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明朝历史高考,明朝历史高考题

tamoadmin 2024-07-25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2.高考历史时间表必背3.明朝绍兴第一状元4.明朝的科举考试,为什么存在地域差异也分“南北卷”?5.历史高考必考的知识点6.历史选择题,高中必修一。关于明朝政治制度7.高考历史考点1.规模加大了,隋唐宋元科举,录取的人数极少。明朝科举的规模比之要大上很多。 2考试内容越发当一,只读四书五经,八股文形式束缚人的思想。明朝以前,唐宋的科举不仅考经史典籍,也考数学、农学等等,推

1.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2.高考历史时间表必背

3.明朝绍兴第一状元

4.明朝的科举考试,为什么存在地域差异也分“南北卷”?

5.历史高考必考的知识点

6.历史选择题,高中必修一。关于明朝政治制度

7.高考历史考点

明朝历史高考,明朝历史高考题

1.规模加大了,隋唐宋元科举,录取的人数极少。明朝科举的规模比之要大上很多。 2考试内容越发当一,只读四书五经,八股文形式束缚人的思想。明朝以前,唐宋的科举不仅考经史典籍,也考数学、农学等等,推动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不过能从八股文死板的考试中脱颖而出的那些人,也必是拥有超乎常人的实力的。明朝很多科举出身的官员,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功名。这就跟现代的应试教育一样,那些高考状元们,智商能力必有过人之处,状元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的。真正的天才,无论在怎样形式的泥潭中,都能够取得成绩脱颖而出。何必贬低那些应试教育的“书呆子”呢?能考100分,说明他的智商就是有过人之处。能考中八股文的状元,也只有真正的天才才能办到。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的前提和基础,君主****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

(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

(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3、作用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标志****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

5、汉化政策,

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

评价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分点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策略、“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

科举制的“利”

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

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举制度的“弊”

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的独木桥,或许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终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导致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读书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考试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读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观和偏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考试制度)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

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4、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影响:

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和明清落后的原因?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一)发达原因:

1、政治上长期统一局面

2、经济上,农耕经济繁荣

(二)落后的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科技发展缺乏社会和生产需求的动力

2、政治上,君主****的束缚,阻碍科技进步

3、思想上,教育上八股取士,忽视自然科学的教育,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科技发展缺乏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4、对外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交流,阻碍进步

5、文化传统上,“重道轻器”,轻视科技发展,没有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4明看出理论不足)

东西方科技发展比较:

1、中:重视经验。西:重视实验

2、中:重视综合,西:重视分析

3、中:重视实用,西:重视理论

4、中:重视服务于农业,西:重视服务于工业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

(1)范围上—都属儒学

(2)主张—都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地位影响—都是古代哲学的重大成就

不同点:

(1)对宇宙的构成,分别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2)道德主张,“天理”为行为规范“内心”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1、中国近现代史

一、近代中国维护主权的斗争(必修一专题二)

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必修一专题三)

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必修一专题四

四、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修一专题五)

五、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二专题二)

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二专题三)

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专题四)

八、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必修三专题三)

九、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必修三专题四

十、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必修三专题五)

十一、人物志(孙中山、、、李四光(选修四单元四、五、六)

五次侵华战争中的三次战争及影响

1、‘1840年,战争—近代史开端,《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半封—(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2、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资本输出为主取代商品输出为主(经济侵略方式改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清完全变成帝国主义侵华工具

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方案和斗争

1、1852—1864年,—农民阶级救国—太平天国运动

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3、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戊戌变法

4、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辛亥革命

5、1915—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和五四运动

6、1921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的进程

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2、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

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

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走美国人的路)

5、资产阶级激进派(陈李)—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6、无产阶级(***)—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走苏联人的路)

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程

孙中山为维护民主与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

1、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建立共和国

2、1913年—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

3、1915年—护国运动—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

4、1917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维护《临时约法》

5、1920—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6、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

***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段

1、(1921—1924年)—建党时期(2个大会1个纲领)

2、(1924—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即“国民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

3、(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道路、长征、遵义会议、)

4、(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2个战役、1条统一战线1个大会)

5、(1946—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时期“)

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或者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

高考历史时间表必背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和活动,以及对这些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知识点 总结 整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1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行政机关(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 文化 繁荣等。

消极:皇帝既是立法者,又是行政长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2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四、元朝

1、中央:设中书省作为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2、地方: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的简称),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3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b盛唐诗人:

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 文章 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

三、明清

1、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

(2)唐朝短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最为。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4

1、城邦基本特征: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基础:梭伦改革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根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十将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时间:公元前5世纪

3、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4、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5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 措施 。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 教育 。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隋唐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 热点 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相关文章:

★ 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详细梳理

★ 高三历史考试必背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考历史知识点大总结

★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必备的知识归纳

★ 有关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的梳理

★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明朝绍兴第一状元

高考历史时间表必背如下:

中国古代史

1、西周时期(前1046年---前771年):

政治:推行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

经济:青铜铸造发达;

2、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政治:分封制瓦解、奴隶社会崩溃;

经济:铁犁牛耕出现、人工冶铁出现;

文化:孔子和儒家思想形成、百家争鸣出现、《诗经》;

3、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政治:商鞅变法、封建制度确立;

经济:自然经济形成、重农抑商政策产生;

文化:继续百家争鸣、孟子、荀子、楚辞、司南;?

4、秦朝时期(前221年---前206年):

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

文化:小篆、隶书;

5、两汉时期(前202年---公元220年):

政治:中朝制度、刺史制度;

经济:西汉工官制度形成、西汉丝绸之路开通与“丝国”、使用煤炭和水排冶铁、市的严格管理;

文化: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太学建立、造纸术、东汉蔡伦;

6、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政治:三省六部制;

经济:唐代青瓷和白瓷、六朝草市、长安;

文化:唐朝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书法欧体颜体柳体、唐诗;

7、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

政治:元朝行省制度、北宋王安石变法;

经济:宋代棉纺织业兴起、元代青花瓷、宋代市时空界限的突破和草市发展、东京和临安;

文化:南宋朱熹理学、指南针外传、火药外传、北宋毕升和活字印刷术、元代木活字、书法宋四家赵体、文人画、宋词元曲;

8、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

政治: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

经济:清代粉彩瓷和珐琅瓷、明代商帮和会馆、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的科举考试,为什么存在地域差异也分“南北卷”?

张,浙江人,嘉、万之际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学者。张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其父张天福,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曾任云南省官员、中举司助、甘肃太仆寺秘书。写了皇舆考、鸣玉堂稿等多本书。是研究明代地理的重要工具书。据史书记载,张生来就有着高大英俊的相貌,并且酷爱读书。他的母亲看到他工作太努力,警告他不要学习太努力。为了不打动母亲,张只能偷偷看书。每当他妈妈睡着的时候,他就会点亮窗帘,晚上看书,这样他妈妈就赢了我不知道。过一段时间,我会下大力气,为国家大事负责。我的父亲张天府,经常在座位前聊天,评论政务得失和人才优劣。他的父亲张天福为了挫败他的能力,往往不置可否。

张他的科举之路并不平坦。嘉靖三十七年21岁中科举。之后,他参加了几次考试,都失败了。直到隆庆他是第五年成为第一个学者的。他初中举人已经十三年了。三十四岁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小三了。明代杂书记载状元之前的神迹,如陈明诗苑卷皇舆考卷34云梦林玄解:

,本名,阳和,浙江山阴人。在五年时间里,隆庆赢得了他不是第一个参加审判的人,他的父亲回来做了太普寺的秘书。与罗住在同一条巷子里,我品尝了我的梦想,并把它们平放在家里。当我尝试的时候,我的祖先发出了声音。第三天,我看到了金枝的六个茎。是刘珂留与罗毅说的。这第二套衣服已经被先拿走了。三十四岁就让张打头阵。

如明顾祖训编卷梦徵云:

陈年那年,听说绍兴状元报,因为我说:来绍兴的状元一定姓张,要再离开绍兴。外星人予言,也就是不懂占卜的人,是先知吗?玉洁说:成化这两年的状元罗公伦,第五年的张工,都是江西人。他们的运气好了一阵子,所以他们知道。客人笑了起来。吴公宽成化八年生于吴,而成化八年生于吴,所以他一定是吴人。这种说法不可信。余杰说,我不我不认识他孟珙春明状元图考。在北京见到熊,知道北京火了好几天,果然发生了。同行怎么知道?他:读馀冬录,绍兴熊进京,火了好几天。单词熊可以生火。对等服从。什么更多,它这仍然是对阅读问题的一种回应,但它只有三年成功,还有没有任何犯罪记录?客人也辞职了,但没接。辛维克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开始拿予言开刀。

这里所说的罗,本名,康州人,也是绍兴人。是二年的状元,比张早一科。两个老乡考了两科第一,无疑是绍兴科举史上最大的荣耀,这也是中国科举史上的一个异数。所以古人通过做梦和预言来渲染这种偶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张为人孝顺,自然受人景仰。在他考中进士之前,他的父亲张天府是被诬告的。张天福任云南副使时,曾协助巡抚卢广逊平定武定地方官季风祖的叛乱。他得罪了云南贵州的穆时公。木石指示朝廷官员弹劾他,于是张天富被捕入狱。张心疼父亲,陪他走了几千里,送丁

张媛媛的官场生活并不明显。隆庆是五年状元,按例,他被授予翰林院修书。不久,丁福担心离职。服务阙,并命令在图书馆教书。宣奉命管理圣旨,直奔聚珠阁。之后,丁她的母亲担心离开她的岗位。侍奉阙后,开始仕途,辗转左春芳、左毓德、翰林院读书,清理糊黄,求满讲堂。张做官后,一直想为父亲平反,多次为父亲诉苦,甚至索要朝廷赐给父亲的王冠和荣誉,但朝廷一直禁止。为此,张很郁闷,说,我能我不去见我父亲。武定之战,家父俯首披甲斩千人,名声在那里。今天,它认识主是一件幸事,但我不能。不要洗我的父亲的冤屈,而我可以我不能忍受我的亲戚太久。为什么是后来?另外,我年轻的时候因为父亲的缘故,在万里身边跑来跑去的不公,而我也筋疲力尽,于是病死了。张的官方立场在他的一生中并不明显的是,他出道晚,永远的死了。如果他能在年关成功,凭借状元的资格和在翰林院的地位,他可能会成为一名官员,翰林院被视为一个储存的地方。

张本质上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他对义的兴趣似乎超过了对仕途升迁的兴趣:

既然遇到了启蒙,释放了第一,期得自树。在官方的保护下,日本钢笔被罗进奎贤殿研究。林字如此明了,且首恩以文墨为据,略涉其事,不得不代人以解。它he’他是一个孤独的人,强调世界事务的才能,牢记事实,总是充满户外活动。表现出他的学习兴趣。书院的丰富藏书和同僚间的讨论,使张元济沉浸在学术的海洋中,无暇讨论仕途升迁。因此,谭谦称之为苍茫而冷漠和渴望进步,但这不是一句空话。单身汉朱庚这样评价这位学者老乡:贾逵是皇族的称号,荣辱与共,不计自身功过。他在全世界都很有名,因为他不是中国医生。他死后仍被一块表盖着,被称为罗公伦、资溪的舒公芬、年的罗宫鸿仙安。3.绅士所谓名副其实的学名,是他的清,还是他的相?我不我不知道子曰创造的结局,但我想要同样的儒家,同样的诚信,同样的官员但同样的五品。谁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章章跟着三位先生的脚步?虽然有张在言论上未能取得很高地位的遗憾,但与当时社会公认的地位较低、影响较广的、淑芬、罗洪宪等前辈相比,他又隐隐地为有这样一位同道中人而自豪。

张远出生在耿介,他鄙视他的财富。他的老师是世界第一记录的力量。作为张的状元,这陶接近和迎合张只是时间问题。不过,张的态度对张是冷淡和不卑不亢的,有时他甚至不同意张的操作:

他不喜欢别人,但他也不想乱来。盖初,你出入江陵门。当它很热,卑微的附在蚂蚁身上,高大的尖叫着,却没有不要一个人跟着热闹走,这样他们才能保持自己的自制力。品尝同一扇门,说,有些人要用简单的事情对待别人,但是万一丢了或者病了就求助,那就死定了。广西道刺史胡,因与张的政治观点。为了公众利益,张元福为自己辩护,并毫不犹豫地提出

张也是一个纯粹的理学家。年轻时,他对王阳明百依百顺论心性,尝过诸子歌的智慧的信,反映了一下,变得可疑。有,闻王文成的良心,但洒然有悟,自然在此学心。他是浙中王绩学派的弟子。他在学术上以心本体论思想为基础,认为一切从心开始,主张万物应是万物的统一体,主张开悟世界。他还把朱和张载所论的太极目的归于心性,可以说是完全继承了王他认为心灵就是理性。但是,张没有不要完全照搬王雪,他也没有别跟着王吉学得一点不错。相反,他对王绩乃至王阳明的一些观点和思想表示怀疑甚至批判。王雪好争辩,到了万历年间,王雪的最后一股水流已经陷入了空谈和误解国家的泥潭。张媛媛非常讨厌这一点,他总是想着纠正它。他是文学大师,但在每个病态的世界里学习文学的人都是健谈的。他特别努力去纠正。他说,知善知恶是良心,作恶为善是标准的东西。这就是良心的目的。在他的眼里,良心和尊严并不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东西,其本质体现在实践中。他认为王陆学习和朱学习。朱鹭学同源,后人分见解于不同门户,滋生异议。相反,他们把朱的诗和文章,并与文成结合,做成一本书,名为长沙府岳麓志。出本书而又有异同说的桓然易。他强调儒生的道德修养,要求对儒家经典通史的学习和实际运用。事实上,他想谈谈朱的无根之弊这是他最后一次去王耀。因此,黄宗羲认为张谈文成研究一文并非出自朱之口,他的话是中肯的。

张他在岳麓书院讲学时最清楚地表达了他的主张。万历十年,皇帝长子出生,奉命宣楚第六族。受军事预备路李天之邀,在岳麓和尹喜书院讲学。他把朱子摘编所阐述的教育思想带到了岳麓书院,这是他本人于1578年奉命在内书店讲授的,从他的明儒学案、内馆训言、大成殿、岳麓自勉、朱张祠等诗作中可以看出。除了常规课,余还特别策划了惜阴篇,说:忠、诚、诚、慎、善、俭、谦、和,都是以诗为基础的。他还挑了史传里那个贤臣的故事,叫荀介,每天拿一个,这样两个就老了。读两遍,让童站直了听。张的本性是忠孝,所以他对忠义的解释很深刻,忠信诚意的关系是前所未有的。他说,让谈如何忠诚,只为一心一意为朝廷服务,不为一自己的私利。大臣要想对你忠诚,就必须对自己诚实,成败在此一举。世上没有贪得无厌的人,行事以诚为本。如果他想做出伟大的成就,他将从真诚开始。如果他不真诚,他就一点都不好。即使他使用他的诡计,他能他不是一个好人,但他可以不做大事。也就是说,忠诚的关键是诚实。忠诚是做人的目的,诚实是忠诚的保证。诚实是做人的基础。没有它,忠诚和诚实会不要讨论。显然,张元济想用真诚的修养方法来拯救人民他的主张不再为王雪所接受。这与湖湘学派非常一致先观察知识再修身养性的培养方法。因此,自张赴岳麓山讲学以来,湖湘讲学之风再度兴起

张也是一位优秀的史学家。在翰林院任职期间,利用翰林院丰富的文献资料,编纂了10卷。该书至今保存完整,是研究明初至郑德时期亭台制度的第一手资料。他在史学上最大的贡献是参与了地方志的编纂。万历三年,其父忧家,与徐渭合编馆阁漫录十六卷。这是一部广受好评的县志。志向以地、治、户、礼四书为基础,分为以下几项:沿革、山川、风俗、官、师。其中,地书3卷,记载沿革、地界、形制、山川、风俗、物产;书1,记载官员和城市的建立;四卷书,记载户籍、纳税、水利、灾害;第八册;卷,记录官员,官员,选举,人物,神社,纪念碑,寺庙。同时,还有4篇总论和19篇分论。四总论是地方本总论、行政本总论、户部本总论、礼部本总论。有19个子论,即进化论、边界论、形胜论、山川论、风俗论、财产论、官制论、造城论、户籍论、纳税论、水利论、灾异论、官师论、官迹论、人物论、选举论、祠祀论、史迹论、庙观论。四篇总论和19篇分论对全书起到了重要的勾勒作用。置书论在旧志乃至新志中都不多见,可以说是该志在体例上的创新。同时,该书以地、治、户、礼四书为纲,还具有突出重点、明眼人的功能。所以后人评价这个志向:四本书和工具,不过是对城市之道的一点准备,让在这个城市生活过的人观察地理适宜性,促进治理,引导他们依其人而受益。万历十三年,母亲为丁担忧的,受绍兴知府之邀,与知名学者编中国地方志。也是一部结构良好的地方志,以体例严谨、考证清晰、图文并茂著称。在庞杂的明史中鹤立鸡群。史家称之为绍兴府志,绍兴府志,称之为忠信史。编纂志书的关键在于体例,体例反映了编纂者的素质历史知识。万历两浙名贤录和万历会稽县志之所以能在后世家喻户晓,重要原因是其风格精准。地方志家李泰在绍兴府志一书中强调了地方志的编纂体例。在他看来,风格之于地方志,比如柱子之于房屋。柱子倒了房子怎么稳?可见,足体在地方志编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价这款云芝:分为18款云芝,每一款都列在书的后面,比其他云芝更容易理解,风格也挺好的。这是编年史的最后一卷。绍兴编年史所有的书,从方志学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一考其源流得失,也是一种创造。也就是说,着重指出了这种记录的风格的完善。很多学者都评论过万历越绝书的优点,不赘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万历吴越春秋五十卷并非张一人所编,全书体例是张与孙商定的。除绍兴府志15卷为张所撰外,其余均为所撰。根据孙氏万里绍兴府志云:刚开始的时候,我想让它是草根,但我想给儿子打磨。萧工,谁能t打得不好,是担心他赢tdie,但他属于玉子这个人物,专攻地理。可以看出,它本来是打算由一个人写的,张修改润饰了一下。梁肖担心会有麻烦

张媛媛是明代绍兴地区学术成就最高、对中国文化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状元。明清以来,状元很多,但真正对中国文化有贡献的却很少。因为状元只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的名望,并不代表能力或学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状元不过是今天所谓的高考状元。高考状元要想成功,还得经过长时间的各方面的磨练。不是每个高考状元都能成功,科举史上的状元也是如此。所以中国历史上很多状元都是默默无闻,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成就和影响力。但是,张就不同了。虽然官职不明显,但至少在理学教育和地方志编纂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历史著作人物志绍兴府志序志等,也为我们研究明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因此,张元济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人物。

历史高考必考的知识点

当时知识分子,南方比北方多,为了更公平选举人才所以出现了南北卷的现象。

大明王朝的建立者朱重八,也就是后来的朱元璋,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作为一名从一无所有的乞丐,成为一国之帝王,他清楚的明白老百姓生活的不容易,所以对治理国家任用贤能非常的看重,朱元璋是非常看重科举选拔,他认为国家要变强就得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出现,在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到达了另一个巅峰。

朱元璋晚年时候,科举选拔出现在一个非常奇怪的事儿,那就是那年选拔上来的考生大部分全是南方学子,很多北方学子都不干了,堂堂大明王朝,重南轻北根本不把我们北方学子放在眼里,这话也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面,他也觉得很奇怪,也听说主考官刘三吾是南方人所以徇私刻意不录取北方学子这种传言。

就下令重新审核考卷,到底是不是刘三吾等南方主考官搞的鬼,一查就见分明,反复查了两遍,最后结果都是南方学子的文学功底确实比北方好,主考官一点儿毛病都没有,朱元璋就找到刘三吾这位老同志,好说歹说你随便糊弄一下,弄一些北方学子上来,但是刘三吾不干,这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不能徇私。

朱元璋一听你这个老东西,命人拖出去砍了,然后录取考生就按朱元璋说的办,平息一下北方学子的怨气,后来的明朝皇帝为了更好地公平对待学子,所以开创了南北试卷。

历史选择题,高中必修一。关于明朝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知识要点:

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其核心是国家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

1.王位世袭制: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2.分封制:

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3.军功授爵:

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的大小进行授爵和赐给田宅,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4.皇帝制:

秦统一六国后,确立皇帝至高无上原则,嬴政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5.士族制度:

魏晋以来,地主阶级中形成了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

6.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隋朝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续沿用并使之完备。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有利于提高封建国家工作效率。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也使士族制度逐渐消亡。

7.行省制:

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8.八股取士:

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明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的答卷不允许有个人的见解;文体死板地分为八个部分。八股取士鼓励只知埋头读书,不讲究实际学问的人,旨在为皇帝培养忠顺的奴仆。

高考历史考点

B 对于朱元璋来说,他认为元朝破坏了汉族的礼仪文化,即“圣道”,所以建国之初要恢复儒家文化,因此,朱元璋所说的“先王”不是建立元朝的蒙古人,而应该是与他一样的汉族皇帝,是在明之前的汉族,因此,选项A可以排除;题干表明在明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令郡县皆立学”,因此选项D的周朝典制也可排除;题干要求选从实质上来理解,C项是具体朝代制度,排除C,华夏传统指汉族的农耕文明、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所以实质是继承华夏传统,故本题选B。希望我能帮助你,

高考历史考点如下:

1、夏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对土地只有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缴纳贡赋。

2、春秋时期,“私田”不归国王所有,而是归“私田”主人控制,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3、标志着中国传统步型基本定型的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它可以调节型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4、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在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5、明朝时期白银的普遍流通并没有促进对外贸易的繁荣,这是因为明朝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6、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直到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 制度的阻碍。

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1、学习历史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学习历史才能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真正认同自己的民族。民族认同让我们这个民族更有凝聚力。

2、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学习继承我们的民族精神

屈原怒投汨罗江,卫霍抗击匈奴,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舍生取义,谭嗣同慷慨赴死他们的抗争和奉献形成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代华夏子孙,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前赴后继,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能够生生不息、中华文明能够传载几千年而不断绝的主要原因。

3、学习历史可以增强文化认同,重建民族自信

从诗经到楚辞,唐诗到宋词,元曲到明清,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丰碑,它展现了我们这个民族瑰奇的想象力和无穷创造力,让我们了解到了先人门的才华和浪漫,以及他们大美壮阔的精神境界。

文章标签: # 历史 # 制度 # 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