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志愿填报 志愿填报

高考浙江卷语文阅读答案,高考浙江卷语文阅读答案及解析

tamoadmin 2024-06-06 人已围观

简介1.浙江2023年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2.2007学年浙江省杭州二中高三年级联考(一)语文试题13.浙江省2023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4.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学年第一次联考 高三语文01.最后一段加点的……指什么?答:平面的地图指普通印在纸上的地图,而立体的地图指作者亲临实地所见所感的实物景象。02.这篇文章可以分为……标明。1-3为一段4-7为一段8独立为一段03.这篇文章……特点?……作用?

1.浙江2023年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2.2007学年浙江省杭州二中高三年级联考(一)语文试题1

3.浙江省2023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4.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学年第一次联考 高三语文

高考浙江卷语文阅读答案,高考浙江卷语文阅读答案及解析

01.最后一段加点的……指什么?

答:平面的地图指普通印在纸上的地图,而立体的地图指作者亲临实地所见所感的实物景象。

02.这篇文章可以分为……标明。

1-3为一段

4-7为一段

8独立为一段

03.这篇文章……特点?……作用?

答:运用了排比,拟人的写作手法,对景色的描写生动形象。语言表达的对象是第二人称,让人更有亲切感,通俗易懂。还用了对比的手法,在看地图和去具体地点游览后的前后的感受,做了比较。

雄鸡。可从鸡的形态和象征意义等方面作答

04.你能把……比做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答:中国地图像雄鸡,海棠叶;浙江地图像海龟,桑叶

理由:朝斗志昂扬,默默奉献,充分展现才华和美丽,显示自己的价值来写

浙江2023年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2007学年浙江省杭州二中高三年级联考(一)语文试题1

2023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故事的力量是很大的,它可以打动人心,感染人心,启迪人心。在我看来,最有感触的是故事的启示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懂得生活。下面我将从故事的三个方面作详细解答。

1.认识自己

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理清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比如,莫言的《丰乳肥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通过描述李半仙和她的家庭生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大的意义。

2.理解世界

故事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了解人性和人生。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虚拟的世界,让我们通过对这个虚拟世界的思考和理解,更好地了解现实世界和人性。

比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这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的本质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3.懂得生活

故事还可以帮助我们懂得生活,教会我们如何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人生中充满了各种变数,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帮助我们在成长和发展中迎接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挑战。

比如,余华的《活着》通过描述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人生的意义,这对我们的生活和成长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综上所述,故事的力量是很大的,它可以启发我们的思想。

指导我们的行动,让我们在成长和发展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智慧。在高考写作中,我们要通过阅读和思考,感悟故事的力量,写出优美、通顺、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展示我们的文学素养和人生见识。

浙江省2023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第Ⅰ卷(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注音全对且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卓(zhuó)越 订(dìng)正 再接再厉 旁征博引

B.滂(páng)沱 讣(fù)告 屈(qū)意逢迎 气冲霄汉

C.泥(ní)古 越俎(cǔ)代庖 厉兵秣马 绵里藏针

D.粘(niān)贴 刚正不阿(ē) 以警效尤 恪守不渝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如果主观上不努力,那么客观条件再好也是 。

(2)他反复 了半天,也没有搞清机器的特点。

(3)搞体育锻炼嘛,不管你做什么动作,必须要 地做,直到感觉血液循环在加速才罢休,这样的锻炼才会有效果。

A.惘然 审查 切实 B.惘然 审察 确实

C.枉然 审察 切实 D.枉然 审查 确实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孩子从小就好动,母亲就因势利导,培养他踢足球的兴趣。现在他已经是学校足球队的一名骨干队员了。

B.房价这么高,他一月只有不到1000元的工资,对购买商品房只能是望尘莫及。

C.她匿名寄钱给小李母亲看病的事昭然若揭后,她受到了领导的表彰。

D.这部小说经过改头换面的加工,成了优秀的**文学剧本。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新兵、老兵练习射击的成绩均取得及格率、总评优秀的好成绩。

B.这本党史读物,是根据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中共党史资料,采用通俗的形式,并配以大量的珍贵文物,内容形象而感人。

C.这一天街上很热闹,工人免费修自行车,医生免费检查身体。

D.电视的普及,在给现代人带来丰富多采的视听艺术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人们在印刷媒体时代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

5.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我急急忙忙从车上跳下来,说了声:“王大爷再见!”就往家里走。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是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将在人们的消费中占更加重要的地位;二是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将日趋大众化。

C.世界上有两种人,他们的健康、财富以及生活上的各种享受大致相同,结果,一种人是幸福的,另一种却得不到幸福。

D. 至于谁来当我们出版社的总我?直到现在还没有人知道。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和诗人,其代表作是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

B.《最后一课》《飞鸟集》《百年孤独》的作者依次为法国的福楼拜、印度的泰戈尔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

C.近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近体诗分两种,一种叫“绝句”,每首4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叫“律诗”,每首8句,分四联,分别叫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

D.词是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体裁,它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词按篇幅长短,可分小令、中调和长调。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0题。

直觉通常是指对某种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也就是突然跃入人们意识中的一种使问题得到澄清的思想。诸如灵感、启示、预感等都是用来形容这种现象的。直觉在科学发现和发明当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化学家普拉克和贝克对一些科学家的有关“你是否得益于直觉”的调查中,经常得益、偶尔得益和从未得益的比例分别是33%、50%和17%。据他们的调查,7%的科学家说他们的直觉一贯正确,其余的人则说有10%~90%不等的直觉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即使如此,这也可能是比实际情况乐观的估计,因为成功的例子往往比失败的例子容易被记住。

直觉的产生常常是在对某一问题进行了一段时间专注的研究并渴求解决却放下工作转而考虑其他事情的时候,这时一个肯定的想法却戏剧地突然到来,人们会因此而感到狂喜甚至惊奇。这种现象的心理原因现在仍未被充分理解。一般的看法认为,直觉产生于大脑的下意识活动。这时大脑也许已经不再自觉注意这个问题了,然而却还在通过下意识活动思考它。产生于不自觉思考时的新设想,往往会带来某种情感反应:感到高兴,或许有点兴奋。与此同时,由该问题所引起的一切烦恼沮丧,也顿时烟消云散。

直觉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暂时摆脱争夺注意力的难题或由此引起的烦恼,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这都有助于直觉的出现。爱因斯坦说他有关时间和空间的深奥概括是在病床上想到的;魏格纳也是在病榻上观察地图才产生板快构造说的灵感的……贝克认为,最理想的时间,是躺在澡盆中的时间,这也许是由于此刻完全不受其他干扰,或许还存在着催人梦幻的条件。还有人证明,悠闲或从事轻松的活动,如在乡间散步,或在花园里莳花弄草,对产生直觉是很有好处的。精神高度集中地思考一个问题,时间过久可能会造成思想堵塞,就像在竭力回忆一件从记忆中消失的事情时往往出现的情况一样。

华勒斯认为,直觉总是出现在意识的边缘而不是中心。他认为应该花力气去捕捉直觉,密切注意出现在思想的支流和回浪中而不是主流中的有价值的设想。据说,有些人在直觉出现以前有某种预感。他们感到某种直觉性质的东西即将出现,但并不能确切地知道是什么。华勒斯称其为“暗示”,英才这种现象似乎并不普遍。情感上的敏感性或许是科学家应该具有的一种可贵品质。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应被看作是一个创造性的艺术家,把他看成是一个仅仅按照逻辑规则和实验规章办事的人是非常错误的。

7.下列关于直觉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直觉是指对某种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它往往突然出现于人的意识之中,有助于难题的解决。

B.许多科学家的成果得益于直觉,但直觉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C.对某一问题进行一段时间的专注研究并没有解决却放下工作而考虑其他事情的时候,直觉就会戏剧性地突然到来。

D.虽然心理学家对直觉作了专门研究,但直觉产生的心理原因仍未完全弄清楚。

8.关于直觉产生的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专注研究某一问题而少有进展时,适当从事一些轻松悠闲的活动,有助于直觉的产生。

B.一般认为,直觉的产生依赖于人的下意识活动。

C.情绪高兴或者兴奋时,容易产生直觉。

D.如果科学家总是按照逻辑规则和实验规章办事是无助于直觉的产生的。

9.关于“直觉总是出现在意识的边缘而不是中心”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直觉出现在思想的支流和回浪中而不是主流中,所以捕捉直觉需要情感上的敏感性。

B.出现在思想的支流和回浪中的设想均属有价值的直觉,都应花大力气去捕捉。

C.虽然直觉出现在意识的边缘,但直觉出现之前都会有某种预感。

D.因为直觉出现在意识的边缘,所以直觉对问题的解决并不起关键作用。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直觉在科学发现和发明当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家都会花大力气去捕捉它。

B.产生直觉最理想的时间是人的思维完全不受其他因素干扰之时,这对科学家解决科研难题是有所启示的。

C.精神高度集中地考虑一个问题,时间长了可能会造成思想堵塞。此时,从事轻松悠闲的活动,直觉就会出现。

D.科学家如果完全按照逻辑规则循规蹈矩地进行研究是不可能取得科研成果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芋老人传》

周 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周容]明清之际文学家。明亡后,一度为僧。康熙时拒应博学鸿词科。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谓老人与相国有旧 谓:以为

B.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 井:汲井水

C.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落魄:穷困不得志

D.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 谢:感谢。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 厚资而遣之

B.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 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

C.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D.然就其不忘一芋 往往而然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属于“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和“以今

日而忘其昔日”的表现的一组是

A.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辗箸而叹,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 。

B.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

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 。

C.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

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至郁郁死 。

D.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 。

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 。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写书生在饥饿时饱食芋老人之芋,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是入情入理的致谢语,也为第二段写他为相国后再次食芋埋下了伏笔。

B.作者由“相国食芋”提炼出“芋视”一词,不仅以名词作状语,借用比喻方式形象地表现出行动的特征,而且运用排比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出行动者对承受者的漠视、忘恩、负义、背叛等复杂态度,文笔简洁有力,富有讽刺意味。

C.芋老人同《论语·微子》中的荷蓧丈人和《庄子·达生》中的佝偻丈人,以及韩愈笔下的圬者王承福、柳宗元笔下的种树郭橐驼一样,都是处微贱,操末业,而出言发语惊世骇俗的人,成为历代传记文学中的重要形象。

D.芋老人列举了富而弃妻、贵而绝交、为吏而背学、为官而失节等四个“以今日而忘其昔日”的例子,由小到大,由轻到重,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和对卖国士大夫的切齿之恨。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学年第一次联考 高三语文

浙江省2023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介绍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故事的力量如何发挥,在何种情境下发挥,可以想象的空间非常广。生活中,好的故事可以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和认同,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激发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

好的故事,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赋予我们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智慧;个人的命运可以通过一个好的故事改变轨迹,国家的形象可以通过好的故事得到充分展现。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和思考选择合适的角度来立意,既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印象最深的部分,讲述故事如何发挥力量;也可以自行设计情境,讲述故事所带给人的力量,带给社会的能量,或带给时代的影响。

这个话题各类不同文体均有可以发挥自身文体优势的地方。考生可以记叙自己或他人生活中的故事和感悟;可以对某个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对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也可以探讨怎么讲故事才能让故事更有力量等问题。既可以书写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方面和个性感触,也可以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国形象等宏观问题。本题审题难度不大,也体现了对考生的友好。

以上浙江高考作文题目解析来源于四川省教育考试院。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为公益,未用于营利,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学年第一次联考高三语文试卷

一、语言基础 (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请帖(tiě) 倒(dǎo)春寒 歼(jiān)击机 信手拈(niān)来

B.处(chǔ)方 瞩(zhǔ)目 冠(guàn)心病 悄(qiǎo)然无声

C.菁(qīng)华 饮(yìn)马 发横(hèng)财 作者附识(shí)

D.作(zuō)坊 创(chuāng)伤 宁(nìng)可 不着(zhuó)边际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嘉兴新机场建设如火如荼,它的建成使嘉兴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有助于 浙江在长三角地区的新一轮竞争中夺得头酬。

B.“由于初期采取分段式建设、分散式管理的建管模式,建成了高速公路‘一路多名’、“编号不一、标识不规范等问题,影响到路网功能的充分发挥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副局长成平说。

C.美国总统访问北京时,还有个意外收获,就是和在深圳工作的弟弟马克相见,兄弟俩在一到北京后,在下塌饭店就见面话家常,还给了自己河南籍的兄弟媳妇一个大大的熊抱。

D.剧烈的运动前后应补充含有少量糖分、钠盐、钾、镁、钙和多种水融性维生素运动饮料,饮料的温度应适宜,过高不利于降低体温散热,过凉会造成胃肠道痉挛。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

A.“围城”是一个大比喻,小说《围城》又是一个比喻的大世界。设喻新颖独特,别出机杼,博喻联珠,曲尽幽微是《围城》比喻艺术的几个特点。(匠心独运)

B. 美国流行乐坛小天后林德赛?罗韩之前因为再次而住进了戒毒所,如今戒毒后的她起居饮食正常,身材家纺品牌加盟发胖,看来罗韩这次真是洗心革面了。(脱胎换骨)

C. 呵护一个与自己无关的生命,不但不想回报,还要捐献出自己的东西,甚至搭上生命,这种爱才会使本来无助的生命柳暗花明。(绝处逢生)

D.对人民币汇率问题不能人云亦云,在金融危机面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稳定是极为重要的。(随声附和)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南水北调工程由于尚未全线贯通,奥运期间北京人喝的并非真正的“南水”,而是由河北的4座水库供应的3亿多立方米的“应急水”。

B.朝山进香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他们对超自然的神奇想象,有对他人生存境遇的同情与理解,也有对自身理想生活的憧憬和期待。

C.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迄今为止没有表达加入美国海军反海盗特别行动对的兴趣,并且对中美在亚丁湾海域的互动与合作保持低调。

D.著名笑星侯耀华不检点自己的行为,为一些药品代言违法广告,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让广大观众大跌眼镜,最近被冠上了严重欺诈消费者的行为,被称为“侯药华”。著名主持人赵忠祥也有类似行为。

答案C

5、把下面的语句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语意完整、衔接自然的一段话。(3分)

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

;它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①在我自己和别人的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

②这句格言从我青年时代起就给了我真正的启示:

③并且是宽容的持续不断的源泉。

④叔本华说:“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⑤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制,而且要适应内在的必然。

⑥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

答案⑤④②①③⑥ 此段文字出自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

6、仿照下面示例,按要求写一段文字。(11分)

示例: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赶考的人,我可能会遇合一个轻衣罗衫的女子,她家就在驿馆的旁边,曾倚门,回首嗅一枝青梅,我会把诗题上墙壁,或者写在宣纸上。

如果是在古代,你可能是一个正在做什么的人呢?漂泊江湖的游子,还是被贬谪流放的官员?是寄情山林的隐土,还是执手相看的离人?

请你从上一段中选择一种角色,恰当化用古诗文(可回忆教材中学过的诗词文章),写一段文字;不必完全仿照例句的句式。

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离人,寒蝉凄切,长亭正晚,我可能正与柳七郎执手话别于江畔,想明晨醒来,我该在另一段晓风之中残月之下的杨柳岸。

评分要点写出角色特征2分,化用恰当2分

另附一题:

根据画线的示例句子,再仿写两句话。

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你是湍流中的踏脚石,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你是看不见的空气,你是捉不到的阳光。 啊,友情,你在哪里?

我曾在在杜甫赋李白的诗里看到你情深似海的心地;

我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随着社会的进步,语言也在发展。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新的语言现象,成语新解便是其中之一。比如有人这样解释成语:

杯水车薪:指有些人的工作,每天办公室喝喝茶,月底可以拿到可以买一辆车的工资。

度日如年:指公务员的日子,非常好过,每天像过年一样。

知书达礼:仅知道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学会送礼。

……

请谈谈你对成语新解现象的看法。(不超过100个字)(5分)

二、现代文阅读(3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每题3分,共12分)

作为符号的丧家狗(节选)

①北大教授李零评孔子为“丧家狗”,这一惹眼词汇,引起热烈争论。不管是否懂《论语》,不管是否读《丧家狗》,以骂李零为卫道者有之,以骂儒家为捍卫自由者有之。

②事实上,这种把孔子双重符号化的结果,便是人们用各种主义、派别的词汇,去肢解孔子的形象,肢解《论语》的精神,而在各自的符号泡沫中进行言辞争执,以至于《丧家狗》也成为一个符号,标出崇儒与反儒两种立场。而丧家狗的说法,不但解构了孔子作为“至圣”的形象,甚至解构了“先师”的价值,乃至把他降格为一个千疮百孔的公共知识分子。

③李零在自序中这样概括孔子形象:“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在历史上,孔子的形象,曾经被文学家披上“素王”的华衮,被专制皇帝戴上“大成至圣文宣王”的桂冠,被康有为和孔教会推上“教主”的宝座,被冯友兰等哲学史家“祛魅”为“老教师匠”,到了李零的笔下,孔子被褪去一切神秘性、神圣性,变得时髦如我们所熟悉的“公共知识分子”。

④如果仅此而已,尚不引人注意,李零接着又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⑤在现在的那些“怀抱理想”,却“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之中,恐怕没有太多的人,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丧家狗”这样一个“桂冠”。任何一个词语,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语义环境中彰显其意义。时代的变化,语境的变化,词语的语义也会产生变化。比如《论语?公冶长》里面,孔子赞扬宁武子,说他“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并评价他:“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是“愚不可及”一词的源头。今天如果有人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夸某人“愚不可及”,肯定要挨嘴巴。

⑥孔子一生,心怀周政,惶惶奔走于列国之间,其道不彰,退而修六经。他的很多言论和思想,已经通过制度、习俗、语言符号,进入人们的生活世界,成为汉语人共同的思想源头。从这一角度来看,孔子即便不是孔庙中皇冠龙衣的孔子,不是教堂里神圣无比的孔子,但其圣贤先师的地位,却是无可否认的。

⑦解《论语》之书,起名为“丧家狗”,到底是为“丧家狗”一词正名,还是矮化孔子,一目了然。如果解《圣经》的,因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就理直气壮地起一个《死囚犯》的书名;解佛经的,因为佛陀四方行乞,便来一个《老乞丐》的书名,无论如何,都是解构过度。

8.李零评孔子为“丧家狗”的依据是什么,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以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但他不是圣,只是人,且出身别贱。

B.孔子一生,心怀周政,奔走于列国之间,却因其道不彰,退而修六经,是凄凄如丧家狗。

C.孔子四处游说,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D.孔子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如他这般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答案B

9.下列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邦无道则愚”中的“愚”是指装傻充愣,与“邦有道则知”的“知”正好相对。

B.“愚不可及”一词在今天仍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继承了孔子彼时彼地的思想内涵。

C.在孔子眼里,“邦无道则愚”的境界并非一般人所能达到。

D.孔子评价宁武子的典故告诉我们,时至今日,他当年所言的“丧家狗”已不再是本原面目。

答案B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今天,孔子直接引发了崇儒和反儒两种立场之争。

B.人们用各种主义、派别的词汇,去肢解孔子的形象,肢解《论语》的精神,这说明人们把孔子符号化了。

C.以李零为代表,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知识分子均认同孔子是他们的鼻祖。

D.孔子已经被褪去神秘性、神圣性,被重新定位为我们所熟悉的“公共知识分子”。

答案B

B选项根据文中第二段,把孔子符号化的结果是肢解孔子及《论语》,那么这个肢解的过程自然是符号化孔子。

C选项信息重组,偷换概念。结构孔子为“丧家狗”的是李零,评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是“丧家狗”的也是李零。

D选项孔子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是李零的杰作。根据第六段的信息可知作者观点——孔子“圣贤先师的地位”是无可否认的,绝非“公共知识分子”。

11.请用简洁的语言给文章补充一个合适的结尾。(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19分)

白鸽 〔美国〕欧●亨利

陶柏蒙锁上公文包的时候,感到口干舌燥;他颤巍巍地伸手入袋,掏取香烟,觉得手在发抖。他站到窗口,俯视窗外中央公园的一片新绿;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内心的紧张,稍微缓和了一些。他那疲惫的蓝眼睛,惶惑不决地注视着那个公文包,公文包里正装着他的命运。虽然他心里仍然矛盾,但是他到底还是那样决定了。片刻之后,他就将提着那个公文包,悄然离开这间办公室,一去不再复回。但是,他真不能相信,个人五十四年来的信誉,即将就此毁于一旦。因此他取出飞机票来,困惑地省视着。

这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办公室里静寂无声;陶柏蒙的视线,迟缓的从大写字台移向红皮沙发,然后经过甬道、外室,停驻在魏尔德**插瓶放在桌上的一束玫瑰花上。魏尔德**将和许多其他的人们一样遭受破产;这束玫瑰花,亦将被弃置于垃圾堆中。这似乎太霸道,太残酷;但是,有什么比自保更重要呢?即使是玫瑰,也长出刺来保护自己!他知道魏尔德**在爱恋着他,而且竭尽一个四十岁未婚女性的可能,在深深地爱恋着他,她供职于陶柏蒙信托公司已经十二年了;虽然他和她之间不会热络交谈、缱绻蜜语,但从她的眼波中,从她羞涩的神情里,从她的行动举止上,她的心思已经很自然地流露出来。她的相貌并非不动人,所以在他们单独相处的时候,对陶柏蒙是一个诱惑。但是,他却不想放弃自己宁静的独身生活……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提起公文包,整整衣冠,悄悄走过玫瑰花旁,出门去了。飞机要六点钟才起飞。正是醉人的春天,公园里的景致,灿丽锦簇;春阳透过丛林,疏落的影子交相辉映。远处,哥伦比亚广场上空时有洁白的鸽子翩然起落。明天抵达里约热内卢之后,开始新的生活,往后的享乐多着呢!虽然到南美去颐养天年,是他的毕生大愿;但却不曾想到这个愿望竟会实现得这么快!这完全是医生为他决定的,他回想起医生对他说:“一切取决于你自己如同调养,享乐优裕,也许还能多活几年。”

他顺着公园漫步,手指被沉重的公文包勒得有些疼痛,但是心情却并不紧张;他和蔼地对一个巡逻警察古怪地笑笑,甚至想要拦住他,而且告诉他:“警察先生,我实在不如我的外表一般值得别人尊敬;我是个拐骗六百家客户的经纪人;我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对于我自己的行径感到惊奇,因为我一向诚实;但是,我在世之日已经无多,公文包里的钱财,足够我作最后的享用。”

路过一处玫瑰花丛,他又想起了魏尔德**。记得是在两个月以前,她怯怯地交给他一张三千元的支票,“陶柏蒙先生,请你把这笔款子替我投资好吗?”她忸怩地说,“我觉得我早就应该托付给你了。储蓄存款比较起来是最可靠的,而且自一九二九年以来,我一向对股票证券不大信任。”

“魏尔德**,我很愿为你效劳,”他内心暗暗得意,“但是,你既然不信任证券,为什么又变了主意呢?”她低下头,羞答答地不做声,停了半晌才说:“是的,我在这里服务已经很多年了,亲见你为别人赚了许多钱……。”

“你总该知道,这种事情多少有些冒险性,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你真准备承受吗?”

“我相信托付给你是不会有什么不妥的,万一不幸,我也不会有二话的。”

他提提精神,继续向前走去,远处,哥伦布广场已经隐隐在望了。忽然,他看见路边蹲着一个人,那人的年纪,和他自己不相上下,也许比他还稍稍大一点;头上蓬着苍苍白发,衣衫褴褛,补绽斑斑。陶柏蒙放缓脚步,许多白鸽子正围绕着那个人飞舞,争着啄食他手上的花生;在他怀里,还露出花生袋子。从侧面看去,那个人很和蔼,很慈祥。但是满面皱纹斑驳,想是历经风霜使然。他看见陶柏蒙正在看他,就说:“可怜的鸽子哟!它们经过了漫长的严冬,自从飘雪以来,它们早就被人们遗忘了;我只要能买得起花生,不论气候多么恶劣,我都必定会来的,因为我不愿意让它们失望。”

陶柏蒙茫然地点点头,他盯着那个孤零零的人出神;“那个人这么穷苦,还肯把仅有的钱用来喂鸽子,那些鸽子信赖它们的穷施主……。”

这个念头激起他五十四年来清白无疵的自尊心,使他豁然一惊。他忽然看见那些鸽子变成六百家嗷嗷待哺的客户,其中有几家是孤苦无依的老寡妇,靠亡夫留下的一点薄产,节衣缩食地活着:其中有一只鸽子是魏尔德**。羞恶之心,不禁油然而生。他回过头来,跑回公司;虽然他的心里还有一个声音在讥嘲他重投樊笼,为人役使,太不聪明;但是他的意念趋于坚定。他为那个喂鸽子的人祝福,因为那个人把他从噩梦中拯救出来,使他及时省悟。他要从头拾起那位爱玫瑰的人给予他的爱,他得到一个新生的机会。此时,那个喂鸽子的人还在公园里;陶柏蒙茫然地环视四周,回过头来,看见一只肥美的鸽子正在他掌中吃得高兴;……

(本文有删节)

12.白鸽在文中有哪些含义或作用?(3分)

13.概括第二段 画横线句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3分)

14.请说出文中陶柏蒙的性格特点。(4分)

15.大师们常常在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结尾艺术被誉为“欧●亨利式结尾”。试着给本文补上一个“欧●亨利式结尾”。(4分)

原文结尾:喂鸽人熟练地把它的脖子一扭,揣进怀里,然后站了起来。“朋友们,很抱歉!”他对四散飞舞的鸽子们温和地说:“你们知道,我也需要果腹呀!”

16.小说的主题有多义性,本文也一样。请结合自身体会,选取一个角度,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主题的认识。(5分)

三、古诗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表 微 (清)彭绍升

沈忠伯馆于上津桥程氏,司出纳无苟,与人交,诺必诚,行不蹈非礼。予友汪大绅,亦授徒程氏,见而异之,曰:“子性耶?亦习而安之耶?”

曰:“吾尝闻教于黄先生若木矣。始吾贫且困,皇皇然如有失也,汲汲然常有求也。噫,殆矣!黄先生进而教之曰:‘子毋然,吾语子。吾昔常苦贫,一日粮不继,将出门干人。步于庭,日方午,顾影忽自咤曰:咄!七尺男子,负圆履方,不自重,乃从人道一乞字耶?且我命固当死,出门将安之?遂闭门兀坐者三日,病且僵。忽闻叩门声,强起,徐行启门,则故人者引一力,担粟两斛、钱两贯,入门而吁曰:“吾过矣!吾过矣!吾固虞子之不以困告也,吾不意子之困至于斯也!”扶予坐,呼力买薪煮汤与粥,而食之而后去。嗣是予常常闭门,然粮尽辄继,亦不知何以致之也。子其勉之!’吾闻先生言,知命之不可为也,求者之徒自苦也。而志定,至于今守之。”

又言先生为人坦白,善诱人。习青乌家言,为人度地,辄曰佳,欲其子之速葬也。审向背,谨趋避而已。馈以金,不启封,投之瓮中。子昏,方与人弈,门无贺者,忠伯肃衣冠,上堂欲致礼,先生不顾。已而谓曰:“忠伯,尔亦如许俗耶?”忠伯谢不敢。

或又言,先生家于木渎时,冒雨入城,辄着木屐,往还六十里。或曰:“泥滑且颠。”先生曰:“吾脚头有眼。”性喜茶,贮雨水数十瓮,客至,拾松子烹而饮之。晨起,东向坐,吸日华以为常。既老,神明不衰。卒年八十余。

1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沈忠伯馆于上津桥程氏,司出纳无苟 司:掌管

B.则故人者引一力,担粟两斛、钱两贯 引:领着

C.忠伯,尔亦如许俗耶 俗:习俗

D.审向背,谨趋避而已 避:避开

答案C

1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忽闻叩门声,强起,徐行启门,则故人者引一力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③子其勉之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也

A.①②中的“则”字用法相同,③④中的“其”字用法也相同

B.①②中的“则”字用法相同,③④中的“其”字用法不相同

C.①②中的“则”字用法不同,③④中的“其”字用法相同

D.①②中的“则”字用法不同,③④中的“其”字用法也不相同

答案C

19、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现黄若木淡泊无求的一组是( )(3分)

①遂闭门兀坐者三日,病且僵 ②而志定,至于今守之

③馈以金,不启封,投之瓮中 ④子昏,方与人弈,门无贺者

⑤已而谓曰:“忠伯,尔亦如许俗耶?” ⑥晨起,东向坐,吸日华以为常

A.②③⑤ B.③④⑤ C.①④⑥ D.①②⑥

答案B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大绅是本文作者彭绍升的朋友,汪大绅对沈忠伯的为人表现感到非常惊讶,这表现出汪大绅对沈忠伯为人的赞赏。

B.沈忠伯和黄若木都曾有过贫困而又失意的经历,黄若木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导沈仲伯,使沈忠伯最终走出了困境。

C.在沈忠伯处境困难的时候,黄若木先生曾给沈忠伯送来粮食,不仅在生活上帮助了他,而且使他明白了人生的道理。

D.这篇文章所记叙的中心人物是黄若木先生,文章表现了黄若木先生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美德和清心淡泊、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答案C

2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七尺男子,负圆履方,不自重,乃从人道一乞字耶?(3分)

(2)吾固虞子之不以困告也,吾不意子之困至于斯也!(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

22、(1)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3分)

(2)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3)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23.孔子总结了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反映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1分)

答案与解析循序渐进的思想。

24.请根据孔子和子夏的对话谈谈你对“绘事后素”的理解。“起予者商也”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品格?(3分)

答案与解析绘画的事后于素地,即先有了底子然后绘画;在文中,“绘”比喻礼,“素”比喻为仁义道德,礼以仁义道德为基础。2分。“起予者商也”反映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好学的品格。(或及时鼓励学生的品格)1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选三小题)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③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④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森林里的灯坏了,负责维修的猴子爬上电杆换灯泡。它认为灯光拧好了,便匆忙爬下来。结果,换好灯光的两盏灯,一盏也不亮。当动物们询问时,它便不假思索地说灯光质量有问题。动物们确信无疑,还将负责买灯光的小熊责怪了一顿。几天后,那只猴子再爬上电杆看时,却发现两盏灯光都没有完全拧进灯口里,它忽然想起那天猴妈妈说的话,“之所以相信你,是因为你在高处呀!”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呢?请据此写一篇作文,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文章标签: # 一个 # 可以 # 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