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高考修辞手法知识点_高考修辞课件

tamoadmin 2024-06-02 人已围观

简介1.语文修辞手法大全,简洁!清晰!实用!全面!就是你整理过的那种!2.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3.六年级语文 修辞手法专题课件4.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5.所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课件# 导语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高中高一

1.语文修辞手法大全,简洁!清晰!实用!全面!就是你整理过的那种!

2.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3.六年级语文 修辞手法专题课件

4.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

5.所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高考修辞手法知识点_高考修辞课件

#课件# 导语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高中高一语文下册课件:《荷塘月色》,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教学目标

 ⒈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⒉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赏析,把握作者在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之间辗转中力求超脱的努力,灵魂挣扎的凄苦与无奈。

 教学方法与设想

 ⒈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结合语境理解语句、揣摩语言。

 ⒉围绕“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品味文章清丽的语言,理解作者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一、把握思路

 《荷塘月色》从外在形式和结构上讲,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交待出游的原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定下全文感情基调的文眼;第二部分由不宁静到游荷塘以寻求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忧愁:由游荷塘到欣赏荷塘上的月色,寻求心灵上的自由世界,有淡淡的喜悦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独白;第三部分:是回到现实世界,惦念江南,欲摆脱“不宁静”,超然物外而不可能,回归室内,是作者由“梦”中回到现实,但朱自清不是一个梦游患者,他是在清醒的情况下走入“梦”境的,所以可将他这次夜晚出游的经历称之为“精神的梦游”。

 二、揣摩语言,进入感情世界

 一有人认为,文章展现的两幅图景“荷塘月色图”和“江南采莲图”在内容、时间、地点、格调、描写风格上没有关联,因此显出明显的突兀和断裂。请你对这两幅画进行具体的分析,并谈谈自己对这种观点的理解。

 ⒈“荷塘月色图”中荷花袅娜清丽,明月皎洁清明,清风柔和,画面色调淡雅、素朴清幽。极为宁静,没有现美世界中的喧嚣、复杂,它所象征的世界是自由的,超凡脱俗的,是朦胧飘缈的,是一代知识分子“不宁静”的心态中升华出来的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或者说是朱自清的梦。

 画面赏析示例:

 ⑴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赏析:“田田”二字,运用叠词,描述的碧绿的荷叶相连的样子,不仅有一种和缓清柔的音乐美,而且让人想到古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眼中的画面与历史的画面互相叠印,美不胜收。

 ⑵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赏析:“明珠”写出了月下荷花晶莹剔透、纤尘不染的美;而“碧天里的星星”,写出了荷花在无垠的碧绿荷叶的背景下,在悠悠吹拂的夜风中轻轻闪烁的动态之美。让人想到了《春》里:“(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刚出浴的美人”,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想到诞生*之中的美神维纳斯,从而想到荷花的淡雅高贵、冰清玉洁之美。

 ⑶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赏析:这个比喻以虚喻实,把轻雾笼罩的荷叶荷花比作梦,使画面虚实相生,如梦如幻,表现了作者沉醉于理想世界的状态。正如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⒉“江南采莲图”红花绿水碧叶、红男绿女蓝天,色调明丽浓郁,情感热烈活泼,那“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的情景,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那种热闹和风流,那种富有情趣,展现了丰盈饱满、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人性美。才是江南水乡文化的显现。江南文化是自由的文化,是自如的文化,充满生机的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而这正是朱自清的梦中之“梦”。

 小结:如果说荷塘月色图是一幅清丽淡雅的水墨画,那么江南采莲图就是一幅活泼鲜明的水彩画。但是这一静一动,一冷一热里却传递着共同的精神内涵,那就是:自由、和谐、美好。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两幅图画其实都是朱自清先生内心情感的呈现,这正是朱自清所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是心灵的风景而不只是自然的、历史的风景。在写景之中,无处不渗透着作者的情,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从现实中解脱出来的苦闷心情,情与景就是这样水乳交融在一起的。虽是别人的文字,表达的却是作者的情怀。

 作者向往的是一股青春活泼的气息。将这种想象中的场景与眼前的荷塘相对照。“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欲摆脱“不宁静”超然物外而不可能,把作者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里对江南采莲盛况的回想,虽暂得解脱,却是“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最终还是回到造成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作者一下子回到现实中来,然而现实的不断干扰,使寻梦成为永远不能实现的遗憾,这也是那个时代人无法越出的牢狱。这种寻找精神家园而不得的悲哀是《荷塘月色》警示人们的主题。

 二有人认为:朱自清所写的荷塘不是平常的荷塘,而是一个虚拟的、理想的荷塘。荷塘月色是真实的存在还是作者理想的物化,你如何理解呢?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荷和月都象征着清洁高雅,这里的荷塘月色是如此的高洁淡雅、自由和谐、静谧朦胧,它显然已经渗透了作者浓浓的内心情感,自然是作者心灵的外化而不是纯粹的真实的存在。钱理群认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他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在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发的理想世界。两个世界中,梦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现的;现实世界只是“偶而露峥嵘”。

 正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他轻轻作别的是自己昨日的“爱,美,自由”(胡适语)的梦幻,而沈从文的《边城》,作者也期望用那沱江之畔的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凤凰小城,那个交织着爱与善良之美的故事,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自然之明净,也是人的心灵之明净。那字里行间流淌的浓浓的田园牧歌情调,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而《边城》的结尾:那个人也许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岂不也是沈从文的等待吗?翠翠等待的是她的爱人,而沈从文也是站在希望和失望的边缘,等待着已经凋露在现实里的那个美丽的梦。

 教学反思:

 对《荷塘月色》思想感情分析所能抵达的深度,将直接决定课堂最终所能达到的高度。钱理群教授所说“梦的世界直接呈现,现实世界只是偶尔露峥嵘”,如何区分“梦”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深入一代知识分子的灵魂深处,理解荷塘月色对一代知识分子的潜在的深层意义,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但也是绝对不可以轻轻绕过的,因为这其实是课堂真正的核心所在。因此,本课时将对文章展现的两幅图景“荷塘月色图”和“江南采莲图”在时间、内容、格调上的割裂进行分析讨论,并最终理解这种“冷”与“热”,阳光与阴影的交织,正是一个在社会和生活重压下的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真实呈现。正是这“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对立、纠缠,显示着作家灵魂挣扎的凄苦。这样紧扣文章的核心矛盾:“平常的自己”与“超出平常的自己”的割裂;现实的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对峙。不但品味文章如诗如画的语言,感受朦胧清新的意境,更能走入清秀唯美的文笔背后的那个欲求超脱而不得的苦闷的灵魂世界。这样再适时扩展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沈从文的《边城》也就水到渠成。

 

篇二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事实上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抒情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荷塘互相映衬的美丽图景。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的美文,也是历年来高中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这篇文章,我紧紧扣住单元学习重点,即“整体感知,揣摩语言”,设计了三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理清线索;第二课时是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美;第三课时是走进作者的心灵,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学习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知识目标: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学习本文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体会本文比喻的妙处所在。

 三、说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通过4-5段赏析,欣赏荷塘月色的幽美,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2)理解作者在动荡的年头彷徨于苦闷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2.教学难点:

 (1)作者之所以有“颇不宁静”心情的原因。

 (2)作者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四、说教法:

 本文属于散文鉴赏单元,侧重教会学生鉴赏的方法。所谓鉴赏,马克思曾解释为“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教师应用恰当的教法挖掘、唤醒、鼓舞学生领悟文章的美,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心中景、意中画,使鉴赏成为一种真正的享受。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职业中专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对知识领悟力也较低,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中专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1、情感体会法有感情朗读,只有体会感情,才能充分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也只有充分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才说明已充分地体会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感情朗读中的“感情体会”和“感情朗读”的双重功能。

 2、自我体验法汉语言具有模糊性特点,有些语句由于生活阅历、理解水平、认识能力的不同,因而对语义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也存在差异。所以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把握学法的能力。

 3、披文入情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采用多媒体展示历代文人笔下有关荷花与月色的诗句(例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的是荷花,说到荷花,我们还会想起宋朝文学家周敦颐笔下的“爱莲”,想起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朴实无华的风姿,还有那顺乎自然的美姿。而描写月色的诗句有: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有缠绵的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配插图伴随民族轻音乐,如《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以此来营造氛围,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听觉上的触动,用美的感染法让他们初步欣赏美、感知美。(此处充分利用多媒体声画结合特点,营造唯美的氛围,给学生以感染力)。

 第一环节

 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1)读通文句,借助工具书解释词义(完善预习笔记)。(2)标出段落序号,找出文章哪些部分写景,哪些部分写情。(3)小组讨论一下,把握课文内容,并简要复述课文。(4)找出你喜欢的抒情句子,好好品味,想象文章是怎样的一种抒情格调。在其中教师要注意只是大概把握,要把握得准确,但对有创意的见解要给以鼓励。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深层理解课文更有帮助。依据教师的自读要求,阅读文章。自读后回答明确。

 第二环节

 遵循散文教学规律,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从4-5段切入,品味语言,赏析课文,体会景物的美。首先范读。播放范读录音,示范中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感受的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其次赏析4-5段,品味语言妙处,体会景物特点。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1、课文第4小节写了什么?作者怎样写的?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补充:

 写了月下荷塘(逐步展示课件内容)

 静态:叶:田田、亭亭

 花:零星点缀

 微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

 风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形象

 过如明珠--洁白

 处如星星--绿叶白花色彩

 如美人--纤尘不染

 动态:花:花香,如歌声

 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

 2、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出示课件)

 (1)正面:以流水作比

 (2)通过雾:薄薄的青雾

 (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3、讨论第6节

 学生根据上面的分析思路,自己试着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

 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1)四面的树(照应第2节)

 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

 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此时教师可以进行简短的小结,让学生认真体味本文通过写景营造的优美意境。

 4、品味语言

 借助形象直观地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品味文章的语言。

 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储备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形成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以肯定为主,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体会,还要进行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较快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1)比喻和拟人

 例如:

 ①第4小节写静态荷花的三个比喻

 效果:这一比喻与作者的心境、期盼、追求相吻合,营造出一种纯美的非现实的境界。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效果:用流水喻月光,一个“泻”字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荷叶荷花“像笼着轻纱的梦”,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③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效果:拟人的写法赋予荷花生命力和情感,写出荷花的神韵。

 小结: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拟人句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

 (2)通感的运用

 教师向学生介绍通感修辞:(出示课件)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如:“愉快的笑声……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峻青《海滨仲夏夜》)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两个通感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小结:通感的运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另人情动神摇。

 (3)动词和叠词的使用

 小结:动词使用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

 叠词运用的效果:

 ①传神描摹出眼前之景:情态美,色彩美;

 ②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③深入细致地表现了思想感情。

 小结:(出示课件)

 1、作者描写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2、采用比较阅读体会本段景物柔和美。出示孙犁《荷花淀》片段,并比较阅读本段与之景物的不同点,品味阳刚之美和柔和之美的差别。3采用删除、替换法体会语言和谐美。将“曲曲折折”“田田”“缕缕”“脉脉”等删去,将比喻、拟人换成一般描写比较阅读,以突显本文语言的和谐之美。

 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在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点的基础上,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1、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讨论一: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2、谈体会

 明确问题答案后,让学生结合时代特征品评作者在特殊境遇中表现出的高尚情操,谈自己学习的体会。再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感受作品的意境之美,体味作品的语言之妙,领会作者的情感之雅。

 3、做练习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背诵第4段,并把学生分成小组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布置作业

 提出关于语言美的思考题,让同学课下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这种作业类型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形成比较缜密的思维。

 《荷塘月色》是一篇非常经典的现代散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品味作品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可以让学生真正在情感和文字上进行一次美的旅行,得到精神上的教益和愉悦,从而完成散文鉴赏课的美育功能。

 附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优雅朦胧静美高洁—————————————巧用修辞

 月下荷塘

 静态:叶:田田、亭亭叠字

 花:零星点缀

 开着的--袅娜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拟人

 如明珠--洁白如星星--绿叶白花如美人--纤尘不染比喻

 动态:花:花香,如歌声通感

 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

 塘上月色

 月光:直写如流水(静静泻)

 雾笼着轻纱的梦比喻

 叶子和花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影:如名曲通感

 荷塘四周(荷塘月色)

 四面的树

 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阴阴的树色烟雾

 灯光渴睡人的眼比喻

 联系现实------高贵品格

 情--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又失宁静---淡淡喜悦淡淡哀愁

语文修辞手法大全,简洁!清晰!实用!全面!就是你整理过的那种!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语文修辞手法名称列举如下: 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 反问,设问。(高考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复喻(又名博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分正衬、反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沓(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无更换词语叫做叠句或重复(注意2者的区分)。

比喻

1.比喻: 1、定义 又叫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 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 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比拟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 拟人修辞手法

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夸张

3.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食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3.夸张的用法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实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告 、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 的修辞。

排比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对偶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设问

6.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7.反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借代

8.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六年级语文 修辞手法专题课件

 导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掌握好这几种修辞手法,对自己的写作和文章赏析是很有帮助的。

高考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1、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3、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4、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5、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示例: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6、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7、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示例:难道中学老师和**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8、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示例: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9、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示例: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10、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示例: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11、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示例: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课堂教学PPT课件及教案打包下载》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提取码:9ylu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课堂教学PPT课件及教案打包下载|修辞手法的用法(小学).ppt|小学修辞手法专题(类型+作用)经典.ppt|小学生常见修辞手法学习(精).ppt|小学常用修辞方法教案.doc|小学常见的修辞手法及用法.ppt|小学常见的修辞手法及用法-小学-小升初-语文-六年级-课件.ppt|小学必须掌握的修辞手法(常用).doc|《修辞手法》---公开课ppt课件.ppt

所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 文章 或应用文在写作时语言表达 方法 的集合,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1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 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⑵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2

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⑶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3

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⑶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4

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⑶夸张的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5

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 短语 或 句子 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⑵对偶的种类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⑶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6

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⑶排比的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7

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复习知识点:修辞手法讲解

★ 高中语文常见的修辞方法,更要结合大纲注重积累

★ 高中语文修辞手法答题技巧

★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 2020高考语文必考修辞手法知识

★ 高中语文做题方法和技巧归纳

★ 高中语文表达技巧整理

★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大全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3.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1.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臧克家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12.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13.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

  例如:

  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

14.联想:

  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着了火。

15.顶真:

  顶真也作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

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16.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7.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主人下马客上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

  例如:

  (1)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2)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3)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4)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

18.回环:

  可以正读,也可以倒读,但是都流利,不会不通顺! 

  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9.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文章标签: # 事物 # 例如 # 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