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比较 教育比较

政治文化主观题通用答案_高考政治文化主观题

tamoadmin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1.高中政治主观题如何回答2.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3.如何做政治主观题4.高考文综主观题答题技巧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大全一、简单总述:这几年高考政治主观题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现实问题立意,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特定材料和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关注我国社会发展与国情。命题一般是围绕某热点突出对基本概念及对课本知识重组能力的考查,强调考查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以

1.高中政治主观题如何回答

2.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3.如何做政治主观题

4.高考文综主观题答题技巧

政治文化主观题通用答案_高考政治文化主观题

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大全

一、简单总述:

这几年高考政治主观题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现实问题立意,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特定材料和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关注我国社会发展与国情。命题一般是围绕某热点突出对基本概念及对课本知识重组能力的考查,强调考查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以及多角度、多层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设问的主要类型有:“意义”型、“体现”型、“认识”型、“原因”型、“措施”型、“限制”型、“图表”型等。

二、题型特点及解题方法:

1、“意义”类试题:

典型设问方式有:“有何经济、政治、文化意义”、 “对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有什么影响”,这是每年高考文综卷和单科卷必考的题型。根据设问的角度来划分,一般是具体的设问,分为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经济、政治意义。(1)国内经济意义方面答题思路:遵循“大”到“小”的原则,即从“国家与社会”到“集体”再到“个体”的原则,进行全面地答点组织,否则可能造成要点缺漏。在作答时要抓住主体,对号入座。政治常识中常见的主体有中国***、国家机构、公民、民主党派等。

例题:(2005北京春季高考文综试卷的高考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启动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2005年起中国与东盟将逐步取消大部分双边关税,向“零关税”迈进。我国西南省区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邻近,具有发展经贸合作的地缘优势,双方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和工农业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强。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意义。

依据解题思路组织的答案是:①有利于扩大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促进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②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推进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改善我国外贸环境;(我国)③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双边的优势互补;(双方)④有利于加强贸易区内部各国的合作交流,促进亚洲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双方与世界)(3)、政治意义方面的答题思路:政治方面的规律不如经济方面的明显,我们要记住一些关键词: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国家性质和职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加强中国***的执政能力和建设等。

2、“体现”类试题: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把所学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疏理――作答。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三疏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

例题:(2006年天津文综卷第39题第4问)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为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至1979年,农业为工业建设提供的资金为4500亿元。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1950年为39%,1979年为5.5%,2005年降至0.05%。近年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逐渐增加,2005年达到2975亿元,我国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实力。为此,全国人大决定从2006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农业税从征收到取消的过程如何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题思路:此题设问材料指向明确具体,所要考查的哲学考点具有明晰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即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如何体现”四字,更清楚地告诉考生答案要点应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中心,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不同角度,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具体要求的分解。从唯物论角度看,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从辩证法角度看,必须从全面的、众多的、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从认识论角度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客观实际。在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不同角度的要求的基础上,针对具体要求,紧扣材料进行作答,才能有效得分。

3、“认识”类试题:

“认识型”的题目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作答。当然,有一点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如何认识”类问题都有这样三个问题,应视具体题目而定。但考虑问题的总的思路应该是一样的。

例题:(2001年全国高考政治35) 2000年夏季,我国一些家电生产企业结成“价格联盟”,达成了限制大幅度降价销售协议。然而,协议墨迹未干,参加协议的厂家纷纷“跳水”降价,限价销售宣告失败。如何正确认识这一经济现象?

分析 :(1)(这一经济现象“是什么”?分析材料可得知:)彩电生产企业采用“价格联盟”的方式人为限价,最终失败。 (2)(价格联盟“为什么”会失败?)因为价格联盟是人为限价方式,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应该由市场来形成,即由价值量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我国现阶段彩电市场已供过于求,价格下降是大势所趋。(“价格联盟”影响如何?)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这些企业结成价格联盟,人为限价,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垄断,势必限制市场竞争的正常进行;同时,通过结成价格联盟,人为的限制降价,实际上也容纳和保护了落后,又会造成资源利用的低效和不合理,总之,“价格联盟”不利于正常的市场竞争和资源的有效利用。(3)(“怎么办”)结成价格联盟人为限制降价并不是这些企业走出困境的真正出路,作为企业应该怎么办呢?真正出路从根本上说只有一条,那就是严格按价值规律办事,从商品价值的角度入手,企业应努力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商品使用价值的角度入手,企业应努力开发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4、“限制”类试题:

从设问来看,该题型指向非常具体,运用什么观点分析什么问题规定得十分严格,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我们把这种类型的主观题称为封闭型主观题。与谈意义、危害、启示、措施类开放型主观题不同,它不是侧重于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考察,而是侧重考察学生由小点切入、纵深开掘的深入分析能力,能力要求从表面上看降低了,但实质上思维的难度增大了。

例题:前些年,部分农民露天焚烧秸秆,这不但污染严重,而且引发大量不安全事故。因此,国家明确规定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各级政府也纷纷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秸秆禁烧的政策措施。但是,一些农民仍要违禁,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一些农民环保意识差,图省事;二是由于有关部门监管不力;三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项目缺乏地方政府的有力扶持。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1)用内外因关系原理分析部分农民顶风违禁的原因。(8分)(2)用意识能动的反作用的原理对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提出一些建议。(8分)

解析及答案:(1)第一,限制了“用内外因关系原理”回答: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4分)第二,联系材料阐述原理:对于一些农民的违禁行为,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项目缺乏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是外因,是造成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重要因素。(3分)一些农民环保意识差,图省事是内因,是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所在。(3分)(2)第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则起阻碍作用。(4分)第二,解决秸秆焚烧问题,需要加强环保宣传,引导农民提高环保意识。同时,依靠科技,提高秸秆综合利用能力。(4分)

5、“原因类”试题:

原因类问答题高考最常见的设问方式有“为什么”、“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 为什么能”、“ 简要说明理由”等。解题基本思路是:“原因+意义”。原因一般是指已经存在的(即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意义一般指将要出现的好的方面,包括理论意义和时政意义。因此,此类题目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 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有秩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例题:(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I卷第39题)(5)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表明,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尊重各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珍惜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载入宪法。改革开放以采,党和政府又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坚持。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0分)

解析和答案:此题考查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四个考核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考查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依法治国”等知识点。分别要从“现实依据”、“ 理论意义”、“ 时政意义”等角度回答: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变(3分)(此为现实依据)。历史和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4分)(此为理论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党和政府必须依法行事(3分)(此为时政意义)

6、“措施”类试题:

题目一般是用“怎样做到……?” “应该如何做”来进行设问的。这类问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当前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把握程度。措施类的题,解题最关键的是明确谁是措施的实施者,有几个措施的实施者答案就有几个角度,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在表述措施的时一定要注意各司其职,切记不要越俎代庖,最后别忘对措施进行综合。在答题中务必要审清题目,结合设问发掘材料中蕴含的相关信息,再把所提取的信息转化为相应的学科知识,从多角度组织成答案要点。

例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应当依靠完备的法律体系和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和促进,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制定节约法,对铺张浪费现象通过立法形式予以规范和约束;各级行政机关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强化限期治理,加强对资源开发活动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管,依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各级检察、审判机关要把查处铺张浪费的人和事作为一项与贪污受贿同等重要的案件来查处。从依法治国角度,结合材料,阐述如何推进资源节约型、环保友好型社会建设?(9分)

解析及答案:(1)对“立法机关”的要求: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当依靠完备的法律体系和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和促进,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制定节约法,对铺张浪费现象通过立法形式予以规范和约束”;(3分)(2)对“行政机关”的要求:要严格依法行政,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各级行政机关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强化限期治理,加强对资源开发活动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管,依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3分)(3)对“司法机关”的要求:要严格执法,确保司法公正、监督有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各级检察、审判机关要把查处铺张浪费的人和事作为一项与贪污受贿同等重要的案件来查处。”(3分)

7、“图表类”试题:

图表式论述题一般由“表题、表中、表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1)表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3)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根据材料设定其它问题。其命题的特点:(1)材料是当年国内经济热点和经济常识重点知识的结合。因此我们要熟悉当年的经济热点,把它们和经济常识的基本原理联系起来。(2)它一般是通过图表内容的比较来说明一些经济道理。通过比较来反映事物的变化发展,也反映差距。一般的解题技巧是:要带着问题读材料的思路进行,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这样可以增强读材料的目的性。解答图表题时应注意“三看”、“两比较”、“五忌”。1.“三看”:一看图表标题,表格名称中的相同、相近或相关联的中心词,往往就是本题所要分析的主要问题;二看图表内容,这可能也会是后面的设问要求回答的问题;三看图表的图例、注释。2、“两比较”,即“横向比较”(通常比差距)、“纵向比较”(通常比变化);不同表格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3.五忌:一忌离开图表标题和设问谈图表,不知图表所云;二忌离开对图表的分析作答,答了一些与图表无关的书本知识;三忌审题不严,答题要点不全,观点不准;四忌词多意少,言语罗嗦;五忌字迹潦草,概念出错。

高中政治主观题如何回答

1.凡讲到“精神反作用”如:“政治文明”“民族精神”“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神七精神”“奥运精神”等与意识反作用有关的题都可考虑:意识能动作用(科学理论的能动作用、认识的反作用、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三观。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传承优良民族精神……)

2.凡讲到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有关的题时都可考虑用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为转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发展、创新精神、认识在实践中的深化扩展推移……

3.凡讲到现实决定“方针政策”“思想”“路线”的,都可用上“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凡是讲到关到产品质量问题的,可用上:使用价值与价值关系;市弱、市则、消权;品信、素质、职道、正竞;

5.就业问题:

重要观点: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国家应做到——加强宏观调控,扩在就业门路,加就业培训、发展第三产业,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形成以劳动者为主导、市场调节为基础、国家关怀为动力的就业机制;引导劳动者转变观念。企业应做到——调整国有企业布局,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农村应做到:——发展城镇化;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化转移。个人应做到——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技能,转变就业观念;

6.两大战略:

(1)凡是答“重视科技”的观点都应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科技为龙头,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

(2)、凡是答“重视生态”的观点都应到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产品。

(3)、凡是答有关“人才资源”的问题,都应答: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7.国家成就:

凡是做到“国家建设成就的”,经济常识则可迅速考虑:社会主义本质;宏观调控的体现;公有制决定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财政的作用;如果是科技成就还可用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如何体现类题型

[题型特点]

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解答这类问题的要求,简单说就是“两边对照”,把所给材料和限定知识相对照,找出二者在题目中的汇合点有哪几处,然后依此分层说明,在具体表述时,一般先阐述知识依据再结合题目演绎分析。逻辑条理,“有话好好说”是得分的关键。

[解题技巧]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把所学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疏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疏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9.反映类题型

[题型特点]

反映型的设问有上述材料“反映了某一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或什么问题?等。

[解题技巧]

反映型题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则是理性的,也就是要把感性材料理性化,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述。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疏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10.寻因类题型

[题型特点]

寻因类论述题在论述题中较为常见,重在考查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和熟练掌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一般最常见的设问是“为什么”,也有间接地隐性设问,如“有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前时代所提倡的精神,你是如何看待艰苦奋斗的?”等。

[解题技巧]

解答寻因类论述题的思路,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原因(根本原因、现实原因)、影响(重要性、意义、负面影响)、可能性等,如果材料有负面结果还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11.寻因类题型

[解题技巧]

可以采用如下三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从分析其必然性、重要性的角度展开。必要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必需。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另外,如果设问中有明确的“行为人”,则应强调这是“行为人”的职责。比如说党和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就业问题?设问中的“行为人”是党和国家,那么答题时除了回答“必要性”、“重要性”外,还应强调:这是党的地位、性质、宗旨决定的;这是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和国家机构活动原则决定的。

第二种方案: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这里主要说明之所以要这样做的理由,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课本知识来回答,答得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样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方案:从政治、经济与文化、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展开。这就要求考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提醒的是注意审题,把握题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回答。

上述三个方案,可以单独选用或交叉使用,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往往需要将三种方案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出全面而准确特别具有创新思维的答案来.

12.怎么办类题型

[题型特点]

题目一般是用“怎样做到……?” “应该如何做”来进行设问的。这类问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当前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把握程度。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解答这类题目时,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梳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设问特点:如何办、怎样做、--措施、提—建议

答题方向:答方法、答措施

答题关键词:坚持、完善、加强、健全、制定、创造、保护、贯彻、提高、调整、改善、转变、培养、发挥、调动、按照、处理等动词。

句式表达:加强 坚持 完善 履行

思维方式:主体发散法与定点法相结合

运用主体发散法注意两点:首先、要明确“怎么做”“如何办”的主体是谁?即“角色”是谁?

有些主体明确,有的主体不明,同学们要对主体进行发散,常见的主体有以下层次及类别:党、政府(国家);国家机关(权力机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暴力机关);人大、政府、政协;公民、企业、经营者、投资者、消费者、劳动者。

其次、以题目设置的情景,站在不同主体角色的视角立场上回答不同内容,所答内容符合角色身份。

13.意义类题型

[题型特点]

“意义型”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

首先要明确是经济意义、还是政治意义、或者是经济政治意义。还有用哲学原理分析说明某一事件的价值观意义。

其次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

[解题技巧]

☆经济意义题的答题思路:

关键是一定要遵循从小到大、由直接到间接、由经济到政治的原则,进行地毯式搜索——逐一对号入座,否则便会缺漏要点。

①从个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个体特指劳动者、经营者、消费者、企业等。答案的关键词有:增加就业、增加人民收入、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经济效益等。

②从集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集体特指企业、产业、农村、城镇等。答案的关键词有:加快企业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繁荣城乡经济。

③从国家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国家特指整个社会、国家。答案的关键词有:宏观调控、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增加外汇储备、增加经济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等。

政治意义题的答题思路:

答政治意义题的角度,应从国家意义、社会意义、政党意义、民族与宗教意义和国际意义不同视野去思考,并要记住一些关键词: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巩固国家政权和政治稳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提升中国***的执政能力和加强党的建设、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等。另外,在作答时要抓住主体,对号入座。政治常识中常见的主体有中国***、公民、国家机构、民主党派等。

回答用哲学原理分析某一事件的意义的思路:

答这类题,一定要认真审题,扣住事件本身的实质性内容,抓住要害,进行分析,并且一定要从方法论上去做文章,一般从三个角度去思考:

第一,从唯物论角度看,有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且与自然、社会保持和谐发展;

第二,从辩证法角度去认识,能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推进事件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可以分析事件本身的积极意义和应当吸取的反面教训(两点论);

第三,再从认识论的角度去思考,事件的推进其实践意义和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意义。当然,还可以从价值观去回答,得出其价值观方面的重大意义。总之,解答哲学意义题一定要突出其方法论意义。

14.认识类题型 (辨析式设问、启示式设问)

[题型特点]

认识类题型是指由题目本身提供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这一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认识类的试题。试题的设问一般是以“如何看待”、“如何评价”、“如何分析”等词语出现。但有时这类试题在设问中省略了“如何”二字,但答题时仍然是要求考生陈述自己对材料的看法、认识和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题技巧]

“认识型”的题目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如谈对“台独”公投的认识,应先回答“台独”公投是错误的。)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保的危害性等。

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根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的消极后果。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经济常识的此类题型,要求我们在答题时,一般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现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做)。

发现问题(是什么):要注意从现象到本质的提示,应从内容、内涵、目的、特征、实质等角度思考;分析问题(为什么),包括原因、意义,即必要性与重要性两个部分;解决问题(怎么做),包括对策、措施、方法、建议。特别要提醒的是,并非所有的认识类问题都要按部就班地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定要根据具体的背景材料来确定究竟要回答以上的三个问题中的哪几个,不过怎么回答就要按以上的思路去考虑,做到步步深入。

☆哲学常识的这类题目,要求我们在答题时,应该坚持用矛盾分析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

☆政治常识的此类题型,要求我们在答题时,运用国家的观点、党的性质与宗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外交政策及其民族与宗教政策等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维度来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15.启示类题型 :

[题型特点]

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 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解题技巧]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在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经济学、哲学、政治、文化的角度去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不这样做有什么危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再推论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16.图表类题型

[题型特点]

图表式论述题一般由“表题、图表、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合而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1)表一、表二各(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3)请你谈谈对图表所反映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当然也有根据材料设定其它问题的。

[命题特点]

(1)根据材料所提的问题一般是当年国内经济热点与经济常识重点知识的结合点。因此我们要熟悉当年的经济热点,大致了解热点的基本精神,并把它们和经济常识的基本道理联系起来。

(2)它一般是通过图表内容的比较来说明一些经济道理,通过比较来反映经济的变化发展,也反映经济发展的差距或问题。

(3)有些试题要求考生提出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案(或措施)来。

(4)最近又出现了哲学常识的图表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解题技巧]

解答此类题型既可以先阅读材料,后思考问题,也可以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先审设问,后审材料,这样可以增强阅读材料的目的性和回答问题的针对性。就拿后一种思维方法来说吧:

第一步审设问:

考生必须①宏观上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回答的基本思路分三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可以避免答案错位,思路混乱。

②微观上具体分析设问要求,对每一问都要咬文嚼字,把握范围、程度、本质、根据设问来组织答案。第一问大都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分别反映了”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近几年的高考侧重于后者。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还要分析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的问题及其本质问题。第二问多半是问两(三)个图表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一般来说有以下四种情况: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一分为二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前两者的关系较为常见。第三问一般结合材料谈认识。大家一定要根据设问要求作答,抓住要害,注意逻辑联系,切忌漫天撒网。

第二步审图表:

考生关键要看清①标题:(表格名称)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把握住图表的标题,联系图表内容就不会犯方向性错误。同时图表的标题又对作答起到提示、指向和限制作用。②从纵横两个角度来阅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然后对表格数据一定要进行横向分析(说明两者的差距)和纵向分析(说明变化:增长或者减少)。当然并非所有的图表题都存在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但是绝大多数图表题都有对比,都是想通过数据的对比来说明一件事、一些问题和基本观点。③了解图表题的某些年份的特殊意义,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等。它对于图表的中心观点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第三步读表注:

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的表达,往往对答题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或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的来源之一。仔细研究备注中说明在什么范围内(年份、国别)、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等。

总之,解答图表题必须做到“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把握数据信息,了解中心主题,善于比较分析,联系课本知识,针对题目设问,写出具体答案。

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高中政治主观题回答方法—“体现类”主观题

此类高中政治主观题往往通过呈现材料或图表,构建“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或“如何体现”的设问。这种设问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考查考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能力和方法。既要求考生掌握某观点的具体内涵,又要与题设材料相结合,做到材料与观点一一对应。回答此类高中政治主观题首先应思考该观点的具体内容,并将材料与观点的具体内容对应起来,根据与材料关联的程度,安排观点表述的顺序。

高中政治主观题回答方法—反映类”主观题

此类高中政治主观题有两种设问: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或信息,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但不管是哪一种设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考生所做的就是要把感性材料理性化,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呈现。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

高中政治主观题回答方法—“原因类”主观题

此类高中政治主观题的设计往往是承上启下的,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此类高中政治主观题题目要求往往包括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优越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的理论依据;“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地位、作用、意义、优越性、目标等;“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此事成为可能;“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回答此类高中政治主观题时应根据材料及相关设问要求给予回答。

高中政治主观题回答方法—“意义类”主观题

此类高中政治主观题主要是根据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高中政治主观题时,首先要明确回答是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还是社会意义。其次此类高中政治主观题解题时,一是注意确定范围分析意义。如区域范围,即考虑对“当地”有何意义、对“地区”有何意义、对“国家”有何意义、对“世界”有何意义。二是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如经济生活中,是国家,还是企业(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等。

高中政治主观题回答方法—“影响类”主观题

它与“意义类”高中政治主观题有一定区别。此类高中政治主观题的设问一般是积极影响。而影响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因此,“影响类”题的设问应注意根据性质分析,在回答时既要考虑有利影响又要考虑不利影响,题目最后还应表明自己的态度。

高中政治主观题回答方法—“认识类”主观题

此类高中政治主观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此类高中政治主观题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有何感悟”等等。且要分析其原因,“知其所以然”。回答此种高中政治主观题一般要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何意义”等角度全面回答。当然根据材料具体分析这是解题的关键。

高中政治主观题回答方法—“辨析类”主观题

此类高中政治主观题解题应注意:一是强调问号分解,审清题目到底有几个辨点,以防漏答。二是强调“辨”、“析”、“评”三字。“辨”即说明该层意思的观点正确还是错误,或什么条件下正确,什么条件下错误。“析”即运用政治、经济、哲学、文化原理说明正确或错误的原因,即指出其理论依据。“评”是指明坚持正确观点的意义,揭露错误观点的实质或危害,表明自己的态度。

高中政治主观题回答方法—“举例类”主观题

举例题是近年来在各地高考试卷中频频出现的具有开放性特点的高中政治主观题。这类高中政治主观题力求引导考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列举实例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或者通过摆事实更好地阐明某一观点。

如何做政治主观题

 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信息量大,能力层次多,综合要求高,选拔功能强。高考政治主观题占了绝对比重的分数,以下我整理了高中政治主观题的答题步骤、答题技巧以及答题注意事项。希望对高三党们备考高考政治有所帮助!

1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命题特点

 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立意;

  热点 多元,模拟情境——拓展思维;

 强调联系,细分入口——回归教材;

 角度多维,分层设问——思维综合;

 适度开放,难度稳定——引导创新。

2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学生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1、基础知识未落实:

 ①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

 ②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

 ③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

 ④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

 2、常规能力未到位:

 ①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题困难;

 ②不能形成有机联系——思路不清,运用失当;

 ③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要点不显;

 ④难以形成稳定观点——观点游离,点睛缺失。

 3、解题未掌握:

 ①命题特点不清——定位不准;

 ②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

 ③答题过程不白——思路不顺;

 ④答题套路不熟——得分不高。

 3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

 看什么——看设问

 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部分,哲学常识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

 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

 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

 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

 3、领:

 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4、联:

 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

 5、列:

 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

 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6、思:

 思什么—— 反思 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

 怎么思——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

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相关 文章 :

1. 高中政治哲学主观题解题技巧

2. 高考政治措施类主观题解题思路与技巧

3. 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及步骤

4. 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方法

5. 高中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

6. 高考政治归纳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7. 高中政治应试答题技巧

8. 高中政治主观题题型解题技巧

9. 高中政治主观题原因类解题方法

高考文综主观题答题技巧

第一,认真审题、审清设问是正确答题的前提。

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是由设问规定好的,看不清设问的要求,理解上“差之毫厘”便会导致答案的“谬以千里”。因此,能否正确审题,从材料中正确提取有效信息,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许多考生答题时感觉很好,一对答案才发现“离题千里”,这主要是审题不清“惹的祸”。

就审题方法而言,我们必须做好以下三步:首先,要细审设问、细读材料;其次,要推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再次,要“书”题结合,确立论点论据

第二,结合教材、搜索相关知识是正确答题的关键

政治主观题的题目素材一般是来自现实生活及时政热点,但答案却是来自于书本。但是,如果单凭死记硬背,就不知道思考知识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可以为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服务,结果是答案所涉知识点是自己能够背上来的,解题中却不会运用。仅靠死记硬背会让人陷入到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中去而不能自拔,不能跳出来从宏观上统揽知识点

因此,学生在复习时,不仅要注意阅读、记忆、理解知识点,更重要的还需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确保自己在考试中能够熟练搜索课本知识点,这是解答主观题的底气。因此平时熟悉书本知识,考试中灵活运用书本知识,以不变应万变是决定着学生政治考试的成败关键

第三,分析材料、利用材料是正确答题的重要依据

审清政治主观题的设问,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离开题目所给的材料盲目去搜索课本相关知识点进行作答,答案往往离题,吃力不讨好。分析材料,弄清材料的层次,就可以利用材料的暗示,搜索相关课本知识点进行设置答案。当然在考试中,有的主观题的解答好像并不需要分析材料、利用材料便能作答。但这只是考试中的个别情况,大多数主观题的解答都需要分析材料、利用材料进行作答的。

总之,答好高考政治主观题,具体要求是:思路严密化(研读材料,抓住题眼,找准理论,有理有据,逻辑合理)、知识重点化(知识点准确,关键词句突出,能让阅卷人一目了然)、语言术语化(表述既要简明流畅,又要能体现政治学科的特色)、格式条理化(书写提行空格并标序号,切忌一段文字包罗万象,让阅卷人去寻找“得分点”)

政治、历史、地理答题技巧:

一、政治篇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在研究近几年高考文综政治主观题得分技巧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要冲关高考文综政治主观题,考生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必须过好基础关,即要熟练掌握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对课本中的知识要做到细、熟、通。

其次,要过好能力关,即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高自己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要过好技巧关,即根据政治非选择题相应的设问类型,采用相应的解题方法。

1.体现、说明类主观题冲关

解答体现、说明类试题可分四步。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第二步“分”,即对观点、原理进行分解。第三步“筛”,即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四步“联”,即把保留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结合。

2.原因类主观题冲关

解答此类试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不仅要解释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还要说明其影响和意义。对于原因类试题的解答,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分析其必然性,即分析这样做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步,分析为什么要(能)这样做。分析时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分析得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样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步,联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当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除了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之外,有时还需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

3.措施类主观大题冲关

解答措施类试题,首先要读懂设问,确定答题范围;其次要明确措施的实施者,有几个措施实施者答案就有几个角度;最后将材料信息和教材知识结合起来作答。

4.意义类主观题冲关

解答意义类试题:

第一步,要明确需要回答的是某一种意义(经济、政治、文化、哲学),还是全部意义。

第二步,要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为下一步作准备。

第三步,作答,一般要遵循从小到大、从近到远、从点到面的原则:从小到大即先回答对个人的意义,再回答对集体的意义,最后回答对国家的意义;从近到远即先回答目前(眼前)的意义,再回答长远的意义;从点到面即由一个方面扩散到多个方面、由一个层次发展到多个层次。

5.启示类主观题冲关

针对启示类试题的特点,我们可采取如下步骤作答。

第一步,读设问和背景材料,明确设问的指向和规定性,即设问要求回答哪方面的启示。

第二步,从材料和设问的关键信息中分析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解答好启示类试题的关键。

第三步,紧承第二步,分析我们应怎样做。这是解答好启示类试题的落脚点。

6.评价类主观题冲关

此类题可按照“判断表态(是什么)”-“阐述道理(为什么)”-“明确做法(怎么办)”这一解题思路来作答。

第一步,判断表态,即对题目中的事或观点作出是好还是坏、是对还是错的评价。

第二步,阐述道理,即说明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以及不做这件事、不持这种观点的危害性。

第三步,明确做法,即说明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等应怎样做或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二、历史篇

要想提高历史大题的成绩,必须弄清楚解答大题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预期目标。下面结合历史大题冲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谈一下得分启示。

1.审题能力不高,忽视试题中的限定词语?

从解题思路上讲,必须先弄清楚设问的答题方向。有些学生因不能做到这一点而做错题的情况多有发生。如“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前后科学与发明应用之间的关系”,一些同学因没有弄清楚题干的答题要求“19世纪前后”“科学与发明应用”“关系”,因没有分两个阶段(19世纪以前和19世纪以后)说明科学与发明应用之间的关系而漏答。得分启示:挖掘题意。首先要弄清楚题干中某些词语的含义,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明确题目的时限、内容和思考范围。针对一题多问,根据分值搞清重点,确定各部分作答的内容和时间分配。

2.看得出,答不出

有些同学虽然知道要求回答的是什么,但不知道结合哪些知识作答,造成"有口难答。针对这种情况,

(1)对题的分析要透彻,审清题才能答对题。高考文综历史经常设置一大段材料,这就要求你抓主谓宾,在有效时间内理解题目的考查点,否则满盘皆输。

(2)将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相联系。高考非选择题的内容大多依托教材,教材内容是解题的重要依据。应尽可能把题目要求与课本知识对照,找出试题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进行知识定位。

(3)明确不同设问的答题思路。一般情况下,考查背景的题就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分条作答。考查原因的题也可以这样答,也可以分国内国外。比较题要理清思路,分清比较点。影响类试题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思考。

3.不能利用题目之间的关系和有效信息回答其他问题

有些试题的设问前后具有一定的关系,前一问为后一问的回答作了铺垫,如“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就建立在前几问的基础上,回答时注意前几问的设问和结论(答案)。试题的材料大都围绕一个主题设置,因此,回答综合性设问时不要将材料割裂开来,要充分利用前面的问题和答案。

三、地理篇

近几年的高考文综地理主观题已形成“无图不成题”的命题风格,以“信息呈现 -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为思维主线,试题图表新、切入点小,重视思维理性、逻辑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考查。利用区域地图作为信息载体,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运用能力,尤其是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等。下面谈一下地理主观题冲关的五个方面。

1.解读材料,科学审题?

读题干-读图名-读图例、注记、经纬度-分析地图-题干与图表结合分析-分析设问。

(1)题干,一般包括材料、数字、图表等。

(2)审问题,包括问题的设问角度、限制性条件、所属的知识范围等。

(3)题目不同,审题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有些题目较简单,可从关键词上突破题意;有些题目的材料较为复杂,需要从材料的内容上来把握题意;有时只有将上述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判断;还有些题目需从问题入手,进行逆向推断。高考题目的总要求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在审题时应以题意为中心,联想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区域案例,要全面、准确阅读所给材料,把握问题指向和设问角度,揣摩命题意图与考查要求。

2.信息获取与机智解读

提取信息要全:穷尽一切图文信息,确保信息无遗漏,特别是图表材料要通过思维加工将图形、数据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

解读信息要准:要注意区域图的准确定位,如经纬度定位、海陆轮廓定位、地理事物特征定位;从题干、图表中提取解题信息;找出题干和设问的关键词和限定词,辨析信息的重要程度,找出关键信息并进行合理判断与推理,挖掘隐含信息。

运用信息要活:运用直接信息及隐含信息对问题进行分析,思维要畅通、敏捷。

3.解答技巧,实现试题内容与储备知识间的内在转化

将试题内容与储备知识建立联系,运用地理思维将知识重新组合、迁移转化。一般解答思路为: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准确定位→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人类活动(工农业生产及其地域联系)。其作用是通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条承接式思维链条,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时由于题目条件隐蔽,层层设障,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在此基础上要理清头绪,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并找出优势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善于迁移知识,活学活用。课本上的案例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典范,因此,注意案例的迁移,做到活学活用,才能赢得高考。如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可联系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农业;鲁尔区的综合整治措施可迁移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措施;美国“硅谷”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可迁移到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中关村、新加坡电子工业。内蒙古畜牧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采取的措施,就可“迁移”阿根廷发展畜牧业所采取的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4.解答问题,草拟答案?

(1)遵循已形成的思维模式和探究思路,根据试题的设问指向阐释事物、探讨问题,做出正确解答。如以区域为信息载体的题目要牢牢把握区域环境特征,与区域环境特征相背离的词语要慎用。

(2)解答问题一定要有大局观,要清楚从哪些方面、哪些层次作答,而且根据要点与原理的逻辑关系,确定哪个要点需重点分析,哪个简略阐述即可。

(3)答题中要注意辩证分析问题,如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资源问题(开源、节流)、评价与影响(利与弊)、区位因素(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地理规律(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等。

5.书写答案

答案的表述要规范、合理,要正确使用地理术语(特别是关键词),要讲究层次性、逻辑性,卷面要整洁、清晰。

文章标签: # 材料 # 设问 # 主观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