中,江苏高考方案经历了4次变化,用了5个方案,每一次变动,对黄群,对像他一样的老师们,都是一种“考验”。

这样频繁的变动,让他们感觉有些无所适从。而这样的变动频率,在全国也是极其罕见的。

更让黄老师他们觉得揪心的是,今年高考方案遭到这么多的非议,看来明年的高考方案肯定会有新的变化,他们,又要面临新的适应。

江苏高考

10年5方案

1999年高考模式为3+2,这个方案从1994年延续至1999年。分文理科,文科生考政治、历史,理科生考物理、化学。

 1999年

“3+2”模式

该模式也分了文理科,从考查科目来看,比“3+2”考查得要多。文科生要考地理、理科生要考生物。学生的高考科目实际是6门。也就是文科生考语、数、外三个单科外,还要考政治、历史、地理的综合卷;理科生则除语、数、外三科外,还考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卷。

2000年-2001年

“3+小综合”

这个模式只在江苏实行了一年。考生除了考语、数、外三个单科外,还要考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科的大综合卷。该模式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但模式要求学生同时学习9门高考科目,负担很重。

2002年

“3+大综合”

此模式在保留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必考科目的前提下,另外的两门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课中自由选择,其中一个“1”是报考高校指定的选考科目,另一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选。这样的模式打破了文理分科,学生可以跨文理科选科,共有15种组合可以选择。

 2003年-2007年

“3+1+1”

2008年?

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

2008年江苏的高考方案中,统考科目只有3门,即语文、数学、外语,总分只有480分(含40分附加分),同时在一般情况下,学生于高二时进行学业水平测试的必修科目测试,高三时进行学业水平测试的选修科目测试,必测、选测等级会影响考生的普通类高校报考资格及能否上本科、能否达到具体学校等级要求等。

 高考一变

2000年改为3+小综合

三科揉成一团无处下手

2000年之前,黄老师已经评上了高级教师,在学校里,他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从高一到高三一轮一轮地带过几次后,几乎固定在了高三年级,扛起高考冲刺的重担。

当时的高考方案是“3+2”,理科生的“2”指的是物理、化学,一个年级有七八个班的学生学物理、化学,理科生占绝大多数,化学课学生们爱学,老师上起来也非常尽兴。“我在课余还辅导学生竞赛,有时候弄些小实验让他们对化学更有兴趣。”此时的黄老师对工作充满。

2000年的时候,江苏高考方案开始了十年来的第一次变化,从3+2变为了3+小综合。

那一年,黄老师担任高三年级的班主任。对学生们而言,这个冲击并不是太大,反正大家都是一样的。可是,作为化学老师的他,却第一次感到无所适从了。

物理、化学、生物,这三门学科将在一张试卷上考核,而且还要考综合题。“我就琢磨了,其实各个学科要想打通是很难的,即便有一些知识点可以联系起来。”那段时间,黄老师就和物理、生物老师“泡”在了一起。小综合是全新的模式,没有现成的练习题,他们上完课后,就会在一起设计“人造拼凑题”,找出相通的知识点。“可是各个学科毕竟不同,拼在一起实在太勉强了。”每次出题,黄老师都要耗费大量的脑细胞,有时一干就到深夜。可是高考中,三门学科都在一张试卷上,根本没法看出哪位老师教得更为突出,学生考试成绩更好。

黄老师管的是自己的班,自己的学科,而胡扬(化名)却要管一个学校的事儿,当时他是学校教务处负责人之一,2000年,高考改成了3+小综合后,胡扬的工作时间不得不延长。“问题开始出现,而且是出在老师身上。”原本不在高考科目中的生物和地理变成了高考科目,当务之急是招生物、地理教师,这些科目高中原来只要会考要求,现在上升到高考要求。多少年不作为高考科目出现,生物、地理老师好不容易才安排到位。

高考二变

2002年3+大综合

考生开战九门学科

小综合到了第二年,老师们好不容易搞出些名堂,摸索出一些经验,学生们也逐渐适应了这个方案。但让黄老师没想到的是,2002年高考方案又变了。

“不瞒你说,当时我听到这个方案,脑袋都蒙了,我一直还是比较骄傲的,我所在的学校很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当时周末都不怎么补课,可听到这个方案,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学生们要吃苦头了。学习的乐趣还有没有?”面对记者,黄老师的表情沉重起来,3+大综合,九门学科都得学,一点都不能含糊。

“最明显的就是,每个孩子桌子上的书都更多了。”黄老师说,一门学科最少一本书加一本辅导书,9门学科18本书,而很多学科都有两三本教材,学生们的课桌突然变得拥挤起来。“书堆得那么高,小孩低头写字,从前面都看不到书后面到底有没有人。”黄老师用手比画了一下,又摇摇头。

可孩子们到底得参加高考,还得适应这个方案。早读课、班会课上,他都得一再强调,“九门学科都很重要,不要有太过分的瘸腿现象,薄弱的学科要多花些时间。”看到孩子们疲惫的眼神,其实每说这番话前,他都要经过一番思想斗争。

“真的,那一届的学生太累了。”他说,几次的高考改革中,这个方案是负担最重的,也是他当班主任心中最为心疼的一年。

“九门课老师都要课,都说重要,那就只能加课了。早晨提早上课试过,晚上上晚自习也试过,最后周六补课也上了,而且还不是高三一个年级,高二的学生也参加。”胡扬此时已升任学校教务主任,周六周日全天泡在学校里。

在实行大综合的过程中,各方议论不断,但让胡扬又一次没想到的是,这个方案只存在了一年,又变了。

高考三变

2003年开始3+1+1

15学科组合让人不知所措

面对众人的反对,大综合的方案竟只实施了一年就被*。江苏新启用的3+1+1方案似乎让孩子们不用那么受罪。可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十五种组合,当时学生们是兴的,因为他们想学什么就可以学什么,还只考五门,前面两次高考改革,一次是考六门,一次要考九门,就数这次门数最少,才五门。”黄老师说,当时大家甚至认为,这个方案很像公认负担轻的3+2,但又比3+2好,因为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开学了,学生开始选科,黄老师的麻烦也来了。“老师,我们家孩子想选化学和政治,凭什么不给选?”一位家长找到黄老师,愤愤不平。黄老师只能跟家长耐心地解释:“这是因为选科组合很多,总共有十几种呢,而且选化学和政治选科的只有十个人,根本不能独立开班。”

“那我们不管,我们偏要学这个选科。”家长死活不同意。黄老师可急坏了,开学好几天了,如果不定下来,其他孩子也没法正常上课。

每天下了班,黄老师都会主动打电话给家长和学生,希望他们能够从大局出发,也是为了孩子自己的发展,能够重新选择选科。十几天之后,家长这才松了口,选定了物化组合。

“可是我后来发现,我给他选错了,如果他选了政治,应该能考出更好的分数。”黄老师有些自责,因为考试成绩出来后,大家才发现,各科的难度不一样,物理很难,选物理的学生得高分难,而选其他科目的学生得高分更容易些。但在录取的时候,又只划一道线,肯定是选择了易考科目的考生更“划算”。

“第一年3+1+1的成绩出来就乱套了,物化组合没什么人愿意选了,物理是最不受欢迎的,化学也好不到哪儿去。学生们开始普遍要选一些奇怪组合,生物、地理这样的组合都出来了。文科的搭理科的,怎么划算怎么搭。”黄老师所在的学校,3+2时有七八个班的学生学物化,在3+1+1方案实行后,变成了四五个班学物化,“我也老是劝学生、劝家长,劝得自己也没底气,不知道以后怎么样。”

“前几次改革,家长、学生反应都不大,因为觉得反正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句话:公平。但这回不一样了,十五个组合让老师和学生同样不知所措。”胡扬所在的学校在3+1+1的模式实施头一年开了四种组合班,政治、历史组合,历史、地理组合,物理、化学组合,化学、生物组合。这一年还相对平稳,学生们按照文理科来选择了。“第二年的情况就不一样了,看到考物理的学生得分不高,而文理科又都是一条线,家长坐不住了,到学校来找,要求让小孩选两门容易考的科目。”

“高考方案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为什么你们要剥夺学生兴趣的选择?”一位家长甚至写了投诉信到学校。

“家长可不管你学校有多少教师、有多少教室,他们就是要你满足他们的要求。”胡扬说,“没办法,有个别学生选得很怪,我只能让他们跑班上课,其实学生自己也觉得不踏实,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班。”

 高考四变

2008年新方案

特复杂让人不省心

“很多人在08方案出来时就挺乐观的,可我不这么看。”经历了前几次高考方案的变动,黄群说,最后08方案的实行,的问题是出在考试方式、计分方式上。

08方案此前经过了社会公示,这还是头一遭,不少人感觉,这次很民主,而且在征求意见后,还对考试分数和学业水平测试选修测试时间等重要内容进行了调整。但正式公布时,有部分声音认为,这个方案比较复杂,复杂就意味着难操作,没想到,最后的结果比预想的要困难得多。

“我们在小高考之后还是很高兴的,因为学校比较好,学生素质算全面,所以小高考考的必测科目四A的学生特别多。”黄老师当时也比较兴奋,因为再在选测中拿两个A,总分就能加十分,而这次高考总分480分,加十分可是不得了的利好。还没高兴多久,在一次摸底中,学生们的选测能拿到两个A的不多,如果两个A拿不到,4A也是白拿了。这时候大家开始觉得事情有点不妙。

高考成绩公布后,黄老师痛心疾首,学校有几十位学生栽在了化学上,他们的语数外成绩不差,两门选修科目中一门考得也不错,一般都在B以上,可偏偏化学只考了C。更别提不少4A考生了,因为没拿到选修两个A,他们的4A真的白考了。

胡扬坐在办公室,陷入了沉思,他才40多岁,头上的白发已经非常明显,“学校里学理科的学生越来越少,改科的人越来越多,课怎么排?虽然高考的统考科目是语数外,现在最让师生头疼的却是学业水平测试。”

看到这种现状,不少新高三学生因此纷纷把化学学科改成生物或地理。暑里,学校安排了从化学改到生物、地理学科的四五十人参加新课补习,虽然黄老师的化学课讲得很精彩,是学生们在网上评选的尊敬的老师之一。可这位受欢迎的老师学生越教越少,由于改科的学生太多,最后只能跑班上课。

“没办法,物理是选理科学生的必选,理科院校招生比例大,所以学生不会把物理改掉,把化学改成文科的地理是改科学生中选择最多的。虽然从长远来看物理配地理的组合对发展不利,但人都有趋利性,要应对现实问题,只能先考虑等级达标了。”对学生的改科,黄老师只能表示理解。

课被砍了一半,每周他都只有六节课可上,班上的学生纷纷跑了。黄老师想,什么时候方案才能再改?但听说方案可能又要改了,他也并不开心,因为对学生和老师来说,也许又是另一次折腾。

“小白鼠”考生

要做全能战神

十年间,江苏的高考方案换得像走马灯似的。

一会儿学五门,一会儿又要学九门,学生们被这样的变化绕晕了头脑。每次新方案出来,当年的考生就成为试验新方案的“小白鼠”。不过,按照几次方案越变越复杂、要求异常全面的走势,这一批批“小白鼠”必须成为“全能战神”才成……

九门科目都要考

谁都要做全能战神

“高考要考九门,成天做题,人都傻了。”小沈是2002年的江苏高考考生,虽说她的成绩还不错,可想起当年的高考,她就觉得胸口发闷:“我很不幸,正好摊上了最苦、最累、最莫名其妙的3+大综合。”

2000年、2001年,江苏高考都是3+小综合,这个方案基本上得到了学校和考生们的肯定。小沈是2002年参加高考,按往常的习惯,学校在高一下学期就该文理分科了,可这一届学生却迟迟没有分文理科。老师们都说,方案没确定,没法分班。升高三的暑,他们才知道高考要考3+大综合。

上课时,每一位学科老师都会在课上说,“别看我这科在大综合试卷里可能只有50分,可万一学不好,可能你就从本科落到专科。”

抱怨归抱怨,可是这个方案已经是既定事实,小沈只有埋着头苦学,背书做题。因为物理基础太差,除了平时的课堂学习外,爸爸还特地给她找了位物理老师给她补课。

终于熬到了高考,成绩公布的那一天,小沈却欲哭无泪。让她花费了很多精力的大综合考得却不理想,只考了200分出头,而语数外也因为没有复习太多,成绩也不出彩。最终,小沈还是考进了南京的一所高校,可她说,如果让她考自己擅长的文科,或许她能考得更好。

哪门好得分学哪门

我换换换换

喜欢地理和历史,可是学校却没有这个组合,小刘只能忍痛割爱,把地理学科改成了政治。现在说来,他还有些遗憾,如果当初选了地理,他至少还能多考十几二十分。

3+大综合只坚持了一年,就在2003年被取消了。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小刘还着实开心了半天,课业的负担毕竟减轻了。高二了,学校开动员大会,让学生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挑选两门。小刘决定得很快,“就地理和历史吧,两门都是我的强项。”

意向表交上去后,学校却说,这个组合不好开,选择历史和地理的学生全校只有十几个。老师也找小刘的爸爸谈了半天,劝说他们换掉地理。虽然有些遗憾,但小刘还是服从了学校,改选了政治和历史。

“这个方案对偏文的学生还好,但对偏理科的中等考生十分不利。”在几次模拟考试中,学校将各种组合的考生成绩进行排名,结果发现,选考物理化学的尖子生和选择文科的中等生成绩相当。小刘说,历史科目考个120分,其实还蛮轻松,但物理、化学要考到这么高的分数难度可就大了。到了高二下学期,很多理科生就临时换选科到文科组合班了。

 调查

变变变:只因想让高考包打一切

“江苏高考方案屡次变脸,不能否认,每次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却是弊大于利。”南京一位高校学生处负责人分析,教育主管部门其实是想通过这样的改革,引导学生、中学更为重视素质教育的培养,让学生们尽量做到全面发展。

不过,他也指出,这样的想法未免过于天真、失之简单。不管考试的方式、录取模式如何改变,想用高考这根指挥棒来引导学生提高素质教育,有点勉强。而素质教育的推行,也绝对不是小小的高考所能涵盖的。方案设计时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一点,一厢情愿地用高考来解决素质教育的问题,最终只能是吃力不讨好。

“本来3+2一直很平稳,改成小综合是有院士专家提了意见,认为不重视生物、不重视地理,这也开启了频繁变化的序幕。”教育界一位资深人士说。

2000年,江苏高考方案变成了3+小综合,据说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有院士提出,生物是未来世界发展不可缺少的知识,而在3+2模式中,生物不能参与其中,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同样,也有地理学科的专家提出,地理也非常重要,现在都地球村了,不能把地理排除在高考之外。基于这样的原因,江苏高考变成了3+小综合,这个方案也并非江苏独创,而是在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响应。

基于类似的原因,在小综合实施了两年后,大综合隆重登场,高中学习的主要学科全部进入了高考,学生不再分文理科,门门要学、门门要考。

为什么只存在了一年的大综合就退场了?有关人士透露,由于考九门学生负担实在太重,不管是身处其中的教师、学生觉得负担重,高校在选材时也无法判断,只能看总分,不利于分专业培养。而专家、学者们反对的声音也非常大,所以一年后这个方案被废止。

在大综合之后,3+1+1方案的登场曾让人们一度充分肯定。这个方案的制定出发点是希望考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而且只考五门,一度让人有又回到了很受追捧,普遍认为最公平的3+2方案的错觉。但3+1+1和3+2虽然在算术上加起来都等于5,却有很大的不同。3+1+1出现了15种可选组合,但几乎没有一所学校能开齐所有组合,学生并没有真正自由地选科,加上各科的难度难把握,出现了一些投机选科现象,违背了方案制定者的初衷。但江苏此次一直坚持下去,直到配合新课改出台了2008高考新方案。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南京高校的专家曾经参与了2008年高考新方案的调研工作。“2005年,我接到通知,成为08新方案的调研人员之一。”专家说,当时,江苏省共派出5组人员对2008年高考方案进行调研,其中江苏省教科院一组、部属院校一组、省属高校一组、南京及苏南一组、苏北地区一组。

各个小组分别进行基层调研后,总共拿出了六套备用的初步方案。“后来,方案就上交了,接下来就没有再组织大家讨论。”再后来,教育主管部门就拿出了一套修改的高考方案,进行了公示,修改,直到成为现在使用的这套方案。

据他透露,此前江苏的3+小综合、3+大综合这两个方案,是在没有组织高校或是众多基层教学单位进行研讨就直接出台的。而3+1+1则是借鉴广东省使用过的高考方案,似乎也没有在大范围内听取各方的建议。

2006年9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的2008年高考方案公示内容亮相了。

2006年10月,在经过广泛调研后,公示方案进行了四项调整:语数外考试分值调整、将三次“高考”减成两次、适当细化了选修科目等级、提高了填报志愿的资格。

2007年3月,2008年高考新方案获教育部批准。

2008年4月,江苏省教育厅宣布,2008年江苏高招的录取批次、选测等级、政策性照顾分和高校招生自主权将再次进行了四项调整:专一专二批次合并招生;本三批次选测科目最低等级要求从2B调整为1B1C;一些政策性照顾分的分值减半执行;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高分低等级或低分高等级的考生可由高校自主录取。

目前,江苏2008高考方案的完善正在酝酿之中。

专家

刘海峰:高考方案不宜频繁改动

专家档案

刘海峰

现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担任教育部首批文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

如何看待江苏高考方案的多变?一定要频繁改革才能说明我们的教育是在不断创新吗?近日,记者就此话题与资深高考研究专家刘海峰教授展开对话。

记者:江苏高考十年间变了四次,全国也有不少省份同样是自主命题的,是否也像江苏一样会变换方案?

刘海峰:变动方案是肯定的,各个省份都在探索。但据我了解,近年来,江苏应该是变动较多的省份,目前还没发现其他省份变动更多。

记者:您如何评价这样的变化?

刘海峰:应该说,江苏高考有很强的改革精神吧。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大问题,高考方案也可以改革,并不是说一定要稳定三年或以上。

记者:一个省份要进行高考改革,您觉得怎样才是恰如其分的?

刘海峰:高考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社会上的各种看法多执其一端。高考改革如果不通盘考虑,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局面。如果改动太多、太快,会给中学教学带来不小的影响,吃亏的主要是家长和学生。因此高考研究者和决策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因难度大而裹足不前,也不能迫于舆论压力盲目地为改革而改革。

记者:可是,为什么高考改了多次,仍然不能做到让各方都满意?

刘海峰:参与其中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改革者较多从教育的原理和理想出发,而作为考生、家长,是以参与者的身份从自身考虑,来看待公平问题。如果自己平时成绩比较好,但考大学时因为高考模式问题没有达到理想,那很有可能会给考生一个不公平的印象。对考生而言,最关注的还是公平性问题。所以要让各方满意,一定要兼顾公平、效率。

记者:表述比较复杂的一些高考新方案似乎都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但以前较为单一的方案几乎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原因在哪里?

刘海峰: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考凸显了灵活多样与简便易行的矛盾。兼顾统一性和多样性是高考的原则,原来的高考方案都是较多统一性,后来改向多样性,这和简便易行造成矛盾。主要是报考的科目虽然灵活,但是纷繁复杂。甚至有些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闹不清如何对应。所以说,灵活多样不能一下子走得太快,这对矛盾要兼顾要从全局观考虑。现在科目越来越多样,但是要讲清楚不容易,总会出现一些与期望值差别很大的问题。

记者:既然多样复杂的高考听到的反对声较多,是否走回较统一的简单方法可行?

刘海峰:这样的例子也曾出现过。上世纪90年代,海南、湖南、云南等省的高考分了四个科目组,造成了较大的问题,湖南就退回了原来的3+小综合方案。

但目前全国多个省区进行新课改,因为新课改本身就复杂多样,强调选修、个性,分模块。高考既然是看考试成绩,调公平、高效和具有可比性,尺度要比较单一些。而课改本身是越多科目考试越好,但是高考是选拔性的不能太多科目。改革目标还是灵活多样,但是要考虑可行性,将消极影响减到最少。

方案多变

外地高校少录取

“每次一改,我们就跟着闹腾半天。”外省一所高校的招生负责人直言不讳。江苏高考方案十年四变,而兄弟省份中像江苏这样频繁变脸的却很少见。学校在全国各地招生,方案变动都没有江苏多。比方说,浙江的小综合坚持了很多年了,学校在当地的招生宣传就很方便,网上录取软件也不需要变动。但是江苏小综合没两年就换了,一会儿大综合,过一阵子又换成了3+1+1。高校也是尝尽了苦头,大综合不分文理,学校专业录取时简直是一团浆糊,在一些高校,偏理的考生最后服从进了文科,学生没兴趣学,老师教得也痛苦。刚刚准备对策时,3+1+1又来了,十几种组合的考生却用一条分数线,上海一些在江苏压根录取不到理科尖子生,后来只好把投放在江苏的理科全部取消了。

“高考方案只要一变,学校就要不停地调研。”另一位高校学生处处长向记者抱怨,学校在招生宣传时,总要告诉家长和考生一条大致的报考参照线。可是高考方案一变,以往的数据就完全无效,学校就没法预估分数线了,只能重新到中学搜集高考成绩情况,比方说全校前100名考了多少分,高分段考生有多少人。这些工作量都是非常大的,往往要出动上百名老师到中学摸底。

08年的新方案就更别提了,因为每所高校都要对考生提出不同的选测科目等级,可是学校却迟迟难下决定。万一等级的要求提得过高,学校录取很有可能出现断档,甚至线上生源不足,可万一提低了,学校面子也挂不住。后来,学校只能到各个市县进行模拟考试的数据搜集,看看学生的语数外成绩和选科等级是否匹配,这也耗费了学校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数据

七成家长

直喊“折腾人”

短短十年内,江苏四易高考方案。从南京一家调查机构的最新调查数据来看,老师、家长对这种变动频率并不看好。

“江苏省高考方案变动,您觉得是探索?改革?还是折腾?”对这个问题,受调查的960位教师中,有455人表示“探索中前进,有成功也有失败”,约占47.40%;有444名教师表示“这是折腾学生、家长和老师”,约占46.25%;只有61名教师觉得这是“改革和成功”。

而家长们反对的声音更大,266名家长中竟然有204名认为“这是折腾学生、家长和老师”,占76.7%,其余62位家长都表示这是“探索中前进,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没有一位家长认为“改革很成功”。南京家长孙先生直言,每年高考都事关几十万考生,其实就是几十万家庭,这样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一定要有全局观,保持稳定。过多的改革会让学生招架不住。(记者 黄艳 谢静娴)

求2010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

://.ttshopping.net/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综合模拟题

(课程代码:0370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是( )

A.第一次战争

B.第二次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 )

A.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以家族为单位的集体经济

C.以机器为生产工具的工场经济

D.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商业资本主义经济

3.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B.帝国主义的社会内部矛盾

C.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D.中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4.清在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朝军备落后

B.清闭关锁国政策

C.道光帝犹豫不决

D.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5.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是( )

A.林则徐

B.严复

C.魏源

D.康有为

6.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是( )

A.魏源

B.林则徐

C.龚自珍

D.姚莹

7.1898年,写《劝学篇》,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的洋务派官僚是( )

A.李鸿章

B.张之洞

C.左宗棠

D.刘坤一

8.《革命军》的作者是( )

A.章炳麟

B.黄兴

C.孙中山

D.邹容

9.1912年3月,南京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它是( )

A.《中华民国约法》

B.《中华民国法典》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暂行约法》

10.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

A.辛亥革命中

B.中

C.五四运动中

D.国民革命运动中

11.中国先进分子中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蔡元培

12.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 )

A.1921年底孙中山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

B.1922年陈独秀等***人参加改组国民党会议

C.1923年“三大”决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D.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

13.中国***从理论上初步说明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会议是( )

A.二大

B.西湖会议

C.一大

D.四大

1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道路理论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八七会议后

B.六大后

C.古田会议后

D.遵义会议后

15.井冈山时期,提出红色存在与发展必须坚持( )

A.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B.党的建设、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C.党的建设、 武装斗争、 统一战线

D.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统一战线

16.标志建设***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重要开端的是( )

A.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B.三湾改编

C.南昌起义

D.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17.1933年5月,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并任同盟军总司令的是( )

A.冯玉祥

B.周保中

C.吉鸿昌

D.杨靖宇

18.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着力解决了( )

A.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B.红军的前进方向问题

C.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D.土地革命的政策问题

19.抗战时期,中国***的土地政策是( )

A.没收地主阶级土地

B.消灭富农

C.征收富农多余财产

D.减租减息

20.抗战胜利后,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提出的口号是( )

A.和平、民主、统一

B.和平、民主、团结

C.和平、民主、建国

D.民主统一、和平建国

21.1946年2月10日,国民党特务政破坏“庆祝政协成功大会”,致李公朴、郭沫若、马寅初及新闻记者等多人被打伤,史称( )

A.下关惨案

B.校场口惨案

C.“一二·一”惨案

D.李闻惨案

22.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挑起全国性的内战的起点是大举围攻( )

A.东北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山东解放区

D.陕甘宁边区

23.新中国成立初期,各解放区建立的过渡性临时形式是( )

A.军事管制委员会

B.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C.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D.各级人民

24.新中国成立初期,除了人民解放军在前线的胜利之外,中央人民、中央人民为人民所作的最大一件工作是( )

A.镇压

B.稳定物价和统一财政工作

C.“三反”运动

D.“五反”运动

25.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当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后,企业的利润实行( )

A.归国家所有

B.归企业所有

C.用于工人的工资

D.四马分肥

26.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新民主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共产主义社会

27.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的标志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六中全会

C.十二大

D.十二届三中全会

28.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是( )

A.陈云

B.周恩来

C.

D.

29.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

A.斗争扩大化

B.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农村人民公社化

30.1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最鲜明的特点是( )

A.改革开放

B.快速发展

C.以人为本

D.与时俱进

参考答案:1. A 2. A 3. C 4.D 5. C 6.B 7. B 8. D 9. C 10.C 11. B 12.D 13. D 14. A 15.A 16. B 17. A 18. C 19.D 20.B 21. B 22. B 23. A 24. B 25. D 26.C 27. A 28.A 29.C 30. A

一、名词解释题(共5题,4分/题,共20分)

1、洋务派

为了挽救清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2),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2)。

2、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1),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1),选出了以瞿秋白为总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八七会议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1)。

3、重庆谈判

为了争取和平民主(1),不顾个人安危,于1945年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1)。10月10日,双方签署《与代表会谈纪要》即双是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1),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1)

4、《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1),“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敌,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1)。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1)。

5、十一届三中全会

18年12月18日至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1分)。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1分),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的功过是非问题(1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分)。

二、简答题(共5题,6分/题,共30分)

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3分)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和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 互相区别 又 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3分)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3分)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3分)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3分)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1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1分)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1分)

4、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第一,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3分)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1分)

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1分)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1分)

5、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第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2分)

第二,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我国地大物博,能坚持长期抗战。(1分)

第三,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1分)

第四,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三、论述题(共2题,10分/题,共20分)

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2分)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3分)

(3)中国***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3分)

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2分)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买办,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多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3分)

第二,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在共同繁多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不仅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的斗争,而且对他们某些不妥的意见进行批评,诚恳地帮助他们进步,这是的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更加融洽,合作方式不断发展完善。(2分)

第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2分)

第四,中国***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3分)

世界近现代史习题及答案 课件

://.kejianhome/edu/UploadFile/2009-5/ghjghjgh.rar?vspublic=747158995877ee3e4aba45257deb7ea6.exe

考生必看:高考黑马分享的逆袭攻略

2010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其中包括《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2010(江苏卷)说明》语文、数学、英语,《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2010(选修科目)说明》历史、地理、思想政治及物理、化学、生物。快报曾率先披露了语数外的主要变化,与此次出炉的高考考试说明高度吻合。快报特邀南京金陵中学、南京一中、中华中学三所一流名校的名师对九科考试说明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名师们表示,2010年的考试说明变化不大,而对于考生来说,即将拿到考试说明也意味着2010年高考备考的真正开始。 谢静娴 黄艳

[语文] 只有一个变化:取消选考题

金陵中学高级教师 王奎礼

细读2010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发现,除少数地方文字表述有变化外,语文学科的内容变化只有一个:取消考生选考权,改为命题人做主。

2008、2009两年,除文科的加试内容外,试卷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部分。选考部分考查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考试时,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只要选择其中之一作答即可。2010年取消了选考,将选考部分的内容纳入了必考内容的现代文阅读部分。这样,现代文阅读部分包含A、B两部分内容,A部分是文学类文本,B部分是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现代文阅读部分的题量由原来的4题,增加到7题,分值也相应地由原来的23分变成了38分。因此,试卷的结构也会相应地做些调整。如此一来,试卷上出现的每道题考生都得做,考生再也无法取巧了。

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前两年来选考的考生实际得分率,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总要比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少7个百分点左右,折成分数相差1分多,这有损高考的公平性;其次,不少学校和考生因为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题相对好拿分,因而平时复习就专攻实用类文本阅读,这样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样一改,无形中加重了考生的负担,客观上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以往考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复习时也许只要着重强化一类文本的阅读训练,现在论述类和实用类两类文本的阅读训练都得认真准备。而且,对于高校招生来说,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能力显得更为重要,而对于广大考生来说,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本身难于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因此,在复习时,考生当然就不能忽视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训练。

当然,无论考试说明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高考考查的还是考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广大考生也不必惊慌。只要按照考试说明,根据变化的内容略作调整,努力将考点一个个复习到位,落实到位,就一定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数学] 没有变化,复习要回归课本

金陵中学 南京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季斌

2010年与2009年考试说明相比,没有变化。

一、命题指导思想与2009年相同

1、突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

2、重视数学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3、注重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

二、考试内容和要求与2009年相同

1、必做题部分:

8个C级考点:①两角和(差)的正弦,余弦及正切, 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③等差数列, ④等比数列 , ⑤基本不等式, ⑥ 一元二次不等式, ⑦直线方程, ⑧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另有36个B级考点和30个A级考点。

2.理科附加题部分:

B级考点36个,A级考点12个,没有C级考点。

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与2009年相同

必做题: 填空题14题约占70分;解答题6题,约占90分。

附加题:共6题,其中必做题2题,考查选修系列2中的内容(不含选修1);

选做题共4题,考查选修系列4中的4-1,4-2, 4-4, 4-5这4个专题中的内容,考生从中选2题作答。

试题难易比例:

必做题中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的比例大致为4:4:2, 附加题中该比例为5:4;1。

复习建议

1、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考方法的复习与训练,扎实的基础才是取胜的关键;

2、回归课本,课本中的典型例题,习题是高考命题之“源”;

3、加强应用题的训练,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意各题的规范及答题的技巧,做到会做的题不失分,不会做的题多踩得分点。

[英语] 形式与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金陵中学高级教师 程从兵

2010年江苏高考英语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与2009年基本保持不变。试卷分选择题部分和非选择题部分:总题量81题,总分120分,其中听力20题20分;单选15题15分;完形20题20分;阅读理解15题30分;任务型阅读10题10分;书面表达1题25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变化1:词汇表中增加169个单词,删去164个单词。建议考生特别注意考试说明中词汇表打“*”号的新增词汇。

变化2:阅读理解题目要求考生能够理解“文脉逻辑关系”。考生要想准确、深刻地理解一篇文章,必须对文章的结构有所了解,把握全篇的文脉,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文章结构或是前因后果,或是平铺直叙,或是前后通过一条主线按逻辑构成一个整体。

变化3:把2009年“对所听内容作出判断”改为“对所听内容作出简单判断”。今年明确表示对所听内容是简单推断。建议平时不要过度加大听力难度。

变化4:任务型阅读题目要求有所提高。把2009年“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恰当的词语完成与短文相关的图表”改为“根据所读,用恰当的词语补全全文提纲,概括关键内容或作要词词语转换”。任务型阅读提供了两种示例——表格式和树状式。题例中要求考生根据所读内容在文章后表格中的空格里填入一个最恰当的单词。注意每空一词。其中在第二示例别强调“补全填空应符合语法和搭配要求”。这些变化要求考生能够顺利读懂文章,并能够掌握文章大意和分析文章结构框架。同时也要求考生拥有扎实的语法和词汇知识,做到自如应用。

变化5:书面表达示例增加到两个。一个是根据汉语提示的信息用英语写一篇15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第二,根据对所给的理解,描述一下他们可能的做法并发表考生的看法。第二个示例给了考生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但同时需要考生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谋篇能力。

[生物] 实验考查内容略有变化

南京市中华中学生物教研组

经过比较2009年的生物考试说明发现,生物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实验考查内容上,删除了部分内容,同时也增加了一些内容,试卷以中等难度题为主,考生们复习时一定要留意。

1.命题指导思想、知识内容及实验内容考试等级要求的具体含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均与2009年相同。

2.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考查内容及等级要求也与2009年相同,90个知识点中A级要求37个,B级要求44个,C级要求9个。

3.实验考查内容略有变化,删除了“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a级要求的实验,增加了“模拟尿糖的检测”b级要求的实验;将“探究酶在洗涤方面的作用”由a级要求提高到b级要求。因此20个实验的a:b:c由2009年的7:10:3改变成5:12:3,提高了对实验考查的等级要求,需要引起大家注意,要增加对“模拟尿糖的检测”实验的复习,要注意达到b级要求,即“初步具备验证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对“探究酶在洗涤方面的作用”实验的复习也要按b级要求复习。

4.在“典型题示例”中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4道单选题、2道多选题、2道非选择题,今年共有18道单选题、7道多选题和14道非选择题。增加的单选题的题号是8、9、13、16,涉及到的内容有甲状旁腺素、降钙素与血钙的关系、种间竞争的实例判断、在观察细胞中染色体行为并计数时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结果的判断。增加的多选题的题号是2、6,涉及到的内容有“探究土壤干旱对某种植物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曲线图分析、关于酶解法去除橘络时可用的微生物选择。增加的非选择题的题号是6、8,涉及到的内容有回答与细胞有关的实验问题、设计实验验证哺乳动物的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增加的题目大多数与实验相关,提醒我们要更重视实验的复习。

[地理] 必考微调,选考有变化

南京市中华中学高三地理备课组长 武小冬

变化主要集中在考试范围与要求,总体来说必考内容变化不大,选考内容做了一定的删减,变化更加符合目前考生的学情,说明更加注重精炼、准确与科学。

在“地理1”中,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前添加“影响”两字,“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删减“自然界”,“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删减“的趋势”,“主要自然灾害”明确为“旱涝、台风、寒潮、地震”。

在“地理2”中,“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中的“或”变为“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直接、准确地调整为“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在“地理3”中,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中的“地理环境”前添加“区域”。

在“海洋地理”中,将“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调整为“波浪、潮汐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将海平面变化中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整为“社会经济发展”;准确描述了“海洋油气、锰结核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删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意义”。

在“旅游地理”中,在“地形、气候、水文等”之后添加“条件”。

在“城乡规划”中,删减“中国城市化过程的特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城市化的意义”统一调整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征及其意义”;删减“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在“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中添加“及其”;删减“集市”考点要求,删减“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统一调整为“在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删减“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城乡规划的主要内容”;删减“不同类型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中“类型的”,减少“基本文化设施类型”前“城乡的”限定。

在“环境保护”中,主要将内容要求科学地合并,如“合理开发、利用非可再生的主要措施”调整为“及人类取的相应措施”,“人类对可再生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调整为“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删减“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政治] 继续关注重点和热点

金陵中学政治老师 赵巧林

一、考点调整

和2009年相比,2010年所列考点变化不大,考试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过去强调的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仍要关注。新增考点以及相同考点能级要求的变化,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党理论创新的成果、党和执政理念的变化及对国际问题的新观点。如: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说明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自觉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解中国***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等,对这些考点我们应引起足够重视。

二、预测试题导向

1、总体稳定,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稍有创新

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试题比重将进一步减轻,考试的目标仍以学生学习能力考核为主要目标。

2、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紧紧把握时代脉搏

继续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有意识地将对时政的关注与教材知识紧密衔接起来。

3、坚持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紧紧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将进一步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

4、坚持开发地方考试,适当体现江苏地方特色,营造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

江苏是文化、经济、科教大省,有着丰富的考试。试题在选材上会进一步注意开发和挖掘本省的考试,紧密结合本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的重大举措和成绩,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关心本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

[物理] 变化点比较少

金陵中学特级教师 陈连余

2010年《考试说明》变化点和调整量都较小,“命题指导思想”“能力要求”“单位制及实验的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等内容几乎没有变化。当然,还是在一些考点上作出了调整。

一、适时。今年省考试院对于原来的《江苏省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作出了较大力度的调整,这次的《考试说明》在许多考点上已经与新《物理教学要求》接轨。如“考点13 功和功率”,在前两年皆为Ⅱ级要求,现降为Ⅰ级要求;“考点82 波长、波速和频率(周期)的关系”,新增“仅限于单一方向传播的情形”等。

二、明朗。在必修部分删除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局限性”等考点,有利于主干知识、重点方法的重点复习和重点考查。在新《考试说明》中新添了一些附加说明,免得在备考和命题过程中捉迷藏,如“考点8 胡克定律”,新增“仅限于单根弹簧”的限制语言,是为了避免弹簧的串并联问题;“考点20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新增“只限于单个物体”的限制语言,是为了避免两个物体的牵连速度问题。

三、扑朔。在《考试说明》别值得关注的是在选修部分,“考点75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考点78 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的表达式和图像”“考点94 动量 动量守恒定律”皆降为Ⅰ级要求,而在去年皆为Ⅱ级要求。这样,在三个模块中的所有考点皆为Ⅰ级要求,体现了选考部分应知应会、不出难题的特点。

[化学] 非选择题增多

南京市中华中学高级教师 蒋腊梅

一、对比变化

1.考试内容及要求

(1)能对探究方案、探究过程、探究结论等进行“分析和评价”调整为“分析、比较和评价”;

(2)认识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中的“重要性”更改为“重要意义”;

(3)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中增加“认识手性碳原子”;

(4)了解烃及其衍生物调整为“掌握”;

(5)删除“举例说明烃及其衍生物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6)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和科学实用方法中“关注”更改为“认识”;

(7)对电离能、电负性要求由“了解同一周期、同一主族的变化规律”调整为“了解元素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类型没有变化,但选择题由40%降为35%,非选择题比例由60%升到65%。必考内容的比例也有调整: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由2009年的32%降为30%,元素及化合物比例不变,有机化学基础由18%降为17%,化学实验由18%升为20%,化学计算的比例也有所增加,从12%到13%。

3.典型题示例

由26题增加至28题,请大家关注新增题目。

二.复习建议

1、在复习时要进一步关注基础知识,狠抓元素及其化合物、常见有机物的基本结构与性质教学,平时训练中化学用语的书写要规范,回答问题时语言描述要力求准确、简练、到位。

2、要重视化学实验基本知识的复习。2010年化学实验考核比例提到20%,预示对实验的考察会进一步加强。

3、要认真搞好化学计算的复习。

[历史] 难度小幅调整

南京一中南京市历史学科带头人 郭东辉

考试的基本要求和命题指导思想没有变化。但是文字表达修改很多,这个变动大,主要是对学习要点的措辞表达有比较大的调整,使之更加精确、严密、规范、明了,体现了历史研究和历史表达应有的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同时也利于学生学习和专家命题。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将继承2008年和2009年试卷的风格特点,同时推陈出新,在难度值和命题思路上可能会有小幅调整。

如2009年考试说明把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定位为主流思想,这有违史实,现在纠正了。

学习要点10,由2009年的近代世界的科学技术修改为近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这个表述就确切、得当,这一要点的知识内容包括科学的革命性发展也包括技术的伟大进步(三次科技革命)。

考试说明的某些调整还廓清了一些疑问,比如教材对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相关史实的表述,就存在不同章节相互矛盾的情况,令教师和学生为之困惑。2010年考试说明则作了明确概括。

有些修改使表述变得简洁,消除烦琐、重复,如学习要点11(5)五四运动和中国***的成立 五四运动、“一大”和“二大”;五四运动和中国***的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改为1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和中国***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其实“一大”和“二大”就是成立的具体内容。

2017年新闻联播时事政治

高考中从不缺少突然杀出来的黑马,那这些逆袭都是怎么实现的呢?给大家分享几个成功的案例,看看别人家的同学是怎么成为黑马,赢在高考的。

语文

王小芳

湖南大学

二模成绩:92分

高考成绩:129分

高考语文什么最拉分?答案是选择题和作文。选择题虽然不占多少分,但是选择题只有对与错,做对了得2分,做错了就是0分,没有折中的选择。只要你保证语文基础知识的选择题错误数少于两个,那么得到 120分就不是不可能的事。基础知识的巩固离不开大量练习,我在最后一个多月的时候,专门找了很多的语文套题,只挑选择题做,做了多少套我已经数不清,语 音、字形、成语、病句,我全部梳理了一遍。结果是,高考时我的选择题得了满分。

要提高作文水平,除了多读、多写,娴熟运用?三段式?写作法外,如果能掌握一些窍门最好不过。从 每年的作文题命题情况看,我们不难发现其主要基调都是积极向上的。你可以在闲暇的时候自己总结一下都有哪些积极向上的立意,然后每个立意写一个 400~500字的段落,或是留意精彩的范文段落,将它们大致背下来。考试时看到题目后立刻确定立意,然后用开头将内容引到你所背诵的段落上来,然后把段 落?默写?上去。这样你就能在作文上比别人省出很多时间。这样由经典段落构成的作文想得低分都难。从现在就开始准备,别怕麻烦。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不 是你付出了多少,就能立即回报你多少,但如果你不付出时间,就毫无进步的可能。

数学

莫鸿威

南京大学

一模成绩:94分

高考成绩:145分

很遗憾,数学真的没有能快速提分的方法,否则我当年也不会在如山的数学题里挣扎了。大量做题(尤其是历年高考真题),并及时总结错误,是我能想到和做到的唯一方法。我的时间也不够用,只能以别人眼中的疯狂弥补之。另外,想要提高分数一定要拿下基础题,把握中档题,力争难题。历年高考的选择题里都有三角函数的运算题,其难度只能算中下等,但我总会不时在这类型题上栽跟头。原因恰恰就是因为我认为它太简单,于是盲目求快,或没审清题,或计算失误。其实,简单题目也有一定的技巧性和隐蔽性,一定要予以重视并勤加练习。

英语

吕荣祯

武汉大学

三模成绩:88分

高考成绩:123分

之所以我高考能考出123分,无非是开了窍,抓住了英语的命门。

其一,单词。不要妄想能一次性把单词都记住,你办不到,高考状元也办不到。记单词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短时、突击、多次。比如早上课前抽5~10分钟,课间抽10分钟,中午抽10分钟,晚上再抽10分钟,用零散的时间去记单词比你用一节课的时间集中记忆好得多。

其二,背文章。每天花半小时背背诵一篇课文,一天一篇,一星期六篇。 背文章的意义不在于文章本身,而在于你在背诵的过程中,语感得到加强。语感,不仅会在我们做单选题的时候,更能在我们做完形填空时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好 比你、散文读得多了,即使句子中缺了几个关联词,你也能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而且你背诵的内容可以直接转化为作文的素材。等你背够了50篇作文,你会 发现原来英语也是?背多分?。

历史

梁译心

广西师范大学

一模成绩:60分

高考成绩:91分

历史是一门颇费力气的学科,纵横上下数千年,涉及、人物繁多,记得住人名,又不记得他干过什么。提高的方法只有多看、多背,将历史串成线, 中国近现代史从何时开始,中间经历了什么,以什么结束;中国古代史以哪个朝代开始,到哪个朝代结束;世界近现代史的每个阶段都发生了什么。特别是中国古代 史,本来就难,而且占分又高,应为复习的重点。然后以年代为线索,联系中外,看看在同一天,中国和外国各发生了那些历史,以此加深记忆。另外,课本中的小字、注解也是重点,不要求你都要背下来,但起码要有印象。因为高考有时很?狡猾?,问题会从课文正文中出,答案却是取材自小字和注释部分。

政治

余云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二模成绩:75分

高考成绩:95分

政治的模式化痕迹很重, 所以拿分点和答题模式也比较明显,如经济常识部分:弄清几个重点的主体,如国家、、公民、银行等,按照主体的性质与地位,它们各有什么行为,起到哪些 作用等;哲学常识部分:要分清唯物论,辩证法;政治常识部分:和经济常识一样,按照主体、行为、结果的.思路答题。最后,不妨总结答题套路和一些?万能用语?,多翻翻真题的标准答案,你很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答题模式。平时考试的答案也要分析,可以自备一个小本子,碰到什么万能用语就记下来,一再总结提炼。要知道,一个标准规范的答题模式,是很能减轻改卷老师的阅卷负担的?为阅卷老师?着想?,他们当然也会为你?着想?。

地理

李辅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二模成绩:73分

高考成绩:94分

如果说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那么地理就是文科中的理科,它需要你用理科思维去学习。地理有很多图表结合分析题和运算题,表述题也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课本里并没有明确列出一些常用公式和规律,这需要靠课后好好研究参考书和注意老师总结的规律。我认为,画图是一个能强化地理知识的方法,我曾把课本(包括小学、初中、高中所有地理书,地图册)里的图都默画一遍,班上最强的地理高手甚至能画出世界地图,标出港口、洋流、高低压地区、大洲大洋分界线、地震版块、世界大河,甚至还有温度带、植物带、动物带划分等。如果你也能成为这样的人,不拿高分,谁拿?

除了上面的几位黑马经验,我还搜集了一些高考过来人的考试经验。虽然说经验和方法都不可复制,但是却可以学习和借鉴,而且更应该学习的,是他们的坚持和毅力!希望对大家都有用!

过来人的话

高考,呵,想起来只能苦笑。是的,是付出太多太多,最终的结果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不过,追梦的旅途永远不觉累,享受,怀念?

总结很重要,把自己总结的东西至少过三遍,每遍都把自己不容易想起的又重要的分别记下来,到最后复习那些最终总结下来的就好了,不然到最后会因为不知道要复习什么而不知所措的,加油吧!

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可以让你得分的知识点;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可以让你得分的知识点

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高考,适当的给自己些压力,但不要太大,努力使自己做到最好,争取每天都有新的进步。相信自己,树立符合自身事实的目标,为目标奋斗。加油。

重做以前做过的习题,不管以前做对还是做错;有自己的笔记,在最后来不及把书再翻一遍时,可以看之前的笔记;当然,心态很重要,既来之则安之。

也没撒经验我觉得只要坚持就会有好结果。

1.无条件相信自己。

2.找到自己的目标,始终追随自己的梦想(比如南开的化学系)

3.制定切实的,以科目,时间来分,细一点

4.正确处理个人与老师安排

5.一定要打好基础,一轮复习是关键

拼搏,不放弃

一死读书你就死定了,最重要灵活

抛弃杂念 专心备考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今日不努力,明日将哭泣

耐心和坚持,能坚持到高考结束就已经很棒了

保持良好心态,保持练笔,强健身躯

万千话语总汇成一首打油诗:三年苦读全靠勤,千日奋斗恒为真。题海泛舟灵光现,十载一剑师恩深。

趁年轻,好好奋斗吧!高考也许不能完全决定你的人生道路,可它能决定未来四年里,你会遇到怎样的一群人,和他们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到最后才是胜利。后期要进行多次的模拟考试,成绩好的别骄傲,最后高考翻船的考生大有人在,成绩差的别恢心,继续努力,相信自已一定能考好。

一句话,再坚持一下

稳稳的,才能发挥好。

高考嘛,一眨眼就过了,不要把它看得太重更不能看得太轻,积极的心态最重要

劳逸结合 该玩的时候玩 该学的时候学。 上课一定要听讲 每天晚上睡前过一遍当天学的复习的知识

高考我只想说可以有想放弃的念头 但那只能是想法 挺着就意味着一切。

高考真的是一件很逗人的考验事情,过来了才知道,想考好高考,就必须从进高中的第一天起努力努力,在努力

抽出时间总结一下考卷的规律,考卷总有规律的,不要低头死命做题,学姐告诉你们,没用的。

整理知识结构很重要、没有必要熬夜,因为会影响到第二天的学习,而且做很多的题并不代表你可以考很多分,真正高考的考题偏向,会跟平时相差很多,平时考好并不代表高考可以考好、如果真的想要有很多的学习时间可以在白天挤出来,另外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也很重要

再苦再累也就这么几个月,当毕业的钟声响起时,你会感到世界都变了,风雨过后,定有彩虹!

记得,无论怎样都要疯狂地学数学!语文如果底子不差一般不会有大变故,英语会相对与平时持平。

不懂的要去想办法搞懂,不要总是放任它。把题目做懂,题不在多,做精就行!

面对高考,关于历史有没有好的经验?或者答题方面的?

通过每天央视的新闻联播观看新闻,是我们了解国内外时事政治的重要途径!为此,下面我整理了2017年新闻联播时事政治以供大家阅读。

2017年新闻联播时事政治国际新闻

 1.同斯里兰卡总统西里塞纳互致贺电庆祝中斯建交60周年

 我国国家同斯里兰卡总统西里塞纳7日互致贺电,热烈庆祝两国建交60周年。在贺电中指出,中斯建交60年来,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保持健康发展势头。我高度重视中斯关系发展,赞赏斯里兰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愿同你携手努力,巩固政治互信,扩大互利合作,深化民间友好,推动中斯真诚互助、世代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2.中美或在南海发生冲突?王毅:建议美方重温一下二战历史

 据外交部网站2月7日报道,当地时间2月7日,澳大利亚特恩布尔在堪培拉会见王毅。特恩布尔请王毅转达对中国***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特恩布尔表示,澳方高度赞赏不久前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重要演讲,澳方是贸易自由化的坚定倡导者和受益者,将同中方一道坚决反对任何保护主义,这符合澳中两国和世界的共同利益。当前澳中关系很好,双方合作富有成果。我真诚期待与中方保持密切高层交往,深化经贸合作,促进澳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迈向新的水平。

 3.我国赴马里维和部队官兵全部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

 当地时间2月7日9:30,中国第四批马里维和部队授勋仪式在联合国会歌和激昂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护旗队高举军旗在所有蓝盔勇士面前缓缓走过,表达了维和将士在异国他乡对党和军队的赤胆忠心。这一天,中国蓝盔佩戴上象征维和部队最高荣耀的和平荣誉勋章。中国驻马里大使陆慧英、武官茅风华、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安那迪夫、联马团司令员阿马杜?凯恩少将以及联马团东战区主要官员出席仪式。

 4.特朗普和会谈

 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10日在白宫与到访的日本首相举行会谈,双方表示将加强两国在安全领域的同盟关系并深化双边经贸联系。两国***在会谈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说,美国致力于使用包括常规武器和核武器在内的全部军事实力保卫日本,这一承诺?不可动摇?。在经贸领域,美日***强调两国应深化双边贸易和投资关系。声明说,鉴于美国已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两国将在双边框架下进行磋商,以?探索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优途径?。

2017年新闻联播时事政治国内新闻

 1.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

 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 中央、国家、中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2月6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不仅亲自抓、带头干,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扑下身子,狠抓落实。

 2.:行业协会商会不得强制企业入会或违规收费

 院2月8日主持召开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持续为实体经济减负;部署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确定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 措施 ,务实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基础;通过《农药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会议指出,大力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是贯彻稳中求进总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深化简政放权的关键内容。2013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出减费降费措施,中央层面统一取消、停征、减免涉企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496项,地方取消收费600项以上,2015年以来又出台了一系列减少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和企业社保费用支出的举措。但必须看到,目前收费名目较多、乱收费等问题依然突出,给企业加重负担。

 3.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2月10日,国家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祝贺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国总统,感谢特朗普2月8日来信就 元宵节 和中国农历鸡年向中国人民致以节日祝福,对特朗普表示愿意努力拓展中美合作、发展惠及中美两国和国际社会的建设性双边关系表示高度赞赏。特朗普对此表示感谢,再次祝贺和中国日快乐。

2017年新闻联播时事政治要闻

 1. 2月4日电,经签批,院日前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我国首个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规划,对涉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整治的各类活动具有指导和管控作用。

 2. 2月8日,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意大利、挪威、日本、印度等国家的33名科学家在香港的招商局码头登上美国?决心?号大洋钻探船,即将奔赴南海执行国际大洋发现(IODP)第367航次任务,探寻地球海陆变迁之谜。这也标志着我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正式拉开序幕。

 3. 2月8日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获悉:2016年我国商标申请量达369.1万件,已连续15年位居世界第一,国内商标申请量排前5位的省份分别为广东、北京、浙江、上海、江苏。此外,国内有效注册量排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浙江、北京、江苏、上海。其中广东省有效商标注册量首次突破200万件。

 4. 2月10日,国家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祝贺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国总统,感谢特朗普2月8日来信就元宵节和中国农历鸡年向中国人民致以节日祝福,对特朗普表示愿意努力拓展中美合作、发展惠及中美两国和国际社会的建设性双边关系表示高度赞赏。特朗普强调,我充分理解美国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的高度重要性。美国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

 5. 近日,院正式批复《北部湾城市展规划》。《规划》强调,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北部湾城市展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把保住一泓清水作为不可突破的底线和红线,坚持陆海联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建设好蓝色生态湾区。

 6. 慕尼黑安全会议基金会2月13日发表年度 报告 ,指 出国 际安全环境面临二战以来最脆弱的时刻,世界有可能正在迈向后西方时代。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正走向终结,非西方国家开始建构世界事务,与1945年以来的国际秩序形成一种平行甚至有时不利的新框架。慕尼黑安全会议伊申格尔说,西方秩序从根本上被动摇了。

 7. 2月15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在印度安得拉邦斯里赫里戈达岛上的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成功发射?1箭104星?,在飞行约28分钟后将所有104颗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本次发射打破了此前由俄罗斯保持的?1箭37星?的世界纪录。

 8. 2月15日,满载287名旅客的MF849航班从福州机场起飞,标志着厦航正式开通福州至纽约的航线,这是福建省首条直飞美国的洲际航线。福州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后又一个开通直飞纽约航线的中国内地城市。

 9.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2月16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根据中韩双方达成的共识,韩方将于3月22日向中方再次移交一批20余具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

 10. 2016年,我国实现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6%。至此,消费连续3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11. 《2016中国家电网购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B2C(商家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家电网购市场规模达到3846亿元,同比增长27.9%,其中不包括移动终端在内的家电线上市场规模为1796亿元,增幅高达35.3%。

 12. 教育 部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2017年19个副省级以上重点大城市各区(县)要实现100%的小学、95%的初中划片就近入学,每所初中95%以上的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

 13.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2月22日宣布,《贸易便利化协定》议定书已得到该组织超过2/3成员核准,正式生效。这项多边协定被认为是多哈回合谈判启动以来取得的最重要突破,对世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预计该协定到2030年将推动全球经济额外增长0.5%。倡导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中国,在这一协定谈判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以及起到的关键作用,赢得广泛赞誉。

 14. 2017年金砖国家协调人第一次会议2月23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开幕。委员出席开幕式并讲话。金砖国家协调人、副协调人、驻华使节及新开发银行代表等与会。指出,中国将于2017年9月3日至5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主办金砖国家***第九次会晤。国家高度重视,期待同金砖国家***一道,共同推动会晤取得圆满成功。

 15. 2月24日,作为国家鲸豚繁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首个?虎鲸繁育基地?在珠海横琴长隆海洋王国正式启用。

 16. 近日,院正式批复《北部湾城市展规划》。规划对北部湾城市群的总定位是:建设面向东盟、服务?三南?(西南中南华南)、宜居宜业的蓝色海湾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指的是粤桂琼三省(区)的22座城市,其中包括广西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而这6个城市,正好组成?4+2?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17. 2月26日晚,第八十九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在美国洛杉矶杜比剧院举行,24个奖项一一揭晓。今年呼声最高的歌舞喜剧片《爱乐之城》一举夺得14项入围奖项中的6项,成为最大赢家。反映贫民区非洲裔男孩成长题材的小成本**《月光男孩》赢得年度最佳影片。

 18. 2月27日,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进程再向前迈出危险一步?韩国国防部确认,乐天集团当天召开董事会会议批准同韩军方?萨德?系统部署土地置换协议。对此,中国外交部第一时间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不满,强调中方反对在韩部署?萨德?系统的意志是坚定的,将坚决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美韩承担。

看了2017年新闻联播时事政治的人还看:

1. 2017年高考时事政治试题及答案

2. 2017年国内时事政治真题及答案

3. 2017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必背知识点

4. 2017年中考时事政治试题及答案

5. 2017年时事政治热点模拟试题及答案

6. 关于2017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复习资料

7. 2017年最新时事政治试题及答案

高考前必须要搜集的作文素材

历史复习方法指导

历史备考复习是决定成绩优劣的关键时期,也是许多同学感到不知所措、疲于应付的阶段。或者被动地听 课做题,或者“跟着感觉走”,翻课本、练模拟,从而造成自我感觉良好、高考成绩不佳的结果。复习是一个 艰苦的再认识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再提高过程,要想在复习中出效率、见收获,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精度巩固知识点

1.精读课文。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思考词与词间、句与句间、段与段间的前后关系,弄清每 一个知识点,做到完整地回忆课本。如世界现代史“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目就要弄清四个 知识点:一是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二是经济危机的出现;三是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四是这次经济危机产生 的影响。这四个知识点又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完整知识体系 。

2.把握内涵。在弄清知识点的基础上还须向细处分析,进一步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如上述第一 个知识点就包含以下三个要点:①资本家攫取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却日益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 能力的增长;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繁荣,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③人们醉心于 股票等投机活动,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二、高准度理解历史概念

1.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作出准确定义的前提。如19年高考试题第7 题 “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 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理论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此题如果能正确理解“施政纲领”的内涵,即变法的具体实施方案,便可轻易选A。 又如第8题“‘门户开 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 这主要是因为该政策:A.得到了列强的认可 B.可使美国在 华获得的权益居列强之首 C.表明美国承认列强的在华特权 D.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该题主要考查门 户开放的外延,即影响,为“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

2.完整归纳概念内容。例如19年高考第14题“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 共同点是:①体现中国***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利益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此题已对历史概念的内容进行了部分归纳,要求选出符合项。选的过 程,实际上就是对历史概念所含内容的归纳过程。经过归纳比较,显然②不是共同点,应选没有②的选项。

3.区别概念的异同。在复习中应把同类或相似、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区分其异同点,从而提高对概念的 准确把握。如1996年上海高考试题第26题“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点是①面临极 为困难的经济形势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③最主要的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 恢复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运用概念分析问题。仅做到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能运用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来分析历史现象才是复 习中的理想境界。如运用“分封制”的概念来分析周朝分封、秦不分封而实行郡县制、汉初分封等历史现象的 原因和结果。运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来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等。

三、高密度串连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复习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把 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1.抓点。如士族制度问题,可抓住四个点:①魏晋时期,在地主阶级中形成士族制度;②东晋南朝时期, 士族势力发展;③南朝末年,士族势力渐衰;④唐朝末年,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士族被进一步摧垮。这样,对 士族问题就有了完整而明确的认识。

2.串线。“线”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构成的知识线索。如秦朝的皇帝、三公、郡县,两汉王国问题的 解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杯酒释兵权”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的废丞相、 八股取士、军机处和文字狱,这些都是“点”,由这些点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建立、巩固、加强的发展史 。

3.铺面。“面”是历史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

总之,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 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四、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

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对历史进行叙述的,是一个平面系统。但高考命题则往往抽取历史线索,挖掘知识联 系,古今中外、纵横交错形成立体系统。因此,备考复习不仅要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要在此基础上 拓宽、挖深、抬高,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形成立体知识体系。

1.相对完整的叙述+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如1996年高考第48题“简要说明18世纪—19世纪中叶法国社 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主要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分析1789年革命与1848年二月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此题要 求对法国18世纪—19世纪中叶的历史进行相对完整的叙述,其中又含有对革命原因、革命任务、革命对象和革 命主体等方面的深层次分析。再如第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 特点和历史地位。”此题同样要求学生从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和归纳。从表面上看史 实明确易见,但对分析能力的要求却比较高。

2.宏观分析+微观考查。例如19年高考第48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 系并举例说明。试分析这一体系为什么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这一体系是如何被打破的?”此题主要考查对 历史现象的宏观分析能力,要求学生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协约国列强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要求对协约 国列强进行具体分析,也含有微观分析的成份。

3.显性联系+隐性联系。“显性联系”是教材中历史知识间较明显的联系,而“隐性联系”则隐藏于知识 之间。换言之,就是所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隐性问题是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概括、比较和系统化,显 性问题只有通过隐性问题才能提高其自身的价值。如1996年上海高考第46题“英国、法国、俄国和美国在资产 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各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土地问题的?各国土地问题的解决对其资本主义发展有何作用?”在这 个问题中,命题者就抓住了它们的隐性联系,即革命和改革中的土地问题,经过发掘,能力考查的层次就明显 提高了。

4.历史学科+相关学科。如1996年上海高考第39题:“1904年,章太炎为某人70大寿做联句一副。请读后 回答问题‘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 十割台湾,七十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①做七十大寿的‘某人’是______。②当 此人吸尽黎民膏血,歌庆‘五十’的时候,中国东南部的军民正在抵抗______国军队的大举进犯;而在祝其‘ 六十’‘万寿’的那一年,______舰队官兵的鲜血却染红了黄海的怒涛。”此题的文学性较强,解题时既需要 有扎实的历史基本功,又需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

再如1996年高考第39题所要求学生填识的南北朝后期的形势图,该图在课本中并没有出现,而是命题者依 据教材所提供的有关知识设计出来的。它既考查了历史知识,也考查了地理知识,拓宽了能力要求。

又如1996年上海高考试题第42题“观察下面《美英两国首脑在1941年8月大西洋会晤时的合影》后填空。① 在前排就坐的左是______, 右是______。”此题附有一幅,因而就需要学生在平时多注意课外知识的积累 。

五、多角度比较人物

在历史测试的四种题型中,无一不涉及到比较能力,因此,学会科学的比较方法,掌握一定的比较技能, 尤为必要。

1.把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人物进行比较,分析其不同背景、特点、作用或实质等。如两次世界大战、三 次科技革命,各有其背景和特点;再如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作用,从政治上看主要有三类,一是“推翻”, 如秦末农民战争,西汉绿林赤眉起义,元末、明末农民战争;二是“瓦解”,如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唐末黄巢 起义;三是“打击”,如太平天国运动。

2.把性质相同但分布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加以分析比较,理清发展线索。如对中国近现代史上几次 大的革命运动进行分析比较,既可以认识其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又可以系统地把握中国革命史的全过程。

3.把同类历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进行比较。如资本主义的侵略扩张,在工业革命前后就具有不同 的特点。

4.把某些表现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历史进行比较,认清其不同实质。如唐代手工作坊和明代手工工场, 清向列强大借外债同现阶段我国向资本主义国家等问题。

六、科学化评价人物

要想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要掌握 评价的尺度、角度和信度。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1.立场正确。要站在正确的阶级立场(人民的、爱国的立场)和社会立场(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国 际主义和改革探索等)上看问题。

2.观点鲜明。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时势造英雄”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两个基本观点。

3.方法得当、客观公正。要全面而准确地分析和评价,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区分不同的阶段,要运用 辩证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全面而综合的分析,切忌简单化、片面性和绝对化,要注意 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局部和全局、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七、简化概括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浩瀚庞杂,要把其浓缩、概括、提炼成简明扼要、要点明确的知识点、知识链才能有效地掌握教 材。

1.抽取要点。即正确选用课本中的关键字词或章、节、目标题,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精炼准确地表达出来, 形成知识要点。比如苏维埃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提炼成①收企业;②征余粮;③禁商贸;④配物 品;⑤强劳动。

2.时间作序。即以时间为序来组织知识。如19年高考第47题“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此题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 发展过程按时间顺序勾勒答题题纲:①战争前资本主义萌芽;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③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④辛亥革命后迅速发展;⑤20世纪30—40年代陷入困境。

3.逻辑划块。即按照有关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分块概括。如中国古代各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可以分析以 下方面:①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②经济发展、社会繁荣;③民族融合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④对外经 济文化交流的发展等。

八、灵活化运用历史理论

对任何历史问题的分析,都必须以理论为根据,否则就无法保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必须系统地掌握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注重运用理论分析历史问题。例如分析拿破仑的有关历史问题,就 可以运用不同的史学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可以运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分析拿破仑在政治舞台上 的出现;运用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分析拿破仑帝国的性质;运用质量互变原 理分析拿破仑对外战争性质的变化等等。只有坚持运用史学理论分析问题,史学理论水平、分析能力才能得到 提高。平时要选择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试题,进行史论结论合训练。有目的、经常性的练习,必然会促使灵活运 用理论的能力不断提高。

人类的发明问题

2008年高考作文必备

第一篇 人生信念

金兵未灭,何以为家

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岳飞,在金人入侵的年代里,立下了“还我河山”的壮志,他一生征战沙场,死而后已。当岳飞率领军队屡败金兵,建有大功的时候,有人赠送美女以示慰劳,岳飞说:“金兵未灭,难道是大将安乐的时候吗?”宋高宗要为他建宅第、立家室,以褒奖他的赫赫战功,他又辞谢道:“金兵未灭,何以为家?”岳飞一生矢志不渝,终于留下千古美名。

分析:人生短暂,什么最重要?有的人选择及时行乐,有的人选择舒适安逸,岳飞选择的却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为了更多人的幸福而放弃小我。

话题:“生命的价值”“享乐与追求”

童第周新婚别爱妻

1930年,童第周刚结婚,为了深造,他毅然告别了妻子,到比利时留学。他们坚信:“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一去,就是4年。妻子在家养育着孩子,还把菲薄的工资省下一些寄给国外几乎一贫如洗的童第周,他不禁热泪盈眶。4年后童回国,二人从此并肩在实验室探索着生物学的奥秘。

分析:求知者,有时近于无情者;看似无情,却是至情。

话题:“有情与无情”“追求”

李宁带伤比赛夺金牌

在奥运会上连夺3块金牌的李宁是带伤参加比赛的。年5月,严重的伤痛使他放弃了在南昌举行的全国体操赛。奥运会临近,伤痛稍有好转,他就参加训练,去洛杉矶后,有一天做双杠后滚翻直倒立拉臂时,一使劲,胸肌拉伤了,肩背也受伤,痛得他痉挛抽搐,攥紧拳头。可他瞒着教练,暗暗发誓:“拼吧,就是比赛后肩膀断了,我也认了!”就这样,李宁不仅靠他的体力、技术,还靠他的坚强意志夺得了3块金牌。

分析:金牌是重要的,比金牌更重要的是精神。体育场上最感动人们的,就是这种拼搏精神。

话题:“最重的金牌”“精神无价”

不达目的不罢休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勤奋好学,他的艺术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著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所有的旧书摊也未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时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18天都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10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侯宝林正是凭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毅力,才成为一代相声艺术宗师的。

分析:语言大师侯宝林以他的行动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要勤奋好学,二要持之以恒。

话题:“笑声来自勤奋”“学习成就天才”

炙肘练笔

当代画家潘觐缋于上海艺专毕业后,回到家乡卖画为生。他在恶劣的环境下刻苦练画,常十几个小时不停地练。晚上他就在煤油灯下练画,还找到了治瞌睡的最好办法。每当夜间作画困意缠绕,难以自制时,他就把臂膀伸到灯罩上,滚烫的煤油灯玻璃罩发出“嗤”的一声。剧痛驱散了他的睡意,又提起精神继续作画。久而久之,他的左膀肘上留下几块黑色瘢痕。他刻苦学画作画,终获成功。他的鱼类画,风格特异,独树一帜,蜚声中外。

分析:学习既要讲究方法,也需要毅力。任何想投机取巧的人都不可能获得成功。

话题:“刻苦”“成功的法则”

王国维之死

王国维的文化生命中,最深奥的一笔是他的死。

关于他的死,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有如下记载:“五月初二日夜,阅试卷毕,草遗书怀之。是夜熟眠如常。翌晨(即1927年6月2日)盥洗饮食,赴研究院视事亦如常。忽于友人处银饼五枚,独行出校门,雇车至颐和园。步行至排云轩西鱼藻轩前,临流独立,尽纸烟一支,园丁曾见之,忽闻有落水声,争往援起,不及二分钟已气绝矣,时正巳正也。”

由此大体可以推测,王国维的死,不仅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且平静得很,如同去赴一位老朋友的约会,没有丝毫激昂的成分。正是这种视死如归的平静,为王国维在文化史的坐标系上圈定了一个独特的位置。他并非死于具体的时事,而极可能是死于对他身处其中的文化精神的失望,对于中国文化中某些无法补救的缺失的绝望。从大的历史观来看,他的死,不仅不拘泥于一些具体时务,更超越了个体生命;他以死来将自己同沦落的文化分割开来——他看到,倘肉体不死,精神必定走向泯灭,所以,只有以肉体的死,换取精神的永生。这正是他的大清醒、大智慧处。当时恐怕只有少数有同感者看穿了这一点。

分析:宁静无悔的选择,似乎在追求着什么,也许是中国知识分子那内心深处的一种恬然吧!

话题:“选择和追求”“死亡与永生”

绝不气馁的贾平凹

贾平凹在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他连连在校报上发表诗作,并逐步将作品投向社会上的大小报刊,尽管那时他收到的退稿单比稿费单要多得多,但他毫不气馁,一如既往地看书、写作、投稿,终于获得成功。20年来,他以一枝灵秀之笔,写下了七八百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六七十部著作,数十次获得国内外各种文学奖。

分析:毅力是一种闪烁着勇敢者光芒的品质。失败了,不可怕,做一个有毅力的勇敢者,成功定是你的。

话题:“写作之路”“坚持就是胜利”

敢问路在何方

唐玄奘25岁离开长安西游。进入沙漠后不幸迷了路,随身携带的一罐水也不慎掉了。四五天中曾多次昏倒在地,可是只要他一醒过来就继续前进,终于走出了沙漠。他一路越戈壁、翻峻岭,经碎叶城,登帕米尔高原,闯铁门关天险,经历了近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到达天竺国,成为第一个周游古印度的中国旅行家。

分析:“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唐玄奘的成功,更印证了东坡居士的这一论断。

话题:“路在脚下”“开拓者”

第七次努力

英国有个皆知的故事:古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六次被入侵之敌打败,失去了信心。在一个雨天,他躺在茅屋里,看见一只蜘蛛在织网。蜘蛛想把一根丝缠到对面墙上去,六次都没有成功,但经过第七次努力,终于达到目的。罗伯特兴奋地跳了起来,叫道:“我也要来第七次!”他组织部队,反击入侵者,终于把敌人赶出了苏格兰。

分析:不经意间的一次发现改变了罗伯特的人生。蜘蛛本能的行为给了他启示,坚忍不拔的努力使他最终取胜。

话题:“坚持才能胜利”“信念”

无腿飞行将军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阿列克谢?梅列西耶夫的飞机被击落,他在双腿受伤、冻坏的情况下爬行了18个昼夜,最后回到自己的阵地。双腿截肢后,他经过锻炼,重又驾驶歼击机作战。他很重视人的体育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对健康和精神状态都是不可缺少的。他从童年时代起就喜欢运动,喜欢划船,踢过足球,当过守门员。他停飞后每天早晨拼命锻炼,每天早晨洗冷水澡,以此预防感冒。

分析:对于一个双腿截肢后又重回驾驶室的人来说,那绝对是一个奇迹。奇迹的发生需要一个支撑点,那就是毅力。

话题:“真正的残废”“残而不废”“精神的力量”

不留退路才有出路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戴摩西尼年轻的时候为了提高自己的演说能力,躲在一个地下室练习口才。由于耐不住寂寞,他时不时就想出去遛达遛达,心总也静不下来,练习的效果很差。无奈之下,他横下心,挥动剪刀把自己的头发剃去了一半,变成了一个怪模怪样的“阴阳头”。这样一来,因为羞于见人,他只得彻底打消了出去玩的念头,一心一意地练口才,一连数月足不出室,演讲水平突飞猛进。经过一番顽强的努力,戴摩西尼最终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大演说家。

与此相似,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约,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为了确保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写作上,雨果把除了身上所穿毛衣以外的其他衣物全部锁在柜子里,把钥匙丢进了小湖。就这样,由于根本拿不到外出要穿的衣服,他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一头钻进写作里,除了吃饭与睡觉,从不离开书桌,结果作品提前两周脱稿。这部仅用了5个月时间完成的作品,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

分析:两则事例都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断掉退路来逼着自己成功,是许多智者的共同选择。

话题:“我们没有退路”“退路是借口”

“提灯女郎”南丁格尔

19世纪中叶,护士地位低下。出身名门的南丁格尔决心以身作则,改变这一现状,自愿当了一名护士。

1854年,英、俄在克里米亚开战,南丁格尔亲自奔赴前线。她替伤员清洗、消毒、包扎、按时换药、改善伙食,还经常跪在地上擦洗地板,洗涤带血的衣裤。每天晚上她都要提一盏灯,在4公里的巡诊线上,挨个查看病情,给伤员唱歌,送去安抚和爱心,从无间断。为此,她经常工作20小时以上,累得头发掉光仍然坚持不懈。由于她的努力,伤员的死亡率从60%降为0.3%。后来,直到英、俄停战,最后一名士兵离开战场,她才回到家园。回国后,她又把英国人民为奖励她而募捐的5万英镑悉数拿出,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她还著书立说,为现代护理学的创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鉴于此,国际红十字会在她逝世后,将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英国人民为她立起了手持油灯的巨型铜像,“提灯女郎”南丁格尔被称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人”。

分析:南丁格尔奉献出了自己的时间与爱心,从而改变了整个世界对护士的看法。由此可见,个人的力量并不微小,关键看你愿意付出多少。

话题:“牺牲与奉献”“如何正视自己的工作”

悲情英雄——阿拉法特

阿拉法特从小就显露出了不受他人控制的独立精神和超乎常人的组织能力,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在反英斗争中,年仅17岁的阿拉法特自告奋勇,从沙漠部落中购买武器,偷运到巴勒斯坦,一时成为巴勒斯坦人心目中的英雄。

1948年5月,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法特毅然投身于抗击以色列的战争中。在战火硝烟中,他看清楚了巴勒斯坦人的悲惨命运,认识到革命是惟一的出路。此后十几年的时间,他一直为保家卫国的理想舍身奋斗。

自由,比任何东西都来得更宝贵。阿拉法特朝着理想国度勇往直前,1993年,他与以色列总理拉宾签署了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从而拉开了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帷幕。第二年,他结束27年的流亡生涯,回到阔别多年的加沙。1996年,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连任至逝世。

分析:自由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权利,阿拉法特的一生,正是对“不自由,勿宁死”的最好诠释。

话题:“禁锢与自由”“为理想艰苦奋斗”

爱拼才会赢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少年时就立志要在数学上有所作为,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他整天进行演算,光计算过的稿纸,就整整装了几麻袋,终于初步论证了这一猜想,创造了欧洲人用计算机都没能做到的奇迹。

分析:对事业的追求通常来源于理想以及对事业的信念和拼搏。

话题:“理想与成才”“奇迹的诞生”

祖逖闻鸡起舞

祖逖,晋朝人,胸襟开阔,不怎么讲究仪表,但却胸有大志。一天半夜里他忽然听到鸡叫,祖逖说:“这是吉祥的声音呀!”边说边下床,走到院子里舞起剑来。晋元帝时,祖逖任豫州刺史,北伐渡江之际,他叩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誓不为人!”渡江以后,他率领部下与后赵石勒的军队相持,收复了不少失地,恢复了东晋黄河以南的许多领地。

分析:苦心孤诣,壮心不已,勤学苦练,必将有所成就。

话题:“成功与追求”“听其言,观其行”

一次成功就够了

以下是一个人一生的简历:5岁时,他父亲就去世了;14岁时,他从学校辍学,开始了流浪生活;16岁时,他谎报年龄参了军,而军旅生活也是处处不顺心;18岁时,他娶了个媳妇,可只过了几个月,媳妇就变卖了他所有的财产逃回了娘家;他曾通过函授学习法律,可不久又放弃了;后来,他卖过保险,卖过轮胎,还经营过一条渡船,开过一家加油站,但都失败了。

人到中年,他成了一家餐馆的主厨和洗瓶师,可因修公路而拆了那家餐馆,他又失业了;时光飞逝,眼看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而他仍一无所有。65岁那年,邮递员给他送来了他的第一份社会保险支票,他用这105美元保险金创办了自己的一份崭新的事业;88岁高龄时,他的事业终于大获成功。

他,就是肯德基创始人——哈伦德?山德士!

分析:一辈子都在追求中,只要一次机会,你就会成功;如果你放弃追求,再多的机会,你都不会成功。

话题:“挫折是一笔财富”“困境与成功”

李清照夫妇典衣治学

李清照夫妇二人勤俭度日,常典当衣物,“取丰千钱”,买来一些碑文古迹,回家研习,且全身心投入。她给自己立下规矩:不吃第二道荤菜,不穿第二件绸衣,更不置办贵重饰物。有时她在街市上碰见珍贵史料,宁肯脱掉身上的衣服典当,也要买回。

分析:李清照夫妇为世人所称颂,流芳百世,这与其对治学的不断追求分不开的。

话题:“治学贵在勤奋”“痴”

不下跪的人

1995年3月7日下午3点,头天晚上加班到凌晨两点的珠海市南山工业区瑞进电子公司的工人,好不容易盼到10分钟的工休时间,工人们太累了,一名身体染病的女工实在坚持不住,伏在工作台上打起了盹。然而谁也没有想到,韩国女老板顺手操起一块线路板朝这位女工猛砸过去?……紧接着雷霆,吼叫着各生产线管理人员直身站立举起双手作投降状,然后叫车间工人统统跪下。人群中有一个人直直地站着,愤怒地望着这个外国妇人。女老板吼叫:“你为什么不跪?”这个人说:“我是不会给你下跪的!”这个中国青年员工的名字叫孙天帅。

分析:孙天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士可杀不可辱”的气概,更是中国人不畏、毅然捍卫自身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鲜明写照。

话题:“别让精神跪下”“站立的人”

17年前他偷盗高考试卷,熟记试题后参加考试,后来怎么样了?

答案:A

山东昌乐2007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政治制度是一定时期社会的最高文明水平体现。回答1——2题

1.“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在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中,民主政治制度的最高成就是

A.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B.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

C.社会主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D.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

3.柏拉图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实际上是建立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基础上的”。得出这种结论的理由包括①只有男性公民享受政治权利②妇女无政治权利③奴隶和外邦人无政治权利④工商业活动者享有公民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都可以进行的政治活动是

A.否决议会(国会)制定的法律 B.处理国家重大事务和日常事务

C.代表国家参与外交活动 D.当与议会发生矛盾时有权解散议会

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成果。回答5——7题

5.秦朝颁布秦律的目的是

A.富国强兵,统一六国 B.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C.倡导建立法制社会 D.提高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

6.下列选项中有关《十二铜表法》实质的内容有

①倡导所有人在“法律面前平等” ②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③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④提出所有权原则和契约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下列有关近代法制建设不正确的叙述是

A.罗马法奠定了近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B.法国《宣言》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C.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中国不仅是一个有着灿烂政治文化文明的国家,在经济上更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回答8——11题

8.“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经典唱词,在这里包含的历史信息有

①政治上农民遭受压迫奴役之苦 ②中国封建社会农民地位的真实写照

③封建农民没有基本的人身自由 ④封建社会农业经济以男耕女织、自己自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

9.下图为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10.下图反映的是一种经济形态的发展曲线,下列内容与这种经济不一致的是

A.它是一种进步的经济

B.它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C.它对新中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D.它一度成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

1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安徽的农民中盛传一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从这首歌谣中我们看到

①分田到户,把土地所有权给农民后的高兴心情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农民拥护③责任制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④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近代中国历史是一部曲辱史和抗争史。

回答12——14题

12.与右图所反映的信息相符的是

A.中国的国门已经被迫打开

B.中国已经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C.中国完全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D.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重大进展

13.右图反映的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B.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C.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带有笼统的排外思想

D.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洋教的影响

14.下图中反映的历史中反抗外来侵略的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① ②

③ ④

思想的解放是人类社会不断有所进步和突破的重要杠杆。回答15——17题

15.“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防止权力滥用,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这种思想观点属于

A.古希腊哲学思想 B.早期人文主义思想 C.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D.马克思主义

16.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A.推翻君主政体 B.废除不平等条约 C.改革科举制度 D.变革政治制度

17.理论的提出与完善,是中国***人思想解放的产物和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对科学共产主义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

A.改革开放的理论 B.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

C.一国两制的理论 D.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类历史前进的最伟大动力。回答18——22题

18.发明于11世纪的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传播作出巨大贡献的重要发明是

A.指南针用于航海 B.雕版印刷术的成熟

C.毕生发明的活字印刷 D.火药的广泛利用

19.“在中世纪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类是地球的主人,万物都是为了人类生活这个目的而由上帝创造出来的。”上帝被人们从宇宙中彻底驱除出去的是

A.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B.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C.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 D.1969年美国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

20.“他的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材料中的“发明”是指

A.蒸汽机 B.发电机 C.电动机 D.内燃机

21.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下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A.1842年,英国女王在电灯下阅读关于战争的电报

B.1905年,谭鑫培表演的京剧被拍摄成影片

C.1936年,人们通过电视转播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1998年,中国人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网上贸易

22.右图示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他是_______在________ 年首次飞上太空

A.加加林 1957年 B.加加林 1961年

C.阿姆莫斯特朗 1961年 D.阿姆莫斯特朗 1969年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声望日益提高。回答23——25题

23.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24.孔子曾经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下列外交活动中,用于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B.二战后北约和华约的组建

C.万隆会议的圆满召开 D.一战前协约国和同盟国集团的建立

25.到2006年底,有1487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维和行动,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履行国际法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它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一特点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C.重视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007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4页,用蓝黑色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先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题号 一 二 总分

26 27 28 29 30 31

得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共50分。其中26、27、28题必做题,29、30、31题选做其一。

得分 评卷人

26. 2006年11月,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该片以对大国成败兴衰的感悟,唤醒民众对国家兴亡的责任感,在国人中引起强烈反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说:“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它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试以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期德意志帝国的兴衰历史说明上述观点。(5分)

(2)欧盟现在试图走与以往的传统强国不同的道路,崛起成为国际力量中的重要一极。欧盟崛起有何特点?试分析欧盟国家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5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世界大国的崛起都有哪些共同因素?(2分)

得分 评卷人

27.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衣着服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6月27日的《大公报》在描述天津女子服饰时写到:“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戴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穿洋装的,这是剪发的一起。不剪的呢,大半不梳辫子啦,有搞在两旁边的,梳在后头的,有知百个式样。”同年8月20日《时报》刊载的《苏州之士煞》一文,对苏州人士的装束评论说:“绸伞高擎足踏革履之女界学生华丽煞”,“马鞭高挥自穿之将弁人材气焰煞”,“草帽高带口衔雪茄之少年学生时髦煞”。当时,上海已成为全国服饰的中心,巴黎的时新服饰,在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这里,各地又追踪上海。即使南京、苏州、北京也都昂首以瞻。可见,在此时人们的服饰变化已经日渐频繁,西方时装也越来越被中国百姓所接受。

(1)材料反映了当时天津、上海等地人们衣着服饰出现了哪些新气象?简要分析出现这些新气象的原因。(7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衣着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解放初期解放初期,列宁装是最时髦的服装。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从90年代以来,伴随人民思想的解放,中国人民的着装,已经从灰蓝单调的服装走向五彩缤纷,不仅服装的颜色在变,而且服装的样式、服装的品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大型服装商场经常举办服装表演,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时期人们的衣着服饰呈现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形成不同的时代特点的原因。(6分)

(3)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启示?(2分)

得分 评卷人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三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回答下列问题: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4分)

(2)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4分)

得分 评卷人

29.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公元前5—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欧洲的希腊则是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行了不同的政治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试扼要指出双方在改革的背景、核心内容和结果上的不同之处?(6分)

(2)分别说出中国和希腊所进行改革的性质。(2分)

(3)希腊改革家们因政绩显赫而流芳百世,但中国改革家商鞅等人却惨遭不幸,导致中国改革家不幸命运的重要原因是。(2分)

得分 评卷人

30.(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服从,而只是寻求上帝给予人们抵抗的共同庇护。

——约翰?洛克《论》

材料二 君权只不过是全体意志的执行,永远不能转让,而君主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人,他除了他自己之外,谁也代替不了……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法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将是合法的破坏。

——卢梭《社会契约论》

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洛克和卢梭思想的核心,指出其与专制理论不同的根本原因。(4分)

(2)17世纪以来民主思想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指出其表现。(4分)

(3)从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进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得分 评卷人

31.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继“9.11”之后,恐怖分子又相继在印尼巴厘岛、在西班牙马德里、在英国伦敦等制造了大规模恐怖袭击,一次次向无辜平民挥起了屠刀。

(1)材料一中提出的确定时代主题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20世纪以来的时代主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材料和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概括当今威胁人类和平的主要因素。(5分)

材料二 当代几对伙伴关系的基本表述:

中俄:面向21世纪的平等与互信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美: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日俄:创造性合作伙伴关系。

美日:全球性合作伙伴关系。

中日:和平与发展合作伙伴关系。

(2)材料二说明了当今世界的什么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当代几对伙伴关系的因素有哪些?(5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D 2.B 3.A 4.C 5.B 6.C 7.B 8.C 9.B 10.D 11.B 12.A 13.D 14.B 15.C 16.D 17.C 18.C 19.C 20.A 21.A 22.B 23.D 24.C 25.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共50分。其中31、32、33题必做题,34、35、36题选做其一。

26.(1)19世纪70年代,德国完成统一,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促进了德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强,19世纪末,德国成为世界强国。(2分)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倾向严重,推动德国走上了侵略战争道路。(2分)一战中德战败,使其丧失了强国地位。(1分)

(2)特点:欧洲国家走国家联合的道路;通过经济的合作,发展到政治的合作,实现政治、经济一体化。(答对一点给1分,得分不超过2分)

原因:在两极格局背景下,出于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经济的需要;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潮流的推动(答对一点给1分,得分不超过3分)

(3)重视科学技术与教育,(科教兴国);建立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制度(答“制度创新”也可以,单纯答“发展经济”不给分);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照搬别国发展模式;后发国家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化步伐。(答出任何一点给1分,得分不超过2分。)

27.(1)新气象:发式差异大;服装打破常规呈现多样化;上海成为全国服饰的中心;服饰变化已经日渐频繁;西方时装也越来越被中国百姓所接受。(4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得满分)

原因:战争后,伴随着列强的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和文化侵略,西方工业文明、先进思想、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上海是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并且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较早涌入和接受外来服装文化;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等。(3分)

(2)建国初期,列宁装最时髦。原因:建国初期,中国把苏联看成社会主义老大哥,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所有领域都在向苏联学习,穿着也不例外。(2分)

改革开放前,呈现 “蓝(灰)色的海洋”,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原因:物资奇缺,实行供应。(2分)

90年代以来五彩缤纷,日新月异。原因:改革开放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2分)

(3)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的面貌。影响衣着服饰的因素包括物质生活水平、思想开放程度、社会政治气氛等。(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8. (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2分)

分析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2分)

(2)特点:社会制度化,强调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3分)

思想根源:继承了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2分)

(3)发展: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明确提出了通过调节来解决社会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答对一个要点得2分,该问得分不超过4分。)

29. (1)背景:中国——奴隶制走向崩溃,诸侯列国崛起称雄。希腊——城邦共和制逐步发展,平民与贵族阶级矛盾激烈对抗。(2分)

核心内容和结果:中国——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确立了封建制度,为统一天下打下基础。希腊——减轻贵族特权,扩大平民公民权;缓和了城邦阶级矛盾,扩大城邦统治基础,确立城邦共和国的民主与法制。(4分)

(2)中国是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希腊是奴隶主贵族进行的民主政治改革。(2分)

(3)原因:中国的政治专制制度决定,政治改革家是巩固君权统治的工具,容易成为牺牲品。(2分)。

30. (1)思想核心:洛克:人民主权、人民革命。(2分)

卢梭:反地君主专制、社会契约。(2分)

(2)英国通过《权利法案》,逐步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于1787年制定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法国颁布《宣言》,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斗争确立了共和政体;中国于19世纪晚期发生维新变法运动,继之辛亥革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分)(学生回答出日本、德国也可。)

(3)实现政治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民主政治需要不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树立民主和法制意识是现代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2分)(回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

31.(1)依据:时代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1分)

变化: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1分)。

因素: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宗教矛盾,领土矛盾等。(3分)

(2)主题:和平与发展。原因:人民反对战争呼吁和平;核战的毁灭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彼此力量的互相制约等。(5分)

我国的高考制度存在那些问题?

《明良记》中有一个故事,明朝时的才子唐伯虎在考取了秀才后,又在乡试中考了第一名,谁知这一次考试因为考题泄露,不但考官被罢免,就连考中了第一名的唐伯虎也受到牵连被抓进监狱,唐伯虎出狱后对此事万分感叹:“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

在考试中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古时候的科考舞弊是这样,现在的高考也同样如此。在2003年,四川南充市的高考中,就因为一个名叫杨博的高中生盗窃试卷,而导致了无数考生受到负面影响。

▲提前布置好的高考考场

01

杨博出生于年,是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人,杨博家境并不宽裕,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孩子。杨博从小学习就十分用功,因此村子里的人都认为他以后会考上大学,成为一个大学生。杨博上了高中之后,成绩一直排列在班级前10名左右,在高二时更是刻苦努力,不但学习成绩排名第一,还成为了班长。

2003年,高三的杨博即将迎来高考,但是在高考前他的状态却非常不好。在杨博看来,唯一能改变他命运的就是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上一个好大学。这个看法并没有什么错,但是他和他的家庭对于高考的压力没能很好的协调,导致杨博心态紊乱,杨博在在4月份的模拟考试中成绩一落千丈,成绩只排名到第27名。

▲高考前的模拟考试

这让杨博倍受打击,他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希望再考上理想的大学。杨博一天比一天更加焦虑,完全无心复习。重压之下的杨博心态完全崩溃了,他不想就这样放弃自己多年的苦读,但是又完全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复习,《左传·文公十七年》中说道:“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可惜,他选择了一条完全错误的道路。

02

杨博决定去偷窃高考试卷。为了让自己这一顺利实施,杨博四处打听到试卷的存放地点,数次到教育局蹲点观察,最终确认了存放试卷的保密室位置。6月4日,高考试卷被送到教育部门,锁进了专门的储存房间。杨博根据门上的封条确认,高考试卷已经在保密室内,于是决定开始行动。

▲储存高考试卷的保密柜

6月5日凌晨1点左右,杨博悄悄的来到县教育局,他从一扇没有上锁的小门内进入教育局的大院。在此之前他专门去购买了钳子、改刀,铅笔刀等工具。杨博小心翼翼地躲开保安人员,最终成功将每一个科目的试卷都盗走了一份,他很快将试卷带回住所。

此时的杨博无比兴奋,决定熟记试题后参加考试。他认为凭借着自己的“先见之明”一定可以在高考中取得绝对优势。在6月5日下午,杨博勉强按耐住心中的不安到学校去打听风声,无意中听见有人在议论说考卷被盗。杨博将考卷盗走的当天中午,教育部门就有人已经发现考卷失窃。

▲趁着间隙在复习的高三考生们

03

杨博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惊慌,他知道此事已经被发现,于是迅速将自己偷窃来的试卷烧毁后冲进下水道,然后在当天深夜,将自己作案所用的工具和运动鞋焚烧后扔进垃圾堆。他对自己的偷窃行为依然抱着侥幸心理。6月7日高考开始,看到考卷的杨博却傻眼了。由于试卷失窃,所以全部改用为备用卷。

与此同时,警方的侦破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他们已经根据现场留下的各种痕迹做出了嫌疑人肖像侧写,同时也在试卷失窃现场发现了嫌疑人的指纹。此后,警方在所有学生返回校园填报志愿时,搜集指纹,杨博的指纹当然也不会漏下。通过指纹比对杨博盗窃试卷的行为已然暴露无遗,在警察找到杨博后,面对大量的事实证据,杨博只能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

▲警察研究指纹

在审讯中,杨博自称他一直希望能够考上政法相关的专业,他希望可以从政。这一点从杨博填报的志愿也能看出,他填报的志愿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经济学院、西南交通大学。事实上,当高考分数公布后,杨博以 515的总分超出了本科录取线60多分,如果他没有盗窃试卷,那么考上普通本科院校一点也没有问题。

结语

杨博完全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这也许是他一时冲动之下的决定,但是大错已经铸成,不管他再怎么后悔也必须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最终杨博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对他而言,人生已经完全拐上了另外一条路,而许多其他同届考生也深受其影响。

一、宏观社会经济原因

随着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我国高校招生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高校招生的改革和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形态已初步形成;另一方面,在法律的框架内自由、平等竞争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公平、公正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显著特点。在转型时期,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社会对高校招生公平、公正的呼声日渐高涨。但在人们强烈要求社会公平公正的同时,法制还不健全,社会不够诚信,并未提供一个适于公平公正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从理论上讲,高校招生必须贯彻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从高校招生考试的过程和结果看,高校录取新生实际上更多地是以高考成绩作为录取依据,很多时候甚至是唯一依据。多年来,为克服这种单一的录取方式所造成的弊端,曾在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综合考核评价考生等方面进行过多次探索,如录取保送生、免试生等,试图改变这种现状;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各种问题相继而生,保送与免试入学等制度只能废止。人们普遍痛恨用弄虚作来竞争,考试的办法至少在形式和程序上较为公平。以致今日,高校招生有继续强化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依据的趋势,高考成绩在高校招生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智”似乎成了唯一,而“德”和“体”可以忽略不计。从根本上讲,这是高校招生在法律缺位、诚信缺失环境下无可奈何的沉重选择;同时,也是转型时期的特征在高校招生中的客观反映,是高校招生面临的一种“两难选择”。

二、自身制度的缺失和外部环境的局限原因

制度的缺失主要是法律缺位。高校招生工作的主要政策依据是教育部制定的年度文件和各省市招生委员会(教育厅)制定的规定及实施细则。这些规定和实施细则不可能从法律层面上明确高校、考生、招生考试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等在高校招生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一方面,由于是年度文件,每年都有变化,缺乏系统性和普适性;另一方面,因不是立法机构制定的法律,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虽然高校招生在《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中制定了一些基本原则,但是由于缺乏系统完备的法律进行规范,实际上我国高校招生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这是我国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最主要的制度性障碍。外部环境的局限主要是诚信缺失。高校招生缺乏一个遵纪守信的社会环境,高校招生各个主体诚信行为缺乏比较普遍。如考试违规舞弊,高校乱收费,中途改变招生规则和做法,对考生作出不真实鉴定及录取新生不报到等。正是因为诚信缺失现象比较普遍,建立良性的高校招生体制和机制基础薄弱,越发困难重重。

三、过多强调管理和共性,存在着“重物轻人”的倾向

在目前我国的高校招生中,往往过多强调的是统一、共性的特质,忽视或者说无法顾及个体和个性。这种“重物轻人”的现象,其实质是以管理为本,以共性为本。主要表现形式为三个“一”:一是“一考定终身”。考生在6月的“黑色三天”参加集中统一的高考,并根据这三天的高考成绩,决定能否接受高等教育或能上哪一层次的高校。二是“一次填报志愿定终身”。考生在信息掌握受到极大局限的前提下一次性填报志愿,在某些时候志愿的选择数更重要,填报志愿成为一种“”,考生以前途和命运作赌注。三是“一次性集中录取定终身”。通常高校招生录取是在较短时间内(一般一个批次的录取时间为5天左右)以及在集中、封闭的状态下,一次性决定考生是否录取以及录取到什么高校。这种录取方式类似于工业生产流水线的操作方式,是将每一个考生“物化”后按照统一标准分类进行批量“物质生产”。这种录取制度和运作模式的局限性表现为:一方面.高校招生的自主权和选拔人才的多样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只能以高考分数为主要甚至是唯一判断标准;另一方面,高校和考生的知情权得不到较好的满足与保障,高校无从了解考生在能力和品行方面的表现,考生也很难了解高校的情况。由于填报志愿和录取时间较短,多数考生对自己填报高校的有关情况了解并不全面,这是近年来录取新生不报到人数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最终结果是在统一分数标准之下,录取的是统一“模式”的考生,置高校的多样化需求和考生的个性于不顾。

四、高校招生负荷过重,与其内在要求不匹配

我国高校招生承担的作用,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为高校选材;二是为基础教育导向;三是为社会的公平负责。尤其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导向,直接影响中小学教学活动,是导致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比较普遍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肩负着为社会公平负责,导致高校招生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敏感性,始终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发生在高校招生考试中的任何一个细小事情,都会成为全国性的具有轰动效应的大。有专家指出,在高校招生考试问题上,老百姓和是双向脆弱,巨大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并存。从本质上来讲,高校招生与其内在要求相匹配的主要职能应是承担为高校选拔和区分人才,对社会公平负责和为基础教育导向的作用应该逐步弱化。

五、高校招生报考人数太多,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太快

一是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急剧增长。伴随着高中生高峰期的到来,考生人数急剧增加,从1999年的288万,持续增加到2009年的1020万。但是,现有的高等教育全面紧张,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紧缺矛盾更加突出,难以满足高校招生继续快速增长的需求。所以,高考升学的竞争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由于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急剧增长,原有的工作系统和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这对高校招生和考试的性质、功能、组织和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考试评价和选拔录取方式也都必须改革。二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是在快速发展中完成的。在过去短短的几年中,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翻了两番,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规模达到世界第一,用较少的投入办了规模最大、质量较高的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展,一些在短期内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困难集中暴露在招生工作领域,增加了规范招生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一些地方存在的办学经费不足、发展不均衡、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已成为引发少数地方、高校乱收费和违规招生的重要原因。

六、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校招生由选拔性向选拔和区分并重转化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4年达20%,超过15%的标准,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行列。从现实情况看,随着高校招生门槛的降低,只要家庭经济条件许可,绝大多数考生只要参加高考就能被高校录取,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标志件,它意味着高等教育整体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革,就必然出现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筹措的多元化、教育机会的开放化和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元化。与此同时,与精英教育时代相适应的高校招生制度,就必然面临新的变革,高考的功能已从精英教育阶段的“选拔”性考试逐步向“区分”性考试转变,高校招生所具有的功能不仅仅要为高校选拔精英,还要区分不同层次和类型高校教育的对象。由于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水平的差异,高校入学选拔制度不可能废除,部分重点高校招生还应严格选拔;但是,从总体上看,传统的以选拔为主要功能的高校招生制度,必将被日益多样化、灵活化、开放化的考试和录取方式所取代。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招生改革提出的要求。

七、我国现行用人制度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

传统用人观和正处于新旧交替转轨时期的现行用人制度对高考制度也还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一是在人才使用方面的“高消费”。高消费一般是指人们在购买商品时以超过自己的消费能力或者以昂贵的奢侈品为购买对象的一种行为,是一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而人才高消费则是指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以岗位需要为依据,一味追求高层次人才的做法。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毕业生求职时竞争的激烈程度加大,同时就业市场开始转变为买方市场,使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有了更多的余地。这给人才“高消费”提供了可能。许多用人单位在对自身人才需求并不晰的情况下,片面追求高学历人才。结果,高职毕业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却要招本专科生,本专科生的工作招研究生,依此类推。人才使用的“高消费”,使得人尽其才无法实现,扭曲了人力的正常投资行为,造成了人力的浪费。这种不良的用人观念导致了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二是在人才评价方面的“重学历”。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评价标准和人才评价的具体过程中还存在偏重知识因素、看重学历背景,忽视品德、能力和业绩的现象,做不到不拘一格选人才。比如,一些单位在评价人才时,单纯依据学历对人才进行简单的分类,并以此作为待遇区分的标准。诸如此类用人方式的存在,导致学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片面追求名牌大学和所谓的“热门专业”等。三是在人才晋升方面的“官本位”。长期以来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社会上仍存在倾向于将那些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人看作是优秀人才的现象。人们将职务高低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将职称与行政级别相对应,这种“向官位看齐”的做法,也导致一些学者在科研和教育的过程中,追求行政官职。四是在人才管理方面的“身份制”。身份制是中国体制下的一种身份等级制度,它将社会成员按职业划分为农民与市民、干部与工人,按所有制形式划分为全民所有制工人和集体所有制工人,按行政级别划分为科、处、司、部等级,不同身份的人享有不同等级的待遇。

八、新闻媒体的宣传导向有偏差

当前,一些媒体在谈到素质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时,总会痛切地反思只重分数、不重能力的“应试”教育,但每到高考结束,又会津津乐道地大谈升学率。虽然有关部门早已发出不提倡宣传中招和高考“状元”的通知,然而上面是明令禁止,媒体却是我行我素。从百度网站的搜索显示,每年关于“状元”的新闻报道高达数千条。一些媒体把“状元”神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对高考“状元”的宣传,从对其本人的专访,到对其应考的辅导资料的宣传,到对其所在学校的宣传,再到对其家人的宣传甚至发展到对其经纪人的宣传。一些媒体还大肆宣传科举文化、状元节、状元跨马游街等活动。一些媒体甚至与企业结合,组织全国各省的高考状元聚会。不少媒体对于“状元”的报道,无论巨细,跟踪炒作,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对高考的部分批评报道,给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带来较大压力。2004年高考招生之际,由一些媒体追问的“南京高考之痛”,引发了一场全国关注的教育大讨论。当时,江苏一家发行量较大的晚报推出了以“追问南京‘高考之痛’”为题的连续报道。该报记者在高考录取尚未结束时,仅以二本上线人数为准,即对当年南京高考平均分、本科线率等指标的排名情况进行了披露:“南京本科(实际为二本以上)达线考生比去年减少了600人……又一次落在兄弟城市后面”,记者在引导读者反思“高考之痛”的缘由时,提出了“推行素质教育就考不好”、“家教凸显管理漏洞”等问题。关于“南京高考之痛”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市民、家长纷纷诉诸媒体,指责学校不抓升学率,只抓素质教育没有用;有的学生抱怨学校组织社会实践占用了学习时间;一些教师、专家也纷纷在媒体上发表不同看法……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干扰下,许多学校乱了方寸,高考升学率成了学校唯一追求的目标。多年坚持的素质教育目标被丢弃一旁,加班加点复习、反复做模拟试卷、层层统考又卷土重来。据了解,尽管2004年高考招生结束时,南京市公布的本科录取率为40.12%,高于全省36.7%的平均水平;本专科合计的普通高校录取率为82.89%,高于全省76.5l%的平均水平。但业内和社会上对“南京高考之痛”的讨论并未平息,北京、广州、深圳、青岛等地媒体也相继刊登了相关报道。媒体公开指责“高考之痛”反映了社会仍然是以升学率作为教育的评价标准,强大的社会舆论迫使教育在开回头车,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北京一家教育刊物为此撰文“南京沦陷和素质教育的悲哀”,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媒体的各种高考广告起了负面导向作用。众多媒体刊登的一些重点中学、民办学校的广告中,以醒目的字眼渲染升学率。一些地区和学校在媒体上刊登大幅广告(专版)展示高考成绩。很多报纸前面讲如何搞素质教育,后面宣称“买我一套方案、指南,让神童走进千家万户”,“你的孩子可以变成神童,4岁能做××,6岁能做××。报纸的正面反映学生负担过重,后面则是加重学生负担的应考资料。每到高考分数公布后,一些高考升学率在当地居前列的中学就会在报上大作广告,称自己在当年高考中“又是赢家,全校高考均分超出全省平均线××分,600分以上高分者有××人”。一些报纸上还赫然登出:“热烈祝贺X

X中学今年高考取得历史性突破!”“全面超额完成县教育局下达的高考指标,本科上线率超出县教育局指标××%,一批学子考入重点大学!”等醒目广告。

文章标签: # 高考 # 中国 #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