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高考调剂 高考调剂
高考状元未被清华北大录取,没落的高考状元们
tamoadmin 2024-05-31 人已围观
简介1.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公费留美却一去不返,袁钧瑛后来怎样了?2.江苏高考文科“状元”白湘菱,最终会花落哪所大学?3.湖南高考理科状元,4年前曾以全省第2考入北大,为何要退学复读?4.考试网:昔日状元今何在 南海网寻访海南历年高考状元5.17年前,那个高考900分,考上北大的广东男孩,如今现状如何?6.唤醒尘封的记忆--探寻20年前的江西高考状元7.中国最“传奇”的高考状元,先后被北大清华退学
1.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公费留美却一去不返,袁钧瑛后来怎样了?
2.江苏高考文科“状元”白湘菱,最终会花落哪所大学?
3.湖南高考理科状元,4年前曾以全省第2考入北大,为何要退学复读?
4.考试网:昔日状元今何在 南海网寻访海南历年高考状元
5.17年前,那个高考900分,考上北大的广东男孩,如今现状如何?
6.唤醒尘封的记忆--探寻20年前的江西高考状元
7.中国最“传奇”的高考状元,先后被北大清华退学,你知道他是谁吗?
1987年,黎力出生在江西上栗县。贫苦的家庭,让他自小吃了不少的苦头,看着日夜操劳的父母,他也暗自下定决心,靠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考上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可以让父母安享晚年。
所以,从小学到高中,黎力一直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虽然小的时候落下了口吃的毛病,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学习成绩。时间来到2003年,16岁的黎力以上栗县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北京科技大学,成为了自动化专业的一位大学生。
他深知,他的学费都是父母借来的,于是刚到大学的黎力就做起了家教的兼职工作,靠课外的打工贴补自己的生活费。因为口吃的毛病,让他在生活中多少有那么一点的交流障碍,虽然同学们并不在意这一点,但他却多少有了些自卑的情绪,加上和同学们之前的生活条件的差距。还未成年的黎力心理上的压力越来越大,渐渐地他有了一些抑郁,也有了一些心理障碍。
多方面的原因导致黎力的学习成绩一直下滑,有几门功课也挂科了。本该四年就念完的课程,黎力念了6年,依旧达不到学校毕业的要求,于是决定让黎力肄业。这突入起来的打击,让黎力的心理负担更加的严重,患上了强迫症和抑郁症。加之这些年的不顺利,让他有了轻生的想法。黎力觉得活着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是家中还有受苦受累的父母,他不想父母的晚年生活得不到保障,也不想看到父母辛苦的劳作,但他什么都给不了父母。万般无奈之下,黎力选择了铤而走险。
当他来到校园中国银行的营业厅时,他心中升起了一阵邪念,黎力挟持了一对正在办理业务的情侣,并要挟银行的员工拿出十万块钱来。当拿到这笔钱后,黎力迅速地跑进了再熟悉不过的那片小树林,找了一个地方把钱埋了起来,而他也在5个小时之后,就被警察逮了起来。
同学和老师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诧异不已。这是个老实的同学,是个老实的学生。怎么能做出如此冲动的事呢。当法院审判的时候,这一切都找到了答案。原来他抢下这十万块钱,只是想改善一下父母的生活,而自己也已经写下了遗书,交代自己的去处。那就是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夜里,悄悄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律师和法官的再三研判之下,黎力的这次行为危害性比较小,而且他已经有了行为障碍,判处了他10年的有期徒刑,并安排进了江西的豫章监狱进行服刑。在服刑的日子里,审判他的法官和律师一直关心着他的生活状态,并且一直和他保持着交流,希望能够解开黎力心中的结,让他可以直面对待自己的过往。黎力也在监狱里回忆了自己的过往,虽然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但至少还可以重新来过。
在监狱人员和来自各界的关怀和开导之下,黎力打开了心结,并且再一次投入到了学习当中,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重新参加高考。13年的时候,曾经负责审理黎力一案的尚秀云法官来到了黎力服刑的监狱。在监狱里她了解到当地关押少年犯的启明学校的相关情况之后,觉得在这里可以发挥黎力的特长,于是他建议监狱方面,把黎力调到这里,给这里的少年犯上课,补习文化知识。
三年之后,黎力由于在监狱里表现优秀,减刑两年多,被提前释放了出来。重获自由之后,黎力已经一改之前的状态,变得积极开朗了起来,释放了心中曾经的压抑。他再一次回到了上栗高中,重新回到了教室。
不得不说,黎力是一个学习的好苗子,刚回到教室的黎力,在第一次月考的时候成绩还只是中等水平,然而在经过半年时光的努力之后,黎力再次以全校第五的名次,598分的高考成绩考进了西安交通大学,重新回到了他熟悉的大学。
拿到入取通知书的黎力,在与家人分享了自己的喜悦之后,也再次回到了北京,向那些曾经帮助过的法官和老师们表示了感谢。而且口吃的毛病也比之前差多了,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让那些关心着她的人,感到十分的欣慰。
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公费留美却一去不返,袁钧瑛后来怎样了?
每年高考之后,总会有一些学霸会被冠以“高考状元”的美称,成为大家艳羡和仰望的对象。这些带着“状元”光环的学子,也是名校眼里的“香饽饽”,即便是清北这样的名校,也会为了争夺这些“状元”而各显神通。
这些学霸们学习能力强,进入名校学习,几年之后,自然是前程远大,一飞冲天。但是凡事总有例外。在四川凉山的街头,人们时常能看到一个体型瘦弱的流浪汉,蓬头垢脸,衣衫褴褛,似乎和别的流浪汉并没有什么两样,大概只有从他那静静地看着天桥下人来人往的眼神中,人们才会发现他的一点不同吧,他也只能通过这样的沉思来追忆自己曾经的辉煌。
谁能想到,这样的一个流落街头的流浪人员,居然是名校毕业,甚至曾经是名噪一时的高考状元!他叫刘宁,自小学习成绩优秀,是大家心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不管是老师还是村里的邻居对他都是赞赏有加,觉得这个孩子长大了一定会有出息的。
刘宁也没有辜负大家对他的厚望,2006年,刘宁以650分的高分成为四川省凉山县理科状元,并且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成为全县学子的榜样。中科大,这是我国著名的985高校,它以“小而精”著称,能进入这里学习的都是精英,当然,从这里毕业的学生一般来说,也都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前途。
来到中科大,刘宁感到很不适应,原来自己是“学霸”,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但是在这里,几乎人人都是学霸,比他优秀的人比比皆是,自己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如身边的同学,所以内心产生了自卑的心态。在这样一种心态下,刘宁开始沉迷上了游戏,最终导致自己的成绩越来越不理想,因为成绩的原因,毕业证都被延迟发放了一年。
虽然毕业被延迟,但是总算顺利拿到了中科大的毕业证,按理来说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是问题不大的。但是刘宁心比天高,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辞去了工作,选择流落街头,成为一个流浪汉。
曾经有志愿者对他伸出援手,打算为他找一份工作,但是却被他拒绝,因为他对自己现在这种生活状态感到很满意,觉得志愿者们打扰了他的生活。
像刘宁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见,比如福建建宁的叶某,以该县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了浙江大学,成为家里人的骄傲。但是在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叶某开始自暴自弃,玩起了”失踪“,而且这一”消失“就是十年。
十年里,父母流尽了眼泪,受尽了煎熬,但是没有放弃对他的寻找,终于在2018年,找到了这个曾经的”骄傲“,叶某也是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庸“,学业无成,大二期间挂了很多科,觉得无颜面对,产生逃避的想法。
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往往过于看重分数,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忽视他们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我们只关心他们飞得高不高,却很少去设身处地体会他们飞得累不累。一旦他们遭受到了挫折,就会产生逃避的心态,就像刘宁一样,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成为大家眼里的”异类“。
江苏高考文科“状元”白湘菱,最终会花落哪所大学?
科学技术作为消费力中最活泼的要素,是国度开展消费力所必需着眼的要素,而想要开展科学技术,就必然要有相应的科学技术人才。但是科学技术开展不能一蹴而就,中国相较于其他西方兴旺国度,科学技术开展的时间落后,所以爱国学子们为了更好地探究开展办法,不得不踏上在国外求学的道路。所以当代许多科学前辈,大都自费出国或公费出国学习先进的科学研讨学问,学成后返回祖国来建立祖国。
而恢复高考后上海第一个状元——女科学家袁钧瑛,公费留美后却没有像其他科学家普通再接再励地立刻赶回来报效祖国,许多人质疑她的爱国热情,但在2006年她回国后,便开端频繁地为国度化学科学开展竭尽全力地贡献本人。这是不断在美国默默无闻忍耐外界非议的她关于那些说三道四的人的有力回击,她心中权衡“国度”与“名利”的天秤从未倾斜。回忆她的求学路和报国路,看看她再看看多变的针对她的社会评价,我们或许能有所启示。
在1958中国上海,袁钧瑛出生在一个高级学问分子家庭里,她的父亲母亲都是上海医科大学教授,祖父袁开基是名有机化学家,外祖父李青崖是法国文学翻译家。
这样的家庭是幸福的,既有强理工的学者也有善文学的学者,除了在学习上能够满足袁钧瑛文理学习的需求,也能够为她的生长提供多方面的培育。我不断以为学者是崇高的浪漫的,不论是文科还是文科,只需是真正的学者就都有这样对学习和对生活的研究态度较真态度。所以在一群都是学者的家人身边长大,被这样的时令熏陶,她深深地爱上了学习也享用学习。
这样的学习态度让袁钧瑛的学习成果不断首屈一指,她不但学会教师教授的学问,还会提出很多建立性问题,学会深挖学问学会举一反三来停止主动的学习,而不是和大多数同龄的普通学生一样,被动机械地接纳教师的学问灌输。
可是这样宁静而美妙的学习生活并没能不断陪伴她。天有不测风云,那场浩荡的十年浩劫就是新中国这片天里,忽然爆出的雷雨。而袁钧瑛就是那场雷雨里,被淋湿的千千万万个学子之一。
但是命运的磨练没能使她放弃学习,考入高中的她废寝忘食地学习,班主任打动于她的勤奋,开端着重关注并对她多加照顾。但是就算有班主任的努力,袁钧瑛还是没能考上大学,高中毕业后只得去海机械厂上班。
但是她的班主任却仍对这个有天赋且勤奋的学生充溢希望,于是他在袁钧瑛进厂后也常常帮她留意着考学的音讯。
1977年,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而恢复高考意味着能够重新凭仗本人的学识和才能考入大学,这便是袁钧瑛的时机。
从教师那里听闻音讯后,她冲动之余下定决计一定要把握好这次时机,白昼工作晚上学习,挑灯夜读而不知疲倦。
带着家人的希冀和班主任的希冀,袁钧瑛一举拿下1977年应届生的上海高考第一名,成为当仁不让的上海市女状元。
在上海复旦大学,开端了本人的大学生活,在本人的兴味以及擅长的权衡下,她选择攻读生物化学专业,而她的天赋也逐步显露。
在年级她的成果不断首屈一指,教师们都非常看好她,都以为她将成为建立中国生物化学范畴的中流砥柱之一。
1982年,袁钧瑛复旦毕业后继续考入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研讨生院攻读研讨生,研讨生时期的学业愈加精深,她潜心静气地研究,日复一日的实验研讨学习为她打下了扎实的学术根底。
研讨生院有一个中美结合培育生物化学类研讨生方案的人才培育项目,那是一个开展的良机,因而袁钧瑛不断十分关注并为了进入这个项目而竭尽全力地努力。天道酬勤,她在25000名学生的测试中考得第二名,脱颖而出顺利拿到了留学名额。
她依照方案公费赴美攻读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并成为了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罗伯特·霍维茨教授的学生,当袁钧瑛的家人朋友以及同窗听闻这个音讯后,他们无人不为袁钧瑛而自豪。
而关于袁钧瑛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开端,在这里她能够去学习愈加精深的学问。
她在美刻苦学习,将本人的天赋和努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而由于她擅长把学问运用于理论中,她以至给了导师很大的学术研讨协助。
1989年,袁钧瑛取得哈佛大学神经学博士学位。这意味着她的学术程度更进一步,但是也意味着她要做出一个困难的选择。是留在美国继续开展,还是如今就回国为祖国的生物医学奉献力气?
选择继续留美开展意味着将祖国的开展暂且放置,而本人继续研讨为美国生物化学业做奉献;回国意味着脱离正如火如荼停止着的研讨,但是却能够尽快地协助祖国建立。
两相权衡,袁钧瑛选择了留美开展。袁钧瑛在美40年,从一位公派留学生晋级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正如她所意料的那样,先进的科研环境和稳定的学术气氛协助她在本人的专业范畴获得了特殊的研讨成果。
但是这样的成果背后的代价,是本人被社会言论责备“不爱国”、“背叛国度信任”、“追逐名利”、“没有学者风范”。她固然远在美国,但也并不是完整两耳不闻窗外事,她晓得外界此刻对她的鄙夷,但她不为所动。
终于在2006年,袁钧瑛回到祖国,回到她的家乡上海,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讨所博士生导师,开端为祖国的化学人才培育奉献出本人的力气。
后来,袁钧瑛又担任了多所大学的声誉教授,在学校需求本人的时分都尽本人最大的努力回国传授学问。
她也在争取改回中国国籍,以便更好地留在国内开展而减少在两国间的往复奔走。
许多人关于出国留学的学子都持以一种苛刻的请求,假如一完成某个阶段的学业却不立即回国,那么他们就以为这是学子不爱国的表现,而继续学习的学子也就成了为别国卖力的小人。他们全然不顾继续学习的缘由,而只愿意倾注本人的不满。
而声音大的他们也将其别人的留意力吸收过来,大家支持他们信任他们,他们则应用大众的自觉之爱国情怀博取眼球以得利,而异乡的学子们听见这样的叫骂难道会更乐于回国吗?
关于异乡的学子们,我们或许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容纳和了解,而不是一昧的责备。有爱国热情是好事,但若剑走偏锋,将它挥向本人的同伴,却又是大错特错了。
湖南高考理科状元,4年前曾以全省第2考入北大,为何要退学复读?
2020年江苏高考文科状元白湘菱高考成绩为430分,但是因为高考选测考试的等级不够,达不到清华北大等多所名校所给出的招生标准,最终不能够报考清华北大、复旦上交等国内知名高校,白湘菱最常选择的香港大学,她将入读于香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为何白湘菱上不了国内很多985以及211名校呢?从高考成绩来看,白湘菱高考成绩为430分取得江苏省高考文科状元,毕竟是相当厉害,照理来说,这样的成绩已经能够报考清华北大,但可惜的是白湘菱高考历史选修的等级只是B+,了解了江苏省的高考政策以后,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们所选择的两门选修课程其实是不计算考生的分值的,而是来衡量考生的等级,我国多所知名的985以及211大学,要求考生选测科目的等级必须达到A级以上,甚至有的高校要求考生的选测科目等级要达到A+,比如说清华北大,因此白湘菱历史选修的考试等级不符合要求。
对此,白湘菱却很淡定表示:
?选修B+,清北复交的学长学姐不用加我了,去不了,也不用安慰我,我心态好得很,甚至研究了几所我能去的高校的伙食和宿舍。?二、最终选择报考香港大学白湘菱虽然无缘清华北大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但是她的高考成绩还是很优异的,能够选择许多不错的大学,兰州大学招生办就表示本校的专业可以任由她来选择,白湘菱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决定报考香港大学,她也顺利通过了香港大学经管学院的面试,香港大学也向她正式发出了录取通知书。
虽然白湘菱不能报考清华北大,但是选择了香港大学其实也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香港大学也是一所非常知名的高校,不管是从学科实力还是从师资力量以及专业实力来看,香港大学也并不输于国内的985大学以及211高校。
有的人表示清华北大应该降低自己的招生录取标准,这些应该要破例录取白湘菱,但是在小匠老师看来,这样做是非常不可取的,破坏了高考的公平性,对于其他考生的羊是不公平的,虽然白湘菱的高考总分确实是很优异,但是她历史选修科目的等级达不到要求,也就意味着她不能报考许多知名的高校,清华北大、复旦上交所给出的招生标准都是硬性要求,不能够随意更改,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一位考生在硬性的招生标准之下都是平等的,并没有特权。
那么,对于白湘菱最终选择了香港大学,你们是否认为值得呢?欢迎大家一起留言讨论。
考试网:昔日状元今何在 南海网寻访海南历年高考状元
2020年高考中,湖南省理科总分第一名叫杜青云,来自岳阳文郡洋沙湖中学,他的高考成绩如下:语文123分,数学146分,英语140分,理综289分,政策加分20分,总分718分。
这位低调的湖南理科状元,选择不接受媒体采访。
两次高考,一次全省第二,一次全省第一值得注意的是,杜青云是一名复读生,而且是一名?出身不凡?的复读生。因为他曾经在2016年的高考中,以704分的成绩排名湖南省理科第2名,并进入北京大学著名的光华管理学院就读。
要知道,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是亚太地区最优秀的商学院之一,不是达到北京大学录取分数线就能随随便便就读的学院。
至于杜青云为什么要从让众人仰望的、前途无量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退学复读,他本人并没有透露,而他身边的朋友认为可能有2个原因:
一是杜青云并不喜欢学金融相关专业,这不是他的兴趣所在。或许他在报志愿时比较盲目,所以盲从地报了一个北大比较?火?的专业,但并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喜欢。
二是杜青云考入北京大学时年仅16岁,他年纪比其他同学小,加上其孤傲的性格,也许并不能很好地融入身边全是优秀同学的大学生活中。
从清北退学复读,又重新考回清北的,杜青云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杜青云这次考了湖南省理科第一名,他的目标或许是清华大学,而非之前的北京大学。
在杜青云之前,也有好几位学霸考生,从清华北大退学,复读后取得了省状元,而目标院校同样是清华北大。
2019年湖北省理科状元常书杰高考分数712分,成功考入清华大学。他同时也是2015年湖北省理科第8名、钟祥市状元,当年考入北京大学后,因为沉迷于游戏而不思进取,放弃了学业,在大三时被北大退学,成了人生灰暗的一笔。好在知耻后勇的常书杰没有放弃自己,卷土重来后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仍然优秀。
2020年湖北省襄阳市学霸王宇航,以699分的成绩名列襄阳市理科第二名,同样,他也是一名复读生,他曾经在2018年以697分的好成绩进入清华大学,但由于所学专业并不符合自己未来从事AI(人工智能)方面研究的职业规划,因此勇敢地选择了退学复读。
杜青云不会是第一个从清北退学又考回清北的考生,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名校学生退学复读,给我们哪些启示?从杜青云等考生的经历来看,我们明白了有的学霸真的是当之无愧的学霸,真金不怕火炼的那种,只要他想学习、想考试,就一定能成功。我们在佩服他们的同时,又引起了我的思考:
1、名校学生退学复读,是否占用宝贵的教育资源?
以前面提到的几位同学为例,明明已经考进了清华北大等名校,却因为个人原因退学复读,无论是从自身职业规划发展的角度考虑,还是从个人前途方面着想,他们这种行为都是带有?利己?属性的,他们在又一次考取高分、拿到重新进入名校入场券的同时,也挤占了别的同学进入名校的名额。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属于教育资源的重复利用。
2、由于报考志愿时的盲目、盲从、导致了入学后的不喜欢、不适应
对于多数考生来说,高考报志愿时是比较盲目的,他们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目标,通常是高考分数公布之后才开始考虑报哪所学校、哪个专业。而由于对专业实际所学内容的了解不够深入和透彻,导致在报志愿的短短几天内难以选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
这种报志愿的盲目性和盲从性,很容易导致入学后学习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原来自己所报的专业不是自己想象的模样,自己学习起来极其费力,往往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建议:
(1)我国的教育中,至少从中学开始,就要逐步进行学生们未来职业规划的渗透和教育,要让学生们知道,各种专业工作的意义、利弊、具体从事的工作以及成长路径,让学生们在应付中考、高考的同时,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有设想,而不是盲目的只会考而不会报。
(2)学生和家长们要提前着手,从多渠道收集志愿报考信息,不要仅从字面上了解专业名称,最好能听从学长学姐们的现身说法,毕竟,高考报志愿实际是一场?信息战?。
3、选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该硬着头皮学下去还是坚定的退学?
相信有很多大学生,由于报志愿时了解不深入或者失误,又或者考分不够出现专业调剂,学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并不了解的专业。那么,这个时候应该硬着头皮学下去,还是选择退学复读呢?
我认为,对于自己有清晰的职业路径规划,并且对自身实力有充分信心和把握的学霸,比如前面的几位,可以选择退学复读,无非是耽误几年时间而已,如果把这几年时间与未来自己能从事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如鱼得水的行业相比,这种代价是微不足道的。
而对于其他考生,我认为如果想选择复读的话,一定要谨慎。
(1)复读有风险,你退学后重新高考,在重压之下不一定能考出比之前更好的成绩,考上自己满意的学校和专业。如果复读失败,那就相当于赔了夫人又折兵。
(2)学习就像是谈恋爱,刚开始不喜欢,也可能学一段时间就慢慢地有了感觉,通过学习的深入一定会发现该专业的更多优点和兴趣,自己也可以通过努力来获得一定成就。
(3)大学里可以转专业,大一时一旦发现专业不喜欢,那就要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争取在大一结束时通过靠前的成绩排名获得转专业的机会。
(4)实在不喜欢所学专业,可以在保证考试成绩能够毕业的同时,学习感兴趣的专业课程,争取在考研时跨专业考到自己喜欢的专业。考研是你除了高考之外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一定要牢牢抓住!
结束语
作为自带学霸体质的清北名校同学们,由于种种原因退学复读,或许是又一次证明自己、并且牢牢掌握自己人生航向的机会,我们只有羡慕和钦佩的份儿,而不敢贸然做选择。
对于高考报志愿的专业选择,真的要在获取充足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慎重选择。而退学复读这件事,更要慎之又慎,灵活变通一下,其实有很多条路可以走。在实现人生价值方面,条条大路通罗马。
17年前,那个高考900分,考上北大的广东男孩,如今现状如何?
2011年06月15日 12时29分,《考试网:昔日状元今何在 南海网寻访海南历年高考状元》由liuxue86.com我整理.
南海网海口6月14日,一年一度的高考盛况刚刚过去,2011年海南5万多名学子踏上了高考的独木桥,在这浩浩荡荡的考试大军中,各学科必然有一人会脱颖而出,独占鳌头,这就是高考状元。多年来,高考状元总是备受人们瞩目,那么多年过去了,那些曾经在学业上辉煌不已的高考状元如今在哪里?他们走得好吗?他们走得远吗?
即日起,南海网将推出系列报道,探寻历史轨迹,揭秘高考历程,让我们一起去追一追高考状元们一路走过的足迹,唤醒那段尘封的记忆。
或许大家都还记得,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第一年,海南文昌中学一名叫韦坚的学生考得了海南理科第一名,成为恢复高考后海南的第一个状元。当时,他是一名高二学生。据了解,韦坚当年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后到美国读博士,现在美国里兰州大学任教授。
非常巧合的是,1981年,高考海南理科第一也是出自文昌中学,也是姓韦,叫韦文,同样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数理化成绩都在90分以上,当年被清华大学录取。韦文的家乡在琼山,他现在美国工作。
还有一个“状元合璧”式的家庭,李德文和陈晓洁,他们分别是1993年海南省文科高考状元和1995年海南省文科高考状元,他们的故事成为当年的一段佳话。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文昌人,都从文昌中学毕业,由同一位班主任培养出炉,都是海南文科状元,都在北京大学(微博)求过学,毕业后同赴深圳工作。这样的经历如同戏文般浪漫。
唤醒尘封的记忆--探寻20年前的江西高考状元
“一转眼,我离开高明已经15年了,在这15年里,我可以很自豪地跟大家说,我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谭志佳是2003年广东省的高考状元,高明市首位高考状元。当年,谭志佳以900分的好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后来又进入香港大学攻读生物化学硕博连读学位。
由于表现出色,博士毕业后,他留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做研究员,现在从事骨骼畸形遗传物理研究工作。他以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不断向世人发表理论研究成果。
如今事业有成的谭志佳已经在香港娶妻生子,他很感激在自己的成长路上不断给予他帮助的好心人。
于是,他自愿为孩子们免费辅导功课,还加入高明政协,为家乡的发展尽心尽力。谭志佳是读书改变命运的最好典范。
寒门出贵子,高明首位省高考状元
2003年6月27日,是谭志佳永生难忘的日子。那天下午,他凯特不安地通过电话查询高考分数,得知自己成为了高考总分省状元。
一时之间,激动、欣慰之情涌上心头,百感交集。谭志佳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父母都是农民,靠养鱼为生,收入十分有限,对供养两个孩子读书实在是力不从心。
父母一直对谭志佳熏熏善导,告诉他一定要努力读书,将来才能改变现状。谭志佳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他牢牢记住父母的话,高中三年,坚持不懈,努力读书。为了把更多时间花在学习上,谭志佳平时住校,连节假日学校放假,他也基本上很少回家。
平时他总是早上第一个到教室,晚自习下课最后一个离开教室,他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简直是如痴如醉。自然,他的学习成绩也是名列前茅,每次考试都是遥遥领先。
他的努力终于引起学校老师的关注,他们看到一个身处贫困,仍是咬牙拼搏的少年,内心充满感动,于是,学校安排教师帮助他辅导功课,使他的成绩更上一层楼。
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谭志佳却犯难了,在他的心里,当然渴望能够上北大清华之类的一流大学。可是他父母却愁苦交加,他们担心谭志佳报那么好的大学,万一考失利了怎么办?家里实在没有钱供他复读了。还不如报一个差一点的大学稍微稳妥一点。
谭志佳不愿意看着父母难过,他顺从父母的意思,填报了上海的一所大学。老师得知后,大为惊讶,他们觉得以谭志佳如此出色的成绩,考个北京大学根本不成问题,怎么能够填报一个普通大学了事,这不是耽误孩子的前途吗?
老师找到谭志佳,询问他的事情,谭志佳只好把父母的忧虑全盘托出,老师听完后感慨万千。为了打消谭志佳父母的顾虑,学校马上联系到两位资助人,承诺他们会包揽谭志佳以后的一切学费。
在学校的努力之下,两周后,谭志佳如愿以偿在高考志愿上填报北京大学。从此,他敲开了命运之神的大门,通向锦绣前程。
读书改变命运
读书虽然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是却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读书虽然不能改变生命的起点,却可以改变生命的终点。
顺利进入北京大学的谭志佳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作为全国一流大学,北京大学对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甚至比起课业繁重的高中生活有过之而无不及。
谭志佳早已经习惯这样的求学生活,他把自己的学业安排得井井有条,在北大的四年里,他的求学履历照样光彩照人,各门学科成绩在高手如云的北大都是名列前茅。
出生微寒的他明白无论如何再也不能增加父母的负担。于是,他在大学里继续刻苦读书,年年获得奖学金。一有机会,他就到外面打工,做家教、发宣传小广告,赚点小收入。积少成多,再加上他本身勤俭节约,从不铺张浪费,这并不多的小钱也能支撑他度过最美好的大学生涯。
在北京大学毕业后,谭志佳原本有机会到德国去留学,可是年迈的父母舍不得儿子去那么远的地方,很有孝心的谭志佳选择了去香港大学继续深造。
谭志佳说:“人一定要有志在千里的鸿鹄之志,要有远大的理想。”正是身怀着这样的理想,谭志佳每天早出晚归,绝大多数的时间都耗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时候常常会碰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有时候一天辛苦下来,什么数据也得不出来,不过对这些源源不断的挫折和失败,谭志佳早已习以为常,他把每次的失败都看成是通向胜利的阶梯。
因此,并不为困难所吓倒,当困难来袭,他镇定地观察、思考,搞清楚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再接再厉。
正是凭着这种严谨的作风,谭志佳的研究进步很快,在香港逐渐站稳脚跟。在港大做研究,每个月都有一笔收入,这让一直囊中羞涩的他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从此可以不必为衣食发愁,他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学术中去了。
不过谭志佳却舍不得用,他把一部分钱留给父母,一部分支助还在上学的弟弟,只留很少的一小部分给自己。
饮水思源,心系家乡父老
“我是土生土长的高明人,根在高明,对高明有一种血浓于水的感觉。”谈起自己的故乡高明,谭志佳充满深情。
谭志佳在高考结束之后,经媒体报道,他的感人事迹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很多人钦佩谭志佳勇于跟命运抗争的精神,纷纷向他伸出援手。
还有一位好心人跟谭志佳保持长达多年的联系,从他上大学一直到他完成博士后学业在香港大学工作,不仅在经济上支持他,更是在精神上鼓励他,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人生阅历为谭志佳指点迷津,充当了他的心灵导师,这些都给了谭志佳极大的温暖。
谭志佳在香港定居以后,他的生活逐渐踏上正轨,娶妻生子,安居乐业。饮水思源,他在贫困之际深受众人帮助,如今事业有成,一心想要回馈社会。
在香港的时候,他加入高明同乡会,真所谓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谭志佳见到那些在香港苦苦打拼的老乡,感到格外亲切。
应这帮老乡的请求,谭志佳每周抽出一天的时间,免费为老乡的孩子们辅导功课。一来可以减轻老乡们的经济压力,二来也可以解决老乡面临的下一代的教育难题。
他还加入高明政协,充当高明与香港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实现信息共享,促进高明更好更快发展。
小结:
读书能够改变命运,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但是读书并不是“美味蛋糕”,需要人们付出艰辛的努力,洒下无数汗水。
读书也不是“一劳永逸”,需要人们长期坚持不懈。谭志佳在成功夺取“高考状元”的桂冠之后,并没有开始“享受人生”,他认为“状元”只代表自己高中的成绩,并不能代表自己的未来。站在新的人生高度上,谭志佳继续孜孜不倦钻研学术,一路读到博士后。
如今的他从当年的贫寒学生蜕变成一位见识广、学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的学者,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从谭志佳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读书的力量,谭志佳的事迹是对“读书改变命运”的最好的诠释。
中国最“传奇”的高考状元,先后被北大清华退学,你知道他是谁吗?
时下,高考状元,总是备受关注。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人们心目中并没有高考状元的概念,所有人都认为“这没有什么特别的”,状元们也没有享受任何特殊待遇,没有物质奖励,也没有鲜花和掌声,甚至连只言片语的新闻记载都非常罕见。
记者追踪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数名江西高考状元的去向。这些状元们走得好吗?走得远吗?他们现在在哪里?让我们追踪他们过去的足迹,唤醒那段尘封的记忆。
一位省理科状元的足迹
徐立微,毕业于南昌市洪都中学,1982年江西省理科状元,现定居于美国。记者几经周折,得知徐立微的班主任谢月明老师就居住在洪都中学附近。恰巧徐立微的妹妹徐立帆老师在洪都中学任教。为此记者对两人进行了采访。
谢月明老师告诉记者,1982年徐立微从洪都中学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化学系;1986年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并相继获得了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位。现居住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她已加入美国国籍。
女状元的中学时期
徐立微,初中、高中都就读于洪都中学。从初二起,谢月明老师就一直担任徐立微的班主任兼物理老师。当记者与年过花甲的谢老师谈起徐立微时,他回忆说:“徐立微是个特别有天赋的孩子,接受能力很强,各门功课都很好。中考前,重点中学南昌二中曾免试招收徐立微。但因其父母当时都是洪都机械厂的职工,而那时有规定,洪都机械厂的子女一律就读于洪都中学。”为此徐立微最终与南昌二中无缘。
家人眼中的徐立微
18日,记者与徐立微的妹妹徐立帆取得了联系,徐立帆是南昌洪都中学的老师。谈到姐姐徐立微时,徐立帆告诉记者:“我觉得我姐是个很有主见、做事很有计划、组织能力很强的人。她一直都积极上进,学习非常认真。我姐喜欢和父母交流,而不像我,总是把心事埋藏在心里。在爸妈的指导下,她要比别人少走许多弯路。出国后,她会经常往家里打电话,每年她都会回国看望父母。”
考上状元并不意外
“现今的孩子若是考上了状元,那必定十分开心,办几桌酒席庆祝一翻。那你的姐姐是当年的状元,想必也是如此吧!”记者问。“没有,当时我们全家人得知喜讯后,高兴是当然的,可并不感到意外,因为我姐从小成绩就十分优异,能考出好成绩并不奇怪。所以当时就连全家人一起庆祝一下也没有,更别说办酒席了。”徐立帆老师回忆道。
女状元为何没进清华北大?
让记者疑惑的是,如此优秀的学生为何没进清华北大呢?谢老师解答道:“因为当时中国科技大学在江西做的宣传力度较大,在当时学生和老师看来,中国科技大学和清华北大一样都是。而中国科技大学也是当年录取分数线的,并且中国科技大学送往国外留学的学生最多。那么对于徐立微这么一个有理想又有上进心,对自己的将来有计划的学生来说,选择中国科技大学是理所当然的。这其中也可能是她和父母商量的结果。”
毕业后去了美国
1982年徐立微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化学系,原本该系需读5年,但徐立微在1986年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因此她提前一年从大学毕业,接着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相继获得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位。获得博士后学位的徐立微事业如何呢?
从徐立帆的口中记者得知,近几年来,徐立微和她的丈夫邓勋明(1980年江西高考状元,两人被人们称之为江西高考状元夫妻)选择了在国外创业,一起开了一家研制太阳能电池的公司,现居住在美国的俄亥俄州,并已加入美国国籍。
这是一位非常?传奇?的高考状元,他曾经4次考上985高校,考上的四所高校,都是?C9高校联盟?中的佼佼者,但是,也是同一个人,创造了被北大、清华先后退学的记录。这个高考牛人,就是曾经的四川省南充市理科状元?张非。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张非同学的高考战绩。2002年,他考入了复旦大学。但是,据说因为他对自己的发挥并不满意,没有选择读,而是选择从头再来。2003年,他考入了北京大学,被信息科技学院录取,但是,来年他就因为7门必修课都不及格被退学。2005年,他成为了南充市理科状元,被录取到清华大学,专业是数理基础科学专业。但是,又过了一年,他又被退学,理由是没有修满学分。2007年,他又一次再战高考,以南充市高考榜眼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这次选择的是环境工程专业。
考上了复旦大学不去读,对于普通人来说,都需要下很大的勇气。毕竟,虽然复旦没有北大和清华出名,那也是响当当的211、985,在中国高校综合排行榜中,能够跻身前10。这也罢了,三次考上北大清华,两次被退学,这样的经历,可以写入中国的高考历史。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张非两次被退学呢?他自己的解释就是,考上大学之后,就没有目标了,只能在游戏中寻找征服和满足感,一进大学就犯网瘾、影响学习,因此,接连被北大和清华退学。
可是,也有媒体挖掘出来了他的另一面。那就是,有人认为,张非之所以被退学,原因就在于想通过高考赚奖金。每一次参加高考,他都能够获得不菲的奖金。比如,2003年考入北大,获得的高考奖励是3000元。2005年考入清华,获得的高考奖励是10万元。2007年考入清华,获得的奖励是5万元。也就是说,这三次征战高考之旅,张非收入了15.3万元。在小编的老家,2005年的10万元,可以在镇上买套房。有人之所以坚持认为他就是为了通过高考赚钱,原因就在于,哪有一个人上大学就犯网瘾、读高中就没有网瘾的?
当然,真实的原因,可能只有张非自己才能知道了。但是,小编仍然为他感到遗憾。毕竟,在他智力最发达的年代,他都在高考,如果他把自己最有才华的那几年,好好投入到大学学习中,前途肯定不可估量。但是,最后一次考上清华之后,坊间基本上就没有他的消息了。也有人认为,这又是一个?伤仲永?的故事,开头很传奇,结尾很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