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志愿填报 志愿填报

政治高考词汇_高考政治术语积累

tamoadmin 2024-05-18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政治论述题用术语 准备政治高考的时候,我们需要将以往学过的知识的都背熟,尤其是重点知识,一定要熟记于心。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政治必背知识重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高考”的 文章 2022高考政治必背重要知识要点总结 有关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的梳理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1.高考政治论述题用术语

政治高考词汇_高考政治术语积累

 准备政治高考的时候,我们需要将以往学过的知识的都背熟,尤其是重点知识,一定要熟记于心。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政治必背知识重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点击获取更多关于“高考”的 文章 ↓↓↓

★ 2022高考政治必背重要知识要点总结 ★

★ 有关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的梳理 ★

★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 ★

★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重点归纳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新型的民族关系是什么及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主关系坚持的基本原则及之间的关系

 (1)处理民族关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意义:

 有利于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巩固国防。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1)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2)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5. 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或:为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A、客观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B、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6.我国的宗教政策的内容: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7.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其内涵是: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

 走近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地位、基本要素和基本权利与义务?

 (1)地位:是国际社会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基本要素:主权国家由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基本要素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3)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对于基本权利的掌握需要理解,能够举例识别)

 (4)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

 2.国际组织分类和作用?

 (1)分类:政府间和非政府间,世界性和区域性。

 (2)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 文化 、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

 3.联合国的性质、宗旨、原则和作用:

 (1)性质:当代国际社会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遵循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

 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4)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4.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国家。

 5.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冲突。

 6.各个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关系?

 (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3)各国的国家性质与利益追求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

  高考政治知识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2.影响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及解决途径

 (1)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

 (2)解决途径: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出五项原则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3.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内涵:

 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4.中国关于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境上互相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5.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趋势、意义和面临的问题?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2022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要点 总结

 个人收入的分配

 (1)我国的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

 ⑴按劳分配的含义: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⑵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⑴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①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⑵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收入分配的公平

 ①:公平的含义:这里说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②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作用: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

 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

 财政与税收

 (1)国家财政

 财政及其作用

 国家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集中力量办大事

 ⑴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而财政就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②原因:国家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以及高科技研究开发等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难以获得较高利润,甚至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国家财政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⑵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控促进经济增长(.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 ⑶国家通过财政收支方向,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

 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 渠道 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简而言之:税、利、债、费的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职能才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条件,财政支出的状况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2)征税和纳税

 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我国税收和种类:⑴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

 ⑵增值税和个人所得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依法纳税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⑴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主义税收与资本主义税收的主要区别)。 ⑵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⑶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①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②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③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④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⑷公民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和征管和使用。公民应积极行使纳税人的权利。公民要增强自己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源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调节

 市场和计划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市场配置资源

 ⑴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⑵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途径)及优点。

 ①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来实现的。

 ②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③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能够很好地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市场秩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⑵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

 ①市场调节的自发性 ②盲目性 ③滞后性。

 ⑶市场调节弊端的后果:

 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②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③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扩大,甚至导致两级分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加强宏观调控

 ⑴必要性:

 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指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

 ⑵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及手段。

 ①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③手段:

 A经济手段

 含义: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 措施 。 表现:经济手段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最常用的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意义: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B法律手段

 含义: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作用:通过立法,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正常运行。过经济司法活动,保障经济秩序协调发展。

 C行政手段:

 是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⑶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2022高考政治必背知识重点归纳相关文章:

★ 2022高考政治必背重要知识要点总结

★ 2022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大全

★ 2022高考政治哲学必背知识点归纳

★ 2022高中政治高考知识点总结精选10篇

★ 2022高考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

★ 2022高考政治考点知识总结

★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

★ 2022年高考文综知识点总结

★ 2022年高考文综知识点

★ 高中政治高考重要的知识点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考政治论述题用术语

对于高中生来说,高考是最重要的考试。其中政治学科的复习,需要学生们掌握好每个知识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2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要点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用!

目录

2022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要点总结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

政治常考知识点有什么

2022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要点总结

个人收入的分配

(1)我国的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

⑴按劳分配的含义: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⑵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⑴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①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⑵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收入分配的公平

①:公平的含义:这里说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②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作用: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

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

财政与税收

(1)国家财政

财政及其作用

国家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集中力量办大事

⑴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而财政就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②原因:国家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以及高科技研究开发等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难以获得较高利润,甚至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国家财政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⑵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控促进经济增长(.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 ⑶国家通过财政收支方向,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

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 渠道 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简而言之:税、利、债、费的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职能才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条件,财政支出的状况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2)征税和纳税

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我国税收和种类:⑴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

⑵增值税和个人所得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依法纳税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⑴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主义税收与资本主义税收的主要区别)。 ⑵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⑶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①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②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③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④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⑷公民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和征管和使用。公民应积极行使纳税人的权利。公民要增强自己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源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调节

市场和计划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市场配置资源

⑴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⑵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途径)及优点。

①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来实现的。

②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③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能够很好地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市场秩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⑵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

①市场调节的自发性 ②盲目性 ③滞后性。

⑶市场调节弊端的后果:

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②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③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扩大,甚至导致两级分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加强宏观调控

⑴必要性:

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指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

⑵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及手段。

①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③手段:

A经济手段

含义: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 措施 。 表现:经济手段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最常用的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意义: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B法律手段

含义: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作用:通过立法,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正常运行。过经济司法活动,保障经济秩序协调发展。

C行政手段:

是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⑶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

政治常考知识点有什么

必背知识点:经济生活

1.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 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越大,价格也越高,越小,价格也越低,成正比

3.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如铅笔的使用价值是可以用来写字,面包的使用价值是可以用来充饥,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4. 货币: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但它比较特殊,它用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苹果与面包价格不同,用货币衡量出来的 货币有两个职能:一是价值尺度,二是流通手段。

5.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发行量需要符号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如果印的钱过多,导致通货膨胀,影响社会稳定。印的过少,导致通货紧缩,影响商品流通,所以钞票不是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

6. 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当供不应求时,出现商品太少,买商品的人多的情况,这时候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当供大于求是,出现商品太多,买的人少的情况,这时候价格下降,形成买方市场。

7.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比如李凯生产一部汽车需要花30天的时间。李凯生产一部手机的时间需要花10天时间,那么这部汽车在市场上的价格是这部手机的价格的3倍(可以假设汽车3万元,手机1万元)。也就是说生产一件东西,如果花的时间越多,那么它的价格也就越高。但是价格也受供求关系影响,当市场上卖汽车的很多,卖手机的相对少的时候,这时候汽车价格可能会稍低于3万,手机稍高于1万,但汽车价格基本还是手机价格的3倍。

8. 当一件商品价格上升时,买它的人会减少,这种商品的生产规模也会相应地减少;价格下降时,买它的人会增多,这种商品的生产规模会增大。

9.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生活水平越高,因为系数低,说明花在吃饭上的钱很少,剩下的钱可以用在娱乐上、装修、购买奢侈品。

10. 中学生的消费观: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度消费,同时不可以盲从别人,消费的时候要理智,平时消费中;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比如尽量少买或者不买对环境有危害的商品。时刻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每一分钱都是用汗水换来的,不能随意挥霍。

11. 在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地位。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12. 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即国有经济能控制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 记忆 方法 :***现在绝对控制整个中国,国有经济是被***管理的,所以国有经济也肯定能控制得住全国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力)

〈〈〈

2022高考政治必背重要知识要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2022高考政治复习攻略

★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

★ 高三政治党的领导知识点总结

★ 最好的学习方法推荐

★ 政治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精选5篇)

★ 高三历史最新知识点归纳一览2022

★ 历史老师教育总结范文5篇

★ 与教学有关的计划模板分享10篇

★ 2022高三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

★ 物理教师个人教学总结十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一、基础

1、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商品交换要求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5、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用劳动为基础。

6、商业保险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

7、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8、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9、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10、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

11、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基础。

12、商品服务市场是基础市场。

1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1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1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16、价值观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17、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基础和必经阶段。

18、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19、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

20、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21、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基础。

22、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23、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个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24、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需要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

25、我们应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现象进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6、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27、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28、民主是专政的基础。

29、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基础。

3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31、“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

32、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

33、中国***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4、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35、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6、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二、前提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商品服务市场是基础市场,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前提。

3、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4、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效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5、我国的体制改革是以维护社会主义根本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为前提的。

6、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是我们获得正确认识的基本前提。

7、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8、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9、 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10、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11、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12、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

13、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

14、顾全大局,是成就大事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5、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16、劳动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

17、民主与专政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前提的。

18、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19、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20、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的,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

21、中国***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

22、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2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三、目标

1、世界贸易组织是目标是:各成员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他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2、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民币发行事宜,并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同时对各金融机构实行监管。

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夺取政权和维护政权,是政党的政治目标。

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四、目的

1、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的需要。

2、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3、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4、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产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的目的是在于向会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协助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其国际收支的逆差,促进国际间的货币合作,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

6、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

7、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8、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目的是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9、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

10、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1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目的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12、国家对外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

1.主权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国家具有主权属性。

2.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3.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

4.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世界上不存在超阶级的民主。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5.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6.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7.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8.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9.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是坚持国家专政职能的重要依据。

1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12.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1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14.民主程度是指民主原则和民主精神实施的程度、状况和水平,它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15.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16.中国***领导下的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主体的武装力量,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17.我国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18.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19.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且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0.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21.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

22.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23.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2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26.在我国,凡属国家管理范围内的一切重要制度,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直接或间接创建和决定的

27.“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28.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将享有更多的自治权)。此外,在国务院授权之下还可以在经济文化领域方面处理某些涉外事务。)

29.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30.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31.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

32.暴力机关的存在是其他国家机关权力得以实现的保障。任何性质的国家都以暴力机关为后盾

33.在我国,国家主席并不单独决定国家重大事务,而是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

34.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均不得干涉

35.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36.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7.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8.依法治国是党***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9.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40.实行依法治国,人民群众是主体,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41.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42.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43.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4.实现依法治国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45.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46.我国现阶段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制度

47.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48.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49.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50.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5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公民同违法侵权和腐败现象做斗争的法律武器

52.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制裁

53.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分离的。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

54.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55.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

56.政党和国家政权的紧密联系是政党区别于一般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的根本标志。

57.掌握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

58.中国***成为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的核心,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的性质决定的。

59.中国***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60.中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党的指导思想是保持党的性质的决定因素

61.中国***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政治领导是根本,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

62.党建问题:⑴党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⑵突出党的思想建设。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

⑶党的组织建设最根本的是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⑷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标,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⑸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6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6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65.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66.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67.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6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是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

6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70.。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工具

71.民主党派从来不是单一阶级的政党,而是带有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72.中国***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73.中国***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4中国***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75.中国***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76.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77.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心理素质有极大的稳定性,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特点。

78.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是首要的前提条件,为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

79.我国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80.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经由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

81.坚持民族平等、民主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82.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83.族的团结和没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84.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

85.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没有民族团结

86.民主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平等和团结,就不会实现共同繁荣。

87.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没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最终会影响民族团结的巩固和民族平等的全面实现

88.在现阶段,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8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90.宗教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民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

91.科学和宗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思想体系。宗教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92.宗教也曾是农民运动的旗帜,对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宗教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

93.教已成为教徒独立自主自办的事业,推行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三自(自传、自治、自养)的方针

94.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95.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坚决打击一切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

96.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目的是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97.广大教徒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同全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是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政治基础。

98.把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这也正是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99.迷信泛指对人和事物的盲目信仰和崇拜,以欺骗群众、索取钱财为目的的活动,破坏社会生产、妨碍社会正常秩序、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100.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是一切邪教的共同本质

101.国际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02.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

103.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

104.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是引起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105.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和实现国家目标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

106.国际法对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107.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108.联合国的原则: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109.安理会对国际问题的调停和裁决实行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的原则

110.我国在安理会坚持实事求是的伸张正义的原则,参与解决国际争端,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好评

11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112.世界的和平局面又是不稳定的。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113.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114.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115.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116.强权就是真理”,这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核心思想,最大限度地追逐利益是某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

117.中国提出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第一,政治上各国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第二,经济上各国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

第三,文化上各国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文化。

第四,安全上各国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相威胁。

118.国际格局向多极化转化

119.。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

120.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着我国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

121.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22.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123.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12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

125.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第三世界国家的真正优势在于团结与合作。团结是第三世界力量的源泉,合作是第三世界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126.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文章标签: # 国家 # 经济 #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