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高考调剂 高考调剂

高考语言表达得体归纳_2014高考语言表达

tamoadmin 2024-07-27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的语言表达题解题技巧2.高考语文语言表达一题3.高考常用成语及解释4.语言表达有哪些特点1、记叙文的语言特色,无论是记叙文还是,散文还是随笔,通讯还是童话,总的来讲是要求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从记叙文的语言构成来说,大约有五个合作伙伴,即:叙述性语言、对话性语言、抒情性语言、描写性语言和议论性语言。叙述性语言要客观化,对话性语言要个性化,抒情性语言要情感化,描写性语言要细节化,议论性语言

1.高考的语言表达题解题技巧

2.高考语文语言表达一题

3.高考常用成语及解释

4.语言表达有哪些特点

高考语言表达得体归纳_2014高考语言表达

1、记叙文的语言特色,无论是记叙文还是,散文还是随笔,通讯还是童话,总的来讲是要求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从记叙文的语言构成来说,大约有五个合作伙伴,即:叙述性语言、对话性语言、抒情性语言、描写性语言和议论性语言。

叙述性语言要客观化,对话性语言要个性化,抒情性语言要情感化,描写性语言要细节化,议论性语言要深刻化。当然,这五个合作伙伴不一定都能够同时出现在同一篇文章里,它只是在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提供支持。

2、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总的要求是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无论是事物说明还是事理说明,抑或是科学小品,都不能例外。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最本质的特征。从说明文的主要功能来看,说明文主要是传播知识的。

要使说明文传播的知识准确无误,就必须使用准确的语言冷静客观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要使传播知识的说明文让读者一读就明白,说明文的语言就必须简洁。在此前提下,一篇具体的说明文,由于说明对象、读者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其语言特色可以平实见长,但有时也可以生动活泼。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可根据具体的文章而定。

3、议论文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准确、鲜明、富有概括力上。议论文是说理的文章,要讲清道理,文章中的每一句话必须准确,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常常体现在句子中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上。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要把道理说得让人心服口服,文章的论点一定要鲜明。

作者的褒贬态度也一定要鲜明,作者在文中主张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一定要通过鲜明的观点、充足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议论文善于将事物加以抽象,从而反映事物的特点。因此议论文的语言概括力特别强,常常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

扩展资料

文化背景和情境的不同,使被选用的交流方式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就是语言特色形成的基础。这些差异中,常见的有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文体的差异,不同学科语言习惯的差异,地域文化及语种的差异,等等。在程序语言中,由于不同的架构,使程序语言间也存在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它语言的风格特点。文化背景和情境的不同,使被选用的交流方式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就是语言特色形成的基础。

百度百科-语言特色

高考的语言表达题解题技巧

你说的是高考语言表达,包括三方面:简明、连贯、得体。

一、语言表达连贯是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几乎成为历年高考的必考项目。

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角度主要有:1.保持话题的统一性;2.保持语意的粘连性;3.保持情景的融合性;4.保持逻辑的严密性;5.保持语句的照应性;6.保持结构的一致性;7.保持角度的合理性。

例如

1.依次填入划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得最好的一组是( )

2.仿照下面的排比句子,选择新的陈述对象,另写一组句子,要求意思完整。

3.用一句话(不超过30个字)概括以下一则新闻的要点。

二、“得体”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并适合各种情境条件。高考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语言的表达是否得体的问题:1.能够根据表达方式,做到语言得体;2.能够根据目的,做到语言得体;3.能够根据交际场合、对象的差异,做到语言得体。

例如

1.某电视台招聘业余记者和业余播音员各一名,竞争激烈。定你打算应聘,请你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自己的优势,力争被聘。

应聘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聘播音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名记者向罗斯福问到一个不能回答的问题,请你根据当时的语境代为回答。

记者:总统阁下,您能就反攻的时间说点什么吗?

罗斯福:你能保守秘密吗?

记者:这难道还有问题吗?

罗斯福: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简明”考查的面较广,涉及到词语、短语、句子,着重考查词语的理解能力、语言的感知能力和对语境的体悟能力。

使语言表达简明的方法有五种:1.找主干,理枝叶(发现和删除赘余词语,发现和消除歧义);2.分析句间关系(发现和删除重复的语句);3.把握文段主旨(发现和删除游离中心或话题之外的内容);4.恰当地运用省略和指代;5.恰当地进行概括或合并。

例如

1.为了使语言简洁流畅,下段文字中,加粗的虚词有些应该去掉。根据上下文,应去掉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下面是一个通知的原文,它非常啰嗦,试加以修改,不超过30字。

明天下午两点在会议室召开高中语文教师会,座谈高中语文教学新大纲,希望高中语文教师准时出席,并带上高中语文新教学大纲。

高考语文语言表达一题

我有高三复习教程的电子整理篇

第一章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一. 重要词语

1. 重要词语

“重要词语”一般包括:体现作者立场的观点和思想情感的词语;能够体现任务鲜明个性的词语;在内容结构上能前后照应的词语;表层和深层两层含义的词语;意蕴丰富或有比喻,借代等意义的词语。

2. 正确地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 明确词语闻之,看词语或句子的搭配。

(2) 依据上下文,由近及远,整体把握。

(3) 抓阐释句(段),结合预警,解释含义。

3. 词在文中的作用

(1) 词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1.作为文章的线索。2.提示写作手法。

(2) 词在文章内容上的作用;1.体现文章的思路感情。2.对文章内容和要点的提示作用。

(3) 词在艺术效果上的作用;1.动词,形容词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2.副词,介词及关联词语增强文章的逻辑性。

二. 重要句子

1. 重要句子

(1) 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2) 能体现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和对文章层次结构其关键作用的句子。

(3) 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言”。

(4) 内涵比较丰富的句子。

(5) 总摄(启)下文或总括上文的句子。

(6) 为文章某一内容作铺垫、交代、对比或对照的句子。

(7) 承上启下,期过渡作用的句子。

(8) 说明、肯定、强调或浓缩某种思想感情的句子。

2. 正确分析文中的重要句子的意义

(1) 根据预警把握句义。

(2) 根据中心把握句义。

(3) 根据语法把握句义。

(4) 根据逻辑把握句义。

(5) 根据修辞把握句义。

3. 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 独立成段的句子,在文中发挥“段”的作用。

(2) 全文及段落的关键句,在文中起线索作用。

(3) 作为文与段的中心句或句群主干,起揭示文章主旨、要点、段落大意的作用。

(4) 文中的辅佐性句子,对中心句起证明解释、补充、强调等作用。

(5) 文中延展性的句子,起引申发挥到另一个话题的作用。

第二章 便是修辞手法,理解运用目的和表达效果

一. 常见修辞手法

1.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2. 比拟——拟人、拟物

3. 夸张

4. 引用

5. 排比

6. 对比(对照)

7. 设问

8. 反问

9. 对偶(对仗)

10. 反语

11. 反复(重复)

二.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 使语言生动、形象、具体。——比喻、借代、比拟

2. 起突出、强调作用。——夸张、反复、对比

3. 加强语言的气势。——反复、排比、反问

4. 是语句整齐而匀称,富有节奏感——对偶、排比

三. 常见修辞手法的辨析

1. 排比与反复的区别。

(1) 排比成串至少要三个词语连续出现,字数可以不同;反复一般则是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2) 排比在语言上往往以分句结构的形式而增强语言的气势。

2.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

比喻根据事物之间的形似点,把事物描述的具体、形象、鲜明生动,把深爱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比拟是家事务摹拟作乙事物来写,分作拟人,拟物两种。

比喻分为:

(1) 明喻

(2) 暗喻

(3) 借喻

比拟分为:

(1) 拟人

(2) 拟物

3. 对比与对偶的区别。

(1) 对偶以结构为特征,要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对比以意义为特征,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

(2) 对偶的作用是使语言形式均衡对称,节奏和谐优美两对比主要是为了加强语言的明确性。

对偶:A.正对:内容相关或相近。

B.反对:内容相反或相对。

4.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1) 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读者的思考,而故意提出问题,而或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的形式阐明道理;反问则是为了加强语气,而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2) 设问往往用在论述之前,引起读者注意或思考;反问通常用在论述之后,加强语意。

反问:A.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答案。

B.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内容。

第三章 辨别复句关系,划分复句层次

一. 复句类型

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因果、设、条件等类型。

1. 并列复句——“即a,又b”

2. 承接复句——“a,于是b”、“a,然后b”、“a,接着b”,“a,便b”

3. 递进复句——“不但a,而且b”、“而且”、“并且”、“尚且a,何况b”、“别说a就连b”

4. 选择复句——“或者a,或者b”、“不是a,就是b”、“是a还是b”、“与其a,不如b”

5. 转折复句——“虽然a但是b”、“a不过b”、“可以”、“然而”、“却”

6. 因果复句——“因为a所以b”、“既a就b”、“因此”

7. 设复句——“如果a就b”、“即使a,也b”、“再a,也b”、“如”、“使”、“要是”

8. 条件复句——“只要a,就b”、“只有a,才b”、“无论a,都b”

二. 多重复句及分析

多重复句是指分句之间的关系在两个层次以上的复句。

分析多重复句的步骤:

1. 要纵观全局,从总体上分析,找出全局第一层的有关分局,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

2. 再对第一层次的各个分句作分析,看它们是不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再找出构成这个复句的分句,弄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3. 以此类推,知道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分析多重复句时,要一看分号,二看关联词语,三看逻辑关系。有分号,就在分号那划一层。如果一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那就看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四章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一. 获取信息的途径

1. 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

2. 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

3. 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二. 怎样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一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方式可分为两种,一为摘录式,一为归纳式。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一般有:

(1) 凭借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概括。

(2) 联系上下文背景抓相关信息。

(3) 概括后做出解说。

第五章 能够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

一. 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总体思维技巧

1. 从核心词句角度思考。

2. 从结构、对引出思考。

3. 运用文体特点进行思考。

二.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应考虑的五个方面

1. 研究标题、头尾。

2. 抓住主旨语句。

3. 分析主要的人或事。

4. 联系作品背景。

第六章 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一. 整体阅读,宏观把握

结构就是思路的具体展现。所以在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时候一定要完整读完全文,从宏观的角度体悟作者的思路。

二. 抓关键语句,注意关联词语

如抓中心句或提摩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

三. 掌握不同文体结构层次的特点

议论文常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结构全文,而并列式和层进式是两种最基本的结构模式。有观点与材料、材料与材料、观点与分析句之间的关系。说明类文章常用逻辑顺序来构思全文,有总分、因果、主次、现象到本质等,也有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构思全文的。记叙类文章则要注意叙述的时空变化,时间的发生、发展过程。

第七章 赏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和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中的信箱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

鉴赏任务形象时要注意把握任务形象的外在特征和性格内蕴,分析任务形象的典型意义,熟悉作品运用的表现手法,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所用的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铺陈、渲染;联想、想想;对比、衬托;象征等。常用正面描写(外贸、语言、行动、生态、心里)、侧面描写、细节描写;铺垫、伏笔、抑扬;环境烘托等表现手法。戏剧文学则主要通过设置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

第八章 分析鉴赏文章的表现技巧及语言风格

一. 运用某种修辞手法及技巧

比喻、比拟、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夸张、设问、反问、引用、接待、繁育。

二. 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

1. 叙述的技巧,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2. 描写的技巧,人物描写、进屋描写、时间描写、环境描写

3. 抒情的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4. 议论的技巧,例证法、引证法、与阵法、对比论证法

5. 说明的技巧,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

三. 文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联想、想象、对比、衬托、象征、烘托、抑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所谓语言风格指的是带有作者浓厚的个性色彩的语言特色。常见的有朴实平易,清新平易、简洁明快、含蓄生成、诙谐幽默、讽刺辛辣等等。

高考常用成语及解释

楼主你好:

这句话没有语病,过不可以去掉~

因为原句是想表达过去有不洁饮食史后来得了痢疾之后饮食习惯改了现在就没有了

“过”是时态助词,表示曾经发生。如,“他有过一段不快乐的经历。”是说那段不快乐的经历是在过去而现在没有了。

如果把“过”去掉,句子也是通顺的。只是现在是否还在继续呢?不清楚了。就会造成语境概念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情况~

希望可以帮到你~

天道酬勤~祝楼主学习更上一层楼^_^

From:右右

语言表达有哪些特点

高考常用成语及解释如下:

1、不可收拾:无可挽救,不可救药。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变褒为贬。

2、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3、美轮美负: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

4、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5、侃侃而谈:“侃侃”本为刚直之意。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6、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千。与“无微不至”有天壤之别。

7、明日黄花:过时的新闻报道或事物。不能写作昨日黄花。

8、评头品足:比喻在小节上过分挑剔。与中性的评议不同。

9、不足为训:不值得很为效法的准则。训,准则。

10、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11、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12、出奇制胜:作谓语,不带宾语。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13、不胫而走:比喻消息传得很快。胫,小腿。

14、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15、耳提面命: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

学好成语的好处:

1、丰富语言表达能力:成语是汉语的瑰宝,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学好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我们在交流中更加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历史记载等各个领域。学好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提升阅读理解力。

3、增强文化素养: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理和智慧。学好成语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4、增强思维能力:成语通常具有较高的抽象性,通过学习成语,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锻炼逻辑思维和联想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力。

5、增加文化交流的机会: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中国人进行交流,增进友谊,拓宽交流的领域。

1、记叙文的语言特色,无论是记叙文还是,散文还是随笔,通讯还是童话,总的来讲是要求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从记叙文的语言构成来说,大约有五个合作伙伴,即:叙述性语言、对话性语言、抒情性语言、描写性语言和议论性语言。

2、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总的要求是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无论是事物说明还是事理说明,抑或是科学小品,都不能例外。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最本质的特征。从说明文的主要功能来看,说明文主要是传播知识的。

3、议论文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准确、鲜明、富有概括力上。议论文是说理的文章,要讲清道理,文章中的每一句话必须准确,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常常体现在句子中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上。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要把道理说得让人心服口服,文章的论点一定要鲜明。

扩展资料:

语言表达角度可以说是交流艺术的一种解释,语言角度可以分为正面和侧面两大部分。

正面语言指客观的评价某种事物所表达的语言;侧面语言则是一种委婉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或者说是一种隐藏性的表达。

语言角度包括:

修辞: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

用词:准确性、生动性

句式: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单句、复句

百度百科-语言特色

文章标签: # 语言 # 文章 # 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