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高考调剂 高考调剂

高考诗歌复习教案_高考诗歌知识点

tamoadmin 2024-07-11 人已围观

简介1.《金黄的稻束》教案「优秀篇」(2)2.古诗教案3.《古诗》教案4.高二语文《书愤》教案5.高一《诗》教案6.《离骚》第二课时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春晓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晓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歌曲《春晓》的学习,感受音乐与古诗的完

1.《金黄的稻束》教案「优秀篇」(2)

2.古诗教案

3.《古诗》教案

4.高二语文《书愤》教案

5.高一《诗》教案

6.《离骚》第二课时教案

高考诗歌复习教案_高考诗歌知识点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春晓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晓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歌曲《春晓》的学习,感受音乐与古诗的完美结合,对以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现代音乐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通过用不同的速度来演唱歌曲《春晓》,体会不同的速度对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所产生的作用。

 3、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创作表现《春晓》。

 教学重点、难点:

 1、八分休止符的运用

 2、附点节奏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同学们听过《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吗?让我们随着音乐跳起来吧。

 1、歌表演《春天在哪里》。

 2、同学们,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春天是那样的美,到处是万紫千红,到处是花红柳绿,哪位同学能够用你的歌声来表现春天呢?

 ——让学生自由演唱。

 3、刚才大家演唱了赞美春天的歌曲,还有哪些同学能够吟诵赞

 美春天的古诗呢?

 三、古诗文化

 1、刚才有位同学吟诵了《春晓》这首诗,你们看,唐朝诗人孟浩然多了不起,仅仅用了20个字就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感受这美妙的诗句吧!

 ——师生共同诵读古诗。

 2、提问: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了春天的哪些美景呢? 生自由回答。

 3、师:大家说的太好了,面对这么美丽的春光,我们的诗人孟浩然不禁吟到:“春眠不觉晓,”

 ——师配乐朗诵。

 四、学唱歌曲

 师:同学们知道吗,这首诗还能唱一唱,这种唱法叫古诗新唱,想听听吗?

 1、欣赏童声合唱《春晓》,感受歌曲情绪。

 2、出示歌单,老师做示范演唱。

 3、老师逐句教唱。

 4、老师唱词,学生唱la音。

 5、轻声演唱歌词。

 6、解决难点:

 1)歌曲的四个休止符处加上四个动作:听、听、看、摇头。

 2)最后一句附点节奏

 7、再次轻声、有感情地演唱。

 8、女生领唱,男声伴唱。

 9、男生领唱,女生伴唱。

 10、分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创作表现《春晓》。

 11、教师指挥完整演唱一遍。

 五、歌曲处理

 1、师分别用慢速、中速和快速演唱歌曲,请学生仔细聆听后说一说三遍演唱的速度和情绪有什么不同。

 2、排练合唱《春晓》,用慢速和中速演唱歌曲。

 3、表演节目——大合唱《春晓》。

 六、小结

 感谢全体同学,你们的歌声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最后,让我们在美妙的歌声中结束这节音乐课吧! (齐唱歌曲)

  教学反思

春晓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7个生字(读准音、认清形、记住意、写美观)

 2.学习两首古诗,熟读成诵,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介绍作者,诗名

 《春雨》唐杜甫

 《春晓》唐孟浩然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认读古诗以及生字词;

 2.指名读古诗,指导正音;

 3.齐读生字词,齐读古诗。

 三.解读诗文,读通诗句

 《春雨》

 1.春雨的特点是什么?

 2.重点理解:

 好雨——

 知时节——

 乃——

 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朗读

 《春晓》

 1.重点理解:

 眠——

 不觉晓——

 啼鸟——

 知多少——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人们对春天有怎样的感情?

 3.朗读

 四.理解诗情,读好诗句,熟读成诵

 1.欣赏感受。听老师介绍和古诗有关的课外资料,进一步理解诗情,练习朗读;

 2.指名诵读,品评指导

 3.齐读(配乐)

 4.背诵

 五.课后作业设计

 1.收集2-3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2.朗读背诵《春雨》、《春晓》;

 3.预习生字

 第二课时

 六.朗诵古诗,巩固复习

 七.拓展体会

 1.小组汇报收集的诗歌;

 2.老师评点。

 八.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巩固字音

 2.自学生字,主动记字

 3.老师重点指导:随、晓

 4.学生临描,老师巡视

 九.课后作业设计

 1.“春天的歌”诗歌朗诵会

 2.“我爱春天”书法比赛

春晓教案 篇3

 1、古诗对幼儿是一种即陌生又熟悉的一种文学活动,但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对孩子来说是枯燥的、不能很好的真正的理解其中古诗的含义。所以在教学中我夹着现在的、比较贴近幼儿生活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幼儿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

 2、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我运用优美的`旋律《春野》进行导入活动,展示《春晓》大挂图,让幼儿感知春天的美丽。在记忆古诗时,加上相应的动作,使幼儿能形象的进行记忆,更好的对古诗进行理解记忆。

 3、在导入时选用班得瑞的《春野》轻音乐,或许比较抽象,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我相信动听的声音,再加上教师的语言提示,对培养小朋友的音乐欣赏能力会有一定的帮助。

春晓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晓、眠、啼”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解题: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去观察自然景物的变化,你们都观察了吗?能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一说吗?(同学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好。把你们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出来的话,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唐朝有位大诗人就是这么做的。他的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这首诗就是《春晓》。(板书课题)

 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刚亮的时候。

 2.介绍作者:《春晓》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湖北襄阳人,大诗人李白的挚友,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大半辈子隐居农村,过着淡泊恬静的生活,年轻时曾漫游江浙,徜佯山水之间,历览自然风光,他擅长于写山水诗,字里行间凝聚着对人生和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学习方法: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教师出示生词卡片,检查字词读音。

 3.指名朗读,正音。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受诗的意境。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诗句的大意是:(我)在春天的夜晚里睡得十分香甜,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醒来后听见到处是鸟叫的声音。回想起昨夜曾听到风声和雨声,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风雨打落了。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眠:睡眠、睡觉。

 闻:听到。

 啼:叫。

 四、练习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读诗的语气和停顿。

 2.指名朗读,读后评议。

 3.教师说诗意,学生念出诗句。

 4.同桌互背古诗。

 5.学生扮演诗人吟诵古诗。

 小结:春天的景色非常美,也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我们一定要珍惜春天的时光,爱惜时间。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课后的生字,想想自己能记住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的。

 2.班内交流。

  重点指导:

 声:上面是“士”,不是“土”。

 少:第一笔是竖,不是竖弯钩。

 夜:第四笔是竖,不是坚提。

 3.指导书写。

 要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4.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习书写。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春晓》一课,描写作者早晨所感所闻,再回想昨夜的风雨落花,表达出作者喜春惜春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遵循学生识记规律,先初读,再理解,后记忆。教学中,媒体运用恰当、适度,为突破重、难点服务。同时注意加强课堂训练意识,培养学生写字和朗读能力。

春晓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眠、啼、觉、少、晓”5个生字,会写“春、处、多、少”4个生字。

 2.背诵《春晓》这首古诗;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春天、亲近大自然的情感,享受学习过程的愉悦。

 教学重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背诵《春晓》这首古诗。

 教学过程:

 通 用 教 案

 个性化教案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课下搜集背诵了好多的古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来,勇敢地站起来给我们背一首吧!

 孟浩然的《春晓》,你们会背诵吗?现在谁来给大家背诵一下?(找生背诵)

 看同学们背诵的多流利,可是你们能把诗里的字都认下来吗?

 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看谁最先能把生字认下来。

 二、读诗识字。

 由于学生有基础,所以,认读生字是主要的。

 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古 诗 首 晓 眠 觉 啼 少 离 荣 烧 尽

 三、观察、诵读,感悟诗境、诗情。

 1.诵读,感悟大意。

 我们来读读吧!慢慢读,边读边想,看看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读、感悟、交流)

 2.看图编故事。

 你们一说,又让我想起了这幅图画(出示),再仔细看看这幅图,你能不能看着这幅图编个小故事?谁来试试。

 3.启发想象。

 假如你就是图中那个小熊早晨醒来,推开窗户,住外一看,你的心情怎样?你会说些什么?

 4.美读。

 初春的早晨,空气里飘着呢土的清香,眼前一片绿色,心情真的棒极了,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闭上眼,美美地背背这首诗吧!

 四、了解诗义:

 这首诗大家这么熟悉,谁来给大家说说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可以先和同桌讲一讲。然后再给全班同学讲。

 (学生大体讲出诗的意思就可以了,并能体会到每首诗所写的主要意思。)

 指导朗读,体会五言律诗的读法,体会其节奏。

 五、质疑:

 六、综合训练:

 1.了解“春”的由来。

 2.指导写“春”。

 3.认识其它新部首,背诵古诗。

 4.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写其它生字。

 七、课堂小结:

春晓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眠、啼、觉、少、晓”5个生字,会写“春、处、多、少”4个生字。

 2、背诵《春晓》这首古诗;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春天、亲近大自然的情感,享受学习过程的愉悦。

 5、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好多孩子学前就已经会背了。如果我们再一味注重读背,那就如我们所说的:学生只是在数白嘴、背天书,毫无意义。试问,这样的课学生趣从何来?这无非是在浪费时间。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我们必须把握一点: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定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游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生背诵以前积累的古诗。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课下搜集背诵了好多的古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来,勇敢地站起来给我们背一首吧!

 2、出示,观察。

 师:你们真是勤奋好学,背诵了这么多古诗,今天老师奖励你们看个,示图。

 真是太美了!老师想用一首古诗来描绘一下这幅图,你猜是什么诗?

 (学生猜测,会背的背给大家听)

  二、认读古诗。

 1、师生合作,认读古诗

 老师想背的就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的这首《春晓》,(板书课题,解释:晓,天刚亮)我们的课本上也有这首诗呢,赶快看看它和我们背的这首《春晓》是不是一样呢!请同学们打开书17页,自己认真地拼一拼、读一读这首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是圈下来,一会儿想办法解决,好吗?(生自由读,师板书诗)

 2、指名读,互相评价。

 谁愿意把书上的这首诗给大家读一读?

 3、这么好听的诗,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

 4、生评价老师

  三、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

 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读这么好吗?因为老师交了好多的生字朋友,瞧:春、晓、眠、觉、啼、多、少、处

 2、合作识字。

 来看第一位生字朋友,谁认识它?

 生逐各念出读音。

 4、让我们一齐来认认他们吧!

 师领读,生个别读,齐读。

  四、观察、诵读,感悟诗境、诗情。

 1、看图引入

 提问学生:图上都有什么?

 生自由回答,师边听边总结板书:睡、鸟、雨、花。

 2、看图编故事。

 谁能把这幅画全部说下来?

 师总结说诗意:

 春天的夜里小熊在沉沉地睡着,不知不觉天都亮了。它听见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才渐渐地醒来。推开窗户一看,哎呀,昨天晚上下了一场细雨,把美丽的花瓣都给打落到了地上,星星点点的美丽极了。

 3、诵读,感悟大意。

 咱们学的这首诗呢就是描写的这个景象。让我们一块来读一读来体会它的美吧!

 师领读。 生个别读,齐读。

 4、美读。

 初春的早晨,空气里飘着呢土的清香,眼前一片绿色,心情真的棒极了,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闭上眼,美美地背背这首诗吧!

  五、指导写字。

 1、了解“春”的由来。

 你们真像小诗人,那么有一个朋友很喜欢你们,很想和你们聊聊天,听听他会说些什么吧?大家快看,是哪们小朋友呢?出示“春”字。

 (师述:大家好,你们说我是谁?对,我是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是老大,人们很喜欢我,都说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回大地,春雨蒙蒙,一年之计在于春,我是由两部分构成,上面是春字头,下面是日字底,小朋友们,你们记住我了吗!)

 2、指导写“春”。

 (1)我们来把它请进田字格里吧。

 边写边说笔顺,并加上拼音 问生字的结构。

 (2)写笔顺

 问生共几画(9),第5笔是什么?(捺)

 3、组词。

 4、拼读。(注意空书)

 (1)师领读。

 (2)生分列朗读。

 5、用上“春天”说一句话。

 7、同上学习“处”字。

 8、还有两个朋友“多和少”(板:多、少)谁能为这两个字加上拼音,写出笔顺?(找两个学生上台书写) 谁能为它们组个词?生组师书写。

 依照我们前面念的方法,谁来把这两个字也念一下。

 生单个念,全体念。

  六、游戏巩固生字复习诗。

 (1)、讲解游戏办法。

 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记住了他们,老师奖励你们看(出示卡片)这是什么(红果),对,不过这些红果可不是奖给你们吃的,它是用来串糖葫芦的!怎么串呢?看每个红果上面都有一个字,我们把这些字,重新串成这首诗,每行串一串,全诗四行串四串,老师已经把这些红果给发到了你们小组长的手中,每个小组一句,你们小组成员一块动手把它们串好,看哪组串的既快又好。

 (2)分组竞赛。

 (3)生复述诗意。

春晓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感受此诗优美意境, 品味古诗雅韵,尝试古诗新唱。

 2.能优美连贯的演唱歌曲。

 3.能理解并灵活运用重点乐理知识。

  教学重点:

 连线内一字多音及倚音的演唱

  教学难点:

 演唱时的气息控制和连贯性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欢迎大家来到“中华好诗词”的比赛现场,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中国风韵。今天请同学们积极参加“咏春”古诗朗诵会,看谁的激情更高、实力最强!

 2.请小督学选出自己组最优秀的诵读选手参加比赛。

 3.师:大家读得太好了,那么今天我们来个古诗新唱《春晓》,请看教学目标。

  二、新歌教学:

 1.我也想朗诵了,请大家给我公正的评价好吗?那么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春晓》吧。

 2.了解此诗作者孟浩然,请学生说说,教师再简介作者。

 3.初听歌曲,感受情绪特点,找出乐理知识。

 4.重点学习“连线”,区分连音线和圆滑线,找出各有几个并唱一唱。

 5.自主听歌学唱,难点一字多音老师教唱。

 6.齐唱歌曲,找出不会的地方,着重学唱。

  三、 课外拓展:

 古诗新唱我能行:找出描写春天的其他古诗尝试古诗新唱

  四、 作业推荐:

 1. 寻找春天,歌颂春天。

 2. 我来描绘春天,以自己的方式赞美春天。

  五、 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用自己的实力歌颂了春天,那么就请大家爱生活、爱古诗、爱大自然,让我们去拥抱春天吧。

《金黄的稻束》教案「优秀篇」(2)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诵读。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 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全诗

 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

 参照“教学设计(a)”。

 2.学生初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基本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要求学生说说: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3)教师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明确: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对于“比兴”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适当多加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生再读全诗,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问题组合一:

 (1)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体会: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2.问题组合二:

 (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2)请选用其他意义相近的动词来替换你所标画的动词,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内容,思考:诗人写过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图?

 (4)自读第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部分内容想像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时的场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5)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

 (6)女生齐读第四部分,然后从中选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7)男生齐读第五部分,然后画出表明延安的历史功绩或者影响的词语或句子。

 (8)回答:诗中写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徒着咱英雄几辈辈人……”这两句话如何理解?

 3.问题组合三:

 (1)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请大胆谈谈你的看法。

 四、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入新课时的学习

 二、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诗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然后教师引导评判朗读在感情表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2.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背景的把握,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增强朗读的情感表达力。

 3.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要求尽量读出感情。

 4.听朗读带,比较自己与朗读带中的朗读在感情方面的表达差距。

 有关朗读的指导请参照“教学设计(a)”。

 5.指名学生朗读全诗,或者学生齐读全诗。

 学生朗读后,教师注意及时准确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劣,进一步把握朗读的要点。

 三、体会诗歌中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1.学生默读全诗,思考: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确:主要有比兴和夸张。特别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为诗歌增色不少。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体会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

 四、学习迁移

 1.课前布置: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学生讲述与延安有关的故事或介绍有关延安的资料。3.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自己查找出来的资料,自由组合,5—10人一组,编一个“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组编得好。

《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 篇2

 基础知识点

 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

 2. 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 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语文教案-回延安。

 教学重点

 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

 教学难点

 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拓展环节

 新诗创作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环节〗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整体感知〗

 1.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对诗作进行整体感知。

 2. 感知问题: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学习环节〗

 1. 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回延安》。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段压一韵。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音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2. 朗读训练

 (指导学生读出的亲切、热烈、真挚情感)

 3. 讨论学习

 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本诗的感情线索,是作者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4. 难点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比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判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 篇3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回延安》优秀教学设计 篇4

 1、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语文从整体上看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识拼音;有些同学古诗会背但不会写,或写不正确;至于改病句做过练过考过再考还是做不正确。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学生在做相关内容的选择题时错误率高。

 (2)阅读能力不强

 阅读短文,许多学生不能从文中提取正确信息,学生的语言的概括能力不强,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至于赏析句子,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教给的方法进行答题。

 (3)作文水平不高

 从作文批改的情况来看,较多学生作文的字数不足,文章的段落少,语句不够通顺,中心不明确,有的同学作文只是从阅读短文中抄些内容,甚至个别同学一个字也不写,写作态度极差。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作为教者要强化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教学,使本年级的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改变态度,关爱学生。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情感的交流是我们工作的突破口,用情感到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我们的策略是:扶特———促中———培优,通过个别辅导和分散培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扶特培优,具体做好四个字:细,从细节、小事入手。盯,盯紧特殊学生,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帮,建立帮扶制度,建立课后辅导机制。活,开展竞赛,开展活动。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优秀生和特殊生,也要关注中等生和下等生,努力提高整体成绩。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创设情境

 用一首陕北民歌引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新课的讲授。

 讲授课前检查

 一、读准字音:

 搂(lǒu)定白羊肚(dǔ)手巾糜(méi)子

 黍(shǔ)类油馍(mó)气喘(chuǎn)

 二、解释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三、作者作品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省峄县。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等诗集。1945年在集体创作著名歌剧《白毛女》中担任执笔,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80年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间离开整整10年。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新课鉴赏

 一、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阔别10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的兴奋和喜悦

 二、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三、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描绘与亲人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四、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描绘了延安新貌,赞美十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五、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美好的明天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宝塔山下留脚印,

 登上了天安门!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

 课文要点概要

 1、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2、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3、夸张手法的运用

 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夸张的写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4、修辞

 练习知识巩固

 (一)下面句子中说法正确的只有一项请选择。

 A.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西的一种民歌。

 B.贺敬之是一个严谨创作的诗人,(回延安)是他的饱满的政治热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怀念之情的优秀诗篇。

 C."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这一节诗句只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二)按下边的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

 1.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抒情:

 2.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

 3.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

 4.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

 作业知识延展

 一、背诵全诗。

 二、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试着创作一首信天游。

古诗教案

 1、有?声?有?色?的语言

 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主义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也沟通了古典诗歌对意境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境关系的重视。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2、融合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意象

 诗中的意象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以强烈的主观态度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如?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山巅?;第二,通过诗人的感官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形象,如?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无论哪种方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独创性,而且它们也是通过诗人心理的印证或想象才得以实现的。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创造,吸收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的经验,并且有所融合、创造。

分类作业 a类:熟练朗读课文

 b类:理解诗歌主题。

 预习布置 第五单元

板书设计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母亲

《金黄的稻束》教案之二

 教学目标

 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教学方法

 指导、朗读、理解、讨论、背诵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调整意见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二、简介诗人

 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郑敏的早期作品《诗集》内容分抒情诗;对历史及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为一幅画、一尊雕塑、一首乐曲所写。

 郑敏对中国的新诗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她主张诗要含蓄、朦胧;主张诗要有丰富的意向和多样、浓重的色彩;主张写诗切忌平铺直叙,诗要有高潮。作品有《九叶集》《八叶集》《寻觅集》《心象》。

三、朗诵课文

 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

 多种方法练习朗读,

四、初步理解内容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

 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五、研读诗歌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标出既让你喜欢有令你难懂的诗句,小组讨论,交流。

 布置作业

 熟练朗读课文,

 基础训练:一、二

 (简单介绍?九叶诗派?以扩大学生对新诗的知识面)

 板书设计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母亲

 主题:赞美母亲 (再加上?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后记

 复习上节课学习总结的现代诗歌的方法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现代诗歌的学习方法,同时,在这节课上介绍了一个术语--意象,对学生理解诗歌帮助很大。看来诗歌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应该根基于课本,放眼于整个现代诗歌。这样才能教会学生学习现代诗歌,欣赏现代诗歌,体会现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古诗》教案

  教材简析:

 本课选的是两首较为有名的表现朋友真情的古诗。

 第一首《赠汪伦》作者为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是诗人登船而走,朋友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的是“送别情深”。这首诗单纯自然,感情真挚,深为人们所赞赏,成为后人抒发朋友之间感情的千古名句。

 第二首《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理解和背诵两首诗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两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赠汪伦》后两句诗比喻、夸张运用的巧妙和诗人强烈的感叹之意。

 2、体会《过故人庄》中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感受朋友间的情深意浓。

  教学准备:

 1、预习古诗,查阅相关的资料。

 2、配套光盘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理解《赠汪伦》,体会李白和汪伦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25、古诗两首,其中第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赠汪伦》,这是一首送别体古诗。

 板书:赠汪伦

 李白

 2、关于这首诗的来历,里面还有一个动听的故事,想不想听一听?

 (教师讲关于《赠汪伦》一诗的来历)(教参201页)

 二、学习《赠汪伦》,理解诗意。

 1、自读古诗,了解诗歌大意。

 学生自主读诗,思考诗中说的是谁送谁?谁别谁?

 2、指名朗读。

 3、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

 4、理解诗歌意思

 (1)交流词语的意思。

 欲:将要

 赠;送

 踏歌:一种用脚步敲打节拍唱的民歌。

 不及:比不上。

 (2)交流诗句的意思。(说出大意即可,不必字字不差)

 我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

 突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桃花潭水啊,你虽然深过千尺,

 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情谊深。

 三、体会意境,了解修辞手法。

 1、朗读古诗,想想当时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画来说一说。

 (1)指导说出诗的意境。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话。

 (2)指名表演离别的情景。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中桃花潭的水真的有千尺深吗?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作者用什么来说明汪伦和“我”的情谊?

 (用桃花潭的水来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诗人与汪伦间的感情怎么样?

 四、朗读、背诵古诗。

 1、教师总结。前两句诗叙事,后两句抒情,全诗表达了送别情深的感情。

 指导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五、拓展练习

 1、《赠汪伦》是一首送别体诗,你知道的送别体诗还有哪些?

 2、出示《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轻声读。

 3、说说这两首诗分别讲谁送谁,谁别谁?用什么来相送?

 (《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

 4、朗读两首古诗。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抄写古诗。

 3、收集有关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古诗《过故人庄》,感受朋友间的情深意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赠汪伦》

 2、《赠汪伦》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情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描绘了诗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了送别情深。)

 二、学习古诗《过故人庄》

 1、这是一首讲朋友间情谊的古诗。

 2、解题

 故人:老朋友

 庄:村落,田舍

 过故人庄:经过老朋友的村舍

 3、简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

 4、轻声读古诗,想想古诗意思。

 5、指名读课文。

 6、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二行诗

 a、轻声读诗句,理解:

 具:准备,置办。

 鸡黍:鸡和黄米。

 至:到。

 田家:农家。

 b、意思:老朋友备办了丰盛的饭菜,我接受邀请来到农家探望。

 (2)、诗人来到农家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诗人一起走进农家吧?

 (3)、理解第三、四行诗

 a、轻声读,思考:来到农家,诗人看到的'是一派怎样的景色呢?

 b、结合图理解:

 合:合拢

 斜:原指不正。这里指群山连绵起伏。

 郭:城墙。

 c、意思:只见绿树将村舍环绕,青山在城墙外蜿蜒起伏。

 d、这里展现了一幅由绿树、村舍、青山、城墙组成的画卷。

 e、讲解对仗句的特点: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绿树”对“青山”是写景物的,“村边”对“郭外”都是写地点的,“合”对“斜”都是写事物特点的。

 (4)、理解五、六两行诗

 a、读诗,理解:

 轩:窗户。

 面:向着。

 场圃:谷场和菜园。

 话:谈话。

 桑麻:这里指农家的生活。

 把酒:举起酒杯(看图理解)

 b、意思:打开窗户面对着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闲谈农家的生活。

 c、他们可能会谈些什么?

 d、这两句诗是否也是对仗句?

 e、诗人和好友沉浸在农家生活的恬淡、舒适里,举杯畅饮,真是好不惬意。

 (5)、理解第七、八两句诗

 a、读诗,理解:

 待:等。

 重阳日: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

 就:欣赏、观赏。

 b、意思: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我还会来观赏菊花的。

 7、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老朋友备好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农庄做客。村边,茂密的绿树连成一片,村外,隐隐横斜着一抹青山。打开窗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杯饮美酒闲谈桑麻。呵,朋友,等到重阳佳节那一天,我们一定会再来观赏菊花。)

 三、总结全诗。

 1、这首诗通过诗人探望老友,主客把酒话家常的场面描写,展现了一幅由绿树、村舍、青山、城墙组成的优美画卷,体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家生活的恬淡舒适。

 2、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

 2、填空。

 《过故人庄》反映的是诗人_________应邀到_________家,主客把酒话家常的感人场面。诗中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一幅优美画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先解释带点的词语,再理解诗句。

 (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家中。

 4、组词

 黍( ) 邀( ) 郭( ) 圃( )

 黎( ) 激( ) 谆( ) 铺( )

高二语文《书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3首古诗。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赠汪伦》和《题临安邸》两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1、回忆学法,揭示课题。

 (1)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出示学法:

 理解课题,认识作者;解释字词,讲说诗意;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运用上述方法来学习三首诗,要以学生自学为主。

 2、指导学习《赠汪伦》。

 (1)理解课题,简介李白及有关本诗的故事。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将放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

 理解第2句。“踏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忽然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

 这两句主要写什么?(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

 理解第3句。“千尺”是虚指,极言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

 理解第4句。“不及”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

 这两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第3句诗用了夸张的写法。

 (4)总结。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视友情。)

 ○背诵这首诗。

 3、指导学习。《题临安邸》。

 (1)理解课题,简介诗人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

 “休”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寻欢作乐的生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看图帮助理解诗句含义。

 理解第3句。“暖风”、“熏”、“醉”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终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理解第4句。

 “直”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那些统治者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者家汴州了,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异族侵占的半壁江山。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讽刺南宋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

 ③背诵这首诗。

 4、布置作业 。

 (1)完成作业 本上1、2、4(1)(2)、5(1)(2)(4)。

 (2)背诵这两句诗,并准备默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第三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的句子。

 3、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4、完成有关作业 。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先背后默写前两首古诗,个别学生写在灯片上,然后出示灯。

 全班评价纠正。

 2、指导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拭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兵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③背诵这首诗。

 3、布置作业 。

 (1)完成作业 本上3、4(3)、5(3)和6的练习。

 (2)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选学李白、陆游的诗一首抄录并背诵。

高一《诗》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一.由《示儿》导入,背诵。 谈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关于陆游的文学常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三.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鉴赏品味诗歌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五.拓展阅读

 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你还能列举陆游其它的此类诗句并作简要分析吗?

 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 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赏析: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他胸怀报国鸿图,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确实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因为在写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

 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所有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

 六.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离骚》第二课时教案

 引导语:有关诗歌类的教案应该怎么去设计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高一《诗两首》教案,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 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 、 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 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

 4、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六、迁移积累

 1、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

 2、 背诵全诗

 七、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作为作业 完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 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学生交流

 二、导入 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四、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联想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七、综合性训练: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教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离骚》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2。 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着追求理想的高尚情操。

教学要点

1。 检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1。 学习课文中托物陈辞,比兴达意的写法,了解课文中运用移情而形成的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2。 鉴赏文中的精彩诗句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上节课所学知识

二、 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

全诗分为两部分。1~~5节诗人略述自己的身世、品质和自修。

6~~12节写诗人的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研习诗歌的1~~5节

1、学生集体朗读

2、学生朗读1、2节。教师提问:这两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1、2节,诗人自述身世和名字的来历。追述身世,说明他与楚国血肉相连;叙写名字,点出他不凡的风度、仪态。

3、教师指定一名学生朗读3、4节

提问1: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

明确: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诗人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佩饰。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

提问2: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明确: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提问3:如何概括3、4节的内容?

明确:3、4两节自述早年就怀有远大的理想与美好的志趣,积极努力,勤奋不懈。

4、学生集体朗读第5节。

提问l:本节内容有何深刻含义7

明确:本节四句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

提问2:“惟草术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明确:起过渡作用,诗歌“至此方人题”。它引出了楚王不举贤能则将灭亡的道理.并开启下文,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6学生自由朗读前5节。

四、具体研习诗歌的6~12节

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1)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2)如何才能实现此理想?诗中是怎样阐发的?

(3)屈原在楚国振兴中担当了一个怎样重要的角色?

(4)诗人面对着的是一个怎样的现实?这说明了什么?

小组代表发言后,明确:

(1)屈原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圣君贤相的政治。他希望国君能像尧、舜一样“耿介”,即光明正大,“即遵道而得路”,遵循正道而得大路畅通。最终使国君能“及前王之踵武”,即赶上先王们的足迹。

(2)要想实现此理想,国君必须得“弃秽”“改乎此度”,即抛弃秽政,改变不合理的治国法度,也即应实行“美政”。他从“美政”的要求出发,托古喻今,在诗中一再称道尧舜等圣王(“众芳之所在”“遵道而得路”),否定桀纣等暴君(“昌被”而“窘步”)。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屈原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圣王,才能君临人间,这正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的体现。 t

(3)屈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楚怀王时期,他担任过左徒和三闾大夫两项官职。三闾大夫掌管五族三姓(昭、屈、景)之事,屈原在这个职位上曾努力栽培王族子弟,希望他们成为优秀人才,为国效力。当他任职左徒时,更受到楚怀王的重用,“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所以屈原很想利用这些条件来实现他的远大政治理想,即首先使楚国富强壮大起来。于是,他“导夫先路”又“忽奔走以先后”,勇于担当振兴楚国的重任。

(4)诗人面对着的楚国现实是:楚王的昏庸,“党人”的“偷乐”.“民生之多艰”,使楚国陷于“路幽昧以险隘”的危境。而楚王却“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齎怒’’‘‘日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在腐朽的贵族统治集团的打击排挤下,诗人遭谗见废。正由于此,导致了诗人“美政”理想的幻灭。这不只是个人的悲剧,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的楚国,不能顺应历史洪流前进以致必然崩溃的'命运。

(解说: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有层次地理解诗歌内容,便于抓关键句条理背诵)

3.学生试背6~12节。

五、品析诗歌艺术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屈原的高尚品质,那么,诗人是如何表现其品质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后明确:诗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很好地体现了诗人光辉俊洁的人格。用“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来装饰自己,比喻自己,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

2.教师补充

我们把《离骚》中作者以“香草”“美人”喻指自己美德的这种表现方法称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经常见到。如: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田园,过清淡朴素的闲居生活而不感寂寞的思想感情)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朱·文天样《过零].洋》)

(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概括追忆)

3.要求学生从自己知道的诗歌中举几例运用了“移情法”的句子。

明确: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这两句写对社会人生客观规律的参悟,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生活是复杂的,就像春天的繁花芳草,到处开放,到处生长,逐渐使人眼花缭乱,使人策马奋蹄,不断地前奔探索)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李贺《马诗》其五)

(表达作者希望自己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雄心)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唐·戴叙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

(解说:联系旧知识.意在加深学生对移情法的理解)

4.要求学生将《离骚》和前边学过的《诗经》作个比较,看看二者有何异同?

明确:不同点:(1)形式不同,《诗经》为整齐的四言诗,《离骚》的句子不拘长短,可六言、七言。

(2)表现的手法不同:《诗经》为现实主义的手法。《离骚》为浪漫主义的手法。

相同点:二者都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5教师可补充本文的赋、比、兴的运用特点。

明确:本文的赋既用于叙事,如追述身世和名字的由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也用于抒情,如:“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本文的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以香木比喻群贤,以婚姻好和比喻需臣亲密合作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解说:设计此题,意在让学生自己动脑,明确两大创作手法的特色,加深其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六、课文小结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生活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神山仙界。柳宗元曾惊叹地说:“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同时,比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马迁称其:“其文约,其词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教后记

文章标签: # 学生 # 诗人 #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