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高考调剂 高考调剂

洛南中学2018高考成绩,洛南中学2017高考

tamoadmin 2024-06-20 人已围观

简介1.2017年自驾苏州至洛南县2.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属于哪个市哪个区3.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有多少人口4.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人口约多少万将“仅自己可见”点成“所有朋友可见”,陕西一高中物理老师“手误”,将自己与17岁女学生补课过程中录制的亲密视频公开发布。3月21日,陕西洛南县网信办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证实,这名有违师德的老师贾某已被开除党籍,调离该中学,并退还2000元补课费。并已上报上级教育行政部

1.2017年自驾苏州至洛南县

2.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属于哪个市哪个区

3.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有多少人口

4.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人口约多少万

洛南中学2018高考成绩,洛南中学2017高考

将“仅自己可见”点成“所有朋友可见”,陕西一高中物理老师“手误”,将自己与17岁女学生补课过程中录制的亲密视频公开发布。3月21日,陕西洛南县网信办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证实,这名有违师德的老师贾某已被开除党籍,调离该中学,并退还2000元补课费。并已上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撤销其教师资格。

一段视频显示,一名男子将一名女生抱在怀中,亲吻女生的脸颊及嘴唇,女生没有反抗,视频为女生所拍。

一份3月16日洛南县科技和教育体育委员会发布的《关于给予贾某某开除党籍处分的决定》显示, 47岁的贾某是洛南某中学物理老师,从2017年11月起,贾某利用课余时间给本校一名女生“一对一”补课,每周1至3次,每小时收取100元补课费。

文件中称,事情发生在3月11日,贾某在自己租住的房屋内为女学生辅导。17时许,辅导结束后,他搂住女学生腰部,将其抱在怀中,并亲吻其脸颊及嘴唇。在此期间,女学生没有反抗,并用贾某的苹果5S手机录制两人亲密行为。当晚,贾某在将此视频转存至自己QQ私密空间过程中,误将“仅自己可见”点成“所有朋友可见”,造成视频在微信朋友圈等平台上流传。

这份《决定》称,贾某违规进行有偿补课,身为党员,违反师德,录摄的视频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违反党的生活纪律。经县纪委常委会批准,决定给予贾某开除党籍处分,调离该中学,并退还2000元补课费。

网信办上述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证实了这份文件的真实性,并表示,除了这份文件,对贾某还有进一步的处理。并发来一份洛南县科技和教育体育局3月21日的《关于洛南县某中学教师贾某违纪问题调查处理的情况说明》,说明称,贾某与本校女学生在校外补课期间行为不当,违反师德师风和教师职业道德,并拍摄视频上传网络,造成了恶劣社会影响。事件发生后,洛南县科教体局立即成立调查组开展调查,并作出如下处理:经洛南县科教体党委和局班子2018年3月13日会议研究,决定对其违纪问题分别予以党政纪立案检查;经洛南县科教体党委2018年3月14日会议研究,报洛南县纪委2018年3月16日常委会批准,给予其开除党籍处分;经洛南县科教体局领导班子2018年3月20日会议研究,给予其降低岗位等级处分,收缴其违规补课费2000元并退还学生本人;收缴其《教师资格证书》,按程序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撤销其教师资格,报人社部门将其调出科教体系统;对负有领导责任的洛南中学领导班子进行提醒谈话,对学校分管师德师风工作的领导实施诫勉谈话;责成洛南中学就此深入开展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在全县中小学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整顿活动。

该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贾某的《教师资格证书》已被收缴,目前正按程序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撤销其教师资格,报人社部门将其调出科教体系统。

2017年自驾苏州至洛南县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

潼关县位于陕西省关中东端。北纬34°23'-34°40',东经110°09'-110°25'。东邻河南省灵宝县,西连华阴市,南接洛南县,西北与大荔县毗邻,北与山西省芮城县隔河相望。南北长约30千米,东西宽约22千米,总面积526平方千米/444.96平方千米。总人口16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714300。行政区划代码:610522。区号:0913。拼音:TongguanXian。

行政区划

潼关县辖4个镇、4个乡:

镇:城关镇、秦东镇、太要镇、桐峪镇

乡:安乐乡、高桥乡、南头乡、代字营乡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潼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端,居秦、晋、豫三省交界处。东接河南省灵宝县,西连本省华阴市,南依秦岭与本省洛南县为邻,北濒黄河、渭河同本省大荔县及山西省芮城县隔水想望。界于东经东经110°09'30"——110°25'32"北纬34°23'30"——34°39'00"之间南北长28.4公里,东西宽约24.6公里,总面积526平方公里。潼关县是陕西的东大门,是连接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

[气候]

潼关属暖温带大陆性雨热同季的季风型干旱气候。南北差异大,光能资源较充足,热量和降水量偏少,时空分布不均。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处平均风速3.2米/秒。

[交通]

陇海铁路交于城南,310国道、西潼高速公路横贯全县。

[水文]

县境内有自产水和过境客水两大部分:自产水指汇入黄河4条一级支流的11条支流;客水指黄河、渭河。

人口状况

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57911人(公安数据)。男女性别比为103.2。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县全年出生人口882人,死亡人口685人,出生率5.97‰,死亡率4.64‰,全年净增人口197人,自然增长1.33‰。

人口分布

2000年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人口29975人,占常住人口19.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20728人,占常住人口的80.11%。

城关镇:25863人;港口镇:10917人;太要镇:25261人;桐峪镇:17606人;秦东镇:6083人;城郊乡:12411人;安乐乡12105人;高桥乡:13601人;南头乡:11604人;代字营乡:12292人。

家庭户人口

2000年全县共有家庭户36000户,家庭户人口为146966人,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4.08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4.14人减少0.06人。

年龄构成

2000年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6190人,占常住人口的30.6%;15-64岁的人口为97435人,占常住人口的64.7%。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7078人,占常住人口的4.7%。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0.5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

2000全县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50371人,占常住人口的99.78%;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32人,占常住人口的0.22%。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21115人,增长16.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8人,增长5.7%。

受教育程度

2000全县的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学(大专以上)教育的2958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6088人;接受初中教育的56130人;接受小学教育56562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扫盲班)。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百人口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7人上升为21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95人上升为115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365人上升为402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392人上升为405人。

民间文化

古战船

潼关古战船孕育诞生于古县城附近的高桥乡、秦东镇,辐射兴盛,传承于高桥乡高桥、税村一带,其装扮表演以古代战船为原型,故得此名。西汉时初见雏形,明清时发展兴盛。

古战船表现分为五个部分;一是流星、铁鞭开路、静场,二是竹马先行,三是古战船表演,四是舞狮舞龙,五是锣鼓助阵,渲染气氛。竹马、战船场以彩绘、剪纸、绢花装饰,有龙、虎头像认示两阵。

竹马、战船表现了潼关水陆两站的配合形式,是黄河流域古代战争为民间艺术结晶。被誉为“中华一绝”。

踩高跷

高跷亦称“木棍上的秧歌”,五虎张“高跷”一般分为“文跷”和“武翘”两大类,均依照戏剧中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表演者手持各种道具,排成队列,在雄浑鼓乐的伴奏下,踩这铿锵有力的节奏,翩翩起舞,如下腰、劈叉、鹞子翻身、鲤鱼打挺、扑蝶、原地旋转3600以及叠罗汉(造型)等,精彩的表演,高难度的造型,常常博得观众的惊叹和称赞,甚至表演绝活。

背芯子

潼关南街芯子产生于古潼关南街辖区境内,同时也有邻近的少数人参加,以铁制骨架为各种装饰艺术的“芯”,承载一至数名小孩,加上动作表演,以高、险、奇、巧成为南街的一种特色艺术,深受广大群众及外国友人的喜欢。

芯子为手工及表演技艺,其铁芯要用熟铁再经过多次锻打,使其成为刚柔兼济的专用钢材,既能承载重物,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活动,让人有一种艺术的美感,可以表演古今的戏剧、民间传说及其它多方面的内容。

南街芯子的规模可大可小,可以在大型广场演出,也可以在舞台上演出;可以单独演出,也可以和锣鼓、秧歌等配合演出。同时有背芯子、抬芯子和车芯子之分,以便根据不同的场合安排出不同的活动内容。

矿产资源

该县秦岭地区,埋藏有金、银、铅、石墨、大理石、蛭石等多种矿物,分布范围较广,藏量比较丰富。据今发现北宋“崇宁三年”(1104)的矿洞石刻,大约900年前就有民开采金矿石。在潼峪、蒿岔、太峪、东桐峪等峪道都发现有矿洞遗址,仅麻峪就有72孔。历代官府屡禁庶民开采利用。明代17任兵宪都残酷地镇压过矿民。清康熙《潼关卫志》在“乡贤”中记述潼关卫指挥使盛德的镇压矿民情况:“嘉靖二十九年矿寇猖獗,公率兵击之,兵溃,公奋力战,遂为贼害”。《潼关县新志》记述:西潼峪佛头崖下有铜矿,官府曾经开采,因矿苗未成熟而终止。清代还有矿师勘查,立石标记。又载:西南牛角岭有煤矿,民国十年(1921)有人集资开采,因资竭而辍,但不知其是否有煤矿。建国后,1958年“大炼钢铁”时,群众在东桐峪河浪铁砂发现砂金,一度广为流伟。1965年陕西省地质局派出勘探队在本县秦岭山区对矿产资源进行普查,经普查、初查、详查确有金矿石。1972年县筹建开发大理石矿。1975年前后,近山地区社、队集体和个人挖掘蛭石、大理石、蛭石加工等工、副业生产迅速兴起。

在开发大理石、蛭石的基础上,依据地质勘探资料,开发金矿石。1975年筹建潼关县金矿。1976年渭南地区潼关金矿开始筹建,1977年陕西省革委会决定,渭南地区潼关金矿与洛南铬矿合并为陕西省潼关金矿。1979年县金矿因资金、技术不齐,遂移交由陕西省潼关金矿。年陕西省潼关金矿改属冶金工业部,分设东桐峪、潼峪矿区,5个坑口,有职工1655人,其技术力量雄厚,机械化设备较为齐全,日产原矿石500吨,为国家定点的国营中型黄金矿山企业。1985年生产黄金1.61万两,实现利润206万元。同年,县筹建李家金矿,1986年筹建县小口金矿,到1989年两矿分别年产黄金2617.38两和5554.25两。同时,冶金部潼关金矿的东桐峪矿区,改设东桐峪金矿,隶冶金部。

随着国家矿山建设的发展,集体和个人采矿选炼黄金的浪潮迎风而起。1979年李家村公社马峰峪口大队第三生产队成立采矿队以后,陕西省冶金局多次催促兴办采金队,县社队企业局已派员驻队指导,沿山社、队采矿陆续成立。到1985年全县有规模不一、技术设备不等的采矿队80多个。1981年太要公社成立黄金冶炼厂后,到1985年全县有黄金冶炼厂13家。原来开采矿石远销外地,年采矿石2450多吨,1980年折合年产黄金2152两,白银1397两,铅20吨,总产值26万多元。此后,进行自采自炼。到1985年生产黄金1.0万多两,白银2.35万多两,铅400多吨,总产值583万元,跨入全国生产黄金万两县行列。群众家庭氰化池、混汞碾、小球磨、氰化池772个。全县本年生产黄金突破3万两,每人平均1两以上。

经济发展

二00七年,全县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快速。全县生产总值实现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速创近十年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4亿元,较上年增长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9亿元,较上年增长27.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29亿元,较上年增长9.6%。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8%、28.2%和60%。全县人均生产总值5720元,比上年增长19.72%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9323万元(现价),比上年增长7.28%。其中,农业产值13489万元,林业产值946万元,畜牧业产值3821万元,渔业产值267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9%、13.7%、35.54%、-4.8%、2.49%。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3万千瓦,化肥施用量5845吨(折纯量)。

主要农产品产量:

2007年比上年增长(%)

粮食50725吨7.4

其中:夏粮20807吨-17

秋粮29918吨35

棉花690吨37.2

油料2602吨10.6

苹果5987吨2.5

大枣157吨9.3

芦笋6081吨—

畜牧业主要产品产量:

2007年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3101吨7.3

其中:猪肉2485吨6.3

牛羊肉463吨7.7

禽蛋产量430吨1.2

大家畜年末存栏9834头-0.3

生猪存栏22121头0.4

羊存栏4785头-5.9

家禽存栏7.31万只20

渔业主要产品产量:

2007年比上年增长(%)

水产品产量295吨-4.8

林业生产较快发展。全县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7000亩。其中荒山造林19995亩。绿色家园建设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绩。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水利建设投资990多万元,新增基本农田3000亩。全年新修和整修渠道46.7公里,新打机井20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5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平方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6248万元(现价),实现增加值20100万元(现价),分别较上年增长35.8%和31.5%。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2007年比上年增长(%)

黄金172555.5两14.9

其中:成品金134113.7两26.2

含量金38331.8两-12.6

机砖2.21亿块10.5

酱菜1360吨8.8

铁精粉2.5万吨66.7

建筑业生产平稳。全县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4家,全年完成施工产值5850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34929万元(不包含跨区域项目),较上年增长76.19%。其中,纳入统计范围5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9912万元,较上年增长95.15%,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463万元、16236万元和1221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5.76%、83.42%和111.88%。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县交通系统完成货物运输量163万吨,货物周转量13686万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41万人,旅客周转量10826万人·公里。

邮电通讯业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5978户,比上年减少1092户。移动电话用户达66624户,比上年增加9057户。全年完成电信业务量5856万元;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379.7万元,其中,函件7.37万件,报刊发行36.8万份。邮政储蓄年末存款余额45994万元,较上年下降0.3%。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

商品消费市场平稳。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363.9万元,较上年增长12.96%。其中,县的零售额22273.4万元,县以下零售额10090.5万元;批发零售业27637.6万元,住宿和餐饮业1628.3万元,其他行业3098万元。

对外贸易工作取得新发展。全县当年签定合同外资金额7222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41.7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支出双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103万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增值税316万元,营业税675万元,企业所得税140万元,个人所得税169万元,资源税63万元,国有资产经营收益1730万元,行政性收费收入260万元。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9508万元,比上年增长47.43%。其中,农林水利业支出1658万元,文化体育传媒业支出374万元,教育支出5277万元,医疗卫生支出1174万元,城建支出943万元,交通运输支出336万元,一般公共服务业支出6044万元。

金融业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6093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各项贷款余额96318万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工业贷款3968万元,农业贷款32709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9.9%和46%。全年累计现金收入1143668万元,累计支出1264277万元,累计净投放现金120609万元。

保险事业持续发展。全年各类财产承保金额15190万元,人寿保险承保金额2290万元。全年财产保险理赔金额225万元,人寿保险理赔金额86万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共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项,其中“200吨/日处理金精矿冶炼”、“潼关县黄河良种猪繁育”、“酱菜系列产品开发”、“周家城肉牛养殖示范小区”、“知识产权培训”等项目列入市级科技计划。共组织申报发明实用型和外观设计型专利10项,授权10项,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专利申报任务。

教育事业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全年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569.5万元。投资1331万元,新建校舍19180平方米,消除危房6808平方米,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培训下岗职工400余人,职教招生724人,投资150万元建成全县第一所高标准公办幼儿园,成职幼教发展迅速。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中小学校76所,在校学生人数22524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9950人,小学生在校学生数12574人。小学和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100%和98.3%。年末全县拥有教师人数1647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550人,小学专任教师1097人。2007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945人,较去年增加了140人;中考成绩500分以上考生93人,占参考人数的4%,比全市高一个百分点。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建立了潼关县民间艺术团,民间艺术背芯子、古战船、踩高跷等优秀文化节目多次赴中省市演出,增强了潼关的美誉度和知名度。组织编写了《十七大又出新篇章》、《高举旗帜奔小康》、《磨道湾》、《农村孩子》等文学作品。开展了内容丰富的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文化活动3场,共送书10000余册,放**160余场,送戏70多场。县文化馆共备藏书12000册。

卫生事业迈上新台阶。全县年末拥有医院、卫生院13所,卫生技术人员593人。其中,医师179人,助理医师60人,护士173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81人。2007年4月份,我县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县,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达到10.3万余人,参合率达92%,2550人次享受了合作医疗补助,补助金额360万元。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县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总额2624.7万元。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68.93吨,削减二氧化硫1247吨。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及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均为100%,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在低水平线上。据1‰人口抽样调查,全县常住人口(指年内在本县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不包括在本县登记为常住户口而年内离开本县半年以上的人)152700人;人口出生率为10.4‰,死亡率为6.25‰,自然增长率为4.15‰。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县城镇在岗职工年末人数12604人,比上年减少195人,工资总额15743万元,比上年增加2687万元,人均年工资12475元,比上年增加2320元。县属在岗职工年末人数10384人,工资总额11938万元,人均年工资11515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40元,比上年增加390元,增长2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461元。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82843万元,比上年增长7.1%。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年末城镇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9723人,农村已参加养老保险3563人。城镇已参加医疗保险12621人,已参加失业保险9636人。城镇已参加生育保险6150人。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300人,农村居民享受低保人数达8013人,全县支付低保资金485万元。全县4817人参加了住房公积金统筹,共统筹住房公积金471万元。

历史沿革

商代隶定国,称桃林。周代为畿内地,录虢国(北虢),称“渭_”。春秋时称桃林塞,隶晋。晋侯使詹嘉处暇守此防秦。战国,秦厉共公二十四年(前453)隶魏。秦惠文王六年(前332),设宁秦县,属宁秦县辖地。汉高祖五年(前202),设船司空衙门,专管黄、渭河水运、船库。后以船司空官名为县名,隶京兆尹。新莽始建国元年(9),改船司空县为船利县,隶后承烈郡。东汉复名船司空县,隶司隶校尉部。建安十八年(213),船司空县并入华阴,隶京兆尹。后经三国、魏、晋275年均属华阴县。北魏永熙三年(534),属定城县(治所在今公庄村北之定),隶华州华山郡。西魏时定城县并入敷西县,直至北周。

隋开皇三年(583),属敷西县隶华州。大业三年(607)改隶京兆郡。五年(609)改敷西县为华阴县,潼关属之。唐垂拱元年(685),华阴县改称仙掌县,天授二年(691)分仙掌县东部(潼关)设潼津县,隶虢卅。圣历二年(699)三月,改属太州(治所在今华县)。长安二年(702)撤潼津县,并入仙掌县。

神龙二年(706)复名华阴县,本县属之。后经五代、宋、金、元约670余年,均属华阴县。明洪武七年(1374)设潼关守御千户所,属陕西都司。九年(1376),设潼关卫,属河南都司(明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说洪武三年设潼关卫)。永乐六年(1408),属中军都督府。

清雍正二年(1724)撤潼关卫,五年(1727),设潼关县。乾隆十三年(1748)改设潼关厅,属陕西潼商道同州府。民国二年(1913)废厅,设潼关县,属陕西关中道。二十二年(1933),属陕西。二十八年(1939)属陕西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大荔县)。三十六年(1947)属陕西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华县),直至解放。

1949午5月29日潼关解放,本县属渭南专员公署,隶陕甘宁边区政府。1950年5月,属渭南专员公署,隶陕西人民政府。1956年10月,渭南专员公署撤销后,直属陕西人民政府,1958年12月本县与渭南县合并后,设潼关人民公社,属渭南县,隶陕西人民政府。1961年8月15日恢复潼关县制,属渭南专员公署(1979年改称渭南地区行政公署),隶陕西人民政府,至今。

2021年1月2日,2020年中国效率“百高县”名单出炉,潼关县排名第71。

2020年7月29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潼关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7月,商务部公布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潼关县入选。

2017年2月21日,潼关县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6年7月,潼关县荣获2016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属于哪个市哪个区

驾车路线:全程约1199.2公里

起点:苏州市

1.苏州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三香路行驶690米,过稻香桥,右转进入西环路

2) 沿西环路行驶1.3公里,朝高新区管委会/北环快速路/G2/G42方向,直行上匝道

3) 沿匝道行驶,过新元桥约610米后,直行进入西环路高架

4) 沿西环路高架行驶590米,稍向左转进入西环快速路

5) 沿西环快速路行驶160米,直行进入西环快速路

6) 沿西环快速路行驶50米,直行进入西环快速路

7) 沿西环快速路行驶350米,朝苏州高新区/苏虞张公路/G42/G2方向,稍向左转进入西环高架路

8) 沿西环高架路行驶5.2公里,过长春桥,朝南京/上海/G2/G42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沿匝道行驶910米,过螳郎桥约780米后,直行进入京沪高速

3.沿京沪高速行驶37.6公里,朝南京/G42方向,稍向左转进入沪蓉高速

4.沿沪蓉高速行驶23.7公里,过盛家桥,朝常州(南)/禄口机场/金坛/溧水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横林枢纽立交桥

5.沿横林枢纽立交桥行驶1.6公里,直行进入常合高速

6.沿常合高速行驶98.7公里,直行进入沿江高速

7.沿沿江高速行驶12.5公里,朝高淳/S55方向,稍向左转进入常合高速

8.沿常合高速行驶38.6公里,直行进入巢马高速

9.沿巢马高速行驶34.8公里,稍向左转进入天潜高速

10.沿天潜高速行驶30.9公里,朝巢湖/合肥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马鞍山西枢纽

11.沿马鞍山西枢纽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芜合高速

12.沿芜合高速行驶56.6公里,直行进入京台高速

13.沿京台高速行驶5.6公里,过合蚌路立交桥,朝六安/信阳/武汉/淮南方向,稍向右转进入路口枢纽

14.沿路口枢纽行驶1.7公里,直行进入沪陕高速

15.沿沪陕高速行驶140.8公里,朝信阳/西安/G40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大顾店立交桥

16.沿大顾店立交桥行驶70米,过豆腐渣桥约1.5公里后,直行进入沪陕高速

17.沿沪陕高速行驶680.8公里,朝洛南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8.沿匝道行驶520米,直行进入西商高速

19.商洛市内驾车方案

1) 沿西商高速行驶13.6公里,直行进入西商高速

2) 沿西商高速行驶120米,直行进入西商高速

3) 沿西商高速行驶1.8公里,直行进入S307

4) 沿S307行驶1.5公里,左转

5) 行驶810米,右转

6) 行驶410米,左转

7) 行驶60米,右转

8) 行驶460米,左转

9) 行驶170米,右后方转弯进入华阳大道

10) 沿华阳大道行驶710米,直行进入洛洪线

11) 沿洛洪线行驶480米,直行进入河滨北路

12) 沿河滨北路行驶1.2公里,过左侧的天天乐购物广场(洛南县道路运输管理所西南)约100米后,左转进入南街

13) 沿南街行驶20米,过左侧的国美电器(超市店)约120米后,右前方转弯

14) 行驶70米,直行进入中街

15) 沿中街行驶5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洛南县

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有多少人口

位于: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

洛南县地处秦岭东段南麓。陕西省东南部,为商洛市下辖的一个县。距省会西安158公里。面积2823平方公里,46万人,东与河南卢氏、灵宝交界,南与丹凤、商州相连,西与华县、蓝田接壤,北与华阴,潼关交界,素有陕西“东南门户之称。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726100。代码:611021。区号:0914。拼音:Luònán Xìan

历史沿革

洛南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初期,先民们就在此安居,繁衍生息。唐虞时代属商国。夏商时隶于梁州。周时武王、成王归马于华山之阳,称华阳地。春秋为晋。战国属秦。秦统一中国后,属内史地,设华阳县,故治在今县城东南武谷川的古城街。西汉属弘农郡。东汉属京兆尹。魏又属弘农郡。晋、后魏属上洛郡。均设上洛县。后周设拒阳郡拒阳县。隋属商州。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拒阳,以县城在洛水之南易名洛南。

洛南县辖:城关镇、永丰镇、石坡镇、卫东镇、古城镇、石门镇、景村镇、庙湾乡、灵口乡、上寺店乡、黄坪乡、庙台乡、马河乡、谢湾乡、白洛乡、四皓乡、胡河乡、瓦子坪乡、洛源乡、保安乡、张坪乡、眉底乡、周湾乡、商树乡、李河乡、梁头塬乡、桑坪乡、陈耳乡页山河乡、寺坡乡、巡检乡、三元乡、驾鹿乡、窄口河乡、陈_乡、栗峪乡、麻坪乡、孤山乡、油房乡、八里桥乡、窑底乡、寺耳乡、胭脂河乡、伍仙乡、三要乡、李塬乡、王岭乡、高耀乡、四岔乡、柏峪寺乡、杨村乡、油泉乡、牛湾乡、杨圪lao乡、张河乡、花庙乡、祖师乡、尖角乡、官桥河乡、庙坪乡、峰陵乡。

2000年,洛南县辖15个镇、15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5518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城关镇 68800 景村镇 23560 古城镇 27680 三要镇 15686 灵口镇 22474 陈耳镇 5649 寺耳镇 5416 巡检镇 9487 石坡镇 21344 石门镇 26611 麻坪镇 17603 洛源镇 17524 保安镇 25662 卫东镇 12132 永丰镇 22262 八里桥乡 11033 庙坪乡 16131 杨圪劳乡 12521 油泉乡 3460 柏峪寺乡 6995 寺坡乡 11603 高耀乡 11665 王岭乡 6335 庙台乡 4024 上寺店乡 3008 梁头塬乡 5105 伍仙乡 3871 驾鹿乡 8940 四皓乡 14811 谢湾乡 13791

洛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据考证,远在1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境内河口、焦村遗址山土的大量石器带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显著特征。近年来,考古学者又在洛河、石门河、县河交汇处的“龙牙洞”中相继发掘出古猿人牙齿化石及大熊猫和貘的牙齿化石,把洛南的文明史又向前推进了近百万年。史载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史官仓颉曾随黄帝南巡到洛南,“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_之水”,“指掌而创文字”。其字28个。

洛南属革命老区,是鄂豫陕、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唐澍、刘志丹、徐向前、程子华、徐海东、刘华清、李先念、汪锋等曾挥戈秦蟒,转战洛水。

今日的洛南,交通便利,是陇海线和312国道两大交通大动脉的连接点,境内公路成网,四通八达,村村相连;邮电通讯覆盖全县,程控电话、无线寻呼覆盖城乡;思力供电充足,是陕南率先实现村村通农电的县份,现有装电容量4.85KVA;商贸交易便利活跃,工业生产门类比较齐全,形成了以采矿、冶金、建材、化工、食品、医药等具有地方特色为主导产业的格局。

经济状况

洛南县以农业为主,洛南地质成矿条件较好,矿藏资源丰富,经地质普查勘探,探明矿藏有34种。其中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钼、铅、铼、锌、钨、稀土等,集中分布在秦岭小山脉中;非金属矿有煤、钾长石、白云石、水泥灰岩、水晶、硅石、大理石、叶腊石、透辉石、透闪石、麦饭石、磷灰石、粘土等,主要分布在县境中部和东南部。

地理位置

洛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秦岭东段南麓,洛河上游。介于北纬33°52′00″—34°25′58″、东经109°44′10″—110°40′06″之间。北依秦岭与华阴、潼关县相邻,南凭蟒岭与商州市、丹凤县毗连,东与河南省灵宝、卢氏县接壤,西同华县、蓝田县、商州区交界。东部有近百里长的省界线,延伸于秦豫边陲。

县城与相邻县距离为:西经葡萄岭距商州市区72公里,西南经胡河妗子沟距商州市区45公里,南经杨洞距丹凤县城71公里,北经黑彰距潼关县城72公里,东南经箭杆岭距河南省卢氏县城135公里,西距西安市155公里,东北经河南道距首都北京1200公里、经山西道距北京1100公里。素有“陕西东南门户”之称。今县政府位于城关镇。

行政区划

全县共有25个乡镇,383个行政村,7个社区居委会,3029个村民小组。

洛南县地图 25个乡镇:洛源镇、保安镇、卫东镇、永丰镇、谢湾乡、四皓乡、城关镇、庙坪乡、景村镇、古城镇、柏峪寺乡、寺坡乡、三要镇、王岭乡、高耀乡、灵口镇、庙台乡、上寺店乡、石门镇、麻坪镇、石坡镇、巡检镇、陈耳镇、寺耳镇、驾鹿乡

自然资源

洛南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矿产、生物、水力、旅游四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洛南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探明和正在利用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铅、钼、煤、钾长石、水泥灰石、粘土、水晶等38种。

洛南生物资源得天独厚,种类繁多。水杉、雪松、银杏等稀有树木遍布,大鲵、林麝、青羊等珍稀生物在此栖息,设立了灵口大鲵自然保护区,填补了全地区没有野生动物保护区的空白,结束了北亚热带没有大鲵自然保护区的历史。

洛南中药材量大、质优、连翘、丹参、桔梗、秦皮、菖蒲收购量居全国之首。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全县总径流量8.499亿立方米。高于全省人均水平。水能理论蕴藏量12.3万千万瓦。

耕地资源:洛南县是“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土石山区,全县土地总面积423.8万亩,其中耕了49.6万亩。

洛南核桃林业资源:全县林业资源比较丰富,林业用地面积248.91万亩,常见树种160多个品种,主要有柏、松、壳斗、桦 树、杨树、玄参、核桃、柿子、蔷薇、漆、苦木、槭及竹亚等科。

水资源:水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河流遍布,饵类生物丰富,全县水库22座,总库容1348万立方米。

矿藏:洛南地质成矿条件较好,矿藏资源丰富,经地质普查勘探,探明矿藏有34种。其中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钼、铅、铼、锌、钨、稀土等,集中分布在秦岭小山脉中;非金属矿有煤、钾长石、白云石、水泥灰岩、水晶、硅石、大理石、叶腊石、透辉石、透闪石、麦饭石、磷灰石、粘土等,主要分布在县境中部和东南部。

地理气候

洛南县属于暖温带南缘季风性湿润气候。由于群山连绵,起伏悬殊,具有明显山区气候特征。季风影响明显。冬季气候寒冷,雨雪稀少,为一年中干燥季节;春季气温回升较快,降水逐渐增多,如果伴有大风,土壤蒸发加剧,极易形成春旱,当寒潮入侵时,往往出现冻害;夏季是一年中最高气温季节,也是降水量最大的季节,雨量集中,多有雷阵雨、暴雨出现,有时伴有冰雹,有时还出现局部伏旱和夏旱;秋季气温速降,初期多有连阴雨,常常形成涝灾,末期偏少,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在植物生长季节中,太阳辐射较强,日照时数多。但因气温、降水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霜雹等灾害出现。

旅游服务

目前,洛南全县已建成和即将修复的旅游景点主要有洛南文庙、仓圣祠、南药王韦善俊庙、玉虚洞、香山溶洞、罗汉洞、老君山景区、秦岭观华山、华严寺、高山景区、兑山景区、封子山景区、石龙庙景区、翁沟景区、云架山景区、县城人工湖、洛南县中心广场、人民广场、馒头山森林公园等。

馒头山按照我县旅游业“十一.五”的目标:到2010年,争取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50万人左右,其中,海外游客3万人,旅游收入共计3亿元,通过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可增加就业岗位3万个,将有力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文化教育

洛南文化风俗和商州、丹凤基本一样,接近陕西关中,其方言也基本同于陕西官话。

洛南县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实施校舍建设、教育信息化、素质教育、教育形象、教育强县工程,实现了全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目标。

从2001年至今,共投资1亿多元,拆除危房校舍14万余平方米,修缮加固校舍3.38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4.5万平米,基本消除了中小学危漏校舍,满足了初中生源增长需要。同时,投资近3000万元,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为全县各中小购置图书、添置实验仪器和体音美器材,建起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站168个,安装中小学微机室53个,配置微机1645台,建成 校校通项目学校26个,多媒体教室8个,配备电教室56个。全县初中以上电脑教育普及率达98%以上,中心小学普及率达39%以上,使现代化教育教学装备走进了贫困山区学校。近年来,该县在全县中小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坚持面向每一类教育,面向每一类学校,面向每一类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原则,狠抓学科建设、教育科研和学生特长培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们还在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了“文明校园”、“绿色示范学校”、“德育窗口学校”等创建活动,全县共创建省、市、县级文明校园45所,创建市县级示范学校24所。

目前,全县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99.8%,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98%,实现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目标。 洛南中学为省级重点中学。

2020年6月,洛南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二十五军))。

2019年3月,洛南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川陕片区)。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洛南县在列。

2017年2月21日,洛南县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人口约多少万

人口:约16万人

人口密度:304人/km2

潼关县位于陕西省关中东端。北纬34°23'-34°40',东经110°09'-110°25'。东邻河南省灵宝县,西连华阴市,南接洛南县,西北与大荔县毗邻,北与山西省芮城县隔河相望。南北长约30千米,东西宽约22千米,总面积526平方千米/444.96平方千米。总人口16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714300。行政区划代码:610522。区号:0913。拼音:Tongguan Xian。

行政区划

潼关县辖4个镇、4个乡:

镇:城关镇、秦东镇、太要镇、桐峪镇

乡:安乐乡、高桥乡、南头乡、代字营乡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潼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端,居秦、晋、豫三省交界处。东接河南省灵宝县,西连本省华阴市,南依秦岭与本省洛南县为邻,北濒黄河、渭河同本省大荔县及山西省芮城县隔水想望。界于东经东经110°09'30"——110°25'32"北纬34°23'30"——34°39'00"之间南北长28.4公里,东西宽约24.6公里,总面积526平方公里。潼关县是陕西的东大门,是连接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

[气候]

潼关属暖温带大陆性雨热同季的季风型干旱气候。南北差异大,光能资源较充足,热量和降水量偏少,时空分布不均。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处平均风速3.2米/秒。

[交通] 

陇海铁路交于城南,310国道、西潼高速公路横贯全县。

[水文] 

县境内有自产水和过境客水两大部分:自产水指汇入黄河4条一级支流的11条支流;客水指黄河、渭河。

人口状况

2003 年末全县总人口为 157911 人(公安数据)。男女性别比为 103.2 。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县全年出生人口 882 人, 死亡人口 685 人, 出生率 5.97 ‰,死亡率 4.64 ‰,全年净增人口 197 人,自然增长 1.33 ‰。

人口分布

2000 年常住人口中, 居住在城镇人口 29975 人, 占常住人口 19.89%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 120728 人,占常住人口的 80.11% 。

城关镇: 25863 人;港口镇: 10917 人;太要镇: 25261 人;桐峪镇: 17606 人;秦东镇: 6083 人;城郊乡: 12411 人;安乐乡 12105 人;高桥乡: 13601 人;南头乡: 11604 人;代字营乡: 12292 人。

家庭户人口

2000 年全县共有家庭户 36000 户,家庭户人口为 146966 人,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 4.08 人,比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 4.14 人减少 0.06 人。

年龄构成

2000 年全县常住人口中, 0 - 14 岁人口为 46190 人,占常住人口的 30.6% ; 15 - 64 岁的人口为 97435 人,占常住人口的 64.7% 。 65 周岁及以上人口为 7078 人,占常住人口的 4.7% 。同 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0 - 14 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0.5 百分点, 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 0.2 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 

2000 全县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 150371 人,占常住人口的 99.78%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332 人,占常住人口的 0.22% 。与 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 21115 人,增长 16.3% ;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 18 人,增长 5.7% 。

受教育程度

2000 全县的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学(大专以上)教育的 2958 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 16088 人;接受初中教育的 56130 人;接受小学教育 56562 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扫盲班)。与 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百人口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 7 人上升为 21 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 95 人上升为 115 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 365 人上升为 402 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 392 人上升为 405 人。

民间文化

古 战 船

潼关古战船孕育诞生于古县城附近的高桥乡 、秦东镇,辐射兴盛,传承于高桥乡高桥 、税村一带,其装扮表演 以古代战船为原型,故得此名。西汉时初见雏形,明清时发展兴盛。

古战船表现分为五个部分;一是流星、铁鞭开路、静场,二是竹马先行,三是古战船表演,四是舞狮舞龙,五是锣鼓助阵,渲染气氛。竹马 、战船场以彩绘、剪纸、绢花装饰,有龙、虎头像认示两阵。

竹马、战船表现了潼关水陆两站的配合形式 ,是黄河流域古代战争为民间艺术结晶。被誉 为“中华一绝”。

踩 高 跷

高跷亦称“木棍上的秧歌”,五虎张“高跷”一般分为“文跷”和 “ 武翘 ” 两大类,均依照戏剧中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表演者手持各种道具,排成队列,在雄浑鼓乐的伴奏下,踩这铿锵有力的节奏,翩翩起舞,如下腰、劈叉、鹞子翻身、鲤鱼打挺、扑蝶、原地旋转360 0 以及叠罗汉(造型)等,精彩的表演,高难度的造型,常常博得观众的惊叹和称赞,甚至表演绝活。

背 芯 子

潼关南街芯子产生于古潼关南街辖区境内,同时也有邻近的少数人参加,以铁制骨架为各种装饰艺术的“芯”,承载一至数名小孩,加上动作表演,以高、险、奇、巧成为南街的一种特色艺术,深受广大群众及外国友人的喜欢。

芯子为手工及表演技艺,其铁芯要用熟铁再经过多次锻打,使其成为刚柔兼济的专用钢材,既能承载重物,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活动,让人有一种艺术的美感,可以表演古今的戏剧、民间传说及其它多方面的内容。

南街芯子的规模可大可小,可以在大型广场演出,也可以在舞台上演出;可以单独演出,也可以和锣鼓、秧歌等配合演出。同时有背芯子、抬芯子和车芯子之分,以便根据不同的场合安排出不同的活动内容。

矿产资源

该县秦岭地区,埋藏有金、银、铅、石墨、大理石、蛭石等多种矿物,分布范围较广,藏量比较丰富。据今发现北宋“崇宁三年”(1104)的矿洞石刻,大约900年前就有民开采金矿石。在潼峪、蒿岔、太峪、东桐峪等峪道都发现有矿洞遗址,仅麻峪就有72孔。历代官府屡禁庶民开采利用。明代17任兵宪都残酷地镇压过矿民。清康熙《潼关卫志》在“乡贤”中记述潼关卫指挥使盛德的镇压矿民情况:“嘉靖二十九年矿寇猖獗,公率兵击之,兵溃,公奋力战,遂为贼害”。《潼关县新志》记述:西潼峪佛头崖下有铜矿,官府曾经开采,因矿苗未成熟而终止。清代还有矿师勘查,立石标记。又载:西南牛角岭有煤矿,民国十年(1921)有人集资开采,因资竭而辍,但不知其是否有煤矿。建国后,1958年“大炼钢铁”时,群众在东桐峪河浪铁砂发现砂金,一度广为流伟。1965年陕西省地质局派出勘探队在本县秦岭山区对矿产资源进行普查,经普查、初查、详查确有金矿石。1972年县筹建开发大理石矿。1975年前后,近山地区社、队集体和个人挖掘蛭石、大理石、蛭石加工等工、副业生产迅速兴起。

在开发大理石、蛭石的基础上,依据地质勘探资料,开发金矿石。1975年筹建潼关县金矿。1976年渭南地区潼关金矿开始筹建,1977年陕西省革委会决定,渭南地区潼关金矿与洛南铬矿合并为陕西省潼关金矿。1979年县金矿因资金、技术不齐,遂移交由陕西省潼关金矿。年陕西省潼关金矿改属冶金工业部,分设东桐峪、潼峪矿区,5个坑口,有职工1655人,其技术力量雄厚,机械化设备较为齐全,日产原矿石500吨,为国家定点的国营中型黄金矿山企业。1985年生产黄金1.61万两,实现利润206万元。同年,县筹建李家金矿,1986年筹建县小口金矿,到1989年两矿分别年产黄金2617.38两和5554.25两。同时,冶金部潼关金矿的东桐峪矿区,改设东桐峪金矿,隶冶金部。

随着国家矿山建设的发展,集体和个人采矿选炼黄金的浪潮迎风而起。1979年李家村公社马峰峪口大队第三生产队成立采矿队以后,陕西省冶金局多次催促兴办采金队,县社队企业局已派员驻队指导,沿山社、队采矿陆续成立。到1985年全县有规模不一、技术设备不等的采矿队80多个。1981年太要公社成立黄金冶炼厂后,到1985年全县有黄金冶炼厂13家。原来开采矿石远销外地,年采矿石2450多吨,1980年折合年产黄金2152两,白银1397两,铅20吨,总产值26万多元。此后,进行自采自炼。到1985年生产黄金1.0万多两,白银2.35万多两,铅400多吨,总产值583万元,跨入全国生产黄金万两县行列。群众家庭氰化池、混汞碾、小球磨、氰化池772个。全县本年生产黄金突破3万两,每人平均1两以上。

经济发展

二00七年,全县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增长快速。全县生产总值实现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速创近十年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4亿元,较上年增长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9亿元,较上年增长27.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29亿元,较上年增长9.6%。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8%、28.2%和60%。全县人均生产总值5720元,比上年增长19.72%

二、农 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9323万元(现价),比上年增长7.28%。其中,农业产值13489万元,林业产值946万元,畜牧业产值3821万元,渔业产值267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9%、13.7%、35.54%、-4.8%、2.49%。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3万千瓦,化肥施用量5845吨(折纯量)。

主要农产品产量:

2007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 50725吨 7.4

其中:夏粮 20807吨 -17

秋粮 29918吨 35

棉花 690吨 37.2

油料 2602吨 10.6

苹果 5987吨 2.5

大枣 157吨 9.3

芦笋 6081吨 —

畜牧业主要产品产量:

2007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3101吨 7.3

其中:猪 肉 2485吨 6.3

牛羊肉 463吨 7.7

禽蛋产量 430吨 1.2

大家畜年末存栏 9834头 -0.3

生猪存栏 22121头 0.4

羊存栏 4785头 -5.9

家禽存栏 7.31万只 20

渔业主要产品产量:

2007年 比上年增长(%)

水产品产量 295吨 -4.8

林业生产较快发展。全县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7000亩。其中荒山造林19995亩。绿色家园建设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绩。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水利建设投资990多万元,新增基本农田3000亩。全年新修和整修渠道46.7公里,新打机井20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5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平方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6248万元(现价),实现增加值20100万元(现价),分别较上年增长35.8%和31.5%。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2007年 比上年增长(%)

黄 金 172555.5两 14.9

其中:成品金 134113.7两 26.2

含量金 38331.8两 -12.6

机 砖 2.21亿块 10.5

酱 菜 1360吨 8.8

铁精粉 2.5万吨 66.7

建筑业生产平稳。全县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4家,全年完成施工产值5850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34929 万元(不包含跨区域项目),较上年增长76.19%。其中,纳入统计范围5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9912万元,较上年增长95.15%,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463万元、16236万元和1221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5.76%、83.42%和111.88%。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县交通系统完成货物运输量163万吨,货物周转量13686万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41万人,旅客周转量10826万人·公里。

邮电通讯业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5978户,比上年减少1092户。移动电话用户达66624户,比上年增加9057户。全年完成电信业务量5856万元;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379.7万元,其中,函件7.37万件,报刊发行36.8万份。邮政储蓄年末存款余额45994万元,较上年下降0.3%。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

商品消费市场平稳。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363.9万元,较上年增长12.96%。其中,县的零售额22273.4万元,县以下零售额10090.5万元;批发零售业27637.6万元,住宿和餐饮业1628.3万元,其他行业3098万元。

对外贸易工作取得新发展。全县当年签定合同外资金额7222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41.7万美元。

七、财政 金融 保险业

财政收入支出双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103万元,比上年增长 11.2%。其中,增值税316万元,营业税675万元,企业所得税140万元,个人所得税169万元,资源税63万元,国有资产经营收益1730万元,行政性收费收入260万元。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9508万元,比上年增长47.43%。其中,农林水利业支出1658万元,文化体育传媒业支出374万元,教育支出5277万元,医疗卫生支出1174万元,城建支出943万元,交通运输支出336万元,一般公共服务业支出6044万元。

金融业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6093万元,比上年增长 10.1% 。各项贷款余额96318万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工业贷款3968万元,农业贷款32709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 29.9%和46%。全年累计现金收入1143668万元,累计支出1264277万元,累计净投放现金120609万元。

保险事业持续发展。全年各类财产承保金额15190万元,人寿保险承保金额2290万元。全年财产保险理赔金额225万元,人寿保险理赔金额86万元。

八、科技 教育 文化 卫生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共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项,其中“200吨/日处理金精矿冶炼”、“潼关县黄河良种猪繁育”、“酱菜系列产品开发”、“周家城肉牛养殖示范小区”、“知识产权培训”等项目列入市级科技计划。共组织申报发明实用型和外观设计型专利10项,授权10项,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专利申报任务。

教育事业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全年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569.5万元。投资1331万元,新建校舍19180平方米,消除危房6808平方米,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培训下岗职工400余人,职教招生724人,投资150万元建成全县第一所高标准公办幼儿园,成职幼教发展迅速。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中小学校76所,在校学生人数22524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9950人,小学生在校学生数12574人。小学和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100%和98.3%。年末全县拥有教师人数1647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550人,小学专任教师1097人。2007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945人,较去年增加了140人;中考成绩500分以上考生93人,占参考人数的4%,比全市高一个百分点。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建立了潼关县民间艺术团,民间艺术背芯子、古战船、踩高跷等优秀文化节目多次赴中省市演出,增强了潼关的美誉度和知名度。组织编写了《十七大又出新篇章》、《高举旗帜奔小康》、《磨道湾》、《农村孩子》等文学作品。开展了内容丰富的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文化活动3场,共送书10000余册,放**160余场,送戏70多场。县文化馆共备藏书12000册。

卫生事业迈上新台阶。全县年末拥有医院、卫生院13所,卫生技术人员593人。其中,医师179人,助理医师60人,护士173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81人。2007年4月份,我县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县,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达到10.3万余人,参合率达92%,2550人次享受了合作医疗补助,补助金额360万元。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县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总额2624.7万元。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68.93吨,削减二氧化硫1247吨。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及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均为100%,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在低水平线上。据1‰人口抽样调查,全县常住人口(指年内在本县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不包括在本县登记为常住户口而年内离开本县半年以上的人)152700人;人口出生率为10.4‰,死亡率为6.25‰,自然增长率为4.15‰。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县城镇在岗职工年末人数12604人,比上年减少195人,工资总额15743万元,比上年增加2687万元,人均年工资12475元,比上年增加2320元。县属在岗职工年末人数10384人,工资总额11938万元,人均年工资11515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40元,比上年增加390元,增长2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461元。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82843万元,比上年增长7.1%。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年末城镇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9723人,农村已参加养老保险3563人。城镇已参加医疗保险12621人,已参加失业保险9636人。城镇已参加生育保险6150人。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300人,农村居民享受低保人数达8013人,全县支付低保资金485万元。全县4817人参加了住房公积金统筹,共统筹住房公积金471万元。

历史沿革

商代隶定国,称桃林。周代为畿内地,录虢国(北虢),称“渭_”。春秋时称桃林塞,隶晋。晋侯使詹嘉处暇守此防秦。战国,秦厉共公二十四年(前453)隶魏。 秦惠文王六年(前332),设宁秦县, 属宁秦县辖地。汉高祖五年(前202),设船司空衙门,专管黄、渭河水运、船库。后以船司空官名为县名,隶京兆尹。新莽始建国元年(9),改船司空县为船利县,隶后承烈郡。 东汉复名船司空县, 隶司隶校尉部。 建安十八年(213),船司空县并入华阴,隶京兆尹。后经三国、魏、晋275年均属华阴县。北魏永熙三年(534), 属定城县(治所在今公庄村北之定),隶华州华山郡。西魏时定城县并入敷西县,直至北周。

隋开皇三年(583),属敷西县隶华州。大业三年(607)改隶京兆郡。五年(609)改敷西县为华阴县,潼关属之。唐垂拱元年(685),华阴县改称仙掌县,天授二年(691)分仙掌县东部(潼关)设潼津县,隶虢卅。圣历二年(699) 三月,改属太州(治所在今华县)。长安二年(702)撤潼津县,并入仙掌县。

神龙二年(706)复名华阴县,本县属之。 后经五代、宋、金、元约670余年,均属华阴县。明洪武七年(1374)设潼关守御千户所,属陕西都司。九年(1376),设潼关卫,属河南都司(明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说洪武三年设潼关卫)。永乐六年(1408),属中军都督府。

清雍正二年(1724)撤潼关卫,五年(1727),设潼关县。 乾隆十三年(1748) 改设潼关厅,属陕西潼商道同州府。 民国二年(1913)废厅,设潼关县,属陕西关中道。二十二年(1933), 属陕西。二十八年(1939)属陕西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大荔 县)。三十六年(1947)属陕西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华县),直至解放。

1949午5月29日潼关解放,本县属渭南专员公署,隶陕甘宁边区政府。1950年5月,属渭南专员公署,隶陕西人民政府。1956年10月,渭南专员公署撤销后,直属陕西人民政府,1958年12月本县与渭南县合并后,设潼关人民公社, 属渭南县,隶陕西人民政府。1961年8月15日恢复潼关县制,属渭南专员公署(1979年改称渭南地区行政公署),隶陕西人民政府,至今。

2021年1月2日,2020年中国效率“百高县”名单出炉,潼关县排名第71。

2020年7月29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潼关县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7月,商务部公布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潼关县入选。

2017年2月21日,潼关县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6年7月,潼关县荣获2016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人口:约35万人

人口密度:310人/km2

位于秦岭东部、渭河南岸,是国务院印发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三个重点经济区之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西安一小时交通圈”。

因处于华山的姊妹山少华山脚下而得名,距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85公里,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华山30公里,距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博物馆40多公里。东接华阴市,西邻渭南市政府驻地临渭区25公里,南依秦岭与洛南县、蓝田县交界,北临渭河与大荔县相望。

公元前806年西周宣王之庶弟郑桓公受封于此,建立郑国。春秋时,秦国设置郑县,南北朝西魏设置华州,中华民国三年设华县。1928年爆发震惊全国的渭华革命起义。1949年5月23日中共和平解放华县。

现辖10镇4乡,242个行政村,17个居委会。政区人口面积到2008年底,全县总人口为356703人(其中公安户籍人口为347993人)。国土面积113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2万亩。

自然特征

地势南高北低,土地构成上是一个“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半山区县。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2℃,降水量532毫米,无霜期283天。

享有“中国钼业之都、中国无公害蔬菜基地、中国少华山、中国皮影之乡”四张名片美誉。钼储量居世界第三、,钼资源矿石量达14亿吨,钼金属128万吨,是世界六大钼矿床之一。

华县的钼产品85%以上出口,年可出口创汇8.5亿美元,出口创汇占到陕西的1/5,占世界钼冶金炉料市场的8%—10%,产品遍布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南非、澳大利亚、印度等世界各地。

社会建设

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县”,马铃薯、山药、大葱、番茄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6种蔬菜通过西安市场检测认证。特色产业形成金堆钼采矿区、莲花寺钼炉料加工区、陕化精细化工产业区、少华山旅游产业区四大项目板块格局,钼、精细化工、石板材、菜畜果、生态旅游、现代服务业“六大产业”。

金钼集团工业氧化钼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金堆城钼业公司和陕化的8个产品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2007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列第28位,荣获“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称号,被省政府确定为“扩权强县”试点县。

继05、06年之后,连续第三年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100个县(市)之列。

经济发展

初步核算,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51.104亿元,较上年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91亿元,增长8.2%;第二产业增加值39.076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7.737亿元,增长12.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4%,较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的比重为76.5 %,下降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的比重为15.1%,下降0.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例为8.4:76.5:15.1。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836698.6万元(现价),比上年增长27.76%。

2008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061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0.02%,其中县属投资102989万元,增长73.06%。

200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443.5万元,增长29.93%。

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6.4,涨幅为6.4%。

全县共引进项目34个,总投资96.9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0.35亿元。

2008年,全县一般预算财政收入40099万元,较上年增长32.1%。

年末全县总人口356703人(其中公安户籍人口为347993人)。全年出生人口3243人,人口出生率9.09‰;死亡人口2097人,死亡率5.88‰。人口自然增长率3.21‰,计生率99.2%,性别比为106.3(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420元,比上年增加2255元,增长24.61%。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47元,比上年增加576元,增长24.31%。全县在岗职工23924人,职工工资总额60759.8万元,增长16.78%,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5244元,增长13.85%。

交通通讯

陇海铁路、西潼高速公路、101省道横贯东西,西南铁路、华金和华洛公路沟通南北,郑西高速客运铁路专线在建。有地方公路131条,通达里程1000多公里。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4.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万余户,互联网用户达7000多户。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城乡建设

以县城南扩、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工作为总揽,不断加大县财政支持城市建设工作力度,全年共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13个,完成投资1.6亿余元,其中县财政投资5000余万元,为近年来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开通了站南路,完成了东环路、子仪大街、杏林南路、吴溪路、少华北路的改造工程,建成了东西排污渠,投资2000余万元的南山大道已完成管网铺设和路基平整工程。少华广场建成开放,电力综合服务楼主体竣工。落实创卫工作责任制,完成了吴溪路、咸林路等城区主干路人行道硬化,更新改造了华州路、咸林路、少华路路灯,实现了主干道全天保洁、主要街道人行道硬化和所有街道的亮化。杏林农贸市场建成使用,吴家农贸市场开工建设,县城中心农贸市场完成征地工作。城区乱停乱放、乱倒垃圾、占道经营等行为得到整治,县城硬件设施和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农村道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年完成投资1.6亿余元,其中县财政投资3000余万元,共新建通村公路312公里,硬化巷道路216公里,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了“乡乡、村村、巷巷”通水泥路目标。水利电力全县有12座水库,6条南山支流,水资源总量为3.3亿立方米。

文化教育

全力打造“中国民间文化园区·华县皮影”,“华州秧歌、华州背花鼓、东峪孝歌、华县皮影制作工艺”列入省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被确定为全国10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之一。“华县皮影”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产业已逐步成为华县农村经济新亮点。全县从事皮影文化传媒单位及协会组织7个,皮影艺人(演出、雕刻)分布12个乡镇,具有代表性的皮影演出班社5家,演出艺人60余人,形成“皮影专业村”1个,建立“华县皮影传承人培训基地”1个,皮影从业人员近2000人,年产皮影10万余件,产品畅销国内外。现有各类学校284所,在校学生49990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21088人。

高考一、二、三批本科和大专上线人数分别为205人、506人、2010人、和3155人。安排资金3100万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完成中省危漏校舍改造项目9个、县级危漏校舍改造项目18个,建成寄宿制学校7所,基本消灭了中小学D级危房。完成职教中心建设征地和总体规划。以“两馆一站一室”建设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3所乡镇综合文化站、14个乡镇基层信息服务点、24个村级基层信息服务点建成使用。

体育卫生

2007年,全县拥有卫生机构23个,共有床位980张,其中医院床位764张,卫生院病床216张。全县有卫生人员1045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县中医医院门诊楼和7所乡镇卫生院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实行了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财政供养。07年加强了免疫规划相关疾病的监测工作,卡介苗接种率100%,脊灰疫苗接种率100%,百白破三联接种率100%,麻疹疫苗接种率100%,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100%,麻疹强化免疫接种率98.93%。规范了母婴保健服务,加强了妇幼卫生管理。我县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0.5%,建卡率98.14%,产检率97.77%,住院分娩率高达99.13%。全县24.8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1.84%。创建“市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活动广泛开展,全县人口自增率2.36‰,人口性别比保持正常。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荣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县”称号。

科技普及

全年引进推广新技术14项,新品种20个。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2个,共开发新产品2个,申请成果鉴定1项。现有各类科技人员4084人。县辛辣蔬菜研究所的“鲜红类圆柱型干鲜两用三红胡萝卜细胞质型雄性不育性系选用与利用研究”填补国内空白;无公害蔬菜脱水加工产业化项目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华州红梨示范推广项目列入省科技推广计划;金堆钼业公司新型高强韧钼合金产品列入省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之中。环境绿化工业废水处理率较上年提高10%,酸雨频率降到25%,城区居民燃气率达80%,城区地下饮用水水源、桥峪、涧峪、水夫峪等地表饮用水的水源合格率在100%。依法关闭重点污染企业2家,取缔非法小选矿14户。全县化学需氧量削减量420.8吨,二氧化硫削减量1798吨。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95.02%,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95%。保障保险现有社会福利院1所、民政养老院1所。2007年末全县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26562人;城镇已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23432人;城镇已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为35327人。全县农村已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6102人。

旅游景观

华县处于“西安—临潼—华山”旅游热线上,被誉为“陕西的九寨沟”的省级少华山森林公园是陕西东部最大的山谷型自然风光光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和养生福地,内有“西北第一索”——奥吉沟至潜龙寺索道。以金堆镇麻家边水库为中心,成立总面积7900公顷的大鲵水生野生动物县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柳枝镇泉护村、安堡村的元君庙新石器时代遗址位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渭华起义革命旧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东部唯一的红色旅游圣地。

历史名人

郑桓公(?——公元前771年):

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周宣王之弟。公元前806年分封于郑(今陕西华县),安抚周民,深得百姓爱戴。周幽王时任王室司徒。今有其墓位于华县城内。

寇准(公元961——1023年):

北宋著名政治家。宋华州人。他不畏权贵,刚直不阿,力主抗辽,建树颇多。被封为莱国公。著有《寇莱公集》传世。

李元谅(公元732——793年):

唐德宗时任华州刺史兼镇-节度使。祖籍安息。在平定“朱_之乱”时屡立战功。现有功德碑《李元谅碑》存世。

郭子仪(公元697——781年):

唐代著名军事家。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击败史思明,因功升中书令,人称“郭令公”。后又晋封汾阳郡王。身担国家安危二十多年,有“功盖天下,再造唐室”之功。

王维桢(1507-1555)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累官南京国子祭酒。自负经世才,饮酒谩骂,人多畏而远之。好司马迁文、杜甫诗。与李梦阳等十人号十才子。死于地震。

杨松轩(公元1872——1928年):

华县龙潭堡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家,现代教育先驱者,创办华县咸林中学,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早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场所。

潘自力(公元1904——1972年):

华县枣园村人。渭华起义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曾任宁夏省委、省政领导、陕西省委书记等职,出任驻朝鲜、印度、尼泊尔、苏联等国特命全权大使。为中共八届候补中央委员。

杨钟健(公元1897——1979年):

华县龙潭堡人,杰出的古生物学家,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高克林(公元1907——2001年):

华县程高村人。参与组织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主任。曾率军抗美援朝。后任中共西北局常务书记、山西省委书记、最高人民-副检察长、人民法院副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主任委员。

胡琏(1907-1977)华县会同坊北会村人。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曾任蒋介石嫡系部队第十八军军长,第十二兵团副司令。1949年去台湾后,担任过金门防卫军司令、陆军副总司令及“-”战略顾问,并晋升为一级陆军上将。_

钟师统(1913-2001)华县人。1927年入中国***。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晋绥军区政干部学校政治部主任、西北军区军政大学副校长。建国后,历任四川省文教委员会主任,北京体育学院党委-,北京体育学院院长、名誉院长,全国体总主席,中国奥委会主席。是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段学复(1914-2005)数学家。华县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1941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数学硕士学位。1943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在该校做研究工作。1946年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数学力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委员。专于代数。在研究有限群论、代数李群和组合数学方面作出贡献。

袁改(1922-1987)华县人。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曾任八路军连指导员、松江县委副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共厦门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委-,福州市委书记,福建省委常委、-部部长,福建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第五届政协主席。

行政区划

华县辖10个镇、4个乡:

华州镇、杏林镇、赤水镇、高塘镇、大明镇、瓜坡镇、莲花寺镇、柳枝镇、下庙镇、金堆镇、辛庄乡、东阳乡、金惠乡、毕家乡。

华县辖10个镇、4个乡:华州镇、杏林镇、赤水镇、高塘镇、大明镇、瓜坡镇、莲花寺镇、柳枝镇、下庙镇、金堆镇、辛庄乡、东阳乡、金惠乡、毕家乡。

华州镇(610521100)辖5个社区居委会(西关、大街、吴家、电力、红岭)、19个村委会(崖坡、铁马、西关、温巷、大街、城内、吴家、马斜、张场、团结、西罗、王堡、吝家、王什字、杜堡、杨巷、赵村、宜合、先农)。

杏林镇(610521101)辖2个社区居委会(给排水公司、复肥厂)、14个村委会(杏林、梁西、李庄、三溪、梓里、磨村、龙山、城南、李坡、车湾、灰池、天岩、康坪、老官台)。

赤水镇(610521102)辖1个社区居委会(赤水)、15个村委会(赤水、台台、新城、麦王、薛家、新村、样田、楼梯、罗家、郭村、桥家、南会、程高、江村、水城)。

高塘镇(610521103)辖24个村委会(北村、朱张、铁里、同家、吉饶、南堡、吉家河、柿村、二合、枣园、腰村、处仁口、东峪、圣山、寺底、刘堡、老年、西湾、大王、罗吝、寺前、薛底、忠靳、南麦)。

大明镇(610521104)辖17个村委会(大明、吕塬、里峪、高楼、桥峪、渔池、赵家、水渠、三义、杜湾、孙堡、白泉、方寨、沟南、唐安、算王、马场)。

瓜坡镇(610521105)辖1个社区居委会(陕化)、23个村委会(三留、马泉、三小、湾惠、过村、故城、姚郝、南沙、良候、瓜底、张崖、井沟、沟岭、井堡、东赵、北沙、君朝、闫岩、孔村、田杨、庙前、李托、黄家)。

莲花寺镇(610521106)辖2个社区居委会(石碴厂、时村农场)、27个村委会(袁寨、长寿坡、党家河、白家河、高家河、南马、西马、罗纹、北马、八里店、三合、少华、乔堡、南寨、肖场、白石、龙潭、荷草、水峪、西寨、何巷、瓦头、东罗、庄头、时堡、汀村、由里)。

柳枝镇(610521107)辖1个社区居委会(柳枝)、11个村委会(新庄、沟峪、伏中、南关、上安、丰良、孙庄、张桥、梁堡、西沟、石沟)。

下庙镇(610521108)辖21个村委会(下庙、南解、秦家滩、惠家、滨坝、牛市、简家、吊庄、王巷、什字、新建、三吴、沟家、东周、西周、姜田、杨相、车堡、甘村、康甘、田村)。

金堆镇(610521109)辖3个社区居委会(寺坪、金堆、石可)、14个村委会(寺坪、西川、东坪、西坪、芋坪、粟峪、粟西、大粟西、任家滩、武坪、草坪、铁炉、车台、罗涧)。

辛庄乡(610521200)辖18个村委会(南吉、沙弥、位三庄、太平、城里、辛庄、李家、薛史、马庄、候坊、贾家、王里渡、刘家、雷家、姚家、李家、陈家、步背后)。

东阳乡(610521201)辖17个村委会(堡底、西峪、南堡、拆头、留马、小村、安饶、宋斜、候崖、胡磊、东阳、朝良、、里寺、江村、南候、北候)。

金惠乡(610521202)辖13个村委会(李岩村、寺王村、杜源村、兴国村、北耐村、毛沟村、下李村、薛马村、雷西村、马峪村、崔马村、韩凹村、汤坊村)。

毕家乡(610521203)辖9个村委会(王宿村、北拾村、彭村村、毕家村、孟村、北刘村、秦家村、钟张村、拾村)。

2019年3月,华州区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陕甘片区)。

2018年8月16日,华州区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18年2月22日,华州区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文章标签: # 万元 # 全县 # 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