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高考调剂 高考调剂
1990年高考历史平均分_1990年高考历史
tamoadmin 2024-05-29 人已围观
简介1.请你写出综述《地理高考30年》,包括发展历史,当时改变的原因,对教学和社会的影响,今后的预测和展望。2.1990年高考人数 农村3.请问九十年代高考是在几月份?4.1990年河南高考人数和录取分数5.山西省1990年的高考总分是多少希望对你有帮助一、根本原因在同一历史事物的若干原因中,起着决定作用并带有必然性的因素是根本原因。我们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阶级本质、内因等方面去分析。第
1.请你写出综述《地理高考30年》,包括发展历史,当时改变的原因,对教学和社会的影响,今后的预测和展望。
2.1990年高考人数 农村
3.请问九十年代高考是在几月份?
4.1990年河南高考人数和录取分数
5.山西省1990年的高考总分是多少
希望对你有帮助一、根本原因
在同一历史事物的若干原因中,起着决定作用并带有必然性的因素是根本原因。我们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阶级本质、内因等方面去分析。
第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分析。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引起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例1、 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A、 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人民强烈愤怒
C、 革命前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
D、 人民觉悟不断提高,要求建立"民主的生活共和国"
这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我们只要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理论,就可知应选A项,它在各种原因中起决定作用,具有必然性。
例2、 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平等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 当时没有私有财产
B、 当时生产力低下,没有剩余产品可供分配
C、 人们没有剥削他人的思想
D、 当时没有产生阶级
该题涉及的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始公有制是一种以低下生产力为基础的公有制,北京人、半坡氏族、河母渡氏族的社会生活内容就是此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反映。故应选择B项。
据此,世界史上的尼德兰、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俄国1861年革命,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日本的明治维新等,其根本原因无一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了,而原有的旧制度或统治体系阻碍其发展,即经济基础发生变化(质变或量变),就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换言之,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从阶级本质分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人物或其所在的团体、阶级、政党对于历史事件不仅有深刻的影响,延缓或加速历史进程,而且起决定性作用。
例3、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1994年高考题)
A、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B、拜上帝教不合中国国情
C、 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例4、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政治主张不适合中国国情 B、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
C、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 D、维新派的局限性
同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这些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失败的根本原因都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第三、从影响历史事件的主要矛盾了分析。每一历史事件都是现象和本质的同一体,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或主要矛盾来把握其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例5、"府院之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 B、总统与总理之间的矛盾
C、军阀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D、夺中国的矛盾
此题答案选择D项。C项是错误选项,A、B项都是属于表面现象,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分析出本质或主要矛盾是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这一矛盾通过黎元洪与段祺瑞关于参战问题的斗争而表现出来。
例6、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 清朝的统治腐朽 B、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农民阶级反抗精神强烈
试题中还常出现"最主要原因"的分析,它与根本原因并没有实质上的不同,只是根据不同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原因进行定性而已,根本原因是从原因的性质上说明其重要性,最主要原因是从原因地位重要性来确定的。因此,可参照以上三个角度来分析解答。
二、主要原因
同时存在的若干原因中,定有主次之分,主要原因就是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原因。相比较而言,历史的内因、根本原因、必然原因一般都是主要原因。故此类题解答可参照前文。
例7、从尼德兰革命到法国大革命历时两个多世纪,而此后仅半个世纪资本主义就初步形成为一个世界体系。这主要是因为(2000年高考题)
A、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得到广泛传播 B、维也纳体系激化了各国社会矛盾
C、革命使资本主义力量迅速壮大 D、殖民统治遍及世界各大洲
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政治方面,世界各国革命和改革广泛开展;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亚、非和拉美的殖民征服;经济方面,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等。究竟哪一个起决定作用呢?这道题较好的体现了评价历时事件的生产力标准。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经济力量迅速增强,导致其它方面相应变化。
例8、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主要是因为(1999年高考题)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减弱
C、世界形势出现和平稳定局面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缩小
三、直接原因
它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是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导火线也是直接原因。
例9、1841年2月英军再次进攻虎门,守军抵抗失败,炮台陷落,其直接原因是
A、 葛云飞中炮牺牲 B、琦善拒发援兵
C、弈山缺乏作战决心 D、牛鉴临阵逃走
这是1992年高考题。解题关键是要认真思考题中的"直接原因",题中四个选项都是失败原因,而导致虎门失守的近期原因是琦善拒不发援兵这一史实,故应选答案B项。
例10、1939年国民政府政策重点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是(1999年高考题)
A、 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B、汪精卫集团叛国导致国民党分裂
C、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D、美英的注意力集中于欧洲战场 答案:C
四、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在历史事物的诸原因中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层、阶级、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的因素称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则是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主观的存在。
例1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主观原因是
A、 封建势力强大 B、帝国主义的干涉
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中共中央右倾投降错误 答案: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它的失败应是针对无产阶级而言的,对国民党反动派来说是背叛,这种背叛是不以中共的意志为转移的,故此题应选答案D。
例12、"百日维新"失败的客观原因是(1990年上海高考题 答案C)
A、 袁世凯的告密 B、光绪帝的囚禁
C、顽固派的强大 D、帝国主义的破坏
我们在对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时经常用这种分析方法。例如,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时,都从主客观原因两方面总结。同样,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以及后来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重大事件失败的原因都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请你写出综述《地理高考30年》,包括发展历史,当时改变的原因,对教学和社会的影响,今后的预测和展望。
历史考试非常注重细节知识,有很多小知识都需要我们去重视,这样才能在高考的时候取得好成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历史高考细节知识点
1.①1840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③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①《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有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②《天津条约》开放10处,其中属于今天广东省的有潮州(后改为汕头)
③《北京条约》开放天津。
④《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最先行改革的两个省份是安徽和四川。
最先实行开放的两个省份是广东和福建。
4.①1980年建立四大经济特区分别是_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注意: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属于广东省的?)
②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③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①近代生活习俗发生变化最大的是上海。
②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③中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开通在南京。
④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于台湾省。
⑤1833年第一份中文报刊创办于广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⑥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创办于上海。(《申报》)
6.①1931年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就侵占了整个东北。
②1932年日军袭击了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
③1935年日军为侵占华北,制造了一系列的事变,总称为“华北事变”。
④1937年7月制造了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⑤1937年8月制造八一三事变,威胁南京。
历史高考知识要点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
1、经济:社会经济发展 封建生产关系产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阶级关系变动)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分封制宗法制破坏
3、军事(战争的需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4、思想 文化 :百家争鸣 (法家学说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
(二)各国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 经验 教训(春秋、战国)
1春秋: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2战国: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三)秦国需要改革并具备条件(具体背景)改革可能性
(1)内部有利条件:
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
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
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2)外部机遇
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
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3)直接原因:秦孝公发奋图强、任用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1、经济--"以农求富"(富国)
(1)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对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2、军事---强兵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制”(以上 措施 最直接打击贵族特权)
3、政治
(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2)普遍推行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3)制定秦律
4、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实质:文化高压政策
·影响: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5、风俗习惯--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历史高考知识点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
2、改革的有利条件:拓跋珪的汉化改革
3、改革的必要性:
(1)阶级矛盾尖锐(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混乱)
(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压迫)
(3)统治面临危机(人民起义,社会动荡)
4、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
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均田制(开创性)
三长制;
租调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三、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缓和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
四、改革的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成功的根本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1. 2020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整理
2. 高中历史知识点超详细归纳总结
3.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4. 2020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5. 2018年高考历史大题必背知识点
6. 历史高考必备知识点
7. 2020高考历史考点知识点整理
8. 2020高考历史知识点大全
9. 高考历史重点必备知识点
1990年高考人数 农村
建国初期至1959年,普通高等学校实行了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其中地理学科为必考科目之一。1954年高考开始分文、理两大类,地理科被归入文科类,试卷满分为100分。1955年又将考试科目分理工、农医、文史政治财经三大类,地理科被作为文史政治财经类的考试科目。
1959年以后到1965年,地理教学内容和课程时数大量减少,地理科未被列为高考科目。1966年到1976年,随全国取消高考而不考。
1978年开始恢复高考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考试科目分为理工农医和文科两大类,地理科被列入文科类考试科目中,单独命题,满分为100分。
1990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变化,推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实行“3+2”高考改革,1995年全国各地高考科目全部实行了“3+2”方案,取消地理科目的考试,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地理教育工作者、学者的广泛关注。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发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教学[19991 3号文件,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广东省首先开始试行“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地理科作为“x”中的一项被列入高考科目范围,标志着地理科又重新出现在高考科目的队列中。随着“3+x”高考改革方案在全国陆续推广和实施,这无疑对中学地理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试题容量的变化趋势
建国后,随着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变化,高考试题的容量不断增加。从表l可以看出,首先是试题数量不断增加;其次是试卷页数、文字数量(以电脑统计为准)不断增加.试题的容量大大增加;第三是图表数量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高考地理试卷的图表数量较少,而且基本上是直接引用书本上的原图,80年代以后,图表使用量增多,1990年竟达到18幅。近年来的地理高考试卷很少直接引用书本上的现成图表,大部分是出题者经过加工或者创新而成,反映出地理高考对图表运用能力的考查不断加强,也体现出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2.试题题型结构的变化趋势
地理高考试题建国初期主要是填充题、填图题和简答题,形式简单以考查书本知识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后,试题类型丰富多样,有填充题、读图填图题、判断是非题、名词解释、改错题、选择题、简述题、综合题,但仍然以传统题型为主,纯知识题型的考查仍然是当时考试的重点;80年代中后期,选择题的比例不断上升,到目前为止,已成为地理高考中的一种最主要题型。从表2中可以看出,90年代至今选择题的分数比例一直在50%左右;90年代以后,另一个高考地理主要题型就是综合题,它集读图、填图、析图、简答、论述、分析应用于一体,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已成为现在地理高考的又一重要题型。1990年至今,地理高考基本上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两大类题型为主。
3.试题知识结构的变化趋势
1984年以前的地理高考命题主要是以考查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为主的区域地理,而系统地理的内容考查很少,基本上没有涉及到系统地理的内容。1984年之后,高中专门开设了系统地理为主的高中地理教材,高考地理命题中考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内容不断增加,至1990年其比例已接近70%。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3年高考地理试卷中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二者的比例为28:122。近年来的地理试卷中,纯粹单一的区域地理试题比例很少,初中地理在高考地理考试中仅作为一种地理知识素质来要求,在高考试卷中起着知识载体的作用。
4.试题智能结构的变化趋势
高考地理命题,在1985年以前,主要是以考查知识记忆为主的知识型题型,考查能力题型很少见。1985年以来,以考查知识的理解、应用、分析、思维为主的能力题型开始出现,随后其比例不断上升,至1990年前后,考查能力题型的比重已超过知识题型的比重,成为一种最主要的地理高考题型。从表4可看出高考试题中考查能力型题型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单一的以记忆知识为主的题型已越来越少,如2000年广东高考地理单科试卷能力题型的比例占86%,2003年全国高考地理单科试卷能力题型的比例占89.7%。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地理课程改革对高考地理命题变化有很大的影响。作为中学地理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地去面对高考,正确地理解课程改革与高考命题变化的关系,从高考命题变化中体会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从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指导高考备考的复习,把握高考的改革、变化的动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
请问九十年代高考是在几月份?
1990高考的录取率是22%。
1990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是283万,录取人数是61万人。
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将迈入普及化阶段,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迅速提高。
197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1.55%,到2002年,仅仅24年的时间,就提高到15%,由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而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工作逐步展开,范围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也不断上升。
1990年河南高考人数和录取分数
7月份。
1979年—2002年时间固定在每年7月7、8、9日。
从2003年起,高考时间改为每年6月7、8、9日。
2020年,高考时间因疫情推迟至7月7日-8日,部分新高考省份为7月7日-10日。
2020年高考,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的新高考将落地。对于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要扎实做好组织实施工作,科学指导学生选课选考。
自2020年起,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试题实施外语“一年两考”的,第一次考试时间为1月8日,第二次考试时间为6月8日。自命题省份可自行安排除6月8日考试之外的另一次考试时间。
下列人员不得报名:
(1)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的在校生,或已被高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
(3)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包括全国统考、省级统考和高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校招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
(4)因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被给予暂停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处理且在停考期内的人员;
(5)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山西省1990年的高考总分是多少
高考人数10万,录取分数本科400-500左右。
1990年河南高考人数有10万人的规模,1990年,高考满分710分,河南省理科大专录取分数线约470分,2020年理科第一批分数线500多一点,第二批录取分数线约为400分。
1990年的山西省高考总分是750分。文化课考试总共分为三个科目:语文、数学和综合(外语+理化生),每个科目满分均为150分,因此三个科目的总分就是450分。加上体育考试的100分,最终的高考总分就是7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