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志愿填报 志愿填报
高考试题猜读准考卷_高考试题猜读命题设计
tamoadmin 2024-05-26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卷子是怎么出题的2.高考散文阅读“谋篇布局”类题型3.高考怎么出题4.高考语文阅读题和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5.高考命题要求和命题原则1、高考命题组主要由普通高校教师组成,一般为每学科5—10名。命题教师在命题组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完成组长分配的工作任务。2、命(审)题教师应当自觉遵守有关法律及保密规定,不得以命(审)题教师身份接受媒体采访,不得暴露本人及其他命(审)题教师的身份,不得以命(
1.高考卷子是怎么出题的
2.高考散文阅读“谋篇布局”类题型
3.高考怎么出题
4.高考语文阅读题和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
5.高考命题要求和命题原则
1、高考命题组主要由普通高校教师组成,一般为每学科5—10名。命题教师在命题组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完成组长分配的工作任务。
2、命(审)题教师应当自觉遵守有关法律及保密规定,不得以命(审)题教师身份接受媒体采访,不得暴露本人及其他命(审)题教师的身份,不得以命(审)题教师的名义参加有关高考的补习、辅导、讲座、编写复习资料、发表文章等活动。
高考卷子是怎么出题的
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高考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面对颇有点文字游戏的选择题,不少考生心生畏惧,答案正确率不高;或者做对了,耗时却很长。如何快速、准确地拿下三道选择题,是高考复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的是考生的良好心态和思维品质,以及整体把握全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使用比对法,从词语、逻辑关系、推断三方面仔细比对。
(一)命制错误选项的六种手段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项,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对原文意思,原文语句进行一番改造,这种“改造”的方式就是“删”“添”“调”“改”“漏”“凑”。经过这种方式改造出来的选项,有的不改变原文意思,有的改变了原文意思。而改变了原文意思的,无疑就是“不正确的一项”。
①删(删除)——删除句子中的部分词语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意的改变,有可能是对范围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②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添加中心词或其他语句,造成偷换概念或对原文内容的曲解。
③调(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调换表述的对象、时间,造成时态混乱等现象。
④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似是而非,干扰判断,比如因果颠例、主客体颠例、部分涵盖全体、整体代替局部、现实代替猜测等。
⑤漏(遗漏)——看似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应多加留意。
⑥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二)错误选项常设的九种陷阱
1.以偏概全
错误设计方式——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有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判定技巧——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要注意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
2.混淆时态
错误设计方式——命题者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或推测)说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可能反之,将“已
然”说成“未然”,把“必然”说成“或然”。
判定技巧——要判断“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表推测和表时间的词语。
3.偷换概念
错误设计方式——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或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判定技巧——要判断“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对象,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句中的陈述对象(一般是主语或宾语)与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4. 因果混乱
错误设计方式——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另一种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判定技巧——要判断“因果混乱”干扰项,在阅读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句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注意选项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因此”“之所以”等,注意选项的因果关系在原文中是否存在。
5. 混淆是非
错误设计方式——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判定技巧——要判断“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更要格外关注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
6. 武断绝对
错误设计方式——命题者故意忽略程度、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别和特殊现象,用同样的说法表述两种或多种事物,一概而论。
判定技巧——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关注表程度、条件、范围、分寸的词句,注意选项中“全”“都”“一定”“就”“可以”等词语。
7. 无中生有
错误设计方式——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判定技巧——要判断“无中生有”干扰项,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8. 张冠李戴
错误设计方式——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另一时间、地点。
判定技巧——要判断“张冠李戴”干扰项,阅读文章时,需要圈出陈述对象,要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因为“冠”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另外,还要留心文中代词的指代内容。
9. 曲解文意
错误设计方式——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误选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判定技巧——要判断“曲解文意”干扰项,一定要仔细比对原文,充分理解文意。要特别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在概括转换时更换了意思等。
高考散文阅读“谋篇布局”类题型
1、以教材及大纲为准绳。每一道题,要在考纲上有相应的考点对应。题意、描述、问题、解答,哪怕是字母顺序一个符号一个标点,要能够在教材处找到援引。
2、考纲的内容每大块都要覆盖,而且要注重交叉,各有侧重。经常某道题的考点罗列及援引要比考题本身要长,并且不会出现纲内容,这就要求命题人员要有极高的理论知识,不是简简单单说把考纲背下来就可以的。
3、某种思路不能被前人所用。如果命题过程中,有人提出某题和市面上某题差不多,那就要把该题找出来,此题就不用。从出题到题目的标点符号,包括题目是否可能出现歧义,出题的顺序都要反复商榷,一般会有两三个通宵不眠夜。
4、难易度适宜,并且可以拉开档次。每年的平均分,每道题的分数段,客观题的得分率,要有具体的推测值,而且要对比往年。一般来说,所谓的“难一年易一年”也是存在考量的。不过这个难易程度很主观,平均分才是较客观的。比如数学这科,平均分误差在三分以内。
高考卷子的分布:
1、2020年高考卷全国不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是实用的高考试卷,但后来却改变了这种状况,原因是分省实行高考改革。这项改革并非在所有省份进行,而是在几个省份进行实验然后全面推广。这便使得各省的改革不同,因此为了满足改革的需要,全国各地都没有统一高考试卷。
2、如今的高考分为四个主要领域:中部教育发达地区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安徽、广东等,使用全国统一卷。东北三省、西部地区、重庆和海南,使用全国二卷。西南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使用三卷。还有的就是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的自主命题。因此,分开考试是最佳选择,根据每个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来确定试卷的难度,以及招生人数。
高考怎么出题
典题阐释
高考散文阅读中的谋篇布局类试题,重在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即要求考生学会分析文章每一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加以归纳整理。这类题型往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题:
一、文中某一句段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某一句段在文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就不同。在文首,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或渲染气氛,埋下伏笔;或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在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或总结上文;与前文相呼应。在文末,升华感情,点明或深化主旨;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画龙点睛。
二、文章线索的作用。在一篇文章中,线索就像一根红线,将一些零散的材料有机地贯穿起来。可以作为文章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以情感为线索,以时间、地点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其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点: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3.有利于作者情感的抒发,深化文章的中心。
三、归纳文章的写作思路,包括散文的情节安排、结构方法等。
该类试题的题型模式有:
1.本文开头(文中或结尾)一段,对文章结构的安排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2.本文是如何谋篇布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文章所写的对象是×××,而在开头却写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文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贯穿始终的?以此为线索,有什么作用?
6.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用×××这一句话来收束全文有什么好处。
7.如果将文章的某一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文本选读
默默的父亲
一路开花
我记得他第一次将我送到学堂里的情景。他默默地拉着我尚且稚嫩的小手,慢慢地朝着那扇红色的木门逼近。我以为,他会对我说些什么,可他始终一言不发。我坐在窗边的木椅上,注视他渐行渐远的背影。
他时常会来接我,但我从未因此而觉得自豪和快乐。每每奔出校门见到他那张神情肃穆的脸,肆无忌惮的欢笑便会戛然而止。
八岁那年,他在学校附近的路上开了一家手工店,出售木制的茶杯桌椅。为了避开他锐利的眼神,为了不在那条狭窄的路上与他相遇,我开始绕另一条漫长的路回家。
我与他见面的机会忽然减少了。他从未对此有过抱怨,或是询问过原因。他依旧默默地切割木块,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倒头大睡,鼾声震天。
我多希望有一天他来问我,儿啊,为何我老是在路上碰不到你呢?尽管我不太喜欢他那张生来冰冷的脸,可我还是愿意见到他。每次见到他,心里都会有一线无由的安定,暖暖地,如光雾般将我层层笼罩。不管走在车水马龙的街头,还是过河流湍急的独木桥,只要他跟在我的身后,我都不会存有丝毫胆怯。
他从来没有问我。于是,我开始相信,原来他是不愿见到我的,更或者,他是从来都不曾注意过我的。
偶尔,我想走上那条旧路试试,看他是否会在汹涌的人流中将我辨认,喊出我的姓名。我一直不曾有那样的勇气,一直绕很长的路回家。
中学时候,他经常从城北那头跑来看我。一是给我送生活费,二是向班主任询问关于我近期的学习状况。很多同学都羡慕我有这样的父亲,可我却从来不觉得有何骄傲。因为那时,我和他的感情已经走进了一个不可复出的低谷,我毫无理由地认定,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补偿儿时的亏欠。
更要紧的是,那时我已经奋不顾身地喜欢上了一位同班的女生。我几次约她吃饭,都被父亲的忽然到访给搅黄了。
无奈之下,我只好央求父亲将每月的生活费一次给清。他答应了,再不如同往日一般前来看我。我以为,我会为此万般欣喜,却不料,自己竟会在后来的漫长等待中忧心忡忡。
大学第一年,他赶来车站送我。母亲在一旁叮嘱了许多话,唯独他沉默不语。临行前,我主动叫了他,我说,爸,我要走了,您保重身体。他吐出口中的烟雾,轻轻地点了点头,尔后朝我漫不经心地挥了挥手。
母亲给我打过几次电话,我总会问她父亲的近况。她说,家中一切安好,勿念。
年前归家,猛然见到屋中悬挂的黑白照片,才得知父亲病故的消息。母亲说,你爸说了,你一人在外,无论如何都不能告诉你关于他病危的消息,免得耽误学业。我没说话,独自一人走进了卧室。
躺在温热的被子里,我终于忍不住滚滚的泪水。
很多年后,我眼前依旧会浮出父亲的背影和他那张神情肃穆的脸。他的默默,给了我无限的爱和永生的悔憾。
典题呈现
1.文章主要抒写的是作者对父亲的挚爱和感激之情,为什么在开头却写到父亲时常会来接我,但我从未因此而觉得自豪和快乐?
2.文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何作用?请用自己的话作简要的分析。
3.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典题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开头段落的理解和把握。答题时,要联系下文进行考虑。文章重点描述的是父亲对自己默默的关爱,由此可以看出,开头写自己从未感到过自豪和快乐,就是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以便更好地表现父亲的形象,为下文作铺垫,同时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有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
2.分析文中某一段落或句子在行文中的作用,主要结合它们所处的位置来把握。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在文章的中间,联系句意来看,前一句承上,后一句启下,是一个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当然,重点是引起下文的叙述和描写,反衬出父亲对自己默默无闻的爱。
3.对文章结尾段的分析,我们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内容方面,二是结构方面。结合本文的结尾段来看,前一句与文章开头每每奔出校门见到他那张神情肃穆的脸相照应,结构上首尾呼应;后一句则是点明题旨,使自己对父亲的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技巧点拨
现代文散文阅读谋篇布局类题目,近几年在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中频频出现,这说明它倍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其命题趋向于分析首尾段及过渡段在中的作用、对整篇文章行文思路的梳理、文章线索的判断及作用的分析等。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解答:
一、认真审读题目,充分把握题目的特点和命题意图
一般情况下,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具有特点,隐含不同的命题意图。总的来讲,题目设计的特点可概括为两点:
1.题目的设计具有明确的指向。如分析某一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其特点就是对文中关键语句(中心句、过渡句等)的理解和把握,它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关键句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又如,判定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这类试题主要指向于对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的整体把握,重在考查考生全面了解文章结构特点和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
2.题目的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命题者设计的每一个题目,所考查的不仅仅是一两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倾向于综合性题目的设计,让考生在全面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联系全文综合分析。如分析整篇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就不能单纯地从其中的结构方面进行,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表现手法、情感、立意等方面总体考虑。
二、解题思路及模式
1.文中某一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如下:一是先要确认指定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再联系上下文综合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的方向,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剖析。答题模式:这个句子(段落)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结构上,内容上。
2.判定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首先我们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行文线索,然后对号入座。对其作用的分析,要结合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活动、作者情感的变化等方面来进行。
答题模式:文章采用了的线索,使得文章脉络,结构。
3.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我们可以结合文章的线索来把握,在明确线索的基础上,按文章的写作顺序依次梳理。答题模式:文章以为线索。开头写了,中间写,结尾写,这样,文章的思路,结构。
4.分析整篇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解答这类问题,先整体了解文章总的结构特点,然后抓住其独特的特点进行重点分析,不可面面俱到。答题模式:文章采用了的结构方式,有利于文章。特别是文章的段,在结构上呈现出的特点,在文章的表达方面起到了的作用。
三、答题应注意的事项
解答时,我们可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揣摩文题的含意,明确它所起的作用。
3.善于抓住关键性语句,并仔细推敲,特别是文章的首尾句、过渡句、单独成段的句子,比喻句、反问句、设问句、抒情议论句等,它们往往隐含了文章的主旨,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识别文中能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和段落衔接的一些标志性的语句,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究行文思路。
5.对每一个问题,切忌胡乱拼凑概念术语,要真正理解到位,并且要进行具体的阐述。
另外,考生最好认真揣摩和分析近几年的高考题,以便使自己的答题趋于规范。
参考答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插叙手法的理解及分析能力。插叙是叙事类散文叙述顺序的一种形式,分析其作用,可重点从结构方面来把握。答案:文中插入对少年时敬佩登山英雄立下宏伟志愿、跳鞍马的技艺嫺熟、害怕攀爬等几件事的叙述,一方面为下文写人不可能战胜自然埋下伏笔,另一方面暗示了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2.解析:这道题重在考查考生对文章线索的把握。抓住了文章的线索,有利于理解文章、把握中心和掌握结构。文章往往以人物、事物、情感、时间、地点等为线索。答案: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刚登山时感到轻微的激动→为自己冒险成功沾沾自喜→对攀爬有莫名的恐惧、忐忑不安→登山失败后对自然的敬畏。以此为线索,有利于突出作者敬畏自然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
3.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就在于深入理解第二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答案:作者在该段中写出古人对天柱山的评价,以及对天柱山的生动描写,其目的是为下文表现天柱山的伟岸、神秘和博大的胸怀作铺垫。
4.解析:分析文章引用古诗词的作用,首先要看其所处的位置,其次要联系全文,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把握。答案:从内容上来讲,引用古诗句,升华了自己的感情,深化了文章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结构上来讲,与前文所写的古代文人墨客对天柱山的评价相呼应,结构严谨。
高考语文阅读题和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
高考命题分为两个步骤:预命题和审题。
审题阶段则是对于试题进行校对,以确保高考试题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试题素材考查方式正常,试题难度测量指标合理;文字图表符号公式分数等基本信息准确无误;试卷格式试题序号指导语等试卷规范符合要求。
试卷整体质量过关,在保证单个试题质量的基础拿铅上,整份试卷的测量功能包括内容分布、能力结构、难易程度、考试效果等都符合预期要求。
高考命题还需要遵循一些原则。首先是以教材及大纲为准,每一道题都必须在考纲上有相应的考点对应,且题意描述问题解答必须能够在教材处找到援引。其次是尽量不出怪题或偏题,要体现选拔性和区分度,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最后是难易度适宜并且可以拉开档次,每年的平均分每道题的分数段、客观题的得分率必须有具体的预测值,并且要对比往年。
高考命题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反押题。命题组对于高考教辅和网上押题信息的掌握可以说是最全面的,出题的地方会有各种教辅资料以及官方教材。这些资料的主要作用不是方便命题人员开拓思路,而是防止所出题目出现重复。高考命题组要确保试题的独特性和新颖性,以避免试题泄露,保证高考公平公正。
总之,高考命题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系统的工程,需要一定时间和精力去完成。高考试题的科学性袭灶、规范性、准确性和公拍敏扮平性都是命题者需要考虑的因素,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准则和原则。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确保高考试题的质量和公正性,为考生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
高考命题要求和命题原则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
现代文阅读的话,个人认为把各文章类型分开讲解题方法会具体一点!
第一部分(必做题):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15分)
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 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2)注重整体阅读。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二: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 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 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一偷换概念: 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二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 ,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 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 有时,偶尔等)
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四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 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五正话反说: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六顺序错乱: 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七颠倒因果: “因”与“果”错位;或 “条件”与“结果”错位。
八强加因果: 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九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
十答非所问: 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
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三:简答题(07年新增题型)的解答
整体阅读,从整体上把握语料: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
阅读科技说明文: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阅读时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一: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
技巧1:辩明文体,选准角度. 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
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
技巧3: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技巧4:(1)从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②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 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重难点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是指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中心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
1. 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
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1) 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采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采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2. 分析归纳中心意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寻找中心句(段),概括中心意思: 有的标题即是中心,有的开头点明中心,有的结尾揭示中心。
(2) 合并各段内容, 概括中心意思: 寻找各段中心句, 合并各段主要内容来提炼概括。
(3) 采用整体把握法,概括中心意思: 有的文章(段)没有主旨句,须将全文各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提炼。
重难点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 分析的具体做法是:
① 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
② 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第二部分(选做题):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 审准题眼 规范作答
0.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
(一)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
“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 则:
(1)题眼(答题重点)是: 短暂而愉快 ;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
(3)设问的角度: 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 ;(4)句式应为: 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
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加横线的为高考常考手法)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 象征,类比,虚实结合 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 , 特定线索、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第五类:描写手法:
描 写 角 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 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 ⑶埋下伏笔
⑷设置悬念; 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 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 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2: 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
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 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 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题型3: 分析手法及作用(见前四大类13小类).这里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 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题型4: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题型5: 探究类(含评价)另附专题
高考命题要求和命题原则如下:
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
高考命题要严格按照高考的考查目标和考查要求,明确“考什么”(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和“怎么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并保证试题的科学性、公平性和权威性,以提高测量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试题要立足基础、凸显能力、关注现实、彰显学科特点。
(一)试题设计不超出《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要求。
(二)试题考查的学科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应具有合理的覆盖和比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三)试题要求原创,必须科学规范,测试目标明确,在学术上没有争议。题目立意情境和设问应科学、可信、新颖、灵活,表达方式应合理、有效、准确 、简捷。
(四)试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难易比例应配置合理。
(五)选择题的题干应围绕一个中心,和选项的关系一致,干扰项的有效性和迷惑性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各选项的结构和语言长度应大体一致,各题正确选项的分布要基本均匀。
(六)非选择题考查主要的、重要的高层次学科能力,答题量和思维量与赋分值应合理
命题要求:
1、方向明确,立意鲜明,情景新颖,贴近实际
2、考查基础,变换情景,设问科学,注重创新
3.入易出难,路多口小,层层设卡,步步有难
4.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考查思维,体现能力
5.体现国情,公平公正,以生考熟,直击软肋
6.起点很高,高屋建瓴,落点较低,回归高考评价体系
7.重点必考,主干多考,次点轮考,补点选考
8.共性好考,个性难考,试题开放,探究创新
9.小口切入,深入挖掘,小中见大,思维穿透
10.掌握理论,学以致用,学科价值,重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