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志愿填报 志愿填报

2014高考高频考点-2014年高考题型

tamoadmin 2024-10-19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第一轮复习2.高中数学经典大题题型 高考数学高频考点归纳3.核心考点探秘好呢,还是高频高点透析效果好呢高考第一轮复习对高考一轮复习的几点建议对每位文科考生来说,历史在文科综合试卷中是不容易得高分的学科。它不仅知识容量大,而且对考生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高考的文科综合试卷中,历史试题只有十几题,而要求学生掌握和消化的知识却是五本书的内容。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这几本书的内容,直接取决于三轮复习的效

1.高考第一轮复习

2.高中数学经典大题题型 高考数学高频考点归纳

3.核心考点探秘好呢,还是高频高点透析效果好呢

高考第一轮复习

2014高考高频考点-2014年高考题型

对高考一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对每位文科考生来说,历史在文科综合试卷中是不容易得高分的学科。它不仅知识容量大,而且对考生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高考的文科综合试卷中,历史试题只有十几题,而要求学生掌握和消化的知识却是五本书的内容。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这几本书的内容,直接取决于三轮复习的效果。第一轮的复习的是基础、基本的知识,它可以起到帮助学生回忆知识,初步整理基础知识的线索及部分地进行知识的整合的效果。因此,一轮复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的建议是:

一、认真剖析《考试大纲》

我认为,2007年高考试题与往年相比:

(1)加大了对考生能力考查的力度。从选择看,第12(“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属于:儒家思想)、15(顾炎武《日知录》“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抨击的是:朱明理学)、23题(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的话: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13题(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印证这一地区:正式归属西汉王朝)考查的是考试能力要求中的第3、4、5条。20(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21(战争中,作战方式的改变与新型武器的大规模使用密切相关的典型战例是:中途岛海战)、22(与近代相比,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建立起制度性的协调机制)考查的是考试能力要求中的第6条(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第8条(揭示历史现象历史事物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能力)。以上试题是学生较容易失分的题。从大题上看,38题(的民族主义)、40题的第二问“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不良后果及其原因”也是学生不易得高分的地方。由于加大了对考生能力考查的力度,从而导致了今年高考试题难度系数增加。

(2)也出现了知识点较细、较偏的试题,如涉及到小字部分的第18题(《康輶纪行》)、21题(中途岛海战)。

(3)也有个别超纲的试题如20题(1977年的高考)。

(4)注重了对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考查。如14题(隋唐的三省六部制)、16题(元朝设置的宣政院)、17(清朝的金瓶掣签制度)、38题(民族主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等。基于今年高考试题的特点,我们在进行高考复习时,即使是一轮复习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把握高考命题的趋势

一般而言,今年的《考试大纲》与去年相比没有质的变化,考点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教师在高考复课中时,应仔细分析去年的《考试大纲》的要求,从中找出高考考查的趋向,对学生进行有预见性的复习指导。综观这几年高考内容看,对中国古代史考查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二是中华文明的演进及对世界的影响。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前提,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我区用的2007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的13题(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16题(最早由中央政府设置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宣政院)、17题(金瓶掣签确定西藏宗教领袖的继承人)等。

2、整合知识,总结出知识的规律性。

教材中涉及考点的内容很多,最省力的复习方式是从众多的历史事件中找出规律性,即大致相同的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都可以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3、对考点进行全方位的处理。

教师在研究高考试题时,不仅要总结出高考的侧重点,还应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处理。如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考点“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部分。

首先,要让学生清楚这一运动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

其次,让学生了解从1931年到1936年这一时期,抗日救亡运动有哪些特点。

第三,找出在这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一二九运动”和“”

此外,还要让学生清楚这两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可以把一二九运动与五作对比。特别是让学生要认识到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及作用。

4、夯实“双基”,守门户

过去的高考试题以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及综合能力为主。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教师们大都在难题、偏题上下大功夫。然而从2004开始,高考试题逐渐走向大众化,以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为目标,大大降低了考题的难度,逐渐缩小了试题的区分度。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是考题的“回归”,由考查考生解答“活题”的能力回归到考查考生的“记硬背”的能力。其实,不管是“活题”也好,“题”也好,它们的落脚点都在“双基”上。一轮复习的到位,就是夯实“双基”,只有夯实“双基”,守门户,站稳脚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5、切莫忽视小字部分

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每年高考都有涉及小字内容的试题。虽说我区今年高考试题中的只有第18题(《康輶纪行》)一题,前两年考查小字部分内容的试题相对较多,如2005年我区用的全国卷中12道历史选择题中就有四道题涉及到小字部分,(第12题、13题、20题、22题)。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千万不要忽视教材中的小字部分。除了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不在考试范围的小字之外,其余均应在复习时加以注意,特别是那些近几年未考过的小字部分的知识点。

6、灵活掌握教材中的各类图表

这些年来,考图表并不是新鲜事物。如2005年全国高考文科试题(全国卷二)中的12题、39题都涉及到了图表。今年的第13题(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等。复习时对教材中的图表加以重视,对图表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最大限度地找出该图表的特征,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掌握记忆。

7、强化历史知识的迁移与外延

作为选拔性的考试,不得不顾及试题的区分度,那么知识的迁移与外延将是必考内容。如今年高考试题中的第38题就是典型的例子。试题中仅给了二段材料,所设的四问中均涉及到了知识的迁移与外延。知识的迁移与外延是考查考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它不仅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对民族主义的掌握)的功底,还要具有较强的分析与理解能力(对“联俄”思想的分析;对材料二中观点的认识),学生不仅要从所给的材料中能迅速锁定所需要的信息,还要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并按照考题的要求做出答案。从目前高考的走向看,复习时,对历史知识的迁移与外延训练不仅不能弱化,还应强化。

二、采用单元复习的方式

对每位文科考生来说,高考复习中最忌讳的是做无用功。所谓无用功,即重复授课,将学生遗忘的知识复授一遍。这是一种早已过时的复习方式,有悖于当今高考理念,既浪费时间,效果还不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几乎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徘徊,很难有质的提高,而采用单元复习的方式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单元复习的第一步是向学生布置预习提纲。预习提纲的设置必须要深思熟虑,仔细斟酌。所设置的提纲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又要尽可能的体现出高考的要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单元复习的中心环节是上好复习课,它是对学生预习的知识的梳理、整合,帮助学生构建起单元知识体系。这个环节操作到位,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往往会起很大的作用。

一般而言,单元复习课可分为四个步聚:

第一步:知识回顾与解析。即在教师的讲解、分析和指导下,帮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知识的回顾与高一阶段分节的讲解有所不同,单元复习不仅仅是对本单元的回顾,更重要的是对本单元知识进行小范围的整合,不必拘泥于教材上知识点顺序的限制。除此之外,针对本单元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及学生预习过程中碰到的疑难点,教师讲解、剖析一定要到位,特别是对本单元中的历史概念与历史认识进行认真地讲解与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第二步:一个单元学完之后,应该帮助学生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及其体系建立起来。学生学过的知识,在遗忘等因素的作用下,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往往是支离破碎的、模糊的、浅层次的知识印象。为了让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并理解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较为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弄清楚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教师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只是复习巩固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将本单元内的知识点按类型进行归纳整理,建立起一个个小的知识系统则更能起到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加强记忆及提高再认、再现历史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的能力之功效。

第三步:分析阶段特征: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阶段特征。阶段特征是对本单元知识的高度概括、提炼与总结。掌握阶段特征是帮助学生分清不同阶段历史发展之特性的主要方面,也是考试能力要求之一。分析阶段特征,把握不同阶段的特点,整合本单元知识要素,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特性上都有帮助作用,特别是在解题能力上会有较大的提高。

第四步:反馈练习。它是在前三步的基础上,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通过学生做单元训练题,还可以起到巩固、并进一步理解与掌握知识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答卷中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进行弥补。单元训练题的选择要精心,有较强的针对性,以发挥单元复习的最大之功效。

三、知识梳理要清晰,概念讲解要到位

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并不是很难,难的是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考试试题中有很多试题考的是概念,学生失分也往往是概念不清。如何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并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是复习课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如讲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学生只有理解了所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整体形态,不能割裂开来看待。“半殖民地”指的是指政治上丧失了大部分主权,经济上部分地呈现殖民地经济特征。“半封建性”指的是政治、经济上都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这样学生才可能较容易地选出正确答案。

再如:中国史和世界史都讲到“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准确地说资本主义萌芽是“处在萌芽状态的雇佣关系”,它的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和西欧几乎是同时出现的。然而它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在西欧资本主义萌芽能够迅速发展、壮大,强有力地推动着自己的国家冲破封建牢笼,步入近代社会的门槛。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终难以冲破自然经济的藩篱。然后再给学生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对于学生掌握这一概念会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四、教会学生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条件,不会审题,就无法解题。许多学生在做题时丢分,很大程度上是审题这一环节出了问题。教师应认真惴摸《考纲》中的能力要求,习题训练时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及按步骤解题。教师批改试卷时应及时发现学生审题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究正。以达到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形成正确的解题思想和方法。审题过程中,如何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及必要的答题技巧等等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总之,高考复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无定法,因人而异。关键是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能较好地体现出考试能力的要求,最实际地还是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高中数学经典大题题型 高考数学高频考点归纳

对于高考数学来说,想要拿到高分,就需要了解数学中的高频考点,这样才能够提高分数,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

高考数学排列组合经典大题题型

1. 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 理解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数计算公式,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 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4. 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5. 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存在着规律性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

6. 了解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的意义,会用排列组合的基本公式计算一些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7. 了解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与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8. 会计算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高考数学三角函数或数列高频考点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高考对本章的考查比较全面,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考查每年都不会遗漏。有关数列的试题经常是综合题,经常把数列知识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不等式的知识综合起来,试题也常把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极限和数学归纳法综合在一起。探索性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常在数列解答题中出现。本章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在主观题中着重考查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等重要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基本数学方法。

近几年来,高考关于数列方面的命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数列本身的有关知识,其中有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及求和公式。(2)数列与其它知识的结合,其中有数列与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几何的结合。(3)数列的应用问题,其中主要是以增长率问题为主。试题的难度有三个层次,小题大都以基础题为主,解答题大都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只有个别地方用数列与几何的综合与函数、不等式的综合作为最后一题难度较大。

核心考点探秘好呢,还是高频高点透析效果好呢

当然是高频高点好了,

《揭秘高频》是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人大附中、101中学、陈经纶中学等30所全国著名重点中学,20余位常年教学一线的特、高级教师,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和命题研究经验,根据考试大纲和新课标,从全国多套试卷中科学总结,层层筛选出的考试频率高的知识点,就是高频考点,也叫“常考点”“易考点”“必考点”。

高频考点专家团依据考试大纲,分析近年来的各地考题和考生的答题情况,总结出高考的高频考点,划出高考的重点复习范围。让考生明确高考到底要考什么,并引领考生有针对性地重点复习,使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自身的基础,确定自己的复习方向,少做无用功,减少复习量。精选全国各地高考试题,进行真题模拟强化训练,巩固复习效果,强化做题技巧。并对每道题点拨接替思路,让学生最快时间内掌握考场上的应试技巧,节省考试时间,从畏惧考场、不会考试,到征服考场,享受考试。

我儿子有用了,我给他定的,对他帮助很大的,这才过几个月高考了,让他得努力复习呀

文章标签: # 学生 # 知识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