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高考地理命题思路,高考地理命题趋势
tamoadmin 2024-05-15 人已围观
简介1.201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2023年高考是哪天开始介绍如下:2023传统高考地区高考时间安排6月7日高考 9:00-11:30 语文考试,6月7日15:00-17:00 数学考试6月8日高考 9:00-11:30 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考试,15:00-17:00 外语考试有外语听力测试内容的应安排在外语笔试考试开始前进行。2023新高考地区高考时间安排6月7日高考 9:00-11:30 语文
1.201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
2023年高考是哪天开始介绍如下:
2023传统高考地区高考时间安排
6月7日高考 9:00-11:30 语文考试,6月7日15:00-17:00 数学考试
6月8日高考 9:00-11:30 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考试,15:00-17:00 外语考试
有外语听力测试内容的应安排在外语笔试考试开始前进行。
2023新高考地区高考时间安排
6月7日高考 9:00-11:30 语文考试,6月7日 15:00-17:00 数学考试
6月8日高考 9:00-10:15 物理/历史,6月8日 15:00-17:00 外语考试
6月9日高考 8:30-9:45 化学考试,6月9日 11:00-12:15 地理考试,14:30-15:45 政治考试,6月9日 17:00-18:15 生物考试
2023年高考难度预测
1、从命题趋势上看:更注重考试选拔,因此,难度不会下降,而且对知识点的考查会更加的灵活。
2、从考生数量上看:考生数量每年都在增长,而且新时代的学生学习能力更强,基础更牢,从而导致竞争更加的激烈。
3、从录取率看:虽然高校在不断扩招,但是,好的高校录取率依然很低,因此,想要进入理想学府学习,还是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综合来看,2023年高考难度难、竞争力度大这一事实是无法避免的,大家要做的就是努力向前。
201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
最后一次“3+X”高考模式已落幕。有些考生将迈进自己理想的大学,同时有些考生将落榜。面对新老高考交替,到底是高复还是不高复呢?让考生难以选择。
不管高考怎么变化,高考命题总是基于教材的,为此,本报特邀请我省最大的高复学校——苍南县求知文化补习学校谈谈新老教材异同。
数学
仔细分析、比较高中数学新旧教材,不难发现新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1.在内容上,它与旧教材无论在教学目标、内容、方式以及手段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革和调整,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2.从考点上看,新教材保持主干知识不变,同时又删去或淡化了如反函数、三垂线定理、向量平移、定比分点、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文科:排列与组合二项式定理、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随机变量及分布)等难度较大的内容,节省了不少复习时间。新增了如幂函数、三视图、算法初步、定积分(理)等一个月左右的复习内容,但点多量小,难度不大,容易理解和接受。尤其是文科数学变得更容易学习和大众化。因此对在外地借读的考生及高复生复习备考,影响不大。
英语 旧版教材 新课标教材
不同点 以传统名家文章改编为主,起点高,坡度大,但语言地道、严谨。 选材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体裁丰富多样。
有话题结构,以语法功能为主。对语法系统归纳,易于掌握。 强调语言的功能,以话题为主脉络。语法项目多安排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较分散。语法知识归纳不够,讲解不深入。
重要词汇和语法集中,易于学习。 重点语言项目渗透到各个教学部分中,不易掌握。
单元量较多,高一22单元;高二20单元。 单元量减少。高一20单元,分四个模块。高二(上学期有会考)三个模块,共15单元。
相同点 重点语言知识相通;语法知识基础内容不变;语言的基本技能培养不变;话题内容基本相同:文化传统、环境保护等。
1.新教材虽然增加了词汇量,但增加的大部分是认读词汇,重点词汇还是传统教材中使用频率最高的2000左右的词汇。
2.听力测试材料要求不高,难度不大,一般经过训练就会熟悉做题方法。有些同学学习得法,还会很擅长听力。
总之,有了旧教材的知识底蕴和阅读量的积累,加以利用新教材学习的换位思考,对每一位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改善自己英语学习状况的机会。
物理
一、知识结构方面
新旧教材结构上有所不同。删去部分内容,补充了部分内容,使得知识线条更加明显、流畅。增加的内容主要是原子物理和一些科学前沿的基础知识,无计算难题。而动量守恒定律不做为高考命题范围,这样一来与动量守恒、动量与能量及磁场中与动量有关的问题就不再出现,而这类习题恰是令我们头痛的难题,这就会大大减轻同学学习物理的负担。
二、教学内容方面
新增加内容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与体验,使内容的探究性、连贯性和趣味性都更强,教材的可读性也更好。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通俗化。因而复习起来不会是炒冷饭,有助于同学们学好物理。
三、教育理念方面
新教材重视联系生活、社会实践和现代科技,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除了知识线索上变化之外,另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对探究过程重视了。无论是某种能量的定义还是规律的得出,多处运用了探究的方法。而对习题难度要求有所降低,重在过程,重在探究。让同学们对物理有兴趣,可以学好物理,可以得高分。这样有利于物理学科各项目标的落实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化学
探讨新旧教材区别,最大的体会是内容多了,选择性强了。从另一个侧面看,旧教材更侧重于知识体系的形成,宛如一部“小说”,线索清晰可见,而新教材就像“剧本”,设置活动,提出活动建议。
从内容上看,新旧教材变化不大。新教材删除了晶体结构、氢键、胶体的性质及应用、有机物分子式确定,实验设计与评价,故知识难度降低。新增了化学反应方向、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等,体现教材的时代性。对于这些新知识处理恰当,既很好把握科学内涵,又避免了因“大学化”倾向造成的难点。比较之下,新增课时大约为十六节次,对外地借读生、高复生影响甚微。
从知识结构看,新教材作出如下调整:由原有的单元、知识章节型改为模块式教学,故部分章节内容可由学生自学解决。教师可由自己思维习惯和学生特点,大胆处理教材,选择授课内容。总之,新教材由学生视角来写,应该为“学材”,故该教材适合中学生学习。
生物
新教材删掉的内容 新增内容
《植物的矿质营养》 《植物对水分的利用》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新陈代谢的类型》
《三大有机物的代谢》 《共同进化》
《生物的生殖》 《生物个体发育》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类型》
《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生态环境的保护》
《实验DNA的提取和鉴定》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中“远载体具备的条件”和“基因工程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般人看新教材发现内容变多了,难学了。但以我看来,增加的内容较少,倒是删减了不少晦涩难记的内容,变得与日常生活实际更贴近,趣味性更强了,解题也会变得相对轻松些。
1.对比新旧教材,发现某些内容变了,而实质只是调整了内容的先后顺序,由旧教材中散乱式的章节结构变为以知识为主串联起来的模块式,分《分子与细胞》、《遗传与变异》、《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让学生更易理解,学起来感觉到更轻松。
2.对比新旧教材,发现每章节后增加了科学、技术、社会等阅读材料,把每章节的知识点应用到实际中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能使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感到生物学学有所用,提高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3.同学们最关心的是新教材到底增加了哪些内容,删减了哪些内容,现列表对比(见上图)。
4.对比新旧教材,发现实验多了,认为内容增加了,其实质只是将旧教材的结论式学习变为探究式学习而已,真正知识点未变,旧教材只是将知识点直接告诉学生,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而使解题不灵活,而新教材是通过实验发现知识点,让学生不仅易接受而且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使学生学习更轻松,解题能力更强了。
历史
从旧教材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转变。
从课程内容的编排来看,只是打破了原来的体系,由旧教材的“通史”改变为新教材的“专题史”。如:新教材必修一实为政治史,必修二实为经济史,必修三实为思想文化史,近似于我们旧教材的第二轮专题复习。所以对于学习过旧教材的同学来说,学习新教材就像是进行“二轮复习”一样熟悉。
从新旧教材内容来看,删多增少,变化不大。
新教材在内容上对旧教材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大量删减:如中国古代史删减了各朝代的政权更替、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内容,中国近现代史删减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中国近代文化等内容,其他几本书的内容基本不变,大大减轻了学生复习的负担。而新增加的内容不过20多课时,只相当于一个月的教学任务,况且除必修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选修四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雄甘地等内容外,其他新增内容大都属于旧教材楷体字扩编而来,我们以前就较熟悉。
总之,新旧教材的主要差别是内容编排的差别,“历史”是不能改变的,所以知识点实际上没有多大变化。而对于已经学过旧教材“通史”的同学来说,学新教材的“专题史”就如鱼得水了。
地理
一、新教材的亮点
1.新教材的编写旨在将教材的功能从为教师教学服务向为学生学习服务过渡,教材内容形式新颖,趣味性和可读性增强。
2.新教材在选择具体内容时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注重对学生地理能力和地理素养的培养。课本选材体现“物尽其用”的特点,紧扣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这正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趋势。
二、和旧教材一脉相承的考试内容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发现,新教材整体难度有所降低,难点相对分散,教材减少了学生普遍认为难度较大的自然地理的比例,拓展了部分人文地理知识。新增内容主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城市和区域环境与人的关系、城乡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分析等,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和环境保护等知识也有所加深。所有新增内容在旧教材中都有涉及,主要是将与我们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进行了必要的扩展,帮助学生养成探究思维的习惯和提高解决具体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有备无患的课程设置
新教材的课程设置为3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学生选择部分模块修习),加上补充区域地理的知识,高二就结束了全部新课。与旧教材相比,高三总复习的时间更加充裕。在外地学习的浙江考生回本省参加高考和高复学生复习备考,仅需近一个月的时间就能完成新增考点知识的补充,而且这些时间是分散在一年的高三总复习当中的,学生感觉到的变化是较小的。
四、2009年高考地理命题变化趋势
2009年是浙江省新课改高考的第一年,各学科的命题人员也还在探索高考的改革思路,他们虽然比较早接受新课改的思想,但在短暂的时间内不可能脱胎换骨,所以我们认为其题型和内容应该有明显的继承性。考生在应对2009年的高考题时应该保持一种稳中求变的心态。
2010年高考正在一步一步地向我们逼近。与2009年相比,全国高考大纲地理部分没有任何变化,这也是地理考纲连续四年没有任何变化。根据近几年来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相对稳定、采用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的省份越来越多的形势和对2008年、2009年地理高考试题的研究,针对近几年来高考命题“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我们在展望2010年高考地理命题可能会呈现的趋势的同时,对下一步的复习备考提点建议。
一、考纲解读
(一)考试范围覆盖全面
地理考试大纲考试范围沿袭传统的四大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四大部分考点基本覆盖了初中、高中八本教材的全部内容。
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都是以抽样考查知识、全面考查能力为其特点。因此,考生在后阶段复习中,应对照考纲,对照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包括原理、概念、事实)和基本能力(包括技能、方法、思路),以及基本理论和观点的掌握和理解运用,并在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地理主干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自然地理:(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以日照图为主要信息载体,计算时间、判断节气、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
(2)大气运动(等压线图的应用分析);
(3)气候形成因子、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气象灾害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具体分析;
(4)河流水文特征分析和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5)海水的盐度与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影响;
(6)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7)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
(8)地域分异规律等。
人文地理:(1)人类各种生产活动的区位选择、区位因素分析和评价;(2)人地关系出现的问题、造成的影响、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3)人口、文化和旅游的有关知识等。
区域地理:(1)区域空间定位;(2)区域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特点描述和分析;(3)区域内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发展方向;(4)中国国土整治。
(2)四大目标三级要求
考试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明确提出文科综合考试的四项考核目标,针对考核目标,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复习,其根本点在于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地理高考试题中,提供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但无非是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表格数据信息等,且多数高考题目的信息,是考生平时训练少见和教材以外的信息。
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对地理试题的不同载体提供的信息准确提取,如对题组类的选择题,一定要有两次提取信息的过程,即:首先对提供的图文背景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判断,根据信息激活头脑中的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再针对题干中的具体问题进行选择。
同时还要注意不同题干对某些原有信息提供条件的修改和重新设定条件,注意题组中的几道题目间的某些因果联系和同一信息的反复利用。
调动和运用知识。考生经过几轮复习后,头脑中已经储存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在后阶段的复习中,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然地理重在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人文地理重在原理和观念的运用和建立,区域地理重在区域空间的定位和区域特征分析,对某一方面的问题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和答题的基本“公式”。
描述和阐释事物。在规定的时间里,要求考生正确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表述地理事物的现象,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用书面文字的形式完成各种问题的解答。
因此,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经常回归教材,尽量利用教材中的语言组织答案。因为教材中的叙述和文字描述是相对科学和完整的,对某一问题的解答,应语言规范,书写有条理,准确地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
论证和探讨问题。考生在后阶段复习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大量做题,要善于对同一类问题进行归纳、比较、概括,并运用宽广的地理知识、理论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对问题进行探讨甚至质疑,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三)十三大区域八个国家
考纲中,世界地理沿袭了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的分区方法。对于世界地理的十三大地理分区和八个重点国家,考生除了全面掌握各区和各国的区域特征外,区域定位尤其重要,根据经纬度定位、根据相邻的地理事物定位、根据区域内特殊的地理事物定位是我们进行区域定位的常用方法。在复习中,左手图,右手书、题,做到图不离手,是帮助我们熟练定位的有效方法。考纲中,中国地理的要求相对世界区域要更具体和细化一些。因此在复习中,应将初中四本教材与高中的选修(二)的国土整治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将区域定位和区域特征的分析以及区域人地关系等知识落实到具体的、较小范围的区域中,如一个具体的地形单元、一个流域等。
二、趋势展望
(一)突出课改精神,强调能力立意
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等理念已经被越来越的人所接受,今年高考将会进一步把考查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根据不同的考核目标和要求,选择教材之外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突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方针、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高考命题在向《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靠拢,凸现了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今后试题将更多,开放性也更强,情境设置将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提供相关信息,全面检测学生获取信息、调动课本相关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死记硬背方法很难派上用场。
(二)突出地理观念,强调地理视角
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是分析、处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地理规律的理性认识,其实质是地理科学思维方式,即人们用于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质的模式、思想方法及思维运作程序。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在高考中具体表现为两方面:其一是动态地看问题,注重自然地理过程。其二是发展地看问题,关注人类活动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联系,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仍将是今后高考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高考渗透地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加强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彰显地理学科特色。
(三)突出主干知识,强调区域发展
通常所说的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主干知识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框架,是学生形成各种学科能力的基础。高考试题引用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其落脚点还是课本上的主干知识,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考查是高考命题的一贯原则。例如等值线是地理课程中的重要主干知识之一,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文综全国卷Ⅱ、四川卷、重庆卷、宁夏卷等都考了等高线图,有的还考了樱花初放日期图、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等值线图、年蒸发量变化速率空间分布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图等,考查的角度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没有脱离对等值线图这一主干知识的范围,高考命题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是不会改变的,并且不回避已经考过的内容。
(四)突出空间定位,强调读图用图能力
近几年来,“区域特征认定”的难度虽说有所降低,但是考查角度增加,空间定位仍然是考查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预计各种不同类型的图、表在2010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将会更高,特别是心理地图的构建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可能会出现无图考图的现象。
(五)突出案例研究,强调结合实际
现在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特色是以案例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做为指挥棒的高考命题,将以热点区域与热点信息(时事热点和长效热点)为载体,通过案例考查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以及对知识的理解与实际应用能力。过去的2009年热点特别多。命题人可以用这些丰富的素材,来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分析、推理、解释、说明,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素质。
三、备考方略
(一)依据考“纲”、回归教材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备考的准则。高考复习冲刺阶段要以“考纲”作引领,梳理重点、难点知识,让学生熟悉考点,掌握每个考点所包括的内容、要点以及层次,切实做到准确、系统、深刻,依据教材、梳理考点,在梳理过程中着重解决那些记得不准、理解不深、似是而非的问题。
1.书本知识要记准
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强调书本知识要记准确,特别是经纬网、等值线、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气旋与反气旋、锋面和气团、气候类型特点和成因、海水温度与盐度、洋流、自然灾害与自然资源、褶皱、断层、板块学说、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类型、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影响交通运输以及商业和邮电通信的区位因素、可持续发展、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国区域地理、国土整治等一定要记牢、记准,这些知识都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2.课本插图要弄清
现在高考逢题必有图,尤其是区域地图更多。地理空间定位考查的要素很多,绝对地理位置、相对地理位置或某一区域代表性的地理事物,某个区域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都可以作为命题的载体。在加强地理空间定位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课本中的插图(包括各种景观图和示意图)的阅读与训练。除了课本插图之外,与课本配套的地图册也要认真阅读,通过辨识局部地图,阅读区域地图,准确地判断出相应的国家和地区,然后熟练地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进行思考、分析、推理相关知识,提高空间定位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3.课后习题要过关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每节后面都附有“活动”课,每单元后面安排有自学园地“”,“自学园地”设有阅读、技能和练习等栏目。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近几年高考,有不少试题就来自“活动”课或课后的阅读教材。
(二)回顾反思,巩固提高
由于时间有限,后一阶段的复习应以回顾总结、追索反思为主,具体说来,主要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看考纲、想考点,默记知识体系
阅读《考纲》以及根据考纲编写的考点方面的资料,认真思考每一个考点所包含的内容,反思自己是否完全掌握,对一些模棱两可的内容要进行补课,直到完全理解为止,对各个知识点要融会贯通,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或网络。
2.看错题、想技巧,梳理解题思路
考生应有选择性地对以前做过的试卷、例题进行广泛阅读,从中归纳、总结各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特别要认真研读那些做错了的试题,反思错题的原因,要把这些错题搞通搞透,防止类似错误的重犯。同时还要归纳各类题目解题方法、技巧、解题过程以及常出现的错误,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图变文、文变图,构建心理地图
这一阶段复习应以地图为重点,加强图文转换、文图转换和图图转换的练习与思考,构建心理地图,所谓心理地图就是包含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在人脑中形成的表象,既是一种空间表象,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形状、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演变和发展清晰主体的反映,也是一种记忆表象,可以加深对地域知识的认知。
(三)强化能力、规范答题
冲刺阶段一定更要加强对考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具体说来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搞好综合模拟,提高训练实效
综合模拟训练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熟悉高考的模式,灵活分配时间,增加临战经验;另一方面进一步发现学生知识上的漏洞和能力上的缺陷,以及时进行弥补。为了提高训练的实效性,训练题的选择要突出针对性、典型性、综合性、灵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试题不要太多、太杂,每一个题应该是每一类题的代表,做到由题及类,触类旁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最后几个星期内,最好是做近几年高考真题,让学生提前找到高考的感觉。
2.关心社会热点、注意联系实际
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特别注重联系社会热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试题突出应用型,从不同角度检测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关心全球经济发展动态和我国国情,和谐社会、循环经济、海地和智利的大地震、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西南地区的大旱灾、全球变暖、水土流失、沙尘暴、雪灾、台风、泥石流、火山地震等,都是高考中的热点或重点。
3.掌握答题要领、严格规范答题
最后阶段要进一步强化答题技巧训练,掌握答题方法,特别是要科学地安排时间,保持适宜的答题速度,同时要根据高考要求,规范答题,讲究卷面质量,字迹不要潦草,尽量减少涂改,卷面要整洁、干净,给人以美感,答题要有条理,提倡用黑色签字笔答题,强调规范性答题,防止意外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