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志愿填报 志愿填报
2024北京高考历史答案_2021北京高考历史答案
tamoadmin 2024-06-10 人已围观
简介1.北京高考科目及各科分数20232.北京高考什么卷3.北京新高考政策4.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总结2023北京高考时间:6月7日-10日;2023北京中考时间:6月24日至6月26日。高考,全称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中国大陆高校招生的主要渠道之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范围包含本科、专科、高职等多个层次。高考是一次全国性的考试,试题内容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及各个具体学科,基本涵盖了高中阶段
1.北京高考科目及各科分数2023
2.北京高考什么卷
3.北京新高考政策
4.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总结
2023北京高考时间:6月7日-10日;2023北京中考时间:6月24日至6月26日。
高考,全称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中国大陆高校招生的主要渠道之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范围包含本科、专科、高职等多个层次。高考是一次全国性的考试,试题内容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及各个具体学科,基本涵盖了高中阶段的全部内容。考试形式通常为文字材料和单选、多选、判断等形式的选择题。
高考的成绩是决定考生是否被高校录取的重要标准,高分的考生可以直接进入一流大学,而低分的考生可能只能选择较低档次的高校或者参加复读进行提高。高考备考时需要注意全面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掌握考试科目的重点和难点,也需要保持身心健康,积极应对考试和备考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中考,全称为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考试,是中国大陆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主要考试之一。中考是以省(区、市)为单位组织的统一考试,考试科目通常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具体要求视各省份而定。中考所占比重较高,成绩通常会引导选课方向,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中考备考的重点是应当系统地复习考试科目,注意各科目考点的重点和难点,并进行针对性的提高。同时,需要注重细节,例如熟悉考试规定和流程,了解考试地点和时间,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等。此外,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备考也非常重要。
考试注意事项
1、在考试前要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和过度紧张,确保身体和精神状态的最佳条件。
2、带齐考试所需的全部物品(如文具、身份证等),避免因遗漏或其他原因影响考试。
3、认真读题,理解题意,注意答案的格式和要求,避免因粗心而失分。
4、合理安排答题时间,先完成易做的部分,再面对难题,提高答题效率。
5、在考试中遵守考试纪律,不作弊、不抄袭、不打扰他人答题等行为,保持诚信和规范的态度。
北京高考科目及各科分数2023
2024北京非京籍高考政策:
第一类想要在北京参加异地高考的是需要符合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京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方案》、《2024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规定条件,只能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
第二类想要在北京参加异地高考的是北京定居并符合报名条件的外国侨民(须持公安机关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对于没有北京户籍,且不满足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报名条件和外国侨民报名条件的考生。无论在京初高中阶段上学时间长短,都不能在北京报名参加高考。
根据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京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方案》2023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报名工作正式开始。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符合下列各项条件,北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以申请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林招生老试。
高考的注意事项:
提前准备好准考证、身份证、考试用品等必备物品,确保考试顺利进行。提前到达考场,避免因交通等原因迟到,影响考试成绩。注意考试时间和考试规则,按照要求完成答题和填涂答题卡等操作,避免因违规操作被扣分。
在考试前要调整好心态,保持冷静,避免因紧张而犯错。注意答题技巧和时间分配,按照先易后难、先熟后生的原则进行答题,合理安排时间,尽可能完成每一道题目。注意卷面整洁和字迹清晰,避免因书写不清或涂改过多而影响评卷老师的判断,导致失分。
在考试期间,不要使用手机或其他通讯工具,避免因被发现而视为作弊。在考试结束后,不要在考场内或离开考场时与其他考生交流考试内容,避免因泄露试题或答案而导致违规。
北京高考什么卷
2023北京高考科目及各科分数:
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包括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等级考试。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等级考试共六科,分别是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考生选择三门科目参加考试。
语文、数学、外语满分150。(注:外语考试分为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六种语言。考生可以任意选择一个)。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按《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方式的通知》要求折算,每科满分为100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教育部要求各省(区、市)考试科目名称与全国统考科目名称相同的必须与全国统考时间安排一致。
高考的重要性:
1、高考是一个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高考通过统一的考试标准和评分方式,为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不受地域、家庭、贫富等因素的影响。
2、高考也是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人力资源。
3、高考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对于很多来自农村或者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高考是他们走向更广阔世界的跳板,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舞台,是他们摆脱困境和贫困的途径。
4、高考是一个磨砺人生意志的过程。高考需要学生付出长期的努力和奋斗,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毅力、责任感等品质。
北京新高考政策
北京高考用自主命题卷考试,因此使用的是北京卷。
拓展知识:
1、高考的起源与历史
高考是我国目前高中学业水平评价最为重要的标志性考试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晚期。在当时,乡试、会试、殿试等科举考试是诸多阶层人民向上攀爬的唯一途径,而这些考试几乎都被贵族和显贵所垄断,让普通百姓无法参加。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高考作为一种新型的选拔方式被引进,至今已经成为了各省市区招生和录取的重要依据。
2、高考的作用与意义
高考在社会上的地位非常高,它不仅决定着一个学生未来升学和就业的命运,更是体现了学生们多年辛勤学习和努力付出的成果。同时,高考也是学校和教育部门进行管理和资助的主要依据,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说,高考对于中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高考结束后的工作
在考试结束后,考生们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来获得自己的成绩和录取信息。这段时间内,他们可以进行一些有益的活动,比如参加高考后的旅行、读书、运动等,以放松自己的身心和缓解压力。
另外,学生们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或者进行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来充实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
4、改革与发展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快速变革,高考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之中。近年来,各省市区纷纷实施了新的高考制度,其中包括“综合评价”、“多元考试”、“自主招生”等多种方式,让考生们更加充分地展示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同时,高等院校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招生政策和考试标准,以适应新时代对于优秀人才的需求。
总体来说,高考作为一个重要的选拔机制和评价标准,对于我们的教育和社会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尽管它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但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共同努力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进程,打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总结
北京新高考政策:
北京市统一高考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科,每门科目满分150分,总分450分。
2024届北京高考采用3+3模式,不分文理科,其中第一个3为语文、数学、外语,第二个3为3门选考科目。第一个3:语文、数学、外语3门必考科目,每门满分150分,采用原始考分,总分450分:第二个3;另外3门选考科目通常满分为100分,采用等级赋分,总分300分,所以总共满分为750分。
2024届北京高考采用3+3模式,不分文理科,其中第一个3为语文、数学、外语,第二个3为3门选考科目。第一个3:语文、数学、外语3门必考科目,每门满分150分,采用原始考分,总分450分:第二个3;另外3门选考科目通常满分为100分,采用等级赋分,总分300分,所以总共满分为750分。
参加高职(专科)统一招生录取的考生,采用“统考+合格性学业水平考试”招生模式,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组成。招生高校根据各专业培养需求从合格性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定2门,所选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考生成绩需达到合格。
用一个大圆圈所学到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末多的空缺,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因而可知,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大得很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1
第10课 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1840-1842)
1、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为了开拓中国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年 林则徐)
2、经过:1840-1842
3、结果:
1842年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内容:a割香港岛 c.赔款2100万银元
b.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 d.协定关税
(ps:b、d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
南京条约附件: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赁土地房屋。
4、影响: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a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经济关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社会矛盾:由单一的阶级矛盾向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转变;
d.革命任务:由反封建变为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e.思想 文化 :由闭关自守盲目自大,转变为开始向西方学习。)
5.中国战败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专制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②客观: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③主观:清王朝腐朽落后,军备废弛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58-1860) 英法火烧圆明园
1.原因: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修约要求被拒。
2.结果:
1858年《天津条约》:①十口通商;②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允许外国商人到中国内地经商,游历和传教;④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1860年《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ps:各条约详细内容看课本+美俄趁火打劫)
3、影响:
①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重视科技创新发展生产力;要有忧患意识,与时俱进的精神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2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运动过程(1851-1864)
1.开始标志:1851金田起义。
2.初建政权:永安建制
3.正式建立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与清廷对峙。
4.军事全盛:北伐西征。
5.由盛转衰:1856年天京变乱。
6.结束:1864年天京陷落。
Ps:失败的原因: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②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
二、《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1.思想:绝对平均主义。
2.核心内容:主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3.评价:
①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②革命性: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③空想性: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④落后性:追求小农经济,落后于时代潮流。
三、《资政新篇》:1859,洪仁玕
1.目的:重新振兴太平天国。
2.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主义的设计,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形势未能实行。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3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爆发原因:
①根本原因:为了适应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以及日本制定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②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过程:
牙山丰岛海战→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黄海海战(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旅顺大连被占)→威海卫战役(全军覆没,丁汝昌,刘步蟾自杀)
3.结果:清廷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影响:列强侵略中国的手段发生了变化,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欧美列强默认或支持的态度
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进一步瓜分中国
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义和团 口号 :扶清灭洋)
2.结果:清廷战败,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内容: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4
第13课 辛亥革命
一、背景
1.政治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基础:清末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兴中会、华兴会、同盟会)
5.军事基础:各地开展武装起义(其中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
6.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导致湖北防务空虚。
Ps: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发展为三民主义)。
二、经过:
1.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1912年 元旦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体现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制内阁。)
三、结果: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
1912年2月12号,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四、评价:
1、性质: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成功!):
①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②经济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局限性(失败!)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原因:主观: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原因);客观:中外势力强大)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5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3.评价:
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②意义: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
二、中国***的诞生
中国***成立于1921年。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2、国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但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和中国***犯了右倾错误,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导致革命失败。(失败的标志:汪精卫七一五政变)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6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1927.08.01)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核心)和根据地建设。(中国找到了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3.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三、红军长征(1934-1936):
1、原因:根本原因:党内犯了左倾错误;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转折: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3.胜利结束:1936年甘肃会宁会师。
意义:红军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7
第16课 抗日战争
1、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四大会战是淞沪、太原、徐州、武汉(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标志着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作用是迟滞了日本侵略。
2.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本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3.国民党是片面抗战路线,中国***是全面抗战路线。
4.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
5、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中国胜利。
中国胜利的原因是:
1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2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做出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8
第17课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阶段:
1.1945年《双十协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但是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2.1946年签订政协协议,但是很快被国民党撕毁。
二、战争阶段:
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Ps:中国***采取运动战的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2.战略反攻序幕的揭开: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3.战略决战:辽沈战役(1948年9月)、淮海战役(1949年1月)、平津战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4.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号,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三、胜利阶段:
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①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②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 经验 :
①中共的正确领导(核心); ②马列主义,(灵魂); ③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方向); ④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基础) ⑤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中坚); ⑥组成了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保障)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四单元)
★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一个单元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小结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点
★ 高中必备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