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高考改革2008,高考改革2008辽宁

tamoadmin 2024-07-20 人已围观

简介1.哪些城市高考使用新课标卷,分别是从那一年开始的2.高考改革为什么选在沪浙试点3.为什么高考要定在每年6月7号呢?4.江苏高考改革方案具体内容5.浙江高考试点方案幕后:2年先后修改超30次问题一:理综是什么啊? 是理科综合的简称 指的是全国高考中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合卷,但并不是简单的拼盘。即“3+X”考试中的“X”。 这样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意在引导中学生既要均衡发展,又能突出

1.哪些城市高考使用新课标卷,分别是从那一年开始的

2.高考改革为什么选在沪浙试点

3.为什么高考要定在每年6月7号呢?

4.江苏高考改革方案具体内容

5.浙江高考试点方案幕后:2年先后修改超30次

高考改革2008,高考改革2008辽宁

问题一:理综是什么啊? 是理科综合的简称

指的是全国高考中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合卷,但并不是简单的拼盘。即“3+X”考试中的“X”。

这样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意在引导中学生既要均衡发展,又能突出个性与特长,并借此消除中学当中普遍存在的偏科弊病。

1999年2月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并决定在广东省试行“3+X”高考模式,由此拉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从而使高考改革又一次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

2005年全国各省市耽所有高考科目均用新课程,高考模式除个别省市可能会作些微调(如2005年广西高考模式改为3+小综合模式)外,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2006年陕西大综合改成小综合、辽宁为助学生减负也再分文理科,2007年山东高考更注重能力考察,拟用3+X+1,而且此方案有可能被江苏借鉴,2008年,据专家分析,为适应课改全国高考科目可能还要变。

问题二:理科综合包括什么 理科综合,简称“理综”,指的是在高考中,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合卷。(总分300分,其中各单科所占分数各省标准不一,全国理综卷为物理占110分、化学占100分、生物占90分。)。

近年来生物在理综的比例越来越大,几乎接近物理化学分值,其他每年有时有细化。即“3+X(综合)”考试中的“3”是指语数英,“X”是指由政治、历史、地理组成的文综或由物理、化学、生物组成的理综,分数是语数英三大科的二倍(文综或理综300分、语数英均为150分),由考生自己选择学习文科或理科,若选择学理科是由物理、化搐、生物组成的理综,则“综合”是“理科综合”。与其相对应的是“文科综合”。这样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意在引导中学生既要均衡发展,又能突出个性与特长,并借此缓解中学当中普遍存在的偏科弊病。

问题三:文综和理综是什么意思? 文综包括政治,历史和地理;理综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

问题四:文综,理综指的是什么 高考的文科综合科目和理科综合科目。

文综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一般满分300分,三门课可能的分数比4:4:2。

理综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一般满分300分,三门课可能的分数比4:4:2。

问题五:文综和理综都是什么意思啊? 文综:地理:? 历史:? 政治:120分 总分300分

理综:物理:120分 化学贰108分 生物:72分 总分300分

我是学理的不太了解文科具体分数 见谅!!

问题六:理综和文综分别是什么科目 理综:物理化学生物 文综:历史地理政治

问题七:中考理综是什么意思 化学和物理是中考的理综 生物没有包含在中考的理综里面

哪些城市高考使用新课标卷,分别是从那一年开始的

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是江苏2008年高考方案的一个出发点。

那么,当学业水平测试变成小高考,学生的负担是加重了,还是减轻了呢?

金陵中学考生家长黄先生说,“小高考”的确给孩子减了负,理由是:原先的高中会考要到高三第一学期末才举行,而“小高考”提前了一学期,通过了,学生对这4门必修课就不用“牵肠挂肚”了,能腾出更多精力,学好3门主课及两门选修课,高三负担减轻了。

而孙先生等考生家长的看法则相反:“小高考”明显加重了学生负担!因为原先的会考,几门课一张卷子,一门“不行”,其它门还能“带带”,而现在4门课,门门都要过关,每门至少要看厚厚3本书,压力太大!

“原来高一打基础,高二提高,高三冲刺迎考,现在压力提前了,高二就像高三了。”南京四中李老师说。

老师的压力则更大,“原来会考3门课捆在一起,现在一门门分开来考,哪个老师教得好坏清清楚楚。”她说,为备战“小高考”,最近老师双休日都没了,有的必修课老师一周要上30节课,忙死了。

南京一所名校刘老师认为,“小高考”的出发点是好,但实际执行中却“变了味”。

“学生负担在高一高二时好像有点重,但整体来看,负担并没有加重。”南京四中庄老师的观点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学生感觉压力大,一方面是压力集中到现在了,考完这4门后相对会轻松一点;另一方面也是第一次参加学业水平测试,心中没底,今后会好一点。”

“是否增加负担,关键看你怎么对待学业水平测试,完全把它当成高考,肯定加重负担;要是当成一次学业水平考查,负担就不会那么重。”南京13中校长王军认为,学业水平测试实行等级计分,引导学生淡化“分分计较”,实际是在减轻学生心理负荷。

而且,选修、必修科目学生可以选择,自由度也加大了。

“因此,学校应把握好分寸,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要有利于他们的未来发展。”

“6个A加10分”,激励效应有没有变味

上午10点半。

金陵中学考场外。

南京11中学生赵宇翔神态轻松。

“物理不难!过关没问题!”他父亲听了也高兴。

“能得A吗?”记者这么一问,小伙子口气发软,“拿A不容易哇。”

四门必修课、两门选修课,你能拿到几个A?参加“小高考”的孩子少不了被父母被老师如此追问,甚至被自己追问。

很多教育界人士在反思:“6个A,高考成绩加10分”,这条激励政策为何从激励学生全面发展,被扭曲为激励学生拼A?

还是因为选修课、必修课考试的成绩,与高考录取脱不了钩。

尽管学业水平测试变打分为分四个等级,引导学生不要“分分计较”,实际效果并不然。

过关问题不大,可想上名校,就要多拼几个A。

语数外三门才480分,谁多加10分,那会甩掉多少人?有人测算,往年能甩掉3万人!

南京一所名校校长直言:考必修课、选修课,制度设计是合理的,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高考,可一旦跟“6A加10分”挂起钩,学业水平测试的性质就从高考的门槛,异化成高考的内容。

大家都把高三提到高二了,有的学校定下目标:“全员达B、抢夺6A、决胜3科”;有的从山东搬来口号:“辛苦三年,幸福三代”,让学生跑步时喊;有的学校考前两周甚至个把月停掉语数外,专攻“小高考”。

校长也很紧张。

教育主管部门会拿得A的比例,评价学校教学质量。

“A、B、C、D,这些字母都是教育GDP的内容。

谁敢马虎?只有一层一级压下去,把学生训练成考试机器。

哪怕6个A就加1分,也是‘小高考’。”

其实,对学生能得多少A,老师心中没底。

南京一所名校高二班主任杨老师说:“第一次,每门怎么考,谁也不晓得,只有叫学生开足马力,多记多背多做题。

我的历史课,原来高二下学期每周两节课,今年临时加了两节。”他感觉,从第一门试卷来看,学生拿A并不容易。

不过,他对取消“6个A加10分”倒不赞成。

在分数定成败的高考语境中,也只有分数,才能调动学校、学生教好学好其他学科,“过去的会考,因成绩对录取没影响,不少县中干脆平时不开课,考前突击一两个月!”

“小高考”,真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高考的指挥棒,引导和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升,这也是设计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取向。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说,长期以来,大家都不赞成高中阶段过早地“文理分科”,这是有益于素质教育的合理呼声。

然而,前些年尝试过的种种高考方案,均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恰恰相反,倒是加剧了文理分科的势头。

而现在实施的新方案,实际上釜底抽薪,逼着高中教、学双方把每门功课都教好、学好。

如果本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真正遏制了分科势头,那确实是功德无量的。

省教科院教研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董林伟认为,学业水平测试具有基础性和全面性,它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达到一定的基础。

学业水平测试的7门学科考核的是国家课程,是学生以后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应该说,新方案为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现在,高一、高二的课程比过去开得齐、开得足,这有利于实施新课程,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南京四中高二物理老师贡波也认为,“小高考”很有必要,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很有帮助。

他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中学这一块很重要,文科学生要增加自然科学素质,理科的学生也要增加人文科学素质,“小高考”正好可以让学生“文理兼补”。

“学业水平测试的等级不仅决定能否有参加高考的资格,而且直接影响到高考的录取,因此没有学校敢掉以轻心。”南京13中教导处唐主任说。

本学期以来,我省各地中学校园就弥漫起备考气氛。

这样的应对,既是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效应使然,也势必逼着教育界对优化高考制度设计进行新的探索。

高考改革为什么选在沪浙试点

2007年 广东、山东、海南、宁夏。

2008年 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

2009年 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天津。

2010年 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天津 北京、湖南、黑龙江、吉林、陕西。

扩展资料:

海市方案:

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每科150分,其中英语一年两考,取最高分。

选考科目: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选3门,每科70分,按照A+、A……比例给分,总分660分。

浙江省方案:

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每科150分。

选考科目: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学生要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每门总共安排3次统一考试,考生可自行决定参加时间,每门科目最多参加2次,选考科目成绩实行等级赋分,如成绩在前1%者赋分100分加入高考总成绩。总分750分。

应用地区: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省市

改革时间: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新高考改革逐步全面展开。?[17]?

“3+1+2”模式指:语文、数学、外语是3门必考科目,物理、历史选择1科作为必考,但两门只能选择一门,然后从政治、地理、生物、化学四门任意选择2门来学习。

百度百科-高考

为什么高考要定在每年6月7号呢?

上海和浙江已经作了十多年的探索,通过制度的逐步推进,为进一步改革准备了客观基础。

上海试点方案的总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程序透明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模式。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则表示,改革方案的核心理念是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扩大教育的选择性”,以赋予考生和高校更多的自主权。

教育专家分析,这或许也是国家选择上海和浙江作为试点地区的重要原因。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自从启动招生考试改革迄今三年多时间里,有多个地区向教育主管部门递交了招考改革的设计方案,之所以最终选择上海和浙江作为首批试点,有其重要的含义。”一位参加了国家总体方案设计和上海招生考试方案设计的学者认为,两地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紧缺状况的相对缓解,为试点提供了条件。

事实上,参照历年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上海和浙江地区在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方面走在了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前列。上海去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70%。而在国际经合组织的PISA测试中,上海连续两次位列世界第一,“这意味着,知识传授在上海的基础教育领域已不再成为问题。”

同为试点地区的浙江省,连续多年在全国各省区中排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第一,2012年这一比例已经接近50%。近年来,浙江的基础教育质量也大幅上升,形成了包括民办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多元发展模式。目前,浙江省内已经形成杭州、宁波、温州等高等教育中心。而浙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改革,也使此次的试点顺理成章。据浙江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浙江已经在普通高中全面推行学生选课和走班制教学,为此次改革推进学生和高校选择考试科目、实行高考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结合的思路提供了基础。

招生制度的突破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面不断探索和突破,是上海和浙江十多年来一直在进行的尝试。从2003年开始,上海两所部属高校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就被教育部批准进行高等教育自主选拔录取试验。多位高校招生负责人说,当时就曾考虑在上海试行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不再需要通过高考选拔,试点成熟后再扩大试验范围,只是考虑到公平等问题,仍然保留了高考。

两年后,浙江和江苏也加入了这一招考试验。2009年,上海重新推出学业考,并且不断进行调整,希望能够改变中学教育围着高考这一单一考试转的现状,这也为此次将新的学业考纳入到大学自主招生的标准中提供了基础。

据悉,2008年,浙江做了小范围的考试科目高考改革,英语听力、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实行平时考试,考生每科可参加2次,并自主选用考试成绩。2009年,浙江高考科目进行分类,考生可在三大批次中自主选择。第一批科目,在保持原有“3+X”组合基础上,增加自选模块考核﹔第二批科目,维持原有“3+X”科目组合﹔第三批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语数外”基础上,增加技术科目测试。考生可以自主选择,量力而考。浙江从2011年开始试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办法。这种招生模式是高校将考生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测试(特殊才能测评)和高考成绩按一定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按综合成绩择优录取。这样既发挥了高考在维护公平中的门槛作用,又让高校拥有多维度考察选择学生的权力,同时使高中更重视学生学业的全面发展。

对考生们来说,即使高考中“小有失常”,没能考上相应批次分数线,只要在高校自主操作的综合素质测试中表现良好,仍有机会在提前批次中被心仪的学校录取。

追求更高层次的公平

有业内人士认为,很难说两地这十多年来围绕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进行的哪一次改革,对于此次的招生考试改革方案有什么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基础教育连续十多年的改革,使得对学生评价多元标准的价值导向逐步深入人心,也使得更高程度的公平成为公众的追求。事实上,当三十多年前中国刚刚恢复高考时,教育领域的价值导向是“刻苦”。但历经多年发展,“刻苦”显然不再是选拔人才的唯一价值导向标准。教育发展先行一步的部分地区,也已经逐步从单一的追求知识走向更多元的追求。在像上海、浙江这样的地区,已经进入到从追求分数公平到追求更高层次公平的阶段。在过去,高考无论怎样改,分数一直是衡量的标准。“这就像是爬树比赛,高考分数就是一棵树,不管你是蜗牛、大象还是老鹰,要比的就是谁先爬上树顶。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另一种不公平。”事实上,包括学生和家长在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为考试招生制度中分数绝对公平所带来的个性抹杀而焦虑,毕竟,这会使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土壤失去营养。

按照上海和浙江发布的改革方案,两地都将通过高考这根指挥棒,向下倒逼基础教育阶段的改革,向上探索试行普通高校自主招生和培养的改革,打通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等终身教育的学习通道。虽然一次改革无法解决招生考试中的所有问题,但它至少发出了一个强烈信号: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学生选择性不够和过度偏科等问题,已经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必须进一步深化推进。

江苏高考改革方案具体内容

首先,从天气季节的角度来看,6月是夏天,在许多城市,尤其是南方城市逐渐炎热,天气太热容易冲动,会影响答案,6月7日和8日,对大多数地区来说,不是特别热,在炎热之前结束高考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另一个原因是考虑到大学的招生工作,我们都知道每年9月开始招生,大学在入学前就开始招生了。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许多大学的准备就不够了,所以这也是原因之一。事实上,原来的高考时间是每年7月7日、8日和9日。因为考试科目是“3 2”,所以需要三天时间。语文是第一天考的,所以以前的语文作文经常出现“卢沟桥事变”后来考虑到7月份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很热或者暴雨,不利于考生赶考发挥,全国教育主管部门把高考时间挪了一个月。

后来高考改革,考试科目从“3 2”变成了“3 X”,考试只需要两天,所以高考时间变成了6月7日和8日。更不用说高考了。还记得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吗?开幕式的选择是2008年8月8日8时8分8秒,意味着国家希望利用奥运会繁荣和繁荣,经济腾飞。这不是因为迷信,而是因为奥运会应该照顾全国的各个方面。不可避免地有宗教人士关心时间,但也要照顾有信仰的人的想法,必须及时获得吉祥的意义。高考也是如此。以前的高考是7月678日,但通常高考需要近20天才能改卷,然后招生就会有些紧张。同时,7月份天气炎热,容易导致考生中暑,所以时间改为6月。

6月仍然选择从6月开始,所以6月6日的意义是顺利的。这也是照顾大多数候选人和家长的一个基本想法。当然,它还包括一些迷信的候选人和家长的想法。只要不影响高考的顺利实施,顺便说一句,在高考时间选择吉祥的时间没有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7月高温雨,学生参加孝道可能会有很多不便,高温考试不利于学生,如果风雨,不利于学生参加高考,为了更安全理想,天气合适,然后决定从原时间提前1月,高考改革后,从原三天到两天。首先,它更有利于高考的招生工作。

高考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非常复杂,组织统一考试后,也组织统一试卷、录取等工作,这应该有过程,有时间,秋季学校是9月1日,显然,7月高考,9月高考新生入学时间不够,所以往往推迟到1O高考提前一个月后,高考新生可以在九月份入学。高考改前一个月,成了“678”谐音“录取吧”,更有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我参加了7月7日、8日和93日的高考。当时录取率很低,不到20%,很难考。不如现在,录取率已经达到了60%或70%以上。当时十中没有二,现在十中有六七。当时我连续三次以一到五分之差出名。遗憾的是,我的一生将永远成为我的伤疤。到了孩子的高考,好多了。现在他们都在中学教学生。今年儿子教高三,现在很紧张很忙,很辛苦。祝高孝平安顺利!

浙江高考试点方案幕后:2年先后修改超30次

江苏高考方案改革10策

2009-06-09 20:36:46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介绍江苏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时说:“十五”以来,江苏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各项教育改革有序推进,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持续位居全国前列,进一步巩固了教育大省的地位,江苏教育已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江苏的教育普及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年来江苏为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从1999年到2008年,江苏不停调整高考方案,渴望找到一个最合适的,都未尽如人意。10年中用了6个方案,其中实行时间最长的是94年到98年的“3+2”模式,5年。99年“3+3”模式、2002年“3+大综合”这两种模式只实行了1年就停止了,现在实行的是08年“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新方案,结果是矛盾重重,09年对这个方案进行了微调,结果如何目前还在观察中。从江苏省高考方案的不断调整中可以看出我省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改革的迫切和决心,因为教育是关于孩子成长、家庭幸福和国家发展的大计,然而改革急不得,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目前山东省的教育改革还在试行中,可以为我们带路。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各方努力下江苏省的高考制度会逐步走向健全。而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切身感受到目前教育制度的弊端,结合实际情况反复思考:江苏高考方案改革能否从以下10个方面做起?1、高考制度不能取消,但可以完善。让笔试和实际操作(实践能力)测试并行,目前实行的08年“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新方案要求把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纳入高考,具体操作起来却十分困难,仅靠一些文字材料能证明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吗?必须要有严格、公开、公平的检测制度。2、08年“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新方案有一个新的变化:变“一考定终身”为多样化考试,就是把学业水平测试也纳入高考体系,结果导致全省各地高二学生狠学四门小高考科目,大大加重了高中学生的负担。而那两门选测科目虽然是定级无分,却是学生上大学的一个门槛,十分重要。而语数外直接算作总分作为录取高校的依据,学生更是马虎不得。我不禁很困惑:难道改变“一考定终身”没有更好的方法吗?其实,对待必测学科,我们可以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分成三次考,比如语文可以分成现代文学、古代文学、作文,每年都设置这些科目的考试,学生三年内可以自由选择要考的科目,如果成绩不理想还可以再考,取其平均分计入高考分数。这样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重视了学习的过程,又兼顾了个人能力和兴趣,岂不是一举三得?3、变“逼着学生学”为“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学”。对待必测科目以外的选测科目任学生从中选择(不少于两门),选测科目除了我们现在规定的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还可以增加美术、音乐、体育、计算机,考生在选考科目时要考虑到今后填报高校志愿时高校(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更多的选测科目参加学习,自己决定是否考试,选测科目三年内可以考多次,取最高成绩,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促进学生自我不断提高。4、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实践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目前的高中生缺乏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学校关于“生命与健康”方面的教育严重缺失,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缺少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容易走极端,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注意。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教育者经常强调先成人后成材,然而在实际的教育中似乎学生有分数就有才,忽略了学生的品行和实践能力。这些科目的学习可以以学分的形式强制性地要求学生高中三年修习。5、注重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过程性评价,更有效地规范学生在校时的言行态度。现在都说学生难管,为什么难管?因为高校录取时最后只看高考考试成绩,而学生平日的学习态度、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则不在考虑范围。现在的教育只注重结果,完全忽视了过程,从素质教育层面看,不注重过程,怎么会有好结果呢?让科任老师根据学生平日的作业和学习态度给学生打分,最后计入高考成绩,这样可以有效地规范学生在校时的言行态度,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加强学校的教学效果。当然,这样必须要求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以公开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评价,建立严格的监督体制,严惩腐败现象。6、让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尽快接轨。国外早就大力推进这一制度,让对书本理论知识感兴趣的孩子深造继续理论研究,对技术劳动感兴趣的孩子从事劳动进行社会生产,不但顾及孩子的个人爱好,还可以大大缓解目前社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实际上,很快,中国社会的实情会证明:文凭并不等同于能力。种田不需要大学本科、硕士生学历。中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其实在现代社会,老百姓应该明白学习书本的理论知识最终是为了实践,死学理论知识,不懂实践操作、人际交往,最终培养出来的只是“书呆子”,这么多年以来,中国培养出来的书呆子还少么?现在很多用人单位不要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大学生毕业后还要进入技校学习,这不是充分说明“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带来的严重问题吗?把寒暑原本用来补课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进行社会实践,写实践心得和报告,让孩子在社会实践的天地中享受到充分的自由和乐趣,因为,生活是最好的老师。7、目前江苏普通高中一个班的人数一般都在50人以上,甚至达到70人。人数太多,必然影响教学效果,建议实行小班教育(40人左右),如果教育改革后能够分流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或进入社会工作,可以大大减轻高中教育的压力,,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受到更好更细心的关注。8、消除公办高中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学校本来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地方,现在在一味追求升学率的激烈的竞争中,学校变成了培养考试机器的地方,提升学生的素质变成了只要提升学生的分数就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明知道教育出了问题,可是不得不去狠抓死抓学生,同时也是最大的“受害者”,身心承受着考试分数的巨大的压力,甚至比学生更害怕考试。这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生存的无奈,当然也涉及到个人的物质利益,如果让教师工资全面“阳光”,学校不得另外发放其他各类名目的费用(补课、加班、高考奖金等),就可以从利益上遏止教师一味问学生要成绩的行为,同时一定范围内教师实行轮岗,公平公办高中的,促进学生划片录取制度推行。不得仅凭学生平日分数评价学生,不得以学生成绩对教师进行考核。而用其他更科学的方法考核教师,把学生和教师都从分数中解放出来。9、学习山东省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高考成绩不公布,严禁炒作升学率”方案。每年高考之后,学校之间、市地之间都会上演一场分数大战,考上北大、清华的人数、考上一本的人数都会成为较量的主要指标。为了提高升学率,一些市地、学校一切围绕高考转,有的甚至提出“抓高考要抓出血来”这样血淋淋的口号。现在高中教育陷入了加班加点的恶性循环之中。高中教育不能再靠升学率“一俊遮百丑”,应该有全面而多元的价值追求,要引导学校从拼体力向拼育人转变。所以山东省禁止将考生个人成绩提供给各市地教育部门,禁止有关高考录取数量的考核、奖励与公布,从根本上解决各地存在的炒作升学率问题。江苏省可以仿效山东省这一做法,让学生凭密码自己查询考分和录取院校,高考成绩是他们的隐私,学校无权干预,更不得公布。10、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为了保证改革得到切实推进和落实,教育厅必须要发挥自己的监督职能,加强暗访制度,发现学校有违规行为,一律严惩。否则,一切只是空谈。改革只是变相的加压,会引发更大的矛盾。正如水浒英雄鲁智深所言“救人须救彻”,咱们的改革也应该这样“改革须改彻”! 以上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同时,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江苏的教育改革,漠不关心只会害了我们的孩子,最终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浙江高考试点方案幕后:2年先后修改超30次

高考改革大幕拉开,幕后有怎样的故事?钱报记者专访省教育厅厅长

刘希平揭密:为何试点是浙江

本报记者王玲瑛

这次新高考改革,由教育部统筹进行顶层设计,“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开展试点。之前,相关省份传出过试点消息,最后敲定的是浙江和上海,成为全国两大试点地区。

早在去年年底,浙江已拟定了一份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只等教育部全国方案出台,根据全国方案做出调整,再向社会公布。那时,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浙江争取成为试点省份,但还没有把握。

教育部最后选定浙江,昨天,刘希平把原因归结于,浙江有全面的高中新课改和高考招生改革的良好基础,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其来也渐,其入也深”。

为什么试点是浙江

因为有教育改革的良好基础

这是一个快得出人意料的时代。

2年前的9月,浙江开始全面推行“深化高中课改”,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学生更多选择权,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当时钱江晚报记者访刘希平厅长时,他预计10年后,高考改革将与高中新课改配套,给学生更多自主权。那时刘希平还有些无奈,与高中课改相衔接的高考制度,是国家层面的设计,浙江希望在国家层面能早一些进行高考改革。

如果高考改革遥遥无期,这意味着,高中新课改会走得有些踉跄,一只脚往前走了,一只脚还在原地。这样的现状,会让家长和高中老师忧思重重,累觉不爱。

仅仅过了2年,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浙江和上海成为了全国两大试点地区。

刘希平把浙江这些年的“渐入、渐深”改革排了一个时间表:

2008年,浙江做了小范围的考试科目高考改革,英语听力、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实行平时考试,考生每科可参加2次,并自主选用考试成绩。

2009年,浙江高考科目进行分类,考生可在三大批次中自主选择。第一批科目,在保持原有“3+X”组合基础上,增加自选模块考核;第二批科目,维持原有“3+X”科目组合;第三批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语数外”基础上,增加技术科目测试。考生可以自主选择,量力而考。

这个方案实施后,教育部学生司司长王建国在一次调研中不无感慨地说,“在浙江看到了希望,增强了推进高考改革的信心”。

2011年,浙江高考招生率先尝试“三位一体”,实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2012年,浙江开始全面深化高中新课改,在普通高中推行学生选课和走班制教学,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必修课也开始进行分层教学,并实行弹性学时,给学生更多选择权。

刘希平阐述,当时深化高中课改设计,是想为学生找一条多样

化发展之路。之前,在普通高中,长期以来似乎只有一条路:升学。教育更多是一种标准化培养,让所有人在一个模子里成长。但有的人,天生对动手感兴趣;有的人,天生对艺术感兴趣;有的人,天生对数学感兴趣……统一学习,就会学得很痛苦。深化课改,是想让孩子学得快乐,学将来对他有益的、适合的东西。

2013年,浙江省提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使之升格到国家级考试要求。考试安排在标准化考点、考场;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全科开考、一年2次,学生每科可自主选择参加2次考试,并选用其中一次成绩;成绩报告用等级制。

这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纳入高考成绩提供了制度支撑。

此外,浙江高考的平行志愿、高职提前招生、单考单招等改革,均已有多年实践。

“2009年的浙江高考科目分类,与当下高考改革方案的分类考试,在内在逻辑上是一致的;2011年,浙江‘三位一体’招生提出的综合评价、学业水平考试与统一高考相结合,与今年新高考改革方案,在脉络上也是一致的;2012年,深化高中新课改,实行学分制、走班制和弹性学时等制度,与这次高考招生改革推进学生和高校选择考试科目、实行高考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结合的思路完全一致。”刘希平说。

大影响、大思潮从微细不易察觉之处源发,浙江就这样一步步获得了“试点”资格。

为什么设计了那么多科目

因为想让学生有个性化选择

高考改革方案纷繁复杂,细节林林总总,但改革的内核却很清晰: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给学生和学校更多选择空间,使之符合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

选择权,或者说选择性教育思想,是刘希平担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期间,数不清在多少场合或会议中阐述过的教育理念。

在深化高中课改时,他就说过,“我自己想像,经过多少年的努力,这个以‘选择’为主旋律的改革,会落地开花,以前那种育人的统一标尺,会完全改变。衡量学习,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群孩子的成功。”

这个“多少年的努力”,当时刘希平做了一个估计:10年。

新高考改革方案出台,这10年的预计,将大大缩短。

“高考确实是个指挥棒,它对现实教育影响很大,会倒逼高中新课改,给学生学什么,考什么,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刘希平把“选择权”比喻为理解新高考改革方案的钥匙,理解选择权,也就理解了新高考。

“要理解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为什么设计了那么多科目让孩子选,那么多考试机会让孩子选,就是想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可以文理混搭

,可以跨界,孩子不用苦苦地和自己的短板较劲,使他更多品尝到自己的成功。”

“我们现在都认同,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但什么教育才适合孩子,我们很难事先设定,选择性教育,就是要在学和教过程中不断发现,什么才是适合孩子的。不是孩子的第一次选择,就一定是他的兴趣、能力,他也要靠选,靠试,然后调整。”

“我现在最担心的是家长过多干涉孩子的选择,老张家的孩子学奥数被自主招生了,我家孩子也去学奥数;老李家的孩子学钢琴被当作特长生招走了,我家孩子也要去学……家长要做的不是跟风,而是发现孩子的唯一性,发现孩子的特长,而不是根据别人的经验来事先设定。” 浙江新高考改革,昨天只是拉开了大幕,具体实施还有非常多的困难。刘希平目前最大的担忧是诸多期望值的冲突,“我理解,社会各界对高考改革方案的期望值都很高,但很多期望值在当下无法满足,甚至很多期望值是互相矛盾的。比如专家希望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招生权,但家长也许希望有更多刚性要求,以保证招生的公平公正。我们只能不断探索,让制度向更合理,更公平公正的方向去做。我想,未来总会越来越好。”

昨天公布的试点方案

前后修改了30多次

“从初稿到昨天方案公布,据我估计,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大概修改了30次以上。”一位曾参与浙江高考改革试点方案调研的中学校长昨天透露。

全程参与方案起草修改的一位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告诉钱报记者,2013年年底的方案,基本格局与现行方案一致,像不分文理、选考科目多次考试等都没变,每次修改和调整都是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早先的方案里,学业考试分等级,在等级制转换赋分时,原来的设想是5分一档,后来高中校长们提议,档次差别太大,后来改成了3分一档。

这位工作人员透露,方案征求意见,邀请最多的是高中校长,包括重点中学、农村中学、普通中学等学校的校长代表,然后是省里的意见,高校的意见,专家的意见,一定范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等。

作为国家层面的改革,高考改革方案保密要求高。一名中学校长说,“我们参加会议,都有保密要求,现场不能做笔记,不能录音,不得拍照,方案看可以,但不准外带,也不能做个别解读。”

“新高考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考模式的改变,引发学校管理要变革,传统班级、传统的教学流程、课时安排,都要重新设计,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一定要学会自主选择。”一名校长说,这中间压力很大,特别考验执行中的智慧和艺术。

浙江

高考试点方案要求,高校要提前公布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和其他选拔条件。2016年10月,浙江将第一次实施选考科目多次考试,省外高校能针对浙江试点,提前公布选考范围吗?

省教育厅工作人员昨天表示,教育部已经对省外高校提出要求,这一点浙江考生和家长不用担心。

一位高中校长则透露了更详细的时间表,据说明年5月之前,各个高校会根据专业要求提出对学生必考科目的要求。

语文、数学和外语,是全国统一考试,浙江还能自主命题吗?

浙江教育厅工作人员表示,直到目前为止,教育部还没有明确表示。但国家高考改革方案中提到,将逐步增加全国统一命题,所以浙江还在等国家的统一安排。2016年和2016年高考,语文、数学还是浙江自主命题,外语笔试也是浙江自己命题,听力委托国家考试中心命题

文章标签: # 高考 # 学生 # 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