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高考调剂 高考调剂
2020高考历史新课标,2014高考新课标历史
tamoadmin 2024-07-04 人已围观
简介1.历史提取信息题的做法高考41题2.新课标高中图表解读历史是针对高考还是会考的?3.新课标高考历史压轴题4.2013年新课标历史大题怎么答1:A:目的是指想要达到的目标或境地,亦或是想要达到的结果的意思. B:任务是指通常指交派的工作,担负的责任。 c:宗旨是指主导思想;主要旨趣.2:A:认识有何不同指的是做法的侧重点不同3:A老师改卷按点给分,你只要都答了,只要正确都可以得分。
1.历史提取信息题的做法高考41题
2.新课标高中图表解读历史是针对高考还是会考的?
3.新课标高考历史压轴题
4.2013年新课标历史大题怎么答
1:A:目的是指想要达到的目标或境地,亦或是想要达到的结果的意思.
B:任务是指通常指交派的工作,担负的责任。
c:宗旨是指主导思想;主要旨趣.
2:A:认识有何不同指的是做法的侧重点不同
3:A老师改卷按点给分,你只要都答了,只要正确都可以得分。
B打错可能给你同情分,不过大部分不给,毕竟不是政治考试。
c严不严,要看试卷难易度,可要看主改老师等等因素。
历史提取信息题的做法高考41题
一.什么是史观型历史试题?
史观型历史试题是指必须使用一定的史学方法和新课标要求的史学观点(史学范式)来解答的历史试题。
二.主要可运用哪些历史学方法、原则和步骤来解答高考历史试题?
1.历史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依据的材料)的分类
(1)按内容分类:
①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例如: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近代以来的报刊、杂志等。
②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例如:考古发现的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钱币、饰品、家具、近代的旧照片等。
③口述史料:(人们口口相传的资料)例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
2.历史史料、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运用
(1)史料解释(对历史原材料的解析、阐释)。
(2)历史叙述(对历史人物的经历、历史事件的概况或发展过程的直接描述)。
(3)历史评价(站在历史的特定角度对历史事件给予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或议论)。
3.主要的史学研究方法
(1)史由论来、论从史出: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方式包括从材料出发、史实相互印证、甄别与辨伪、史论结合、左图右史、从历史材料中得出历史结论等。
(2)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
(3)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但不是任何结论都需要考古学证明,考古学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另一方面,将正面史料与反面史料相互印证,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
(4)“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史料的有限固然成问题,而史料的真伪或时代性未规定清楚则危害更大,史料的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而要做到“无信不征”。
(5)哲学思辨方法(即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多因一果和一因多果、辩证评价、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偶然性和必然性、必要与可能、实事求是等一般性的哲学方法分析历史事件)。
4.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求真”体现了史学的根本原则,“致用”体现了史学的社会功能。故强调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
(2)历史研究要尊重人类不同的文明成果。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对待人类文明,不能凭自己个人的幻觉,要尊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明。
(3)历史研究要与时代同行。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
(4)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很多材料对同一事件的记录存在巨大差别,而导致双方记录差异的原因,不是因为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而是因为记录者站在不同的阶级和时代立场上。
(5)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主义的方法)。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评价也应按照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对当时当地社会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对同一历史现象与事件的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
5.史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史学研究步骤一般包括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和评价等几个环节,一是围绕问题收集史料,二是针对问题解读史料,三是根据史料论证问题,四是依托史料重现和评价历史现象等。要求学生要学会辨析史料和具备对历史问题的实证与想象能力,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新课标要求的主要史观(史学范式)及答题方法
(一)唯物史观
1.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这也主要使用了哲学思辨方法。
(1)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任何一个历史英雄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
(4)继承和发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批判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之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第二,继承是为了发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推陈出新;
第三,以古鉴今,总结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联系现实,面向未来,发展民族文化;第四,反对绝对的否定与绝对的肯定。
(5)原因和结果:①一因多果,即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②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的。③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历史整体中的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横向联系中。
(6)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体现;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质决定现象。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存在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全面理清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使命,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
(8)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所谓必然性,也称规律性,是指在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注定要发生的、人的主观意志无法改变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直接原因,不可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
2.唯物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高考选择题或者非选择题中都隐性涉及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判断、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无论是显性或者隐性的考查,都有将辩证唯物史观作为分析评价历史的一种方法和标准,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审清题意和解答要求,根据题目的命题角度和解答方向确定运用何种史学观点和理论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2)平时学习中要多角度思考历史现象,注意储备常用的辩证唯物史观理论观点。
(3)注意看待历史问题的几种错误倾向:①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历史主宰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②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③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犯了全面论或以偏概全的错误等。
(二)革命史观
1.革命史观的主要观点
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革命史观范式作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2.革命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解答此类试题,一是阅读题干情境,明确考查主题,充分挖掘题干情境所蕴含的有效信息,明确考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二是运用革命史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三是从一个国家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角度理解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
四是切忌错误地运用唯心史观、英雄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也不能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要立足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全球史观的主要观点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世界整体发展的深入阶段。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并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2.全球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高考对新史观的考查多是隐性考查,对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现象,从新史观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其新的理解、认识,强化学生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高考命题多是运用图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多元化视角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题型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考查。
(3)涉及全球史观的题型要注意中外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联系,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置于世界大背景下思考。
(4)理解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的内涵,运用多种史观解读历史主干知识,掌握历史的研究方法。
(四)文明史观
1.文明史观的含义及主要分类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观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1)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从范围上,人文文明史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3)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文明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下的文明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文明,也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同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文明特征,决定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特点。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3)全部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史。这是一种境界和高度,也是一种历史观。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是总纲;实事求是、注重实践是基本原则;强调生产力是评价的根本准则;辩证地看待成果与代价是一条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
(4)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各种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没有优劣高低之别,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各文明也不是封闭的、隔绝的,各文明之间多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通过这两种形式,加快了不同文明间的整合,促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走向全球。
(五)近代(现代)史观
1.近(现)代史观的概念、线索及类型
(1)基本概念: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
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主要线索
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⑤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两个主要内容。
(3)近(现)代化模式的类型
近(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主要原因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2.近(现)化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准确理解近(现)代化
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
③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⑤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2)如何运用近(现)代史观分析理解历史问题
①是运用近代史观从宏观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主要按照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纵向发展历程认识历史发展进程。
②是从微观角度运用其基本观点分析重大历史事件。以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例,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认识通商口岸、洋务运动、总理衙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事件。
可从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科学化、教育普及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时应突出相应事件的主要方面,不必面面俱到。
(六)社会(民生)史观
1.社会(民生)史观的内涵及运用
(1)社会(民生)史观的内涵
①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变迁的历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问题主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的变化;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②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史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它认为历史应该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社会习俗的历史”,强调历史研究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其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
(2)社会(民生)史观的运用
①理解社会问题的范畴,明确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
②梳理中外历史上有关社会问题:严重自然灾害时期的社会(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问题;或战乱时期的社会问题,涉及人口迁移、社会动荡、政治等;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城市化历程、人口暴增、环境污染问题等;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及习俗的变化,如与之相关的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人口流动史等。
③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影响。如统治者稳定社会的改革措施: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中国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等。
④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研究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要突出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2.社会(民生)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对中外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引发的社会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问题的考查,特别突出的是对下层社会诸多社会问题的考查,如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史、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2)命题方式上多以原始材料、个人所见所闻的记载等为载体,考查对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动引发的社会问题的理解认识,说明史学界研究的对象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普通百姓的社会生活的转变。
(3)归纳古今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诸多历史事件或现象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日常生活的影响,分析人类文明进程中涉及人类的衣食住行、社会习俗、人与人之间关系等领域的变化,如古今中外服装的演变史、婚姻演变史、人口繁衍迁移史等。
(4)注意正确运用新史学观点、史学研究方法,特别注意从社会发展角度理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新课标高中图表解读历史是针对高考还是会考的?
一、历史高考真题41题怎么得高分博客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二、如何作答高中历史41题有关"解读"的题型历史高考观点评论题专题辅导目录1.高考例题:关于西崛起观点2.练习:关于西传教士观点3.练习二:关于全球化观点4.练习三:海权与兴衰观点5.练习四:关于科举制观点6.练习五:评论关于传统政治观点7.练习六:评论关于20世纪悖论观点例题:评材料关于西崛起观点2011宁夏卷41.(12)阅读材料答问题材料 西崛起曾视世界历史引入胜历程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古希腊古罗马现继世纪欧洲君主制骑士制度经文艺复兴航海代结束于西欧北美全世界军事、经济政治控制非洲、拉丁美洲亚洲遭遇欧洲探险或殖民才提历史欧洲接触征服才始十些历史家述概括提颠覆性认识认1500前经济、科技术、航海、贸易及探索拓面亚洲与东家都全世界引领者欧洲刚走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期些历史家认欧洲要远远落于世界其许文明直1800才赶并超些领先亚洲家西崛起比较晚近才突发程度都要归功于其文明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欧洲—世界史视角西崛起(1500~1850)》评材料关于西崛起观点(12)(要求:围绕材料种或两种观点展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审题基本要领:1.题型:评评论题2.范围要求:材料种或两种观点建议选择种观点3.答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文4.间空间范围:1500-1800;欧洲亚洲(非洲、拉美、东典型)二、评标准:等(12~10)①紧扣评论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角度评论;③论证充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①能够结合评论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①偏离评论象观点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清楚评标准看核观点明确、角度评论三、本题解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解读信息调运用知识论证探讨问题 2.命题者意图:原欧洲崛起历史本面目评论关欧洲崛起观点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新航路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发展;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与发展;西文精神起源及其发展;近代世界科技术历史足迹 4.审题关键:命题者明显倾向于杰克·戈德斯通观点即西崛起比较晚近才突发要观点展论述四、材料所观点:1.西崛起世界历史引入胜历程2.非、拉、亚历史欧洲接触才始3.1500前亚洲与东家全世界引领者4.1500前欧洲落于世界其许文明5.1800欧洲才赶并超亚洲家6.西崛起比较晚近才突发7.西崛起程度归功于其文明观点任选论证即五、评论示例——1亮自观点(总论点):西崛起比较晚且程度归功于其文明 2(论点):西早期殖民扩张代落于东家16-18世纪能侵略非洲、美洲能摇等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家3(论点二):19世纪前期西才崛起工业革命使英实力迅速增强1840鸦片战争英胜利标志西崛起4(论点三):西崛起文明源于东家唐朝明朝传播西科技、思想、文化说明论点5结论(呼应总论点):西1800前才真崛起并且文明源于等东家六、结:类试题答题基本要领:1概括材料观点标明观点自哪则材料2选择观点并作判断确定立论驳论3段论述——第段:观点表述;第二段:论点(必须总观点部)表述及其论证;第三段:论点二(必须总观点另外部)表述及其论证;第四段:论点三(必须总观点另外部)表述及其论证;第五段:结论(能简单重复总观点必须作内涵表述升规律、本质、实质、确做)练习:评价关于西传教士观点41.(12)阅读列材料答问题材料 随着教华势力断恶性膨胀更恶霸赖籍着入教名逃避官府管辖教特权掩护非作歹倡导西郑观应奏折提莠民教护符尝闻作奸犯科讹诈乡愚欺凌孤弱占妻侵产负租项欠钱粮包揽官事击毙平民……;毓贤奏折说……迩彼教见鸱张经投教即倚护符横行乡鱼肉良民甚至挟制官辄欺……每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平……;义团坚决镇压袁世凯奏折认……东省民教积相能推原其故固由教民强横亦由官未能持平办理……教民气焰益张良民激怒愈甚旦发作势同决川由看清廷官员并非知事情缘由郑、毓、袁三政治立场同都认教平民欺压官吏袒教抑民激进民变终酿义团民变材料二 培养医才满足医院需求1866嘉约翰设博济医校始招收男改名南华医科校始招收孙山曾该校习博济医校设解剖、理、内科、外科、化、药等嘉约翰亲自教课1898嘉约翰花湾建造第所精神病院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传教士先创办广东医堂及其附属柔济医院护士校、韬美医院等培养首批护士评材料关于近代西传教士观点指导:第步:概括材料观点材料:传教士列强侵华代表材料二:传教士传播西先进文明第二步:观点析选择1.观点析:传教士列强侵华代表近代列强侵华核控制市场核服务政治、经济、文化等面要求传教士打着传播基督教旗号实质经济侵略服务观点确2.观点析二:传教士传播先进文明论传教士传播福音创办校、医院、报刊杂志都侵略服务否认部传播先进文明愿望改变整西家侵略性质能说客观传播西先进文明3.选择:传教士列强侵华代表第三步:列写作框架示例1.(总观点)材料说传教士列强侵华代表观点反映传教士本质2.(观点)传教士列强侵华急先锋3.(观点二)传教士加速近代半殖民化进程论证——政治破坏文化 *** 条约内容;干涉内政材料内容;经济巧夺豪取材料内容;社面破坏传统道德材料内容4.(观点三)传教士文化能改变列强侵华本质。
三、求高考新课标历史41题这种创新题型如何解答能得高分,包括提炼历史高考观点评论题专题辅导目录1.高考例题: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2.练习一:关于西方传教士的观点。3.练习二:关于“全球化”的观点。
4.练习三:海权与大国兴衰的观点。5.练习四:关于科举制的观点。
6.练习五:评论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的观点。7.练习六:评论关于20世纪悖论的观点。
例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2011宁夏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一、审题的基本要领:1.题型:“评”是评论题。2.范围要求:材料中,一种或两种观点。
建议只选择一种观点。3.答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表述成文。4.时间空间范围:1500-1800年;欧洲,亚洲(非洲、拉美、中东不典型)。
二、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从评分标准来看,核心是观点明确、多角度评论。三、本题解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
2.命题者意图:还原“欧洲崛起”历史的本来面目,评论有关“欧洲崛起”的观点。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
4.审题关键:命题者明显倾向于杰克·戈德斯通的观点,即“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因此,要以这一观点为中心展开论述。四、材料中所有观点:1.西方的崛起是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
2.非、拉、亚的历史是从欧洲的接触才开始的。3.在1500年前后,亚洲与中东国家是全世界的引领者。
4.1500年前后的欧洲落后于世界其他许多文明。5.1800年欧洲才赶上并超过亚洲国家。
6.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7.西方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他文明。
以上观点任选一个论证即可。五、评论示例——1亮出自己的观点(总论点):西方的崛起是比较晚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他文明。
2(分论点一):西方早期殖民扩张时代落后于东方国家。16-18世纪只能侵略非洲、美洲,不能动摇中国等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
3(分论点二):19世纪前期西方才崛起。工业革命使英国实力迅速增强,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胜利标志西方崛起。
4(分论点三):西方崛起很多文明成就来源于东方国家。以唐朝到明朝传播到西方的科技、思想、文化说明分论点。
5结论(呼应总论点):西方在1800前后才真正崛起,并且很多文明成果来源于中国等东方国家。六、小结:这类试题的答题基本要领是:1概括材料观点。
标明观点出自哪则材料。2选择观点并作出判断,确定是立论还是驳论。
3分段论述——第一段:观点表述;第二段:论点一(必须是总观点的一部分)表述及其论证;第三段:论点二(必须是总观点的另外一部分)表述及其论证;第四段:论点三(必须是总观点的另外一部分)表述及其论证;第五段:结论(不能简单重复总观点,必须作内涵表述,上升到规律、本质、实质、正确做法)。练习一:评价关于西方传教士的观点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教会在华势力的不断恶性膨胀,更多的恶霸无赖也籍着入教为名来逃避官府的管辖,以教会的特权为掩护为非作歹。如倡导西学的郑观应在当时的奏折上提到,“莠民以教为护符。
尝闻作奸犯科,讹诈乡愚,欺凌孤弱,占 *** ,侵人产,负租项,欠钱粮,包揽官事,击毙平民……”;毓贤的奏折也说,“……迩来,彼教日见鸱张。一经投教,即倚为护符,横行乡里,鱼肉良民,甚至挟制官长,动辄欺人……每因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不平……”;对义和团坚决镇压的袁世凯在奏折中也认为“……东省民教积不。
四、历史高考真题41题怎么得高分博客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五、高考文综第41题的答题技巧政治、历史、地理答题技巧:
一、政治篇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在研究近几年高考文综政治主观题得分技巧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要冲关高考文综政治主观题,考生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必须过好基础关,即要熟练掌握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对课本中的知识要做到细、熟、通。
其次,要过好能力关,即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高自己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要过好技巧关,即根据政治非选择题相应的设问类型,采用相应的解题方法。
1.体现、说明类主观题冲关
解答体现、说明类试题可分四步。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第二步“分”,即对观点、原理进行分解。第三步“筛”,即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四步“联”,即把保留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结合。
2.原因类主观题冲关
解答此类试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不仅要解释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还要说明其影响和意义。对于原因类试题的解答,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分析其必然性,即分析这样做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步,分析为什么要(能)这样做。分析时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分析得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样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步,联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当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除了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之外,有时还需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
3.措施类主观大题冲关
解答措施类试题,首先要读懂设问,确定答题范围;其次要明确措施的实施者,有几个措施实施者答案就有几个角度;最后将材料信息和教材知识结合起来作答。
4.意义类主观题冲关
新课标高考历史压轴题
新课改后,高中历史会考成为历史高考的前奏章。自2007届开始,海南省将百分之十的会考成绩并入高考成绩之后,高中历史会考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根据新时期会考形式的要求取得比较好的会考复习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一位高二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笔者根据教学实践的体会就此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请教于同仁。
一、转变意识,正视会考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中学的历史教育向来不受到重视。在新课改之前,高中历史会考也只是作为高中结业考试而存在,且由自主命题、批改,随意性较大,所以一直以来,无论是学生、家长,甚至包括教师、学校都不太重视。新课改后,我省将百分之十的会考成绩并入高考成绩,因此,高中历史会考成为历史高考的前奏章。这种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要转变意识,正视会考。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中学生,虽然是正在逐步成熟的群体,但是在他们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他们仍需要正确的引导。在新课改之前,由于高中历史会考的地位不重要,许多学校和教师都只是把它作为一般的常规考试来看待,所以导致学生对会考产生满不在乎的心态和对历史学习的惰性。在新课改后,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都有所改变,尤其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因此,教师必须在学校的支持下组织学生进行会考总动员,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向学生说明会考的重要性、新课改后会考应注意的各事项等,以引起学生对历史会考复习的重视,引导学生把高中历史会考视为高考的演习战来看待。从2006年-2008年的会考分析来看,选择题比较简单,基础性很强,但由于材料题和论述题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在逐年增加,学生如果对课本的内容学得不系统与深入,那要比较完整答好材料题与论述题是不可能的。可见,新课改后高中历史会考对学生的要求是提高了,因此这进一步决定了学校、教师和学生必须要转变意识、正视会考,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只有学校和教师的思想意识转变了,学生的意识才会真正转变。学生正视了高中历史会考,才会真正的改变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态度,进而认真备考,为一年后的高考争取到来之不易的十分。
二、合理安排,轻松备考
高中历史会考的范围是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必修二经济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三册书的内容,范围广,知识点多,而时间又紧,因此要合理安排好教学进度。我们的做法是,从高一至高二第一学期完成三册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后,用高二第二学期来备战会考。这样,一方面获得了较富裕的时间来复习迎考,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营造了复习备考的氛围,这将使学生心理上产生紧迫感,会主动地参与到会考复习当中。
会考复习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按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编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学业基础测评指导》(以下简称《测评指导》)完成基础知识的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辅以讲解统一的配套习题,尤其注重对材料题与论述题的练习与分析讲解。这一阶段的复习的特点就是“细”,侧重于基础知识,侧重于会考要求中的识记、理解部分,所以,在这一复习阶段,每一章、每一节都要详细地通读一遍,把课本从大字到小字,从地图到插图,从史实到史论都要通读,不留一丝空白,因为只有数量上的积累,才有知识层次上的提高。同时,在读的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尤其要求学生在“熟”上下功夫;划框框、圈点点要求掌握重点,分清层次;做笔记、列表格理清线索等等,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方法“磨”教材,“吃”教材。在每复习完一个模块后,全年级进行本模块的模拟考试,以“趁热打铁”,加强学生对本模块基础知识的把握。第二阶段的复习主题是三个必修模块的综合、归纳解析以及热点问题分析总结。历史的知识体系有纵线、横线之分,纵线是按历史时间顺序发展的历史,横线是分门别类的专题史。高中历史主要是按专题史来编排的,但三个模块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必须要对三个必修模块进行综合、归纳解析。而且,历史会考考试的大题目,主要是材料题和论述题,就经常出在专题线索上,比如2007年和2008年的会考题,材料题方面都考了关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所以,专题史一定要抓,而且还要抓牢。连贯的专题复习对于学生理清思路、划分范围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对于提高材料题、论述题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专题复习时,一定要清晰明确,理清线索,把每一个阶段或整体的特征都要区分另外,热点问题也必须重视。从历年高中历史会考的题目来看,每年都会考察热点问题,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二十年在2008年的高中历史会考题目中都有体现。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也帮助学生整理分析本年度的热点问题。第三阶段进行三个必修模块的综合模拟考试,“沙场”练兵,以提高学生适应新课改后高中历史会考的应试能力。同时,在抓好基础知识、理清线索的基础上,用一到二天的时间整体复习三本书,帮助学生强化对历史知识体系的记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成绩。通过三个阶段的复习巩固,学生基本掌握了基础知识,把握了重点、难点,这样去参加考试,才能考出比较好的成绩。
三、讲求效率,事半功倍
对于高二理科生来讲,历史会考任务很重,压力很大,因为他们还要对付政治、地理等其他科目的会考。学生平时课外复习历史的时间有限,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制定好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好各科的复习时间,要讲求效率,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如何帮助学生制定好复习计划呢?我把复习的三个阶段的大致时间安排以及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告知学生,让同学们做到心里有数,复习起来能够不慌不乱,使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能到位,这样学生的成绩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相反,如果学生不了解复习的总进度表的话,就会产生急于求成的心理,复习时忙东抓西,胡乱抓瞎,在这本书的基础知识和复习侧重点还没到位的情况下,就急急忙忙地赶着看另一本书,事倍功半,花了很多的时间,效果却不好;而让学生了解复习的总进度表的话,该复习哪里的时候就认认真真地复习哪里,把每个阶段的基础知识和侧重点都抓住,踏踏实实地走好复习的每一步,复习效果就好得多,这样就提高了复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所以,帮助学生制定好复习计划,对复习效果有明显的帮助。
其次,教师必须要着眼于课堂40分钟效率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重视这课堂40分钟。要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就必须把复习课上得生动易懂,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记住知识点,从而落实知识点。为使复习内容形象生动,可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手段,对所要复习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使学生认识到位,理解深刻。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符号(或不同颜色的笔)在课本上把知识要点标划出来并记住。对于《测评目标》中要求理解、运用的知识点,课堂上教师必须下功夫进行材料题或论述题形式的复习训练,以此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思维能力。如“探讨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这一知识,要求学生在课本相应的位置上写上“生产力”、“生产关系”、“世界市场”等要点,并结合相关的材料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复习教学能使学生有所提高。同时,为了巩固知识,在每节课安排5-6分钟时间提问。因此,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作用,是提高会考成绩的关键。
四、授之于法,提高能力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授学生解题的方法,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在解题的时候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这无疑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巨大的帮助。我在各方面不断地加强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们能够学有所用。
首先,我在每节复习课上,都不断地穿插解题方法的指导,尤其材料题和论述题的解题方法。对于材料题的解答,我给学生做了这样的方法总结―材料解析四步法:阅读—提炼—联系—成文。第一步,即阅读。阅读是审题过程的开端。在阅读时应先读设问然后再读材料,这样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克服阅读的盲目性,减少了阅读时所占用的时间。材料是材料解析题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可分为史料、文物、诗文和图表四类。材料的内容大体包括题头、正文、注释、出处等。在阅读材料时必须从头到尾一字不差,不可忽略题头、注释和出处等自以为“不重要”的材料。第二步,即提炼。提炼就是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从测试的角度来说的,它是回答问题的素材。根据问题的要求,通过对材料的鉴别、筛选和整理,剔除那些无效的、虚假的信息,提取出有效信息。有效信息一般包括材料中所涉及到的事件,即事件发生的时间(世纪、年月、朝代等);发生的空间(某洲、国家、地区、城市等);这个事件所包含的观点,揭示的规律等;涉及到的人物,即人物的生平、事迹、对人类作出的贡献等,以及材料中暗含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第三步,即联系。联系就是把材料与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较全面的解答问题。第四步,即成文。成文就是以文字表达的形式来回答问题。要求答案要论从史出,即结论要从对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但又不能照抄材料、堆砌史实或抛开材料去随意发挥,要规范化,做到概括精确,说明简洁,论述合理,层次分明。材料解析题的四步解法,便于学生在解题中操作。但在解题的过程中不应把这四步分开进行,尤其是阅读、提炼、联系这三步更要注意同步进行。
对于问答题的解答,我给学生做了这样的方法总结――问答解析三步走:细心审题、简列提纲、看分答题。试以下题为例进行说明。“假如你是一个导游,陪同一个外国旅游团到安徽凤阳农村考察,外国友人请你介绍1953-1956年、1958-19年、1966-1967年、1978年以来凤阳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并简要分析1978年以来发生变化的原因,你准备怎样呢?”(要求:字数在150字左右,14分)第一步,即细心审题。审清题目,明确题意。其实,每一道题目都暗含着答题的启示点,所以首先要细心审题。在这道题中,启示点有:1、安徽凤阳农村,2、1953-1956年、1958-19年、1978年以来凤阳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请注意时间的起止、凤阳农村的巨大变化)。第一个启示点就暗示学生这道题目会考察到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而第二个启示点更是暗示学生这道题目不光考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旨在考察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如果学生没有全面分析这些启示点,那么就很难审清题目,明确题意,找准答题的方向。第二步,即简列提纲。这一步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该题的答案有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又包含几个层次的内容。以上题为例,其答案的结构应为:(一)巨大变化(包括四个层次:1953-1956年、1958-19年、1966-1967年、1978年以来凤阳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二)1978年以来发生变化的原因。由此可见,简列提纲不仅使你的答案显得眉目清楚,而且为各部分、各层次的答案内容作出了明确、具体的定位。到了这一步,再难的问答题也变得和填空题相差无几了,剩下的,就是第三步,即看分答题。就是要求答题者一定要结合题目的分数来做答案,具体做法是:把题目的总分尽可能合理地分配到答案的各部分、各层次中去。例如,上题共14分,答案是四个变化、一个原因共五部分,那么比较合理的配分应是每一部分2-3分。有了“看分答题”的意识,我们就比较容易得出下面的答案:(一)变化:1953-1956年,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3分);1958-19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各地纷纷组建人民公社,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3分);1966-1976年,是十年“文革”时期,农村经济遭严重破坏(2分);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农村经济走向繁荣(3分)。(二)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政府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分)
其次,利用每次考完试讲评试卷的机会,加强对解题方法的指导,这一指导过程要结合考试中出现的主要错误类型进行指导,有的放矢。
再次,对于历史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我们老师不能放弃,因为提高他们的成绩就是提高会考合格率。因此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做好他们的工作,转化他们,要尽量助其兴、动其情、授其法、促其恒。新的考试形式对一些差生来说增加通过会考的难度。显然,差生对课本不熟悉,综合概括能力、文字组织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复习教学阶段要多指导差生记忆的方法、分析归纳的方法、文字表达的方法,甚至是看历史课本的方法,并在复习实践中能用之。到复习最后阶段,教师还必须告诉差生重点记忆的知识内容和一些重要的问答题。
五、加强训练,“沙场”练兵
备战高中历史会考,加强训练非常有必要。针对新课改后,历史试题出题的特点以及这几年会考的方向,我们应充分利用好《测评目标》中的训练题,特别是材料题与论述题部分的题目根据新考试形式的要求设计的,针对性极强,所以应认真加以落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自已选编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去练一下,教师要做好批改与反馈分析工作。最后,安排几次按会考标准的三个必修模块的综合模拟考试,“沙场”练兵,以提高学生适应新课改后高中历史会考的应试能力,并且重视考后的讲解,这也是一种强化训练,既让学生再一次的把握知识要点,又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答题的技巧和方法。
新课改后,高中历史会考成为历史高考的前奏章,被誉为“小高考”,可见其在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性。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正视、重视高中历史会考,指导学生认真做好会考复习,帮助学生勇攀高考巅峰
2013年新课标历史大题怎么答
您好!上述题目确实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仅考察考生对学术观点的了解,并且还要求学生对学术观点做出评述。此类题目,建议先陈述罗列与题目内容相关的知识,再阐发解释自己的观点。
如果对历史有兴趣平时可阅读一部分关于历史理论方面的参考书,这里推荐1.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2.瞿林东:《中国史学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其他的书如1.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2.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通过这一类的书基本上可以大致了解西方与中国的史学思想,加以自己合理地思考,基本能在考试时做到心中有数。至于评价该学术思想,可参见当时或后世其他理论流派对其的褒贬,大概就是这样。
另外,历史理论方面的知识思辨性较强,但应该迎难而上,望采纳,祝好!
高中历史大题如何回答
1、准确断限
"断限",也就是确定答题的范围,即试题要求回答的是什么,主要应该明确时间、朝代、国别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内容。准确的"断限"是答题的第一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看分答题
根据试题所给分数,决定答题内容的详略,答分少,回答内容应简,答分多,回答内容应详。
3、科学用语
回答问题时,应该充分使用课本中现成的专有名词和概念。因为每个历史概念的内涵都有其特定的内容,正确地运用课本中的历史概念,能够提高答题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如果查阅这几年高考问答题的标准答案,就能发现不少就是课本中的原句。
4、辨证评价
要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即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评价,不能以偏概全。
5、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是指将有关的历史知识从这一知识结构中迁移到另一知识结构中去,只要多进行思维训练,开阔思路,具有一定灵活应变能力,就可以办到。
新课标高考历史压轴题您好!上述题目确实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仅考察考生对学术观点的了解,并且还要求学生对学术观点做出评述。此类题目,建议先陈述罗列与题目内容相关的知识,再阐发解释自己的观点。
如果对历史有兴趣平时可阅读一部分关于历史理论方面的参考书,这里推荐1.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2.瞿林东:《中国史学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其他的书如1.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2.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通过这一类的书基本上可以大致了解西方与中国的史学思想,加以自己合理地思考,基本能在考试时做到心中有数。至于评价该学术思想,可参见当时或后世其他理论流派对其的褒贬,大概就是这样。
另外,历史理论方面的知识思辨性较强,但应该迎难而上,望采纳,祝好!
2014年全国高考试题新课标文综历史答案与其在网上等,还不如主动出击去寻找机会更加大一些这位同学你好,一般最新版本的书网上是没有参考答案可以直接给你的。
所以大多数网友帮不了你也不要怪他们!我是一位过来人,我可以给你指几条路子:(1)、你可以去图书馆或者本地的书店去询问一下有没有这本书,如果有的话,不急着买,和售货员阿姨道声谢就先回家,背个书包把作业本带去,在图书馆或者书店找到这本书,再舒舒服服地抄作业。(2)、你可以在淘宝或者京东购物平台上向卖家索要一下:具体步骤:一、在搜索框内输入相应教材的名称 二、联系卖家 三、得到答案注意:说话时礼貌一点,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多叫几声,先询问有没有这本和你的版本批次相同的书,然后说出你的难处,以情动人就可以顺利拿到答案了(最好让他们用手机拍照给你)(3)、向你的同学问问:可能他们已经买了一本相同的有答案的书,问他们借一下,当然出于关系的缘故,你最好请他们喝点饮料或者果汁之类的,巩固一下关系!如果觉得有帮助,请采纳,谢谢!~~~~~~~如果实在不行,只能花钱买一本了。
……或者网上找人代做,不过费用绝对会比书钱贵,而且可能上当受骗,我希望我能帮到你!。
文综历史大题有什么答题技巧1、科学用语
答题时应该充分使用课本中现成的专有名词和概念。
2、准确断限
"断限",也就是确定答题的范围,即试题要求回答的是什么,主要应该明确时间、朝代、国别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内容。准确的"断限"是答题的第一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是指将有关的历史知识从这一知识结构中迁移到另一知识结构中去,只要多进行思维训练,开阔思路,具有一定灵活应变能力,就可以办到。
4、史论结合
答好历史问答题的关键是必须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表述上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基础,又有适量的史实做为支持 ,而且史论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
历史大题怎样答.历史大题的答题技巧还是要建立在你的历史基础知识上的。首先你的历史基础知识还是要OK的。接下来就要介绍咯。
在答题的时候要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写,特别是大题写错了是不扣分的(当然不是写两个年份这种低级性质的)把自己不太熟悉的题目多写。
再说你就要多分条,记得写小标号。标清1,2,之类的。因为考试的时候特别是大考的时候老师是不会仔细看的。所以要写清楚的。
最后要把字写好,因为历史的答案通常是很多的。所以如果字写不好的话。我估计你的分数也是不是很好的。
最后,祝愿楼主在下一次考试的时候考出好成绩。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方法审题突破与答题规范的一般方式
(1)分清设问层次,写明要点提示。如例3设问(1)中就存在“理解”、“说明”、“思想”、“目的”四个不同的层次,写明提示要点既可避免漏答,也可使卷面条理清晰,争取阅卷者的印象分。(2)筛选要点,论证有力。根据设问要求,筛选出最能说明论证要求的要点,切中要害,切忌颠三倒四。(旦场测渡爻盗诧醛超互3)详略得当,要点全面。分值多及重点问题应该多答、详答,分值少及非重点问题应少答、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4)条理清晰,表述准确。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一问一段,中间留有空间,以便检查时补充答案。(5)在答案的编写上,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以求层次分明,让人一目了然。
为满意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