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志愿填报 志愿填报

2014年化学高考卷全国二卷,2014年化学高考题

tamoadmin 2024-06-09 人已围观

简介1.谁有高考化学选择题离子反应方程式正误判断常考方程式的总结2.一道高考化学题3.两道高考的化学题求解~~4.求高考化学题5.化学高考基础题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中相对独立的一个内容,在知识、技巧、解题方法上都与其他知识板块有着较大的区别。但作为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部分,有机化学与其他知 识板块又有一定的共同点和相

1.谁有高考化学选择题离子反应方程式正误判断常考方程式的总结

2.一道高考化学题

3.两道高考的化学题求解~~

4.求高考化学题

5.化学高考基础题

2014年化学高考卷全国二卷,2014年化学高考题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中相对独立的一个内容,在知识、技巧、解题方法上都与其他知识板块有着较大的区别。但作为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部分,有机化学与其他知 识板块又有一定的共同点和相同之处。因而同学们不应该把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视为完全与其它内容孤立的,一定要注意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本资料将会从有机化学 板块的特点出发,介绍有机推断题的基本解答方法和与无机推断题的联系。

(一). ? 掌控官能团

机化学便是官能团化学。将高中课本上出现的官能团的基本性质和所能发生的反应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也就过关了。下面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高中有机化学里的重要的官能团的基本知识。

1.?碳碳双键

(1)结构简式:

(2)结构特征:两个碳原子间形成双键,两个碳原子和与之相连的四个原子同在一个平面上,取代基与两个碳原子间形成的键角近似等于120°。

(3)主要性质——不饱和性:碳碳双键是最主要的不饱和键,其发生的最主要的反应便是加成反应。加成的实质是碳碳双键中较弱的键受到某种试剂的进攻而发生 断裂,不饱和键转化为饱和键。最常见的能与碳碳双键加成的试剂有H2、卤素单质(Cl2、Br2)、卤化氢、H2O、次卤酸等。应注意的是,Br2与碳碳 双键加成时应使用液溴,可将溴溶于CCl4中制成Br2的CCl4溶液。

碳碳双键的不饱和性运用到高分子化合物中便是碳碳双键的加聚反应,烯烃的加聚反应实际上也是加成反应,得到的产物是饱和的碳链。

碳碳双键的另一特性是活化α-氢原子,如光照条件下,丙烯的α-氢原子会被Cl原子取代,反应方程式

(4)在高中有机合成中的应用:①利用碳碳双键与卤素加成的特性,通过加成—取代的方法同时获得两个位置相邻的羟基(-OH);

②同样利用碳碳双键与卤素加成的特性,通过加成—消去的方法脱去两分子HX,得到碳碳三键;

③利用碳碳双键加聚的特性,制取高分子化合物。

2. 碳碳三键

(1)结构简式:

(2)结构特征:直线形,两个碳原子和与之相连的两个原子同在一条直线上,键角180°.

(3)主要性质——不饱和性:在高中阶段碳碳三键和碳碳双键的基本性质并无太大区别,但碳碳三键与H2O加成时,生成的烯醇不稳定,会重排成醛。

另外要注意的一点是,两分子乙炔加成得到乙烯基乙炔(CH2=CH-C≡CH),三分子乙炔加成得到苯。

(4)在高中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利用三键部分加成得到双键的特性,制取碳链上有双键的特殊产物。如乙炔与HCN加成,可直接得到乙烯腈,经加聚反应便可得到腈纶。

3. ? 卤原子

( 1)结构式:-X(X=F、Cl、Br、I)

(2)主要性质:①取代反应。卤原子可以被-OH、-NH2、-CN、碳负离子等取代,类似OH-这样的试剂成为亲核试剂,卤原子的取代称为亲核取代反 应。高中课本所接触到的主要是OH-取代卤原子的反应,卤代烃在NaOH水溶液中加热即生成醇。但要注意若一个碳原子上接有多个卤原子,取代时会同时脱去 H2O分子。

②消去反应。卤代烃在NaOH的醇溶液中加热会脱去一分子HX生成不饱和烃。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同样是β-消除反应,需要存在β-H原子。

(3)在高中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卤原子是有机合成中相当重要的中间产物,利用卤原子的取代反应可以完成非常多的合成步骤。高中阶段常见的卤原子的应用有

①通过取代反应得到醇类,这是卤原子最基本的用途,由醇类可进一步制取醛、酸、酯。

②进行一些特殊的步骤,如利用消去—加成—取代步骤制取邻位二元醇,利用消去—加成—消去步骤得到碳碳三键。

③通过HCN取代并水解的步骤引入羧基,同时增加一个碳原子,这一反应常会以信息的形式给出。

4. ? 醇羟基

( 1)结构简式:R-OH

(2)结构特征:角形,与氧原子相连的原子与羟基上的氢原子不在一条直线上。羟基中的氧原子有两对孤对电子,易与H2O分子的H原子形成氢键,因此低级的醇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3)主要性质:①醇羟基中的O-H键并不容易断裂,因而醇类的酸性一般弱于水,制取醇类相对应的盐只能用Na、K等活泼金属。而相反的是,制得的醇钠(如C2H5ONa)是相当强的碱(碱性强过NaOH)。

②醇羟基能被O2(CuO)、KMnO4、K2CrO7等氧化剂氧化,氧化的实质实际上就是醇脱去了羟基和α-碳原子上的两个H原子,生成一分子 H2O。当羟基所接的碳原子上有2个以上的H时,羟基被氧化为醛基;当羟基所接的碳原子上只有1个H时,羟基被氧化为羰(酮)基;当羟基所接的碳原子上没 有H时,羟基无法被氧化。

p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羟基的氧原子有很强的吸电子特性,因而一个碳原子上一般不能同时连接两个羟基,否则会脱水生成相应的醛、酮、酸;且一般情况下羟基也不能连接到碳碳双键的碳原子上,因为这种烯醇式的结构一般是不稳定的。

③醇羟基的另一重要特性是消去反应,一般使用浓硫酸作催化剂,使醇类脱去羟基生成含双键的有机物。应注意的是醇发生消去反应时的温度控制,温度较低时会 生成副产物醚类,温度达到一定范围时才会发生消去反应。消去反应的本质是羟基与β位上的一个H原子共同脱去生成H2O的反应,因而能发生消去反应的醇类必 须要有β-H原子。

醇能与酸发生酯化反应,后文将会详细介绍。

(4)在高中有机合成中的应用:①醇类本身就是有机合成中最常见的目标产物之一。制得醇(也就是引入羟基)的方法非常多,而我们接触得较多的主要方法是由醛基转化,通过酯类水解和烯烃的水合。

②通过醇和卤代烃的相互转化,由醇制取卤代烃(卤化),常用的卤化剂有HCl(HBr)、PCl3(PBr3)、SOCl2等(用后两种产率更高)。

③通过醇的氧化制醛,进而制得羧酸,醇和羧酸再反应生成酯。这是高中有机化学中考“烂”的套路。

④通过醇与金属Na的反应制取醇钠。醇钠是一类强碱,在有机合成中有相当广泛的应用。

5.?酚羟基

( 1)结构简式:

(2)主要性质:酚羟基有很弱的酸性,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不能与NaHCO3溶液反应,将CO2气体通入苯酚钠溶液中,析出苯酚的结晶,CO2之转化为HCO3-离子。

酚羟基的活性较大,一般酚类物质都易被氧化,苯酚置于空气中因表面被O2氧化而显粉红色。而其它的氧化剂,如KMnO4酸性溶液、硝酸、硫酸等都能氧化酚羟基。

酚羟基能活化苯环的邻、对位,因而酚类与浓溴水反应生成能溴代物沉淀,如苯酚加入浓溴水中得到三溴苯酚沉淀,但苯酚加入液溴(Br2的CCl4溶液)时沉淀会溶于Br2中观察不到现象。其它的取代基如硝基、磺酸基同样也会取代酚羟基的邻、对位。

酚羟基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生成紫色的配位化合物。

(3)在高中有机合成中的应用:酚羟基是一个活化苯环的基团,其邻位和对位都可以引入其它基团。在推断题中,可能会将制取酚醛树脂时所用的苯酚和甲醛反应的原理作为考点。

6.?醛基与酮基

( 1)结构简式:-CHO ?

(2)结构特征:C原子与O原子间形成碳氧双键,碳氧双键所连接的两个原子与双键两端的C原子和O原子同在一个平面上。碳氧双键的氧原子带有两对孤对电子,同样能形成氢键。

(3)主要性质:“中间价态”,醛基有类似无机化学中SO2、Fe2+这样的“中间价态物质,既能发生氧化反应,又能发生还原反应。醛基催化加氢即可得到 -CH2OH基团,醛基被氧化便可得到羧基。高中阶段提到了三种氧化醛基的方法——O2催化氧化、新制Cu(OH)2氧化、银氨溶液氧化,对后两种尤其应 该重点掌握。

醛基也可以发生加成反应,但醛基不能像碳碳双键与X2、H2O、HX这样的试剂加成(这种加成称为“亲电加成”),醛基的加成称为“亲核加成”(试剂首先 进攻的不是碳氧双键,而是醛基中的碳原子,故称“亲核”)。醛基的加成反应在高中课本中不作要求,作为信息出现时一般只涉及到醛与HCN的加成,这一加成 反应同样可以引进C原子增长碳链;另一个常见的信息反应是著名的羟醛缩合反应,这一反应会在后面讨论。

羰基与两个碳原子相连时便称为酮基,酮与醛在性质上的最大区别在于酮基一般不能被新制Cu(OH)2、银氨溶液等弱氧化剂氧化。酮类的化学性质在高中要求不高,此处不再讨论。

(4)在高中有机合成中的应用:醛和酮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利用羰基的亲核加成性质和醛与酮中α-H原子的活性,结合复杂的试剂和有机反应,可以 合成出很多结构复杂的物质。但高中阶段对醛类的认识非常浅显,课本上只介绍了醛基的氧化,一般题目中醛基的作用也只是转化为羧基或还原为羟基。但在信息题 中,醛类的应用的变化便非常多了,此处也不再对此展开。

7.?羧基

(1)结构简式:-COOH

(2)结构特征:羧基中含有羰基和羟基,羧基连接的原子与官能团上的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共面,氢原子在平面外。羧基中两个氧原子上都有孤对电子,都能吸引氢原子形成氢键,在纯净的羧酸中,两分子的羧酸的羧基间还可以通过氢键结合。

(3)主要性质:①酸性。由于羧基上的氢原子较容易电离,因而羧酸是最典型的有机酸。羧酸的酸性一般都强于碳酸,因而只有羧酸能与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或溶解CaCO3固体。而将CO2气体通入羧酸的钠盐溶液中并不会生成该种羧酸。

②酯化反应。在高中有机化学推断题中,“十题九酯”的说法绝对不假。酸的酯化反应及酯的水解反应可以说是有 机化学题目中考得最“烂”的内容。酯化反应的实际机理比较复杂,而从反应的结果上来看,羧酸提供了羟基而醇提供了氢,剩下部分便脱去形成一分子H2O。因 而酯化反应属于一种取代反应,相当于羧基上的羟基被醇脱去羟基上的氢原子后的基团取代。

(4)在高中有机合成中的应用:①利用羧酸的酸性制取相应的盐类,增加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有机物的稳定性。

②合成酯类。羧酸与醇,或自身具有羧基和羟基两种官能团的有机物(羟基酸)在浓硫酸中加热便可合成酯。高中阶段中通过酯化反应能够得到三种类型的酯类:a.由羧基和羟基结合成的普通的酯,其中酸和醇都可能不止1分子,如乙酸乙酯、甘油三酯、已二酸二乙酯等。

b.形成环酯,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羟基酸中分子内的羧基和羟基结合,由一分子有机物形成环酯,又称内酯;第二种是两分子的羟基酸通过酯化反应聚合成环酯,产物中相同基团处在 对位 位置上,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乳酸(CH3CH(OH)COOH)分子所形成的二聚乳酸(如下左图);第三种是二元酸与二元醇通过酯化反应聚合成环酯,产物中有对称面,如乙二酸与乙二醇的聚合物(如下右图)

c.形成高聚酯。小分子的二元酸和二元醇可通过酯化反应形成长链,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这种反应是缩聚反应,有多少分子的羧酸和醇聚合,就有多少分子的H2O生成。

③合成其它的羧酸衍生物。酯类与酰胺、酰卤、酸酐都属于羧酸衍生物,我们学过的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多肽便是聚酰胺类物质。这一内容课本上未提及,此处不再讨论。

④利用羧酸的脱羧反应引入其它官能团。这是有机合成中相当常用的一种思想,高中课本中没有具体提及脱羧反应,但这一反应可能会作为信息给出。我们刚开始学习有机化学时便接触到的实验室制甲烷的反应CH3COONa+NaOH==CH4↑+Na2CO3其实就是一个脱羧反应。

8.?酯基

(1)结构简式:-COO-?

(2) 主要性质:酯类(包括油脂)最显著的特性便是水解性。酯水解有两种方式,而产物经酸化处理后得到的都是酸和醇。酯的酸性水解实际上利用了酯化反应的可逆 性,H+的催化作用对于正反应和逆反应都是等效的,但酯水解时一定不能用浓硫酸,否则作反应物的H2O会被硫酸吸收,影响反应的进行;酯的碱性水解同样利 用了化学平衡的原理,在碱性条件下,反应生成的酸与碱中和,生成的盐类与液体反应物分离,进入水中,促进反应的进行,这一反应便是皂化反应。

酯类中有一类非常特殊的物质——甲酸酯。它们的官能团可以写成-O-CHO的形式,因而这类的酯兼有了酯与醛的特性,既能水解,又能发生银镜反应等醛基的特征反应。

(3)在高中有机合成中的应用:①通过水解反应得到羧酸和醇。酯类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动植物机体内都存在油脂,通过水解反应可以得到甘油和相应的脂肪酸。

②保护羟基、氨基等活性基团。酯类的化学性质一般较为稳定,不易被氧化,因而常常用来保护羟基、氨基的基团。

9. ? 硝基和氨基

(1)结构简式:-NO2 -NH2

(2)主要性质:高中课本上出现了这两个含氮的官能团,但课本本身对有机含氮化合物的要求较低,此处简单介绍一下二者的基本性质。

硝基和氨基分别上氮的最高和最低价态的官能团。硝基实际上是硝酸分子(HNO3)去掉羟基后所得,最常见于苯的硝化反应。硝基在Fe与HCl的作用下能发生还原反应转化为氨基。

氨基中的氮原子的孤对电子易吸引质子,使得氨基成为最基本的碱性基团。氨NH3分子的H被烃基取代后得到的物质成为胺,胺的碱性一般比NH3强,但氨基接到苯环上后,其碱性会大大减弱。

氨基和羟基有一定的相似性。氨基也能与羧基结合(同样为羧基脱羟基、氨基脱氢的形式),得到酰胺类物质。两个氨基酸分子结合后得到的物质便是肽。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蛋白质,还是人工合成的尼龙纤维,它们的化学本质实际上都是聚酰胺物质。

(3)在高中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硝基在与苯环有关的合成中经常要“占位置”,先在苯环上引入硝基,在硝基的对位引入所需基团后,将硝基还原,然和用重氮化反应去除氨基即可。

氨的衍生物都有碱性,都能与盐酸成盐。将胺类制成盐酸盐,同样能增加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有机物的稳定性。

谁有高考化学选择题离子反应方程式正误判断常考方程式的总结

1号元素 氢:原子半径最小,同位素没有中子,密度最小的气体。6号元素 碳: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单质有三种常见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富勒烯)。7号元素 氮: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78%),单质有惰性,化合时价态很多,化肥中的重要元素。8号元素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空气中含量第二多的气体(21%)。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生命活动关系密切的元素,有两种气态的同素异形体。9号元素 氟:除H外原子半径最小,无正价,不存在含氧酸,氧化性最强的单质。2.常见的框图结构探讨注:本资料的方程式中省去了部分的反应条件省略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框图结构(1)三角关系型“三角转化关系”是推断题中经常提到的一种重要的转化关系,一般的“三角关系”是三者之间均可相互转化的形式,如课本上提到过的“铁三角”。而推断题中常出现的是上图中的简化型的“三角关系”。这种转化模式中,B相当于由A到C的一个中间物质,其性质应是较为多样的。下面给出几组非常重要的“三角关系”。①铁三角 “铁三角”的转化是无机推断题中永恒的热点,考察的变化很多,但基本的原则是始终如一的。单质Fe和Fe2+离子都是还原剂,而Fe3+是氧化剂,Fe2+/Fe和Fe3+/Fe2+构成两组氧化还原电对。在相应的氧化剂或还原剂作用下,即可实现氧化还原电对中氧化型与还原型的相互转化。而Fe单质直接转化为Fe3+,需要通过O2、Cl2、硝酸等强氧化剂的作用,将Fe3+转化为Fe单质,则应用还原剂还原Fe的+3价氧化物。当然,在三角转化关系之外,我们还应注意这三者同时出现的反应Fe+2Fe3+==3Fe2+。下面是一组填入上面的简化三角关系图的情况:A. Fe B. FeCl2 C. FeCl3Fe+2HCl==FeCl2+H2↑ 2FeCl2+Cl2==2FeCl3 2Fe+3Cl2 2FeCl3与Fe元素有关的另一组重要的情况A. Fe3+(FeCl3、Fe2(SO4)3等) B. Fe(OH)2 C. Fe(OH)3Fe3++3OH-== Fe(OH)3↓ Fe2++2OH-== Fe(OH)2↓ 4Fe(OH)2+O2+2H2O==4Fe(OH)3特别要注意的是B→C的反应现象为“沉淀先变成灰绿色,后变成红褐色”。②铝三角 “铁三角”是“氧化还原三角”,而“铝三角”则是“离子反应三角”,二者正好代表了高中阶段重点接触的两种基本反应。铝三角的成因是Al(OH)3的两性,即Al(OH)3在溶液体系中存在两种电离方式H++AlO2-+H2O Al(OH)3 Al3++3OH-,Al(OH)3在酸中溶解变成Al3+,在碱中溶解变成AlO2-,基于上面的两个可逆反应,便形成了三角转化关系。同样,我们也应注意这三者同时出现的反应Al3++3AlO2-+6H2O==4Al(OH)3↓下面是一组填入上面的简化三角关系图的情况:A. Al3+ B. Al(OH)3 C. AlO2-Al3++3OH-== Al(OH)3↓ Al(OH)3+ OH-== AlO2--+2H2O Al3++4OH-== AlO2--+2H2O当然,任意调换三者的位置,我们都可以得到一组合理的能填入上面的简化三角关系图的情况。若考虑Al单质,还可以得到下面的填法:A. Al B. Al3+ C. AlO2-2Al+6H+==2Al3++3H2↑ Al3++4OH-== AlO2--+2H2O 2Al+2OH-+2H2O==2AlO2-+3H2↑或可填成 A. Al B. AlO2- C. Al3+2Al+2OH-+2H2O==2AlO2-+3H2↑ AlO2-+4H+ ==Al3++2H2O 2Al+6H+==2Al3++3H2↑③“碱—正盐—酸式盐”三角 “碱—正盐—酸式盐”三角关系是我们从初中阶段就开始接触到的经典转化关系,和“铝三角“一样,它也是一个基于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反应原理的转化关系。这一三角关系的关键环节是酸式盐离子HCO3-,在溶液中,其存在着电离和水解的双重平衡;在固体状态下,酸式盐能分解成正盐。而利用沉淀反应的方法可以实现CO32-→OH-,HCO3-→OH-的转化。同样,我们也应该注意三者同时出现的反应 OH-+HCO3-==CO32-+H2O下面是一组填入上面的简化三角关系图的情况:A. Na2CO3 B. NaOH C. NaHCO3CO2+H2O+Na2CO3==2NaHCO3 Na2CO3+Ca(OH)2==CaCO3↓+2NaOHCO2+NaOH==NaHCO3(过量CO2通入NaOH溶液中)实际的题目中,命题人常常会将Na单质和其氧化物加入到上面的“NaOH—Na2CO3—NaHCO3”关系中,构成复合反应关系,如下面得这个简单的框图,它实际上是由两个前面的“简化三角关系图”复合而成的,若A为Na单质,有下面的填法: A . Na B. Na2O C. Na2O2 D. NaOH E. Na2CO3 F. NaHCO34Na+O2==2Na2O 2Na+O2==Na2O2 2Na2O+O2==2Na2O2 2Na2O2+2H2O==4NaOH+O2↑ CO2+2NaOH==Na2CO3+H2O CO2+H2O+Na2CO3==2NaHCO3 CO2+NaOH==NaHCO3藉由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当D为Na2CO3时同样能填出右边的三个空。 除了上面三个典型的三角关系外,若充分挖掘高中化学中的反应方程式,我们还可以以“N、S、Cl、Mg、C、Si、P”等各种常见元素为中心写出很多个三角关系图(不一定要完全能相互转化),并据此填出上面的简化三角关系图,这项工作交由读者们自己来完成。同学们列关系图时,一定要注意自己所列的是“氧化还原关系图(如”铁三角“)”还是“离子反应关系图(如“碱—正盐—酸式盐”三角)”,这是充分掌握这些反应关系的前提。 (2)直线型 直线转化是框图中常见的结构,而命题人最青睐的莫过于上面的“连续氧化型”的线型框图。连续氧化型框图中B、C是一种元素的两种不同价态的化合物,而A可以是单质,也可以是化合物。连续氧化型框图中“A+O2→B”、“B+O2→C”是“主干部分”,而有些框图通常还会在最后加上“C+H2O→D”一步,或在前面加上“D+H2O→A”。在直线型的框图中,A、B、C、D中一般都含有同一种元素。下面是以某种元素为主线的符合连续氧化条件的几组常见物质:①主线元素:CA. C(CH4、C2H4、C2H2、C2H6等烃类)B. CO C. CO2 D.H2CO3A→B为碳或烃类的不完全燃烧,B→C为CO的燃烧,如2C+O2==2CO(CH4+3O2==2CO+4H2O等) 2CO+O2==2CO2 CO2+H2O==H2CO3②主线元素:SA. S(H2S、FeS2等) B. SO2 C. SO3 DH2SO4A→B为S或H2S的完全燃烧或煅烧FeS2等含硫的矿物,B→C为SO2的接触氧化,C→D为SO3的吸收,硫酸工业的流程也符合这一转化关系,如S+O2==SO2(2H2S+3O2==2SO2+2H2O或4FeS2+11O2==2Fe2O3+8SO2)2SO2+O22SO3 SO3+H2O==H2SO4③主线元素:NA. N2(NH3) B. NO C. NO2 DHNO3A→B为N2与O2放电时反应或NH3的催化氧化,B→C为NO的氧化,C→D为NO2与H2O的重新生成NO的反应,如N2+O22NO(4NH3+5O2==4NO+6H2O)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④主线元素:Na、OA. Na B. Na2O C.Na2O2 DNaOH这一关系中虽然A、B、C、D中都含有Na元素,但决定了这一关系的实际上是O元素的价态变化。A→B为Na在空气中的氧化,B→C为Na2O的进一步氧化,C→D为Na2O2与H2O的放出O2的反应,如4Na+O2==2Na2O 2Na2O+O2==2Na2O2 2Na2O2+2H2O==4NaOH+O2↑⑤有机物的连续氧化有机化学中醇→醛→酸转化正好也能构成一个连续氧化关系,而将D移至A前,构成“D+H2O→A”的转化,然后加入“A+C→E”的转化,便可得到“卤代烃→醇→醛→酸→酯”的完整转化关系,如CH3CH2Br+H2O→CH3CH2OH+HBr 2CH3CH2OH+O2→2CH3CHO+2H2O2CH3CHO+O2→CH3COOH CH3COOH+ C2H5OH→CH3COOCH2CH3+H2O对于一般的直线型转化关系,当A、B、C、D中含有同一种元素时,我们可以写出很多组情况。读者们可以用“接龙”的方法进行训练,即先写出A物质,然后根据某个反应条件使A转化为B,A与B中至少有一种元素相同;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至填出A、B、C、D为止(或者一直填下去,直至填不出下一个物质为止)。这不失为充分训练元素化合物推断的一种好方法。下面给出几组示例:①H2→H2O→NaOH→Mg(OH)2 ②CaC2→C2H2→CO2→CO32-③NH4HCO3→NH3→NO→NO2 ④Na→Na2O2→Na2CO3→NaOH⑤Mg→MgO→Mg2+→Mg(OH)2 ⑥Al3+(AlO2-)→Al(OH)3→Al2O3→Al⑦Na2SiO3→H2SiO3→ SiO2→Si ⑧P→P2O5→H3PO4→Ca3PO4⑨NaCl→Cl2→Ca(ClO)2→HClO ⑩Cu→CuO→Cu2+→Cu(OH)2

一道高考化学题

一.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 离子反应生成微溶物或难溶物。

2. 离子反应生成气体。

3. 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

4. 离子反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化学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可分为两类,一是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二是氧化性离子与还原性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还应注意:

1.微溶物向难溶物转化,如用煮沸法软化暂时硬水

MgHCO3==MgCO3+CO2↑+H2O

MgCO3虽然难溶,但在溶液中溶解的哪部分是完全电离的,当Mg2+遇到水溶液里的OH-时会结合生成比MgCO3溶解度更小的Mg(OH)2而沉淀析出

MgCO3+H2O==Mg(OH)2 ↓+ CO2↑

2.生成络离子的反应:

FeCl3溶液与KSCN 溶液的反应:Fe3+ + SCN- ==Fe(SCN)2+ 生成物既不是沉淀物也不是气体,为什么反应能发生呢?主要是生成了难电离的Fe(SCN)2+络离子。

3.优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具有强氧化性的离子与强还原性的离子相遇时首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例如:Na2S溶液与FeCI3溶液混合,生成S和Fe2+离子,而不是发生双水解生成Fe(OH)3沉淀和H2S气体。

2Fe3+ + S2- = 2Fe2+ + S ↓

总之:在水溶液里或在熔融状态下,离子间只要是能发生反应,总是向着降低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反之,离子反应不能发生。

二. 离子反应的本质:反应体系中能够生成气、水(难电离的物质)、沉淀的离子参与反应,其余的成分实际上未参与反应。

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类型

1. 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 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 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4. 络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掌握离子方程式的类型及特征,才能书写好离子方程式,正确书写、判断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例1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用石灰软化暂时硬水

Mg2+ + 2HCO3- + 2OH- = MgCO3↓+ CaCO3 + 2H2O

B 实验室制HCI气体

H+ + CI- = HCI

C 氯化铵溶液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

NH4+ + OH- = NH3?H2O

D 铜片和稀硝酸共热

3Cu+8H++2NO3- =3Cu2++2NO↑+4H2O

解析:解答此类题除要掌握离子反应的本质外,还要注意温度、浓度、物质的量,反应反应物状态等对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影响。

选项A,Ca(OH)2中的OH- 首先与 Mg2+结合生成溶解度比MgCO3更小的mg(oh)2沉淀,故不能生成MgCO3沉淀。

选项B,固态NaCI和浓H2SO4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浓H2SO4和任何固态物质反应都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选项C,稀NaOH溶液,常温,NH3极易溶于水生成NH3?H2O;故C正确。强碱溶液与铵盐的反应有下列两种情况:

NH4++OH-(稀、冷)=NH3?H2O

NH4++OH-(浓、热)=NH3↑+H2O

选项D考虑了稀HNO3的氧化性和酸性,又注意了离子电荷数的配平,故D正确。

例2 将过量的氯气通人溴化亚铁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 CI2+2Br-=2CI-+Br2

B CI2+2Fe2+=2Fe3++2CI-

C CI2+2Fe2++4Br-=2Fe3++2Br2+2CI-

D 3CI2+2Fe2++4Br-=2Fe3++2Br2+6CI-

解析:CI2过量,Fe2+和Br-都应充分被氧化成Fe3+和Br2,A、B两个选项考虑的不完整。C电荷未配平,D正确。

两道高考的化学题求解~~

设FeBr2,Cl2都是1mol

则氧化Fe2+后Cl2还剩下0.5mol

0.5molCl2氧化的Br-为1mol 生成Br2为0.5mol

Fe2+ +Br- +Cl2==Fe3+ + 0.5Br2+2Cl-

即2Fe2+ 2Br- +2Cl2==2Fe3+ +Br2+ 4 Cl-

首先氧化Fe2+ 然后才是Br-

FeBr2溶液与等物质的量Cl2反应:6FeBr2+ 6C12══4FeCl3+2FeBr3+ 3Br2

高中容易写错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用量不同)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 : 2NaOH + CO2 == Na2CO3+ H2O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足量CO2 : NaOH + CO2 == Na H CO3

(SO2 H2S等二元弱酸的反应类似)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Ca(OH)2+ CO2══CaCO3↓+ H2O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Ca(OH)2+ 2CO2══Ca(HCO3)2

碳酸钠与少量盐酸反应:Na2CO3+ HCl===NaHCO3 +NaCl

碳酸钠与足量盐酸反应:Na2CO3+ 2HCl===2NaCl+ H2O+ CO2↑

少量SO2气体通入NaClO溶液中:

2NaClO +2SO2+ 2H2O══Na2 SO4+ 2HCl+H2SO4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l2: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石灰乳中通入Cl2: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FeBr2溶液中通入过量Cl2: 2FeBr2+ 3Cl2══2FeCl3+2 Br2

FeBr2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l2反应:6FeBr2+3 C12══2FeCl3+4FeBr3

FeBr2溶液与等物质的量Cl2反应:6FeBr2+ 6C12══4FeCl3+2FeBr3+ 3Br2

向Ca(HCO3)2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a(HCO3)2+ 2NaOH══CaCO3↓+ Na2CO3+2 H2O

向Ca(HCO3)2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a(HCO3)2+ NaOH══CaCO3↓+ NaH CO3+ H2O

少量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

Ca(OH)2+ 2NaHCO3══CaCO3↓+ Na2CO3+2 H2O

足量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

Ca(OH)2+ NaHCO3══CaCO3↓+ NaOH+H2O

铜与浓硝酸:Cu+4HNO3(浓) Cu(NO3)2+ 2NO2↑+ 2H2O

铜与稀硝酸:3Cu+8HNO3(稀) 3Cu(NO3)2+ 2NO↑+ 4H2O

铜与浓硫酸:Cu+2H2SO4(浓) CuSO4+ SO2↑+ 2H2O

求高考化学题

第一题:

这道题用化学解题的常用方法:极值法。氢气的体积在标况下为11.2L,那么求出氢气的物质的量n=V/Vm=11.2/22.4=0.5mol,氢气的质量:m=n·M=0.5*2=1g,根据列方程式计算,生成1g氢气需要32.5g锌,28g铁,9g铝和12g镁,想混合后质量是10g放出1g氢气前提就是一个质量比10g小,另一个质量比10g大,只有铝的质量比10g小,所以必须有的金属是铝。

第二题:

这道题主要考察的是金属与酸反应的方程式,但是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钠不仅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还能与水反应放出氢气,这是本题的关键。盐酸的物质的量为n=c*V=1*0.1=0.1mol,题中给出金属的物质的量和酸的物质的量,这时我们应该注意:镁铝与酸反应时时过量的,所以算放出氢气体积的时候应该以酸的物质的量为依据:

Mg ~ 2HCl ~ H2 2Al ~ 6HCl ~ 3H2

1 2 1 2 6 3

0.05mol 0.1 mol 0.05mol 0.1/3mol 0.1 mol 0.05mol

钠因为与水反应也能放出氢气(2Na +2H2O =2NaOH +H2),所以这时我们在计算钠放出氢气时只考虑钠的物质的量就可以了:

2Na ~ H2

0.3mol 0.15mol

所以同温同压下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0.15:0.05:0.05=3:1:1

化学高考基础题

例1、 下列变化,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A、NH4+——NH3 B、C——CO2 C、SO2——S D、Cl2——Cl-

误答原因:(1)误答A选项。原因是不会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2)误答B选项。原因是思维混乱(或将关系记反了)。

(3)误答D选项。没有考虑到Cl2+H2O=HCl+HClO反应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正确分析:A选项中各元素化合价未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B选项中碳元素从零价升高到正二价,被氧化了,需加入氧化剂。

C选项中硫元素从正四价降到零价,被还原了,需加入还原剂。

D选项中氯元素从零价降到负一价,被还原了,但是Cl2+H2O=HCl+HClO反应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加入的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正确选项:C

例2、 在PH=1的含有Mg2+、Fe2+、Al3+3种阳离子的溶液中,可能存在阴离子是:

(1)Cl- (2)NO3- (3)SO42- (4)S2-

A、(1)(2)(3) B、(2)(3) C、 (3)(4) D、(1)(3)

误答原因:误答A选项。原因是忽略题干信息PH=1,或者忽略酸性溶液中NO3-的氧化性

正确分析:PH=1的溶液,即强酸性溶液,溶液中含有较多的H+,所以不能存在NO3-,因为H+、Fe2+、NO3-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和H+发生复分解反应也不能存在。

评析:离子能否大量共存,应从两方面分析:(1)同组的离子是否发生反应:复分解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2)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溶液的颜色,酸碱性等。

答案:D

例3、 已知下列三个热化学方程式:

(1) C(s)+H2O(g)=CO(g)+H2O(g);△H=+131.45KJ/mol

(2) 1/2H2(g)+1/2Cl2=HCl(g); △H=-92.3KJ/mol

(3) H2(g)+1/2O2=H2O(g); △H=-241.9KJ/mol

则上述三个反应的反应热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1)>(2)>(3) B.(3)>(2)>(1) C.(3)>(1)>(2) D.(1) >(3)>(2)

误答原因:误答A选项。原因是把反应热的“+”或“-”与反应热的数值看作一个整体进行比较,而忽视反应热是指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这一说法。

正确分析:反应热的“+”或“-”只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与数值大小无关。

答案:C

例4、 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N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H2O分子的质量为18/NA。

B、 1molD2O所含质子数为12NA

C、 0.5mol单质铝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电子数为1.5NA

D、 标准状况下,1L水所含分子数为NA/22.4.

误答原因:误答A选项。原因是粗心大意,没有留心单位。

误答B选项。错选原因是混淆质子与中子。

误答D选项。原因是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领会不深或误认为水为气体。

正确分析:1molH2O的质量为18g,而1molH2O含有NA个水分子,所以1个水分子的质量应为18g/NA。

D2O与H2O的质子数是相同的,都是10,1molD2O所含质子数为10NA。

铝与盐酸反应为:2Al+6H+=2Al3++3H2↑。0.5molAl在反应中转移电子为0.5×3 NA=1.5 NA

在标准状况下,水是液态的,它的体积不符合气体摩尔体积的规定。

答案:C

举一反三:标准状况下,可能会误认为气体的物质有:Br2、SO3、六个碳原子以上的烃等等。

例5、将标准状况下336LHCl气体溶解在1L水中,得到密度为1.17g/cm3的盐酸,求此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误答原因:错解:C=336L/22.4L.mol-1÷1L=15mol/L

错因:把溶液的体积当成1L。

正确分析:溶液的体积根据溶液的质量和密度求算。

C盐酸=336L/22.4L. mol-1÷〔(336L/22.4L. mol-1×36.5g/mol+1000ml×1g/cm3) ÷(1.17g/cm3×1000ml/L)〕=11.6mol.L-1

例6、将1%的氨水与9%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氨水的浓度__5%(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误答原因:错解:氨水浓度(%)=(Vd11%+Vd29%)÷(Vd1+Vd2)×100%=(d11%+d29%)÷2

∵d1<d2 ∴大于5%。

不考虑密度的差别,或者认为浓度大的密度大,分别得出等于5%或大于5%的错误结论。

正确分析:氨水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等体积时,1%的氨水的质量大,而溶液质量大的所含溶质的质量少,因此,正确答案应小于5%。

设1%的密度为1%ρ1V+9%ρ2V=x%(Vρ1+Vρ2)

ρ1(1%-x%)=ρ2(x%-9%)

∵ ρ1>ρ2(氨水浓度小的密度大), 1%-x%<0,1%-x%<0

∴1%-x%>x%-9%

(1%+9%)>2x%

5%>x%即x%<5%

启示:不同浓度的同种物质的溶液等体积混合,符合以下规律:

浓度大的密度大,混合后的浓度大于两溶液浓度和的1/2;浓度的的密度小,混合后的浓度小于两溶液和的1/2。

密度不随浓度改变的,则混合后的浓度等于两溶液浓度的1/2。

注意:氨水、酒精等浓度大的密度小。

例7、8.7g的MnO2与含14.6gHCl的浓盐酸共热可生成Cl2的质量为:

A、等于14.2g

B、等于7.1g

C、7.1g----14.2g之间

D、小于7.1g

误答原因:错选A、C原因是算式列错或计算错误。

错选B。认为8.7gMnO2恰好与14.6gHCl反应,生成7.1gCl2,没有考虑到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盐酸逐渐变为稀盐酸,稀盐酸难与MnO2反应。

正确分析:稀盐酸难跟MnO2反应,MnO2+4HCL(浓)=MnCl2+Cl2↑+2H2O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盐酸会变为稀盐酸,使反应停止。再加上盐酸还要挥发等,14.6gHCl不可能完全反应。因而制得的Cl2小于7.1g.

举一反三:铜与浓硫酸、铜与浓硝酸的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酸逐渐变稀,反应也会停止或产物发生变化。

例8、(1)下列物质跟水反应时,水为还原剂的是

A.F2 B.Na C.Na2O2 D.CaO

分析:A在F2与水的反应:2F2+2H2O=4HF+O2中,氟元素从0价降到-1价,F2是氧化剂,H2O中的氧元素,从-2价升高到O2中的0价,水是还原剂。

B在Na与水的反应:2Na+2H2O=2NaOH+H2↑中,H2O中的氢元素,从+1价降低到H2中的0价,水是氧化剂。

C在Na2O2与水的反应:2Na2O2+2H2O=4NaOH+O2↑中,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DCaO与水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A

(2)将Na2O2投入FeCl2溶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生成白色沉淀 B、生成褐色沉淀 C、有气泡产生 D、无变化

误答原因:对Na2O2、Fe(OH)2及Fe(OH)3的一些特殊性质掌握不住,从而导致错选。

正确分析:本题涉及的化学反应:

2Na2O2+2H2O=4NaOH+O2↑

FeCl2+2NaOH=Fe(OH)2↓(白色)+2NaCL

4Fe(OH)2+O2+2H2O=4Fe(OH)3↓(红褐色)

反应过程中生成的Fe(OH)2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生成红褐色沉淀。

答案:B、C

(3)F2是氧化性最强的非金属单质。在加热的条件下,物质的量相等的F2(g)跟烧碱完全反应,生成NaF、H2O和某一种气体。该气体是下列中的

A、H2 B、HF C、OF2 D、O2

误答原因:本题极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错选D:2F2+4NaOH=4NaF+2H2O+O2,但是此时n(F2):n(NaOH)=2:4=1:2,不符合题意。

正确分析:根据题给条件,依据质量守恒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F2+2NaOH=2NaF+H2O+OF2

由此确定另一种气体为OF2

答案:C

例9、有一未知浓度的盐酸25ml,在加入0.5mol/LAgNO3溶液25ml后还有剩余盐酸,再改加NaOH溶液,结果用去1.0mol/LNaOH溶液25ml,恰好完全中和。求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误答:HCl先与AgNO3反应,后与NaOH反应,相互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都是1:1,则HCl的物质的量等于AgNO3和NaOH物质的量之和。设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则

0.025C=0.5mol/L×0.025L+1.0mol/L×0.025L

C=1.5mol/L

误答原因:未考虑HCl同AgNO3反应未消耗H+

正确分析: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1)CL-+Ag+=AgCl↓,(2)H++OH-=H2O

可以看出:

Ag NO3同HCl反应并未消耗盐酸中的H+,盐酸中的H+全部与NaOH溶液中OH-中和。所以计算盐酸的浓度根本不需考虑AgNO3的多少(在AgNO3不过量的前提下),AgNO3只是一个干扰因素。应直接根据消耗NaOH的量来计算盐酸浓度。

HCl同NaOH恰好完全中和时,n(HCl)=n(NaOH),又知V(HCl)=V(NaOH)则C(HCl)=C(NaOH)=1.0mol/l。

例10、R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这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n

B、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C、其原子质量与12C原子质量之比约为(m+n):12

D、原子核内中子数为n的原子可能是R原子的同位素。

误答原因:(1)漏答(A)项或错答(B)项。原因是混淆了原子的质量数与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2)漏答(D)。同位素的概念不清。

答案:A、D

字数受限的,其他的题目,高考比较难的,集中在推断题和实验题之类的大题,这种题目都是附的,我这边无法给你的,我建议你可以去百度文库里搜索推断题和实验题之类的,会有的。

另外,分数太少了吧。。。

望采纳。谢谢!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认为沉淀离子浓度小于10-5 mol/L时,则认为已经沉淀完全

B.反应AgCl+NaBr===AgBr+NaCl能在水溶液中进行,是因为AgBr比AgCl更难溶于水

C.Al(OH)3(s) Al3+(aq)+3OH-(aq)表示沉淀溶解平衡,Al(OH)3 Al3++3OH-表示水解平衡

D.只有反应速率很高的化学反应才能应用于工业生产

解析:Al(OH)3 Al3++3OH-表示Al(OH)3的电离平衡,C项错误;化学反应能否应用于工业生产与反应速率无必然联系.

答案:AB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K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B.由于Ksp(ZnS)>Ksp(CuS),所以ZnS沉淀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CuS沉淀

C.其他条件不变,离子浓度改变时,Ksp不变

D.两种难溶电解质作比较时,Ksp小的,溶解度一定小

解析:相同温度下不同的难溶电解质,溶度积常数不同,这是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对同一难溶电解质来说,温度不同,Ksp不同,Ksp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同种类型的难溶电解质Ksp越小,溶解度越小.

答案:D

3.(2011?衡阳月考)向ZnSO4溶液中加入Na2S溶液时,得到白色沉淀,然后向白色沉淀中滴加CuSO4溶液,发现沉淀变为黑色,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白色沉淀为ZnS,黑色沉淀为CuS

B.上述现象说明ZnS的Ksp小于CuS的Ksp

C.利用该原理可实现一种沉淀转化为更难溶的沉淀

D.该过程破坏了ZnS的溶解平衡

解析:因Zn2++S2-===ZnS↓,生成的ZnS存在平衡ZnS(s)===Zn2+(aq)+S2-(aq),加入CuSO4溶液后,Cu2++ZnS===CuS↓+Zn2+,使ZnS转化为黑色CuS沉淀,说明Ksp(CuS)<Ksp(ZnS),B 项错误.

答案:B

4.(2010?广东调研)下表是五 种银盐的溶度积常数(25℃),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化学式 AgCl Ag2SO4 Ag2S AgBr AgI

溶度积 1.8×10-10 1.4×10-5 6.3×10-50 7.7×10-13 8.51×10-16

A.五种物质在常温下溶解度最大的是Ag2SO4

B.将AgCl溶解于水后,向其中加入Na2S,则可以生成黑色的Ag2S沉淀

C.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是有条件的,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也会发生移动

D.常温下,AgCl、AgBr和AgI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氯、溴、碘的顺序逐渐增大

解析:由溶度积可知,Ag2SO4溶解度最大;Ag2S溶解度小于AgCl,在AgCl中加入Na2S生成溶解度更小的Ag2S,A、B正确.卤化银的溶解度按Cl―→I依次减小,D不正确.

答案:D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饱和石灰水中加入一定量生石灰,温度明显升高,所得溶液的pH增大

B.AgCl悬浊液中存在平衡:AgCl(s) Ag+(aq)+Cl-(aq),往其中加入少量NaCl粉末,平衡向左移动,溶液中离子的总浓度会减小

C.AgCl悬浊液中加入KI溶液,白色沉淀变成**,证明此条件下Ksp(AgCl)>Ksp(AgI)

D.硬水中含有较多的Ca2+、Mg2+、HCO-3、SO2-4,加热煮沸可以完全除去其中的Ca2+、Mg2+

解析:A项中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溶液中c(OH-)减小,故所得溶液的pH减小,A错误;B项中加入 NaCl,增大了Cl-的浓度,平衡左移,同时Na+的浓度增大,因此溶液中离子的总浓度不会减小,B错误;根据沉淀的转化理论可知,C正确;加热煮沸只能使部分Ca2+、Mg2+除去,但不可能完全除去,D错误.

答案:C

6.硫酸锶(SrSO4)在水中的沉淀 溶解平衡曲线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一定时, Ksp(SrSO4)随c(SO2-4)的增大而减小

B.三个不同温度中,313 K时Ksp(SrSO4)最大

C.283 K时,图中a点对应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D.283 K下的SrSO4饱和溶液升温到363 K后变为不饱和溶液

解析:A项,Ksp只与温度有关,与浓度的大小无关;C项,a点在283 K线下,应为不饱和和溶液;D项,283 K下的SrSO4饱和溶液升温到363 K 后,因363 K时的Ksp小于283 K时的Ksp,故溶液变为过饱和溶液.

答案:B

7.下列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Ksp(AB2)小于Ksp(CD),则AB2的溶解度小于CD的溶解度

B.在氯化银的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蒸馏水,氯化银的Ksp增大

C.在氯化银的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碘化钾固体,氯化银沉淀可转化为碘化银沉淀

D.在碳酸钙的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稀盐酸,溶解平衡不移动

解析:利用溶度积比较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大小时,必须是阴、阳离子比相同的物质才可以直接比较,A错误;Ksp不受浓度影响,只与温度有关,B错误;加入KI固体,Ag+与I-更易结合生成溶解度更小的AgI沉淀,C正确;在碳酸钙中加入稀盐酸,CO2-3与H+结合,使溶解平衡向右移动,D错误.

答案:C

8.已知CuSO4溶液分别与Na2CO3溶液、Na2S溶液的反应情况如下:

(1)CuSO4+Na2CO3

主要:Cu2++CO2-3+H2O===Cu(OH)2↓+CO2↑

次要:Cu2++CO2-3===CuCO3↓

(2)CuSO4+Na2S

主要:Cu2++S2-===CuS↓

次要:Cu2++S2-+2H2O===Cu(OH)2↓+H2S↑

下列几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

A.CuS<Cu(OH)2<CuCO3

B.CuS>Cu(OH)2>CuCO3

C.Cu(OH)2>CuCO3>CuS

D.Cu(OH)2<CuCO3<CuS

解析:根据沉淀转化一般规律:溶解度小的沉淀易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沉淀,故由反应(1)知,溶解度CuCO3>Cu(OH)2,由反应(2)知Cu(OH)2>CuS.

答案:A

9.(2011?锦州高三期末)已知:在一定温度下,微溶电解质Ca(OH)2在饱和溶液中建立沉淀—溶解平衡:Ca(OH)2(s) Ca2++2OH-,浓度积常数Ksp=[Ca2+][OH-]2.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若保持温度不变,则溶液中Ca2+的物质的量不变

B.升高饱和石灰水的温度时,Ca(OH)2溶度积常数Ksp减小

C.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若保持温度不变,则pH不变

D.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浓CaCl2溶液会有Ca(OH)2沉淀析出

解析: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生石灰与水反应,饱和溶液中水减少,析出氢氧化钙固体,温度不变,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密度不变,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但是溶液中钙离子的物质的量减少,A项错误.

答案:A

10.(2011?海南模拟)已知如下物质的溶度积常数FeS:Ksp=6.3×10-18;CuS:Ksp=1.3×10-36;ZnS:Ksp=1.6×10-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温度下,CuS的溶解度大于ZnS的溶解度

B.将足量CuSO4溶解在0.1 mol?L-1的H2S溶液中,Cu2+能达到的最大浓度为1. 3×10-35 mol?L-1

C.因为H2SO4是强酸,所以Cu2++H2S===CuS↓+2H+不能发生

D.除去工业废水中的Cu2+,可以选用FeS做沉淀剂

解析:根据Ksp的大小可知,CuS的溶解度最小,A错误.B选项中 c(Cu2+)=Ksp?CuS?c?S2-?,由于0.1 mol?L-1的H2S中,c(S2-)远远小于0.1 mol?L-1,故Cu2+浓度的最大值大于1.3×10-35 mol?L-1,B错误.C项中,由于CuS不溶于酸,故该反应可以发生,C错误.D项中,根据FeS(s) Fe2+(aq)+S2-(aq),由于Ksp(CuS)小于Ksp(FeS),故Cu2+会与S2-结合生成CuS,D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11.(12分)(2011?深圳第一次调研)已知在25℃的水溶液中,AgX、AgY、AgZ均难溶于水,且Ksp(AgX)=1.8×10-10,Ksp(AgY)=1.0×10-12,Ksp(AgZ)=8.7×10-17.

(1)根据以上信息,判断A gX、AgY、AgZ三者的溶解度(用已被溶解的溶质的物质的量/1 L溶液表示)S(AgX)、S(AgY)、S(AgZ)的大小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向AgY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AgX固体,则c(Y-)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在25℃时,若取0.188 g的AgY(相对分子质量188)固体放入100 mL水中(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则溶液中Y-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

(4)由上述Ksp判断,在上述(3)的体系中,________(填“能”或“否”)实现AgY向AgZ的转化,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25℃的水溶液中,AgX的溶度积常数为:Ksp(AgX)=c(Ag+)?c(X-)=1.8×10-10,故 AgX的溶解度S(AgX)=c(Ag+)=Ksp?AgX?,同理:S(AgY)=Ksp?AgY?,S(AgZ)=Ksp?AgZ?,根据Ksp(AgX),Ksp(AgY),Ksp(AgZ)的大小可知:S(AgX)>S(AgY)>S(AgZ).

(2)AgY的饱和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AgY(s)===Ag+(aq)+Y-(aq),加入少量的AgX固体后,c(Ag+)增大,平衡向左移动,c(Y-)减小.

(3)2 5℃时,饱和AgY溶液的溶解度为S(AgY)=Ksp?AgY?=1×10-6 mol/L.而此时所得溶液中:c(AgY)=nV=mM?V=0.188 g188 g/mol×0.1 L=0.01 mol/L>10-6 mol/L,AgY不能完全溶解,故c(Y-)=10-6 mol/L.

(4)因为Ksp(AgY)>Ksp(AgZ),因此能够实现AgY向AgZ的转化.

答案:(1)S(AgX)>S(AgY)>S(AgZ)

(2)减小 (3)1.0×10-6 mol /L

(4)能 Ksp(AgY)>Ksp(AgZ)

12.(12分)(2011?广州市综合测试)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在无机物制备和提纯以及科研等领域有广泛应用.难溶物在水中溶解达到饱和时,即建立沉淀溶解平衡,平衡常数称为溶度积(Ksp).

已知25℃时,Ksp(BaSO4)=1×10-10,Ksp(BaCO3)=2.5×10-9.

(1)将浓度均为0.1 mol?L-1的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等体积混合,充分搅拌后过滤,滤液中c(Ba2+)=________mol?L-1.取100 mL滤液与100 mL 2 mol?L-1的Na2SO4溶液混合,混合液中c(Ba2+)=________mol?L-1.

(2)医学上进行消化系统的X射线透视时,常使用BaSO4作内服造影剂.胃酸酸性很强(p H约为1),但服用大量BaSO4仍然是安全的,BaSO4不溶于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解释).万一误服了少量BaCO3,应尽快用大量0.5 mol?L-1 Na2SO4溶液给患者洗胃,如果忽略洗胃过程中Na2SO4溶液浓度的变化,残留在胃液中的Ba2+浓度仅为________mol?L-1.

(3)长期使用的锅炉需要定期除水垢,否则会降低燃料的利用率.水垢中含有的CaSO4,可先用Na2CO3溶液处理,使之转化为疏松、易溶于酸的CaCO3,而后用酸除去.

①CaSO4转化为CaCO3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分析CaSO4转化为CaCO3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因为浓度均为0.1 mol/L,则生成BaSO4沉淀,构成沉淀溶解平衡,Ksp(BaSO4)=c(Ba2+)×c(SO2-4)=1×10-10,c(Ba2+)=1×10-5 mol/L.取100 mL滤液与100 mL 2 mol/L Na2SO4的溶液混合后,c(SO2-4)=1 mol/L,Ksp只与温度有关,则根据Ksp(BaSO4)=c(Ba2+)×c(SO2-4)=1×10-10 可知,c(Ba2+)=1×10-10 mol/L.

(2)对于平衡BaSO4(s) Ba2+(sp)+SO2-4(sp),H+对其没有影响;Ksp(BaSO4)<Ksp(BaCO3)=2.5×10-9,则BaCO3溶解,生成BaSO4沉淀,根据Ksq(BaSO4)=c(Ba2+)×c(SO2-4)=1×10-10,残留在胃液中的Ba2+浓度为2×10-10 mol/L.

(3)相同条件下,CaCO3的溶解度小于CaSO4,溶液中更易生成溶解度较小的沉淀.

答案:(1)1×10-5 1×10-10

(2)对于平衡BaSO4(s) Ba2+(aq)+SO2-4(aq),H+不能减小Ba2+或SO2-4的浓度,故平衡不能向溶解方向移动 2×10-10

(3)①CaSO4(s)+CO2-3(aq)===CaCO3(s)+SO2-4(aq)

②CaSO4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加入Na2CO3溶液后,CO2-3与Ca2+结合生成CaCO3沉淀,Ca2+浓度减少,使CaSO4的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13.(12分)如图所示,横坐标为溶液的pH值,纵坐标为Zn2+离子或Zn(OH)2-4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数,回答下列问题.

(1)往ZnCl2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表示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数据计算可得Zn(OH)2的溶度积(Ksp)=________.

(3)某废液中含Zn2+离子,为提取Z n2+离子可以控制溶液中pH值的范围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往ZnCl2溶液中加入硝酸铅或醋酸铅溶液可以制得PbCl2白色晶体;25℃时,PbCl2固体在盐酸中的溶解度如下:

c(HCl)/

(mol?L-1) 0.50 1.00 2.04 2.90 4.02 5.16 5.78

c(PbCl2)/

(mol?L-1)×10-3 5.10 4.91 5.21 5.90 7.48 10.81 14.01

根据上表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随着盐酸浓度的增大,PbCl2固体的溶解度先变小后又变大

B.PbCl2固体在0.50 mol?L-1盐酸中的溶解度小于在纯水中的 溶解度

C.PbCl2能与浓盐酸反应生成一种难电离的阴离子(如配合离子)

D.PbCl2固体可溶于饱和食盐水

解析:(1)由图可知:pH在8.0~12.0时,Zn2+主要以Zn(OH)2存在.pH>12.0时,Zn(OH)2转化为Zn(OH)2-4.

(2)Ksp=c(Zn2+)?c2(OH-),当pH=7时,c(Zn2+)=10-3 mol?L-1,即Ksp=10-3?(10-7)2=10-17.

(3)由图知,应控制pH范围8.0~12.0.

(4)由表中数据可知,当Cl-浓度由小变大时,PbCl2的溶解度会先变小后变大,说明当Cl-增加到一定浓度时,PbCl2可以与Cl-形成某种离子(如配合物)而增大溶解度.

答案:(1)Zn2++4OH-===Zn(OH)2-4 (2)10-17

(3)8.0~12.0 (4)ABCD

14.(14分)(2010?海南中学模拟)金属氢氧化物在酸中溶解度不同,因此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控制溶液的pH,达到分离金属离子的目的.难溶金属的氢氧化物在不同pH下的溶解度(S/mol?L-1)如图所示.

(1)pH=3时溶液中铜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__.

(2)若要除去CuCl2溶液中的少量Fe3+,应该控制溶液的pH______________.

A.<1   B.4左右   C.>6

(3)在Ni(NO3)2溶液中含有少量的Co2+杂质,________(填“能”或“不能”)通过调节溶液pH的方法来除去,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使氢氧化铜沉淀溶解,除了加入酸之外,还可以加入氨水生成[Cu(NH3)4]2+,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一些难溶物的溶度积常数如下表:

物质 FeS MnS CuS PbS HgS ZnS

Ksp 6.3×10-18 2.5×10-13 1.3×10-35 3.4×10-28 6.4×10-33 1.6×10-24

为除去某工业废水中含有的Cu2+、Pb2+、Hg2+杂质,最适宜向此工业废水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_.

A.NaOH   B.FeS   C.Na2S

解析:由图可知,在pH=3时溶液中不会出现Cu(OH)2沉淀.

(2)要除去Fe3+的同时必须保证Cu2+不能沉淀,因此pH应保持在4左右.

(3)从图示关系可看出,Co2+和Ni2+沉淀的pH范围相差太小,不能通过调控pH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4)Cu(OH)2(s) Cu2+(aq)+2OH-(aq),加入氨水后生成难电离的[Cu(NH3)4]2+,促进Cu(OH)2的溶解.

(5)要使三种离子生成沉淀,最好选择难溶于水的FeS,使三种杂质离子转化为更难溶解的金属硫化物沉淀,同时又不会引入其他离子.

答案:(1)Cu2+ (2)B (3)不能 Co2+和Ni2+沉淀的pH范围相差太小 (4)Cu(OH)2+4NH3?H2O===[Cu(NH3)4]2++2OH-+4H2O (5)B

文章标签: # 反应 # 溶液 # 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