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志愿填报 志愿填报

高考语文题答案及解析版,高考语文考试答案及解析

tamoadmin 2024-05-18 人已围观

简介1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本答案及评分标准仅供参考非官方正式答案) 1.A2.B 3.B 1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D5.B6.C 7.(1)陛下大兴军队师旅,百姓容易怨恨。陛下车驾各处游幸,我非常担心这是不应该的。 (2)我不能肃清凶残的逆贼,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我抱恨九泉,又能说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9.五、

高考语文题答案及解析版,高考语文考试答案及解析

1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本答案及评分标准仅供参考非官方正式答案)

1.A2.B 3.B

1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D5.B6.C

7.(1)陛下大兴军队师旅,百姓容易怨恨。陛下车驾各处游幸,我非常担心这是不应该的。

(2)我不能肃清凶残的逆贼,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我抱恨九泉,又能说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9.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一25分)

11.(1)BE

 (2)信息概括题。要结合老范的行为进行总结提炼:如老范设立私塾,但是允许别家孩子免费来听;老范直接问老汪;老范并不辞退老汪,也让老汪媳妇偷麦子。一个率直,朴实,开明,尊师重道的老汪跃然纸上。

 (3)总结提炼。老汪的人际交往不多,也不被人理解,甚至自己的媳妇也无法进行精神层面的沟通,所以结合他对“有朋自远方来”的另类解释和老汪最后对老范行为的感叹进行理解,就是知音难觅。

 (4)比较阐述。一定要分清,孔乙己是一个可悲的人物形象,而老汪则不是。两者相似在书呆子,不同则在于孔乙己的根源对封建旧思想抱残守缺式的迂腐,以及周围人对他看小丑式的无情调笑;而老汪则是对学问的认真和投入,周围人的不理解和交流上的困难,但是总体上对他还是友好的。

1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二25分) 12、(25分)

 (1)BD

 (2)定位和综合提取信息能力。一个是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一是国共合作抗战。加上宗祺仁作为新闻记者,是爱国志士,能写感人报道。

 (3)文中诗歌阅读和理解。诸葛亮和秦始皇。诸葛亮为蜀国北伐,且写下前后出师表;秦始皇统一六国,气势雄浑。两者皆为鼓舞军心振奋士气之典故。

 (4)定位,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国人评价和美军与日军的意见进行总结:主要立足于舍身报国,扬声威,斗志旺盛,意志坚强,勇气令人赞叹。注意每个答题点都要结合材料。

1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B  14.D  15.C

16.(5分)

 ①阅读分为记忆型阅读和批判型阅读。

 ②记住死板的书本知识

 ③通过想象力来形成有针对性的问题

17.图像与标题的契合,“联合”“力量”与图像中“鸽子”(和平)、组成鸽子的“旗子”(联合)和鸽子口中的植物橄榄枝要都联系到去写。

1 六.写作(60分)

 18.实际上是在学术、技术和艺术的成就三者之间选一个立意进行作文。注意并非褒贬,而是阐述理由说明你认为哪个更具风采。选择其中一个,分角度去阐述即可。

 学术:人类进步的基石,也是最前沿的。

 技术:行行出状元,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就是英雄。

 艺术:热爱生活,艺术可以为生活、为他人带来美,能够影响更多的人。

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解析

辽宁省沈阳市沈阳二中 王启霞

一、(15分,每小题3分)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普通话常见字读音的正确识记。A.“长歌当哭”中的“当”应读作“dàng”,B.“吮吸”中的“吮”应读作“shǔn”,D.“脑髓”中的“髓”应读作“suǐ”。语音考查的重点设在容易读错的形声字、多音字、常见常用字上。字音误读一般表现在声母、韵母、声调误读上,今年侧重在考查声母、声调的正确读法,明显关注了学生日常语言的运用能力。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常用词语字形的识记。其中有8个合成词8个成语,都属于生活中常见常用的,每一项都仅有一个错别字。A项中“再所不惜”的“再”应写为“在”,B项中的“细水常流”中的“常”应写为“长”,C项中的“赋与”中的“与”应写为“予”。

字形考查的重点设在易混字字形上,以音同或音近的异形字为改错的主体。辨析的方法一般有四种:音辨法、形辨法、义辨法、结构辨析法。像A项中的“再所不惜”可以用形辨法,B项中的“细水常流”、C项中的“赋与”,都可以用义辨法进行分辨。本题所出现的词语与成语,都在“常用字”考查的范围,或在教材中出现过,或在平时的学习中习见习用,因此体现了良好的导向性——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也”副词,意思为“同样”,“既是”与“也是”搭配,是并列关系,“更”是副词,意思为“更加”,若与“既是”搭配,则是递进关系,结合语境看,此处强调的是方永刚的“行”,所以用“更”。“躬身”意思为“弯下身子”,一般用于书面语,而“躬行”也是书面语,意思为“亲身实行”,根据句意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方永刚是一个“行者”,脚踏实地,所以应该用“躬行”。“体现”意思为“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具体表现出来”,而“发挥”有两个含义,一个意思为“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一个意思为“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根据句意,此处强调的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威力,是感受得到的力量,所以与“发挥”的第一个意思比较搭配,应选“发挥”,故选B。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用熟语的理解和运用。A项中的“薪尽火传”出自《庄子·养生主》,意为“柴烧尽了,火种却可留下来。比喻学问或技艺代代相传”。原文强调儒学是由孔子所创立,经过漫长岁月得以延续发展。所以用“薪尽火传”来形容孔子的学问代代相传,比较恰当,语境合理。B项中的“无可置疑”意为“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多用于肯定句中,原句用在了否定句中,与原语境所要表达的意思不协调。应将“不应”改为“是”。C项中的“大人不见小人怪”比喻“大人胸怀豁达,对地位低的人的过错能原谅、宽容、不计较”。此处是想说对方管事太多,所以与语境不和,应换用“扁担上睡觉,管得太宽了”。D项中的“刮目相看”意为“用新的眼光看人”,结合语境看,原句语境是对龙骨重视,所以属于使用不当,应换用“独具慧眼”。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语病的辨析。A项属语序不当,应将“化石”移到“牙齿”后。B项属成分残缺和赘余,“关注”后少了宾语,应在“配置不合理”后加“……的现象”,并将“造成新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造成”删去。这样“行业战线过长”“生产力过剩”“新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三个词组的结构就都是主谓短语,共同修饰“……的现象”。D项属逻辑不当,“指挥”应改为“操纵”。

常见的病句类型一般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六种,今年测试重点放在了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不合逻辑上,考生在做语病辨析题时,如能将平时所做的病句练习细分类别,对经常出错的类型反复强化,相信会有很好的效果的。

二、(9分,每小题3分)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重要信息筛选和理解的能力。A项对应文本第2自然段第6行的“‘能够’是对技术功能的判断,是事实判断;‘应该’是价值判断、伦理判断。‘能够’不等于‘应该’,正如‘应该’不等于‘能够’。同样,技术不能取代道德,就像道德不能取代技术。”B项对应文本第2自然段第3~5行的“他所说的第一原则提出了一种技术逻辑——‘能够做’等于‘应该做’。这两条原则结合起来,就是凡技术能够做的都应当去做,而且还要尽量强化它的效果。即使是恶的技术,也应当采用,并且努力强化它的恶果。这当然是荒唐的逻辑。”, C项对应文本第2自然段第4行的“如果凡技术能够做到的事,我们都应当去做,那我们就放弃了对技术应用后果的评价和责任。”。据此可以断定D是错误的。此类题的解答方法主要在于结合问题锁定文本的相关区域进行关键信息的概括分析,把握全文是前提。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要语句的理解,答案区域在第3段第7~8行。A项对应文本第3自然段第3行的“是人主宰技术的命运,而不是技术主宰人的命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要遵守技术的自然逻辑,即人造物进化的逻辑,也可以说是技术自身的逻辑;更要遵守技术的社会逻辑,或称社会逻辑,这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概括地说即“人主宰技术的命运,人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更应遵循技术的社会逻辑”,因此断定该项是错误的。B项对应文本第3自然段第8~9行的“人类的最高目标,不是发展和应用技术,而是人类的全面发展,技术只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技术越发展,越应该强调对技术的人文关注”,该句的意思就是强调技术是人类全面发展的手段,结合题干来看,与此句刚好对应,所以该项正确。C项对应文本第3自然段第1~2行的“人与技术的关系只能是创造与被创造、开发与被开发、应用与被应用、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人是目的,技术是手段”,结合题干来看,该句“人和技术是创造与应用、开发与控制的关系”的说法就是错误的。D项对应文本第3自然段第2行和第7行的“技术应当为人谋利,而不应当损害人的利益”“人类的最高目标,不是发展和应用技术,而是人类的全面发展”,而D项的意思与所对应的区域的意思不对应,因此断定D项是错误的。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概括分析与整合能力。A项概括了文本第1~3自然段的内容,符合作者的观点,所以是正确的。B项的观点是第1自然段中法国社会学家埃吕尔的,不是作者的观点,所以该项是错误的。C项的观点是第2自然段中学者弗洛姆的,也不是作者的观点,所以该项也是错误的。D项的观点“技术应用的负面作用,责任不在技术而在人”的说法没有根据,更不是作者的观点,所以D项也是错误的。这道题主要体现在对不同文段的抽象概括与分析上,D项是干扰项,如果不细致的话,很容易选D项,所以关键是准确把握住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句,再加以细致辨析。

三、(12分,每小题3分)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B项中的“然”是通假字,通“燃”,意为“点燃”,结合语境看,原文是针对天下那些勇于与他人搏斗却怯于见到强盗的人,指出他们遇敌时,战战兢兢,发火器,再三再四都不能点燃,而原题的解释与语段义相去甚远。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A项中的“举”,在中学课本常见的意义基本是“举起”“发动”“推举”“占领”“全”等,本段中的用法应该说并不常见。B项中的“然”,常见义有“燃烧”的用法。C项中的“烛”有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照”。D项中的“武”,中学课本常用意有“武力”“勇敢”,“步”的用法很少使用。所以该题考查的有点偏,超出了一般学生常用的知识范围。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该题所出的虚词都是该语段出现的。A项中的“以”出自文本第2自然段第2行,第1自然段第3行。都是介词,意思分别为“用”“因为”。B项中的“于”出自文本第2自然段第7行,第4自然段第4行。都是介词,意思分别为“在”“被”。C项中的“而”出自文本第2自然段第4行,第4自然段第4行。都是连词,前一个表“承接关系”,后一个表“因果关系”。D项中的“之”出自文本第2自然段第11行,第2自然段第13行。都是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筛选信息的能力。从原文看,冉氏烹狗的原因主要是那条狗“伤行人勇,见盗贼怯”,结合语段看,①句对应文本第1自然段第1行,表现狗的凶猛。②项对应文本第2自然段第14行,表现狗欺软怕硬的特点。③句对应文本第2自然段第6行,写出作者爱狗的原因。④句对应文本第2自然段第3行。表现狗的强悍、凶猛。⑤项对应文本第1自然段第2行,写狗给主人带来的麻烦。⑥项对应文本第1自然段第1行,写冉氏家有条凶狗。结合原题所问仔细辨析,C项符合要求。做这类题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排除法,找出与题干有关的信息,比较辨析,得出结论。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筛选信息并能准确判断的能力。从原文第2自然段看,冉氏烹狗的原因主要是“搏行人则勇,见盗则怯”,结合原文第3自然段看,作者否定了那些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的市井无赖,认为这些人与这条狗一样,狗被烹,不值得奇怪。所以A项是错误的。这道题主要体现在对不同文段的概括分析上,B项是干扰项,关键是准确把握住文中各段的段落大意,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句,细致辨析。

四、(22分)

13、答案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解析“曰”后一般要停顿,或是某人说,或是引用他人的话,总之要揭示其中的内涵。从原文来看,应在“战”“烹之”“嘻”后停顿,意思才完整明确。文言文断句用以考查考生文言识句并正确断句的能力。方法:准确理解文章,明确文言语法、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等特点,了解一些古代的文化习俗、典故等。

14、答案(1)冉氏因此很厌恶这条狗。

(2)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1)句译出大意给1分,“患苦”译为“厌恶”“不满”一类的意思给1分,译为“以……为忧”“以……为苦”也可。(2)句译出大意给2分;“向”译为“从前”一类的意思给1分,“不之杀”译为“不杀它”一类的意思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2006年翻译是三道小题,2007年,减少为两道,体现了务实求新的精神。此类题考查的多是有重要的语言现象的句子。如(1)句“患苦”,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句的“所以”“为”“仓卒一旦”分别是“……的原因”“因为”“匆忙紧急”。这些用法必须是在理解原文语段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答出,因此该题有一定的区分度。

15、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题考查的是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理解。这道题答题要点主要在抓住诗句的景色描写,判断各自的特点。王维诗第二联有“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照应题目“秋夜独坐”中“秋夜”的景色特点,周弼诗第二联有“门外不知春雪雾,半峰残月一溪冰”可知写的是“春夜”之景。从手法上看,王维诗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来衬托堂屋的静。(2)题考查考生古诗文鉴赏能力。王诗首联有“秋夜独坐悲双鬓”,周诗首联有“不闻更”“独坐书床”,可见,王诗是感叹时光易逝、内心非常孤独悲哀,周诗则反映了全心读书、陶然自得的心理。再联系各自诗中景色的特点,王诗草木零落昆虫哀鸣,周诗“不知春雪霁”,推知作者读书极为投入的安适心境。古诗鉴赏角度的较多,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很重要,其次是字句。古人讲究炼字炼句,字词是把握形象与意境的关键,它也是分析语言风格、写作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前提。

16、答案(1)星垂平野阔(2)羡长江之无穷(3)茶馆 (4)巴尔扎克

每空一分。如果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每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四个小题的默写内容都出自课本。这是本次命题的一个亮点,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常见的基本常识,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五、(21分)

17、答案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认真揣摩上下文意,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与感情脉络。可以发现,此题关涉到结构、内容等两方面的思考,首段大意是秋去冬来,花木凋零像人的年华在消失。据此可分析出为下文“炉火”出现做铺垫,也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象征义做伏笔。答此类题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二是对下文及文章主旨起的作用。

18、答案感伤(感伤之情)一感动(温馨之情)一感奋(激昂之情)答对1层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对作品结构的分析概括能力。联系文章整体,理清感情变化与相互关系的关键段,确定对应的语句仔细分析其含义。表现情感的段落集中体现在第1自然段第4行“叶子默默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第2自然段第2~3行“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在第4自然段第6~8行,“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暴烈,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第5自然段第2行“炉火以它的体温温暖我……像是为我欢呼。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第7段第4~6行“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第8段第3~5行“篝火以它的巨大热力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冲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第9段1~4行“它们也有相同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心灵的声响”,据此,表达的情感可归纳出有感伤、温暖、受鼓舞等变化。

19、答案这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各1分)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1分)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1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对表达技巧运用与分析的能力。大多数考生对比喻与拟人手法都能找出来并做简要分析,但4-5两段运用的是对比手法还是衬托手法,存在分歧,一部分学生答的是衬托中的反衬手法,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比、衬托手法都答了。其实答对比与反衬都对。解答此类试题,要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并善于结合原文内容具体分析。

20、答案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2分)“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2分)也使行文富于变化。(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文体特点的感受品评能力。从散文特点看,写“火箱”和“篝火”,扩大了炉火的表现范围,深化了炉火的精神,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点。“深化了炉火的精神”,就是“丰富了‘炉火’的意蕴”;散文“形散”就体现了行文变化。阅读能力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不同文体的特点会在不同风格不同情境下展开,要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使文体特点落到实处。

21、答案不是。文章有怀旧情绪,但并非全文主旨。(1分)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主旨分析概括能力。这是一种较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联系文本整体,文中的回忆是扩大炉火的表现范围,不仅仅是怀旧。“炉火”具有象征义,代表着希望、勇气、性格、精神等。这样可以得出结论。抓住文中象征手法的特点,深入把握炉火的深刻内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六、(11分)

2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写序号即可)(3分)

答案④①⑤②③

(5句全正确给3分,连续4句正确给2分,连续3句正确给1分,其余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表达应用能力。根据句意之间的逻辑关系,分别找出意思联系紧密的句子排成组。①⑤、②③应是一组,接着看④适合排在哪一组比较合适。结合句意看,放在①⑤前比较合理。今年该题判分的标准很灵活,这是一个亮点。做此类题的方法,找时间或事理上的联系,化整为零,确定句子的排列组合,然后再化零为整,统一组成一段完整的话。

23、答案共同点:都在增长。(1分)不同点:中国是稳定性增长,(1分)世界是起伏性增长。(1分)评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经济改革成效显著。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应用与转换能力。从图表看,我国经济发展平稳,呈上升趋势,世界经济发展波动较大,上升缓慢。据此得出: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平稳呈上升趋势,改革的效果显著。做此类题要精读细审,弄清要求,数据对比要把握好。否则就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

24、答案示例:

①如果我是一只大鹏,久久地在地面上盘旋,我一定坚定我的信念,更高,更高,更高……

②如果我是一只小鸟,姗姗地在枝头上流连,我一定放开我的歌喉,歌唱,歌唱,歌唱……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考生的仿写能力。判分标准是暗喻、拟人、反复三种辞格模仿正确给2分;句子通顺,结构完整,无错别字给2分。答此题要注意两点:①明确试题要求,注意有哪些修辞手法。②明确几个句子,彼此是什么关系。

七、(60分)

25、解析“我能”这个题目内容平易、稳妥,切合成长中的高中生的思想实际,考生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很大。文体要求的开放,也为考生提供了更多地选择,避免了考生往一种思路上走,造成模式单一的状况,应该说作文的导向是正确的。可写的思路可谓丰富多彩。可以联系现实中感动中国的杰出人物,如刘翔、袁隆平等,剖析他们精神的共性——敢于向事业的颠峰和困难挑战,以自己顽强的拼搏,向世人证明——我能。还可以从历史人物——李广、范蠡、诸葛亮、苏武等身上,去读人生的酸甜苦辣,敢于说——我能坦然接受,我能重新崛起。从而明白了人生需要承受。还可以联系自身成长的经历,感受到信念的背后是对自我的肯定——我能……作文可以有理性的思考,有辨证的分析,有意境的烘托,有故事的渲染等。防止宿构,偏离文题,另起炉灶,如把命题改成话题,标题换成“我能发现美”,尽管也有命题“我能”的字眼,但多少还是有改题之嫌。或者抛开“我能”,大谈生活中有美,最后说我能发现美,这样写基本上也是跑题,是不符合要求的。

2007年《考试大纲》仍然体现了对考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视。考生只要平时观察生活、勤于练笔,相信会有收获的。本次命题对写作的能力要求也更加具体,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

今年作文评分的标准也基本没变。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②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③缺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④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文章标签: # 考查 # 答案 #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