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高考调剂 高考调剂

高考必修1,高考题必修一

tamoadmin 2024-05-27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物理考什么2.关于高中必修一物质的量3.200道生物必修一二高考题 我给100分4.高考复习高中化学必修一提纲5.高一数学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分享6.政治必修一关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问题1.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a=(v-v0)/t,下列对物体运动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A.当v0>0,a<0时,物体做加速运动B.当v0<0,a<0时,物体做加速运动C.当v0<0,a<0时,物体做减速运

1.高考物理考什么

2.关于高中必修一物质的量

3.200道生物必修一二高考题 我给100分

4.高考复习高中化学必修一提纲

5.高一数学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分享

6.政治必修一关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问题

高考必修1,高考题必修一

1.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a=(v-v0)/t,下列对物体运动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  )

A.当v0>0,a<0时,物体做加速运动

B.当v0<0,a<0时,物体做加速运动

C.当v0<0,a<0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D.当v0>0,a=0时,物体做匀加速运动

答案:B

解析:当初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即A错误.当初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即B正确,C错误.当初速度不变,加速度为零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即D错误.

2.某物体沿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以看出物体

(  )

A.沿直线向一个方向运动

B.沿直线做往复运动

C.加速度大小不变

D.全过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答案:AC

3.列车长为L,铁路桥长也是L,列车沿平直轨道匀加速过桥,车头过桥头的速度是v1,车头过桥尾的速度是v2,则车尾通过桥尾时的速度为

(  )

A.v2           B.2v2-v1

C. D.

答案:D

解析:车头、车尾具有相同的速度,当车尾通过桥尾时,车头发生的位移x=2L,由v2-v=2ax,得v-v=2aL,又v2-v=2a·(2L),由此可得v=.

4.右图是在同一直线上做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x-t图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启动的时刻比乙早t1

B.当t=t2时,两物体相遇

C.当t=t2时,两物体相距最远

D.当t=t3时,两物体相距x1

答案:ABD

解析:甲由x1处从t=0开始沿负方向匀速运动,乙由原点从t=t1开始沿正方向匀速运动,在t=t2时甲、乙两物体相遇,到t=t3时,甲到达原点,乙运动到距原点x1处,所以ABD选项正确.

5.某人利用手表估测火车的加速度,先观测30s,发现火车前进540m;隔30s后又观测10s,发现火车前进360m.若火车在这70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火车加速度为

(  )

A.0.3m/s2 B.0.36m/s2

C.0.5m/s2 D.0.56m/s2

答案:B

解析:前30s内火车的平均速度=m/s=18m/s,它等于火车在这30s内中间时刻的速度,后10s内火车的平均速度=m/s=36m/s.它等于火车在这10s内的中间时刻的速度,此时刻与前30s的中间时刻相隔50s.由a===m/s2=0.36m/s2.即选项B正确.

6.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停了下来,在汽车刹车的过程中,汽车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之比是

(  )

A.(+1)∶1 B.2∶1

C.1∶(+1) D.1∶

答案:A

解析:汽车的运动可以反向看成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前半程与后半程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1;则平均速度之比为时间的反比:1∶(-1)=(+1)∶1.

7.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所示,若初速度的大小为v0,末速度的大小为v,则在时间t1内物体的平均速度是

(  )

A.等于(v0+v)/2

B.小于(v0+v)/2

C.大于(v0+v)/2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

答案:C

解析:利用面积求解.

8.一物体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匀加速下滑,它通过斜面一半所用时间是它通过整个斜面所用时间的n倍,则n等于

(  )

A.-1 B.

C. D.

答案:D

解析:设通过斜面一半所用的时间为t1,通过斜面全长所用的时间为t2,由x=at2,得t=,故t1==,t2=,则n==.

9.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先后经过A和B两点的速度分别为v和7v,经历时间为t,则该段时间内,后内通过的位移比前内通过的位移大

(  )

A.4vt B.vt

C.3vt D.3vt

答案:B

解析:该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速度,vt/2==4v,前内的位移s1=·=·=vt,后内的位移s2=·=·=vt,故Δs=s2-s1=vt,B正确.

10.初速度为v0的物体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要使速度增加到初速度的n倍,则物体发生的位移是

(  )

A. B.

C. D.

答案:A

解析:由vt=nv0=v0+at与s=v0t+at2联立得s=

1.用弹簧测力计竖直悬挂一静止的小球,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小球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就是小球所受的重力

B.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等于小球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C.小球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弹簧测力计

D.小球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答案:BD

2.关于静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一定有静摩擦力的作用

B.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

C.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D.在正压力一定的情况下,静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有一定限度

答案:D

3.一匀质木棒,搁置于台阶上保持静止,下图关于木棒所受的弹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

答案:D

解析:木棒受到的弹力(支持力)的方向应垂直于它与台阶接触处的公切面,所以正确选项是D.

4.如下图所示,一根弹性杆的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重力是2N的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时,弹性杆对小球的弹力

(  )

A.大小为2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B.大小为1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C.大小为2N,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

D.大小为2N,方向竖直向上

答案:D

解析:绳只能产生拉伸形变,所以绳上的弹力方向只能沿绳并且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轻杆和绳不同,它既可以产生拉伸形变,也可以产生压缩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因此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

5.如甲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水平推力F作用于木块上,但未把木块推动,则在图乙中反映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f随水平推力F变化的关系图线是

(  )

答案:A

解析:推而未动,故摩擦力f=F,所以A正确.

6.A、B、C三物块质量分别为M、m和m0,作如右图所示的连接,绳子不可伸长,且绳子和滑轮的质量、绳子和滑轮的摩擦均可不计,若B随A一起沿水平桌面做匀速运动,则可以判断

(  )

A.物块A与桌面之间有摩擦力,大小为m0g

B.物块A与B之间有摩擦力,大小为m0g

C.桌面对A、B对A,都有摩擦力,两者方向相同,合力为m0g

D.桌面对A、B对A,都有摩擦力,两者方向相反,合力为m0g

答案:A

解析:可把A、B当做一个物体,由二力平衡知,A受桌面向左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m0g,对物体B,运动状态不变,没有相对A运动的趋势,故B不受摩擦力,A正确.

7.两个共点力大小都是60N,若使两个力的合力也是60N,则两个力之间的夹角

(  )

A.30°       B.45°

C.90° D.120°

答案:D

解析:本题求两分力的夹角,利用三角形法则解决最简捷,两分力与合力的矢量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如图所示,三条边相等,故组成等边三角形,所以F1与F2夹角为120°,仅D正确.

8.如右图所示,用绳索将重球挂在墙上,不考虑墙的摩擦.如果把绳的长度增加一些,则球对绳的拉力F1和球对墙的压力F2的变化情况是

(  )

A.F1增大,F2减小

B.F1减小,F2增大

C.F1和F2都减小

D.F1和F2都增大

答案:C

解析:采用图解法.F1和F2的合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当绳长增加时,绳与墙的夹角变小,力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分析可得,F1和F2都减小.

9.某物体受到大小分别为F1、F2、F3的三个共点力作用,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恰好围成一个封闭三角形.下列四个图中不能使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的是

(  )

答案:ABD

解析:A图中F1、F3的合力为F2,所以三力的合力为2F2;B图中的合力为2F1;C图中的合力为零;D图中合力为2F3.

10.如图甲、乙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在挡板作用下静止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下列关于小球受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小球的重力在两种情况下产生的效果完全相同

B.小球均受重力、压紧斜面的力、压紧挡板的力和斜面弹力、挡板弹力

C.小球受到挡板的作用力和斜面的弹力的合力大小、方向均相等

D.撤去挡板,小球所受合力方向均将沿斜面向下

答案:CD

解析:斜面上的小球均受重力、斜面的弹力和挡板的弹力而处于静止状态,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的受力特点可知,小球受到斜面的弹力和挡板的弹力的合力大小等于重力,方向竖直向上,故C正确.重力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压紧斜面的力和压紧挡板的力,撤去挡板后,小球受力的大小和方向随之发生变化,重力产生的效果变为压紧斜面的力和使小球下滑的力,压紧斜面的力与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平衡,故甲、乙两种情况下小球所受合力大小等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mgsinθ,方向沿斜面向下,D正确.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作用力,乙物体受到作用后,才产生反作用力,所以先有作用力,再有反作用力

B.甲、乙两队拔河,甲队取胜,说明甲队的拉力大于乙队的拉力

C.重力和支持力组成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D.地球吸引物体、物体吸引地球,这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答案:D

解析:由牛顿第三定律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其大小相等,故A、B错;作用力的施力物体同时是反作用力的受力物体,反之亦然,故C错,D对.

2.两个完全相同的力分别作用在质量为m1、m2的两个物体上,使它们由静止开始运动,各经t1、t2时间后,两物体速度相同,则两物体通过的位移比是

(  )

A.m1∶m2      B.m2∶m1

C.t1∶t2 D.t∶t

答案:AC

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知,速度相同时,a1t1=a2t2.

物体加速度为:a1=,a2=.

物体的位移为:s1=a1t,s2=a2t.

整理得,==.

故答案为A、C.

3.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如a-图象是通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则说明

(  )

A.物体的加速度a与质量m成正比

B.物体的加速度a与质量m成反比

C.物体的质量m与加速度a成正比

D.物体的质量m与加速度a成反比

答案:B

解析:图象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说明a与成正比,即a与m成反比,故A错,B对;质量只决定于物体本身,与加速度无关,故C、D均错.

4.(2010·高考江苏卷)如图所示,置于水平地面的三脚架上固定着一质量为m的照相机,三脚架的三根轻质支架等长,与竖直方向均成30°角,则每根支架中承受的压力大小为

(  )

A.mg         B.mg

C.mg D.mg

答案:D

解析:3Fcos30°=mg

F=mg,选D.

5.某物体同时受到F1、F2两个在同一直线上的作用力而做直线运动,其位移与F1、F2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若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当其具有最大速度时,位移是

(  )

A.1m   B.2m   C.3m   D.4m

答案:B

解析:根据图象可知,在0~2m内合力的方向为正,所以加速度为正,一直在加速.在x>2m后,合力为负,物体做减速运动,故x=2m处物体的速度最大.

6.(2010·高考山东卷)如图甲所示,物体沿斜面由静止滑下,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停止,物体与斜面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斜面与水平面平滑连接.图乙中v、a、f和s分别表示物体速度大小、加速度大小、摩擦力大小和路程.图乙中正确的是

(  )

答案:C

解析:在斜面上,f=μmgcosθ,在水平面上f=μmg

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可知C正确,A、B错误,s-t图象应是开口向上的曲线,可知D错误.

7.如图所示,m=2kg的物体,在F1=40N,F2=30N的两个相反的水平拉力及竖直向下的力F3的作用下仍处于静止状态.若撤去水平外力F2,则物体的加速度可能是

(  )

A.0 B.5m/s2

C.15m/s2 D.20m/s2

答案:ABC

解析:由静止状态时受力可知,Fμ≥10N,撤去F2后,∑F=F1-Fμ≤40-10=30(N),故amax=30/2=15(m/s2).

8.(2009·全国卷Ⅱ)两物体甲和乙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在0~0.4s时间内的v-t图象如右图所示.若仅在两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则物体甲与乙的质量之比和图中时间t1分别为

(  )

A.和0.30s B.3和0.30s

C.和0.28s D.3和0.28s

答案:B

解析:设甲、乙的质量分别是m甲和m乙,甲、乙的加速度大小分别是a甲、a乙,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为F.由题图知,乙的加速度大小为

a乙==m/s2=10m/s2

t1时刻甲、乙速度相同,均为v=1m/s,由v=v0-a甲t1得

t1==s=0.3s

所以甲的加速度大小

a甲==m/s2=m/s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3

因此,选项B正确.

9.如图所示,物体m在传送带上向右运动,两者保持相对静止.则下列关于m所受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皮带传送速度越大,m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B.皮带传送的加速度越大,m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C.皮带速度恒定,m质量越大,所受摩擦力越大

D.m可能不受摩擦力

答案:BD

解析:物块若加速运动,其合外力由传送带给它的摩擦力来提供,故加速度大,摩擦力大,B正确;当物块匀速运动时,物块不受摩擦力,故D正确.

10.某同学从6楼乘电梯到1楼,电梯刚刚起动时

(  )

A.他受的重力增大

B.他受的重力减小

C.他对电梯地板的压力增大

D.他对电梯地板的电力减小

答案:D

高考物理考什么

生物中果糖是还原糖的依据是实验现象,而化学则是从具体分子组成来说的.严格来将果糖不属于还原糖.只不过是酮基在碱性条件下转变为具还原性醛基.但应就题论题(生物回答是,化学一定回答不是).况且此类争议题高考回避.

2.脂肪细胞最多的是脂肪.这曾经是一个高考题.很多考生答的是脂肪,而答案是水.有一些考生就做实验.将脂肪块加热融化,最后剩下的油脂占绝大部分.(老师讲)

3.都对.n个单糖脱去n-1个水分子形成(C6H10O5)n.但剩余一个水分子.所以可以带上一个水分子.而化学式表示各元素比例组成,可不带.

关于高中必修一物质的量

高考物理考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电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部分。

高考物理都考查内容有

1、物理在高考理综三门学科中,绝对不是最难考的学科,而且物理的知识点特别整齐,只有力学和电磁学两条主线,加上选考内容。很容易学会并且记住知识点。注重双基知识,注意物理思维训练,考查5个方面的能力:1、理解能力;2、推理能力;3、分析综合能力;4、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5、实验与探究能力。

2、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分析中可以看出,必修一和选修3—1在高考中所占分数值比重比较大。实验题也同样如此,必修一主要是力学实验;选修3-1主要是电学实验\多用电表的使用以及螺旋测微器的使用和读数。

3、近些年的高频考点有:1、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模块的牛顿第二定律;2、静电场模块的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各种运动;3、磁场模块的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4、电磁感应模块的法拉利电磁感应定律;5、质点的直线运动模块的V-t图象、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4、卷面布局:8个选择题(48分,14—21题,每小题6分);2个实验题(15分,22题,为力学实验,4—6分,23题为电学综合实验,约11—9分);2个计算题(共32分,24题为力学计算题,14分,25题为电学计算,18分);选考部分(共15分,热力学理论选修3-3和机械波选修3-4,各为1道选择5分和1道计算10分)。

5、学习建议:1、回归教材; 2、认真听讲;3、以纲为本,突出重点,切忌均衡用力; 4、对于高中阶段要求的基本仪器(弹簧秤、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秒表、刻度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注重规范操作与读数;5、专项突破训练 。

200道生物必修一二高考题 我给100分

物质的量”的复习指导

一、理清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三者的关系

物质的量在国际单位制(SI)中是七个最基本的物理量之一,用于表示微观粒子(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的数量,我们在计量物质的多少时通常就是用质量、体积、物质的量;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SI单位;而阿伏加德罗常数NA则是mol这个计量单位的计量标准,此计量标准(注意:它不是单位)等于0.012Kg12C中所含碳原子的数量,根据定义,阿伏加德罗常数本身是一个实验值,其最新实验数据NA=6.0220943×1023mol—1。如氧气分子的数量为此数的两倍,就可以记为2molO2。

二、识记两种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由固体配制溶液

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转移⑤洗涤⑥定容、摇匀

仪器:容量瓶、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2.由浓溶液配制稀溶液

步骤:①计算②量取③稀释④转移⑤洗涤⑥定容、摇匀

仪器:容量瓶、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三、理解三个公式

1.物质的量计算的万能公式:n=m/M=V(g)/Vm=N/NA=c*V=xs/[m*(100+s)]

式中n为物质的量,单位为mol;m为物质质量,单位为g;M为摩尔质量,单位为g?6?1mol-1;V(g)为气体体积,单位为L;Vm为气体摩尔体积,单位为L?6?1mol-1;N为粒子个数,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6.02×1023mol-1; c为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为mol?6?1L-1;V(aq)为溶液体积,单位为L;x为饱和溶液的质量,单位为g;S为溶解度,单位为g。

解答阿伏加德罗常数(NA)问题的试题时,必须注意下列一些细微的知识点:

①标准状况下非气体物质:水、溴、SO3、CCl4、苯、辛烷、CHCl3等不能用Vm=22.4L/mol将体积转化为物质的量。

②分子中原子个数问题:氧气、氮气、氟气等是双原子的分子,稀有气体(单原子分子)、白磷(P4)、臭氧(O3)。

③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Na2O2与H2O、Cl2与NaOH、KClO3与盐酸、铜与硫、电解AgNO3等。

2.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稀释

ω1?6?1m1=ω2?6?1m2(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守恒)

ω1为稀释前溶液的质量分数,m1为稀释前溶液的质量;ω2为稀释后溶液的质量分数,m2为稀释后溶液的质量。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c1稀释前浓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2为稀释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V1为稀释前溶液的体积,V2为稀释后溶液的体积。

四、掌握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四条推论

阿伏加德罗定律(四同定律):同温、同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所含分子数相同或气体物质的量相同。气体摩尔体积是阿伏加德罗定律的一个特例。

1.推论一: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分子数之比(V1:V2=n1:n2=N1:N2)

2.推论二: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ρ1:ρ2=M1:M2)

3.推论三:同温同压下,同质量气体的体积比与相对分子质量成反比(V1:V2=M2:M1)

4.推论四:同温同容下,气体的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比(P1:P2=n1:n2)

以上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必须理解记忆,学会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m/M *RT)自己推导。

五、辨别五个概念

1.摩尔:如果在一定量的粒子的集体中所含有的粒子数目与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相同,则该集体的量值为1mol。

2.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表示的意义,实质上就是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3.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

4.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摩尔质量。

5.物质的量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的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巧解溶液的浓度计算

考点动向:溶液的浓度计算是高考的必考题。主要考查:①溶液物质的量的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气体标准状况下的)的之间的换算;②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之间的换算;③两种溶液混合(包括反应和不反应两种情况)后,溶液浓度的计算;④溶解度的综合计算。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溶解度的计算以选择题为主。

方法范例:

例1.(2005?6?1天津)根据侯德榜制碱法原理并参考下表的数据,实验室制备纯碱Na2CO3的主要步骤是:将配制好的饱和NaCl溶液倒入烧杯中加热,控制温度在30~35℃,搅拌下分批加入研细的NH4HCO3固体,加料完毕后,继续保温30分钟,静置、过滤得NaHCO3晶体。用少量蒸馏水洗涤除去杂质,抽干后,转入蒸发皿中,灼烧2小时,制得Na2CO3固体。

四种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100g水)表

0℃ 10℃ 20℃ 30℃ 40℃ 50℃ 60℃ 100℃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9.8

NH4HCO3 11.9 15.8 21.0 27.0 -① - - -

NaHCO3 6.9 8.1 9.6 11.1 12.7 14.5 16.4 -

NH4Cl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3 77.3

①>35℃NH4HCO3会有分解

请回答:(1)反应温度控制在30~35℃,是因为若高于35℃,则 ,若低于30℃,则 ;为控制此温度范围,采取的加热方法为 。

(2)加料完毕后,继续保温30分钟,目的是 。静置后只析出NaHCO3晶体的原因是 。用蒸馏水洗涤NaHCO3晶体的目的是除去 杂质(以化学式表示)。

(3)过滤所得的母液中含有 (以化学式表示),需加入 ,并作进一步处理,使NaCl溶液循环使用,同时可回收NH4Cl。

(4)测试纯碱产品中NaHCO3含量的方法是:准确称取纯碱样品W g,放入锥形瓶中加蒸馏水溶解,加1~2滴酚酞指示剂,用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的HCl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红色到无色(指示CO32-+H+=HCO3-反应的终点),所用HCl溶液体积为V1mL,再加1~2滴甲基橙指示剂,继续用HCl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变橙,所用HCl溶液总体积为V2mL。写出纯碱样品中NaHCO3质量分数的计算式:NaHCO3(%)=

解析:侯德榜制碱法利用一定条件下NaHCO3溶解度相对较小的特点,在饱和食盐水先后通入NH3、CO2,获得NaHCO3后灼烧生成Na2CO3。

根据表格,40℃以上NH4HCO3溶解度不再给出,因为35℃以上NH4HCO3开始分解。在35℃以下尽量提高温度可以让反应速率加快,有利于提高单位时间产率。反应液中存在NH4+、Na+、HCO3—、Cl—,参照30℃时各物质溶解度可知,此时溶解度最小的NaHCO3最先析出。30℃时,NaHCO3的溶解度为11.1g,说明Na+、HCO3—不可能完全沉淀。最终得到的母液中同时存在NH4+、Na+、HCO3—、Cl—,向其中加入HCl,可使NaCl溶液循环使用,并能回收NH4Cl。

在测定过程中,Na2CO3发生两步反应:

Na2CO3 + HCl = NaHCO3+ NaCl

cV1/1000 cV1/1000

NaHCO3 + HCl= NaCl+H2O+CO2↑

cV1/1000 cV1/1000

Na2CO3消耗的HCl共2cV1/1000,则NaHCO3消耗的HC l为:

(cV2/1000—2cV1/1000)mol,

样品中NaHCO3的纯度为: 。

答案:(1)NH4HCO3分解 反应速率降低 水浴加热

(2)使反应充分进行 NaHCO3的溶解度最小 NaCl NH4Cl NH4HCO3

(3)NaHCO3 NaCl NH4Cl NH4HCO3 HCl

(4)

规律小结:有关溶解度的计算除注重概念的理解外,还要加强分析推理:

①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影响另一物质的溶解;

②对混合溶液降温或蒸发溶剂时,率先达到饱和的是溶解度最小的,该物质的析出使得与该物质有相同离子的物质不再满足析出条件。

例2.(2005?6?1上海)硝酸工业生产中的尾气可用纯碱溶液吸收,有关的化学反应为:

2NO2+Na2CO3→NaNO3+NaNO3+CO2↑ ①

NO+NO2+Na2CO3→2NaNO2+CO2↑ ②

⑴根据反应①,每产生22.4L(标准状况下)CO2,吸收液质量将增加 g。

⑵配制1000g质量分数为21.2%的纯碱吸收液,需Na2CO3?6?110H2O多少克?

⑶现有1000g质量分数为21.2%的纯碱吸收液,吸收硝酸工业尾气,每产生22.4L(标准状况)CO2时,吸收液质量就增加44g。

①计算吸收液中NaNO2和NaNO3物质的量之比。

②1000g质量分数为21.2%的纯碱在20℃经充分吸收硝酸工业尾气后,蒸发掉688g水,冷却到0℃,最多可析出NaNO2多少克?(0℃时,NaNO2的溶解度为71.2g/100g水)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物质的量及溶解度的计算等知识,检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⑴2NO2+Na2CO3→NaNO2+NaNO3+CO2↑ △m

106g 69g 85g 22.4L 48g

22.4L m

m=48g

⑵根据Na2CO3质量守恒有:100g×21.2%=m(Na2CO3?6?110H2O)?6?1

m(Na2CO3?6?110H2O)=572g

⑶①2NO2+Na2CO3→NaNO2+NaNO3+CO2↑△m=48g

②NO+NO2+Na2CO3→2NaNO2+CO2↑△m=32g

设由NO2与纯碱反应产生的CO2为amol,由NO和NO2与纯碱反应产生的CO2为bmol

n(NaNO2):n(NaNO3)=5:3

②设生成的n(NaNO2)为5xmol,n(NaNO3)为3xmol

据Na+守恒:5x+3x=8x=0.5

m(NaNO2)=2.5mol×69g/mol=172.5g,

m(H2O)余=1000g×(1—21.2%)—688g=100g

析出:m(NaNO2)(最大)=172.5g-71.2g=101.3g

答案:⑴48

⑵m(Na2CO3?6?110H2O)=572g

⑶①n(NaNO2):n(NaNO3)=5:3

②m(NaNO2)(最大)=101.3g

规律小结:化学计算中的常用技巧:

1.差量法: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有关物理量发生的变化,找出所需“理论差量”,如反应前后的质量、物质的量、气体体积、气体压强、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等,该差量的大小与反应物质的有关量成正比。差量法就是借助这种比例关系,解决一定量变的计算题。解题方法思路的关键是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量”,再依题目提供的“实际差量”,列出比例式,求出答案。

2.守恒法:有关溶液的计算,守恒定律运用越来越平常。解题关键是找出“守恒量”:

①稀释前后溶质的守恒:c1V1=c2V2(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守恒);ω1?6?1m1=ω2?6?1m2(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守恒)

②溶液中粒子之间电荷守恒: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

③物料守恒:反应前后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不变

④得失电子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电子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电子数

考点误区分析:

①溶质问题:溶质可以是非电解质,电解质(离子或特定组合),分析溶质时要注意有关的化学变化(如SO3、Na2O等溶于水后溶质是H2SO4、NaOH;氨水、氯水的成分复杂,溶质为NH3、Cl2;溶解带有结晶水的物质时,溶质是无水物,在确定溶质物质的量时,用结晶水合物质量除以结晶水合物的摩尔质量)。

②溶液的体积问题:计算气体溶质对应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时,不能把水的体积当成溶液的体积,只能用溶液质量和密度计算溶液体积,且要注意换算为L做单位。

③溶解度的计算:抓住“一定温度”和“饱和溶液”两个关键条件,有时需理想化地分割出饱和溶液,根据溶解度定量比例,确立定量关系,列式计算,同时注意单位的统一。计算析出含有结晶水的晶体时可用守恒法:原溶液中溶质质量=析晶后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晶体中的溶质质量

同步训练:

1、(2003?6?1江苏)若以ω1和ω2分别表示浓度为amol/L和bmol/L氨水的质量分数,且已知b=2a,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氨水的密度比纯水的小)( )

A、2ω1=ω2 B、ω1=2ω2 C、ω2>2ω1 D、ω1<ω2<2ω1

2、在标准状况下,盛满HCl和N2混合气体的烧瓶,用喷泉实验的方法充水至喷泉结束,所得烧瓶内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0.045mol/L B、0.45mol/L C、0.5mol/L D、无法计算

3、(2003?6?1江苏)在一定温度下,某无水盐R在水中溶解度为23g,向R的饱和溶液中加入Bg该无水盐,保持温度不变,析出R的结晶水合物Wg,从原饱和溶液中析出溶质R的质量为( )

A、(W—B) g B、(W—B) g C、(W—B) g D、(W— B)g

4、有某硫酸和硝酸的混合溶液20mL,其中含有硫酸的浓度为2mol?6?1L-1,含硝酸的浓度为1mol?6?1L-1,现向其中加入0.96g铜粉,充分反应后(假设只生成NO气体),最多可收集到标况下的气体的体积为( D )

A、89.6mL B、112mL C、168mL D、224mL

5、t℃时,在V mL密度为dg?6?1cm-3的FeCl3(相对分子质量为M)饱和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假设滤液无损失),在滤液中加入适量硝酸使溶液呈中性后,再加入4 mL1.0 mol?6?1L-1的AgN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t℃时FeCl3的溶解度为

A、 B、 C、 D、

6、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取一定量该温度下的饱和食盐水用惰性电极进行电解,当阳极析出11.2L(标准状况)气体时,食盐完全电解,所得溶液密度为1.20g/mL,试计算

(1)电解前,饱和食盐水的质量是多少?

(2)电解后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3)要使溶液恢复原状态,需加入多少克什么物质?

7、(2006?6?1江苏)氯化亚铜(CuCl)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国家标准规定合格的CuCl产品的主要质量指标为CuCl的质量分数大于96.50%。工业上常通过下列反应制备CuCl

2CuSO4+Na2SO3+2NaCl+Na2CO3===2CuCl↓+3Na2SO4+CO2↑

⑴CuCl制备过程中需要配置质量分数为20.0%的CuSO4溶液,试计算配置该溶液所需的CuSO4?6?15H2O与H2O的质量之比。

⑵准确称取所配置的0.2500gCuCl样品置于一定量的0.5mol?6?1L-1FeCl3溶液中,待样品完全溶解后,加水20mL,用0.1000mol?6?1L-1的Ce(SO4)2溶液滴定到终点,消耗24.60mLCe(SO4)2溶液。有关反化学反应为

Fe3++CuCl===Fe2++Cu2++Cl— Ce4++Fe2+===Fe3++Ce3+

通过计算说明上述样品中CuCl的质量分数是否符合标准。

8.(2005?6?1广东)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用化学方法测量一个不规则容器的体积。把35.1gNaCl放入500mL烧杯中,加入150mL蒸馏水。待NaCl完全溶解后,将溶液全部转移到容器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完全充满容器。从中取出溶液100mL,该溶液恰好与20mL0.100mol?6?1L—1AgNO3溶液完全反应。试计算该容器的体积。

参考答案:

1、C.[提示]设两种氨水溶液的密度分别为ρ1、ρ2,则依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有, , ,且b=2a,所以有2ρ1ω1=ρ2ω2,又由于氨水的密度比纯水小,且浓度越大,密度越小即ρ1>ρ2,代入上式得:ω2>2ω1。

2、A.[提示]N2不溶于水,所以盐酸的体积就是原HCl气体的体积,设为VL,有: 。

3、A.[提示]析出R的结晶水合物的质量为Wg,加入无水盐R的质量为Bg,从原溶液被带出(析出)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为(W-B)g,析出的溶液的质量乘以该溶液中R的质量分数即得析出溶质R的质量。

4、D.[提示]铜与硝酸与硫酸的混酸溶液反应时,因为NO3—在酸性条件下还有强氧化性,所以只能用离子方程式计算,不能用化学方程式计算。

n(Cu)=0.96g/64g?6?1mol—1=0.015mol,n(NO3—)=0.02L×1 mol?6?1L-1=0.02mol

n(H+)=0.02L×1 mol?6?1L-1×1+0.02L×2 mol?6?1L-1×2=0.10mol

3Cu + 2NO3— + 8H+=3Cu2++2NO+4H2O

3mol 2mol 8mol 44.8L

0.015mol 0.02mol 0.1mol VL

讨论知H+、NO3—有过剩,以Cu的物质的量代入计算有V=224mL。

5、D.[提示]VmL密度为dg?6?1cm–3的FeCl3中氯化铁的质量为:

m(FeCl3)=n(FeCl3)×M= ×M= ,

溶解度为S有:

解得:S= 。

6、解析:(1)设饱和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x,溶液的质量为w

2NaCl+2H2O 2NaOH+H2↑+Cl2↑

2×58.5g 22.4L

xg 11.2L.

x=58.5g ∵溶液的溶解度为36g

W=221g

(2)根据方程式,电解后生成NaOH的物质的量为1mol,同时得到氢气11.2L。

据质量守恒定律,电解后溶液的质量为:W—m(H2)—m(O2)

=221g—(0.5mol×2g/mol+0.5mol×71g/mol)=184.5g

∴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3)要使溶液恢复原状态,需加入的物质就是从溶液中出去的物质,生成的氢气和氯气能合成1mol的盐酸,所以要加入含36.5g氯化氢的盐酸。

答案:(1)221g,(2)6.5mol/L,(3)加入含36.5g氯化氢的盐酸

7、解析:(1)设需要CuSO4?6?15H2O的质量为x, 的质量为y

CuSO4?6?15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50,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0

解得:x∶y=5∶11

(2)设样品中 的质量为

由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CuCl~Fe2+~Ce4+

解得:x=0.2448g

97.92%>96.50%

答案:⑴5∶11,⑵样品中 的质量分数符合标准。

8、解析:AgNO3+NaCl=AgCl↓+NaNO3

n(AgNO3)=0.100mol?6?1L—1×0.02L=0.002mol

m (NaCl)=0.002mol×58.5g?6?1mol—1=0.117g

V(容器)=

答案:30L (高中时觉得物质的量挺简单的,老师没讲就自学完了,其实就是理解好,多练习,特别是一些技巧和方法的运用,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因为我是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所以感受很深,不用担心,相信自己能够学好,加油,希望上面的东西能够对你有帮助。)

高考复习高中化学必修一提纲

高中生物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生物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高一数学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分享

高中化学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从微观来看,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微粒。分子能独立存在。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C、O2、O3、P、S等单质,稀有气体,非金属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大多数有机物等,它们都属于分子晶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原子间结合可形成分子,如 分子, 分子,也可以直接形成晶体,如金刚石晶体,Si晶体,C60晶体。金属晶体也可看成是由金属原子构成的物质,实际上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通过金属键结合而成的,金属单质都属于金属晶体。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构成的物质,属于离子晶体,大多数的盐、强碱、活泼金属氧化物都属于离子晶体。

物质根据其组成和性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和物。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混合而成的,没有固定的组成和熔沸点、如空气、溶液、汽油、玻璃等。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同素异形体混在一起称为混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在一起为混和物。同理, 与 的气体也为混合物。另外,聚合物因分子的聚合度不同,没有固定熔点,也被视为混合物,纯净物指的是由同种分子构成,有固定的组成和熔沸点。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结晶水合物属于纯净物。另外,自然界中所存在的一些矿物,材料往往不是纯净物。这时要求我们掌握的是它的主要成份。纯净物根据组成元素种类,又可细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指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又细分为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金属单质在常温下降为液态外,都是固体。它们具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在化学反应中表现还原性。非金属单质中只有溴为液态,其它均为气态或固态,金刚石,晶体硅和晶体硼属于原子晶体,石墨属于混合晶体,其余多为分子晶体。与金属单质对比,非金属单质通常没有金属光泽、导电、导热性能差,在化学反应中,象O2等常表现氧化性,象C等常表现还原性。稀有气体因其特殊的结构而单列为一族,它们都是单原子分子,因为其最外层电子排布已达到稳定结构。化合物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又可分为酸、碱、盐、氧化物。其中酸指的是在水溶液中电离所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酸的分类有多种方式:①根据构成元素分为含氧酸(如H2SO4)和无氧酸(如HCl等);②根据可电离出的H+数目分为一元酸(HCl)二元酸(如H2SO4)和多元酸(如H3PO4);③根据酸性强弱可分为强酸(中学阶段掌握的强酸有HCl、H2SO4、HNO3)和弱酸(HF等);④根据是否具有氧化性可分为氧化性酸(如)和非氧化性酸( 等);⑤根据沸点高低分为高沸点酸(如 )和低沸点酸(如 )。凡是酸应具有酸的通性:①使指示剂变色;②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 ;③与碱发生中和反应;④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⑤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这里要注意的是水溶液显酸性的物质不一定都是酸,例如强酸的酸式盐,或水解显酸性的强酸弱碱盐,应强调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 。碱指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 的化合物,中学常用的可溶性强碱为如下四种: 。 是常用的弱碱。碱的通性如下:①使指示剂变色;②与酸发生中和反应;③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④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碱与盐的复分解反应要求反应物都可溶,产物中至少有一种是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盐是酸、碱中和的产物,大多数的盐属于强电解质。盐的溶解性差别很大,钾盐、钠盐、硝酸盐、醋酸盐、铵盐大都易溶于水,碳酸盐、磷酸盐、硫化物、亚硫酸盐等大都不溶于水。根据盐的组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复盐。正盐指酸碱完全中和的产物,酸式盐指酸中的氢部分被中和的产物,如 等;碱式盐指碱中的 部分被中和的产物,如 等;复盐指多种阳离子与一种酸根离子组成的盐,如 。部分盐可与金属发生置换反应,另外,盐与酸、盐与碱均可发生复分解反应,氧化物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氧化物又可以细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和过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指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气,如 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是非金属氧化物,也可以是金属氧化物,如 等,酸性氧化物中元素的价态必须与对应的酸和盐中的价态一致,例如 的酸性氧化物是 ,碱性氧化物指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 等。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两性氧化物指与酸、碱反应都能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 。另外,有一类氧化物不能与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或者没有对应价态的酸、碱或盐,这一类物质称为不成盐氧化物,如NO、 等。还有象 称为过氧化物。

以上是无机化合物的主要种类,有机物可分为烃和烃的衍生物两大类,每一类里又根据不同的结构特点和官能团细分为不同类的物质,这部分内容到有机再详细复习。

2、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表示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化学用语;(2)表示物质宏观组成的化学用语;(3)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现分别区分如下:

(1)表示微粒组成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电子式、离子电子式、离子符号等。

(2)表示物质宏观组成的化学用语有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对分子晶体来讲即为分子式),最简式(用元素符号表达其组成元素原子的最简整数比的式子)、结构式(用短线表示共用电子对的式子),结构简式(结构式的简写)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表示最外层电子得失或形成共用电子对的情况)。

(3)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包括电离方程式(强调强电解质的电用“=”表示,弱电解质的电离用“ ”表示)、化学方程式(要注意配平,有气体,沉淀生成时要注明“↑”或“↓”)。热化学方程式(必须要注明各物质的状态,且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与方程式系数成正比)、离子方程式(只有可溶性强电解质才能以离子形式存在并参加反应,其余物质都应该以化学式表示,并且要注意方程式两边带电荷量应相等),电极反应式(注意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

3、化学中常用计量

化学中常用计量指围绕物质的量展开的计算。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它表示物质所含的微粒个数,它的单位是摩尔。它可以与微粒数,物质质量,气体在标况下的体积,溶液的浓度之间进行换算,在高中化学计算中起桥梁作用。关于气体的问题,经常应用到阿佛加德罗定律和它的推论。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将它扩展,就是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因为气体的体积受分子数多少,分子间距离决定,在同温同压下,分子间距离相等。

4、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在讨论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之前,首先我们明确什么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种变化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新物质产生。从微观上理解化学变化,就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没有变化,仅仅是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例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结晶水合物与无水盐之间的转化等都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可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有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有些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分解反应指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些分解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指的是两种化合物相互起反应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气体,沉淀或难电离物生成。这里的复分解反应主要指的是离子交换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从微观来看还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它的特征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得电子的物质为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发生还原反应;失电子的物质为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发生氧化反应。常见氧化剂和它的还原产物为

等。常见还原剂和它的氧化产物为

等。从化合价来判断,一般最高正价的元素只能表现氧化性,而最低负价的元素只能表现还原性。物质之间反应遵循如下规律:

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弱还原剂+弱氧化剂

sssssssssssssss(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遵循电子守恒的原则,即氧化剂得电子总数=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离子反应指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离子反应包括两大类:①复分解反应,需要满足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一般情况下,向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②氧化还原反应,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反应。生成弱氧化剂和弱还原剂。

5、溶液

按照分散系微粒直径大小不同,将分散系分为浊夜,胶体和溶液。溶液中微粒的直径小于 。

溶液中主要涉及下面几个概念。

(1)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它的单位为克。对于饱和溶液,存在如下关系: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例如 溶液,即使饱和,浓度也很小。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例如 溶液,即使浓度很大,仍未饱和。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程度不同,这里我们重点记住三种物质:

①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增大;② 的溶解度基本不受温度影响。

③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溶液的质量分数——用100克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表示的浓度

(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对于饱和溶液)

6、物质结构

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化学键和晶体。

(1)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因此整个分子呈电中性。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质量数,质子数写在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质量数写在元素符号的左上角。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为同位素。同位素是微观概念,适用于原子。同位素原子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另外,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是不变的。我们要了解的有:H元素有三种同位素:IH、 、 ,C有三种同位素: 、 、Cl有两种同位素 。由于有些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原子。因此,元素的种类一定小于原子的种类。元素的原子量定义为以 原子质量的 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为核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简称原子量。这样求出的实际上是某种同位素的原子量。若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原子时,则应分别求出各同位素的原子量,然后分别乘以这种同位素原子在自然界中的物质的量百分含量,加和,即为该元素的原子量。同位素的质量数称为这种原子的近似原子量。若用同位素的近似原子量分别乘以这种同位素原子在自然界中的物质的量百分含量,加和,得到的是这种元素的近似原子量。

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按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别排到在离核电近到远的空间,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的数目为2 个,且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2)化学键

化学键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它的主要类型有离子键和共价键。(3)晶体

经过结晶过程而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称为晶体。晶体根据其组成的微粒和微粒间相互作用的不同分为 种: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是由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熔、沸点较高,硬度较大,要求掌握 晶体的空间结构图,要知道在离子晶体中,没有单个的分子,因此其化学式实际为比例式。

分子晶体是由分子通过范德华力结合而成的,熔沸点较低,硬度较小。对于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例如有机化合物中同系物随着 原子数的增加熔沸点升高,卤素单质在常温下由气态逐渐过渡到固态等。分子晶体的物理性质主要受范德华力的影响,它发生状态变化时,仅仅是范德华力被破坏,而没有影响到分子内原子间的共价键,一般发生化学反应时共价键才被破坏。例如,水凝结成冰或挥发成气体时,仅仅是分子间距离变了,H—O键并没有被破坏。另外,稀有气体也属于分子晶体,但由于其特殊结构,原子间不形成化学键。

原子晶体是由原子直接通过共价键形成的晶体,它的熔沸点很高,硬度很大。中学阶段学的原子晶体主要有金刚石、晶体硅和二氧化硅。金刚石与晶体硅的空间结构是相似的,只不过金刚石中C—C键的键能比晶体硅中 ~ 键的键能更大。熔沸点更高,硬度更大。这两种晶体都是空间网状结构,每个 原子与4个 成键,键角为 ,在 晶体中,1个 原子与4个O原子结合,1个O原子与2个 原子结合。也形成空间网状结构,二氧化硅晶体中同样没有单个的 分子,它也是比例式而非分子式。

7.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周期律的表现形式。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一个横行,称一个周期;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称为一个族。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前3个为短周期,四、五、六为长周期,第七周期为不完全周期,各周期含有元素的数目依次为2,8,8,18,18,32,元素所在周期数等于该元素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周期表中共有18列,其中有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第Ⅷ族,一个O族。主族元素所在的族数等于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周期表的结构可以简单概括成下面的内容:七主七副七周期,Ⅷ族O族镧锕系。

元素原子的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及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密切相关。原子的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分别决定它在第几周期,第几主族。主族元素的族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增强,因此,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表现在物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方面,则是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减弱,酸性增强;②非金属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还原性减弱。同一主族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递增,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逐渐减弱,因此得电子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因此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金属性增强,表现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减弱,碱性增强,金属与水或酸反应出 越来越剧烈。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在周期表的右上角,为氟元素,但氟没有正价。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在周期表的左下角,为 。

8.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来表示,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在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数值可以是不同的,但表示的都是同一个反应速率。因此,必须指明是哪一种物质表示的。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的比值一定等于化学方程式的系数比。另外一般反应速率也随着反应的进行逐渐减小,因此,通过上式计算出来的反应速率为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物质自身的性质。此外,也受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而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可视为常数,它们的量的变化对速率的影响忽略。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相当于增大气体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如果是固体或液体物质起反应时,改变压强对浓度的影响很小,因此认为不影响它们的反应速率。一般情况下,升高温度都能使反应速率加快,无论反应放热还是吸热,只不过放热反应增大得少,而吸热反应增大得多而已。催化剂可以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的速率,但不能改变反应进行程度,即不能使原本不能发生的反应变成可能。

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因为 ,单位时间里各物质生成和消耗的速率是相等的,因此,各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且各物质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但是反应并没有停下来,只不过从宏观上看,各物质的量不变而已,因此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化学平衡状态可以从正反应,逆反应,或中间任一状态出发达到,与反应的途径和投料方式无关,只与投入物料的多少有关。例如:对于 这个体系。当恒温恒容时,以下三种投料方式会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①投入 ②投入 ;③投入 和 和 三种不同的投料方式和不同的量达平衡时, 、 、 各物质的百分含量是相同的,因此是同一个平衡状态。因为后两种情况都可以折算成 。

化学平衡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平衡,若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后,反应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等)改变了,平衡混合物里各组成物质的质量分数也随之改变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影响平衡的因素主要有浓度、压强、温度等因素,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注意理解“减弱这种改变”,

9.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溶液是高中化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包括如下几个知识点:

(1)电解质的概念。(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3)水的电离和 值

水做为一种极弱的电解质

中学常用三种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和在不同的 值显示出来的颜色如下:

指示剂 值 颜色 值 颜色 值 颜色

甲基橙 红色 3.1~4.4 橙色 >4.4 **

石蕊 <5 红色 5~8 紫色 >8 蓝色

酚酞 <8 无色 8~10 浅红色 >10 红色

(4)盐类的水解——溶液中盐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 生成弱电解质,从而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使溶液显示出不同程度的酸碱性。盐的水解反应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通常是微弱的,因此用可逆符号来表示。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温有利于水解。盐的水解程度主要由盐自身的性质决定,强酸强碱盐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有些弱酸的酸式盐,在溶液中既存在电离平衡,又存在水解平衡,这时要比较电离和水解程度的大小,如 、 等,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溶液显酸性;如 、 、 等,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溶液显碱性。

盐的水解用水解方程式来表示。由于水解的程度不大,除用可逆符合表示外,一般不会生成气体和沉淀,因此不用“↓”和“↑”表示。多元弱酸盐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以第一步为主。由于水解程度很弱,实际只有下面几类情况才考虑水解的因素,而大多数情况下不考虑水解。

(5)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的构成条件为①有两种不同的金属(或有一种为非金属导体,如C棒);②以导线相连或接触;③浸入电解质溶液中,形成闭合回路。它的电极称为负极和正极。负极是电子流出的一极,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是电子流入的一极,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原电池应用于产生电能外,金属的腐蚀也符合原电池反应的原理。金属的腐蚀是指含有杂质的金属在潮湿的空气中形成微型的原电池而被氧化的过程。在酸性较强条件下发生析氢腐蚀,在酸性较弱或中性条件下发生吸氧腐蚀.对于原电池来讲,电池的总反应式应为正、负两极电极反应式的加和。

(6)电解池——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就叫电解。构成电解池的条件要求有外接直接电源,电极和电解质溶液。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叫阳极、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叫阴极,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当电解池通电时,溶液中的离子发生定向移动,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为了正确判断电解产物,要求掌握离子的放电顺序。在阳极、要是惰性电极(石墨或金属铂)则依照阴离子还原性强弱,放电由易到难: ,若其它金属做阳极时,则金属优先放电;在阴极,则按照阳离子氧化性强弱,放电由易到难为:

实际上,在溶液中放电的离子仅限于 、 、 、 、 、 、 、 几种,因为水溶液中都有 ,因此一般情况下,离子放电顺序中在 、 之后的就都不放电了。这里要求重点掌握电解 、 、 溶液的反应方程式,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并能够根据电子守恒进行计算。电解的应用要求掌握电镀和精炼。电镀指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层其它金属或合金的过程。电镀时,镀件作阴极,镀层金属作阳极,电渡液选择含有镀层金属的阳离子的溶液。精炼是以纯金属为阴极,粗金属为阳极,电解含金属阳离子的盐溶液,阳极粗金属溶解,阴极有纯金属析出。

(二)元素化合物

现以卤素和碱金属为例,整理出相应的知识网络。

1.碱金属元素

碱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中最左侧,是各周期中最活泼的金属。这一族元素包括锂( )、钠( )、钾(K)、铷( )、铯( )、钫(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熔沸点逐渐降低,金属性逐渐增强,与水或酸反应越来越剧烈,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我们以 为代表来学习这一族元素的性质。 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金属 单质很软,切开外皮后呈银白色,密度比水小,属于金属晶体,熔沸点较低。 是活泼金属,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表现很强的还原性。做为活泼金属,它的通性有:①与酸反应出 ②与非金属反应 , 掌握物质性质时,最好将实验现象与性质一起掌握,将形象与抽象的内容结合起来,有利于记忆,且不易觉得枯燥。 还可以与 反应, 与 反应的实质仍是与水电离出的 反应。因为水中存在着 ,由于 与 反应产生了 ,使得 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最终生成了 。 与盐溶液反应时,并非简单地置换出金属单质,例如:当 溶液反应时,并非置换出 ,而是 与 起反应,生成 ,然后 再和 反应出沉淀 ,因为水是大量的,所以 优先与水反应,在 与其它物质的反应中,它都表现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 的氧化物有两种: 与 、 是 在空气中被氧化的产物属于离子化合物。 是白色粉末,它是碱性氧化物,具有碱性氧化物的通性。①它可以与 反应生成 ;②它在空气中放置,很快与空气中的 结合生成 ;③它也可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另外, 具有还原性,它可以继续与 反应,被氧化成 。 的两种氧化物中, 比 稳定。 是离子化合物,其中 以离子键结合, 中两个O原子之间以非极性键结合。 不是碱性氧化物。它是由 在 中燃烧得到或 继续被氧化得到。 最重要的化学性质是两条: 和 在这两个反应中, 发生的都是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转移 电子, 给另 电子,于是得到 价的O和 价的O。 的这个性质可用于呼吸面具中。 是强氧化剂,也可用于漂白织物(原理同 )。 所对应的氢氧化物就是 ,是中学阶段最常用的可溶性强碱,它具有碱的通性。此外, 又称为火碱或烧碱,有很强的吸水性,用于干燥碱性气体,重要的钠盐有 、 和 。 晶体俗名芒硝,化学式是 ? 。 和 的俗名分别为苏打和小苏打。它们分别属于碳酸的正盐和酸式盐,性质上有相似也有不同,总结如下:①它们都可溶于水, 溶解度大;②它们都水解,且 水解程度大。溶液碱性强;③它们都可以与 反应出 ,但 要剧烈得多。④ 变热不分解,而 受热分解生成 、 和 。

2. 卤族元素

下面我们以卤素为例来总结非金属元素的知识体系。卤素包括氟(F)、氯( )、溴(Br)、磺(I)、砹(Ae)五种元素。它们的最外层都是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电子,因此,卤素单质均为强氧化剂,氧化性从上到下逐渐减弱, 是氧化性最强的非金属单质。卤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它们与 化合由易到难,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降低,还原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减弱。因为F没有正价。因此中学学到的酸性最强的含氧酸即为 。另外,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③官能团位置异构:官能团在主链上的位置不同,如1–丁烯和2–丁烯,同系物指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 原子团的物质。同系物首先必须强调结构相似,如 、 就不一定是同系物,因为 可能是环丙烷, 可能是不饱和的链烃,因此,必须说成乙烯和丙烯,苯和甲苯才能属于同系物。同系物由于属于同一类性质,结构相似,因此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呈现出一定的递变性。因为它们都属于分子晶体,熔、沸点随C原子数上递增而升高。这一点与同分异构体不同,因为同分异构体之间结构不同,因此表现出的性质也不同。烷烃的命名分为三步:(1)选最长碳链为主链;(2)选定离支链较近的一端为起点;(3)读出取代基的名称及它的位置。烷烃的命名是其它有机物命名的基础,其它有机物在此基础上再考虑选含有官能团的碳链为主链,离官能团较近的一端为起点,命名时读出官能团的位置。

3.掌握各类烃中碳碳键、碳氢键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

在烃类物质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四种: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

政治必修一关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问题

高一数学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分享 篇1

 1、函数知识:

 基本初等函数性质的考查,以导数知识为背景的函数问题;以向量知识为背景的函数问题;从具体函数的考查转向抽象函数考查;从重结果考查转向重过程考查;从熟悉情景的考查转向新颖情景的考查。

 2、向量知识:

 向量具有数与形的双重性,高考中向量试题的命题趋向:考查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律;考查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考查平面向量与几何、三角、代数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

 3、不等式知识:

 突出工具性,淡化独立性,突出解,是不等式命题的新取向。高考中不等式试题的命题趋向:基本的线性规划问题为必考内容,不等式的性质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二交函数等结合起来,考查不等式的性质、最值、函数的单调性等;证明不等式的试题,多以函数、数列、解析几何等知识为背景,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命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解不等式的试题,往往与公式、根式和参数的讨论联系在一起。考查学生的等价转化能力和分类讨论能力;以当前经济、社会生产、生活为背景与不等式综合的应用题仍将是高考的热点,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立体几何知识:

 20xx年已经变得简单,20xx年难度依然不大,基本的三视图的考查难点不大,以及球与几何体的组合体,涉及切,接的问题,线面垂直、平行位置关系的考查,已经线面角,面面角和几何体的体积计算等问题,都是重点考查内容。

 5、解析几何知识:

 小题主要涉及圆锥曲线方程,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圆锥曲线几何性质的考查,极坐标下的解析几何知识,解答题主要考查直线和圆的知识,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知识,涉及圆锥曲线方程,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联立,定点,定值,范围的考查,考试的难度降低。

 6、导数知识:

 导数的考查还是以理科19题,文科20题的形式给出,从常见函数入手,导数工具作用(切线和单调性)的考查,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往往与公式、导数往往与参数的讨论联系在一起,考查转化与化归能力,但今年的难点整体偏低。

 7、开放型创新题:

 答案不,或是逻辑推理题,以及解答题中的开放型试题的考查,都是重点,理科13,文科14题。

高一数学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分享 篇2

 反比例函数

 形如y=k/x(k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为双曲线。

 由于反比例函数属于奇函数,有f(—x)=—f(x),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另外,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可以得出,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向两个坐标轴作垂线,这点、两个垂足及原点所围成的矩形面积是定值,为∣k∣。

 上面给出了k分别为正和负(2和—2)时的函数图像。

 当K>0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一,三象限,是减函数

 当K<0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二,四象限,是增函数

 反比例函数图像只能无限趋向于坐标轴,无法和坐标轴相交。

 知识点:

 1、过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意一点作两坐标轴的垂线段,这两条垂线段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为|k|。

 2、对于双曲线y=k/x,若在分母上加减任意一个实数(即y=k/(x±m)m为常数),就相当于将双曲线图象向左或右平移一个单位。(加一个数时向左平移,减一个数时向右平移)

高一数学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分享 篇3

 1、函数的奇偶性

 (1)若f(x)是偶函数,那么f(x)=f(—x);

 (2)若f(x)是奇函数,0在其定义域内,则f(0)=0(可用于求参数);

 (3)判断函数奇偶性可用定义的等价形式:f(x)±f(—x)=0或(f(x)≠0);

 (4)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化简,再判断其奇偶性;

 (5)奇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反的单调性;

 2、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若已知的定义域为[a,b],其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即可;若已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即f(x)的定义域);研究函数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同增异减”判定;

 3、函数图像(或方程曲线的对称性)

 (1)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图像C1与C2的对称性,即证明C1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C2上,反之亦然;

 (3)曲线C1:f(x,y)=0,关于y=x+a(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

 (4)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

 (5)若函数y=f(x)对x∈R时,f(a+x)=f(a—x)恒成立,则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6)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

 4、函数的周期性

 (1)y=f(x)对x∈R时,f(x +a)=f(x—a)或f(x—2a)=f(x)(a>0)恒成立,则y=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2)若y=f(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3)若y=f(x)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4︱a︱的周期函数;

 (4)若y=f(x)关于点(a,0),(b,0)对称,则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x=b(a≠b)对称,则函数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6)y=f(x)对x∈R时,f(x+a)=—f(x)(或f(x+a)=,则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方程k=f(x)有解k∈D(D为f(x)的值域);

 6、a≥f(x)恒成立a≥[f(x)]max,;a≤f(x)恒成立a≤[f(x)]min;

 7、(1)(a>0,a≠1,b>0,n∈R+);(2)l og a N=(a>0,a≠1,b>0,b≠1);

 (3)l og a b的符号由口诀“同正异负”记忆;(4)a log a N= N(a>0,a≠1,N>0);

 8、判断对应是否为映射时,抓住两点:(1)A中元素必须都有象且;(2)B中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并且A中不同元素在B中可以有相同的象;

 9、能熟练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反函数,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10、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1)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2)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3)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4)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5)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5)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设f(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则有f[f——1(x)]=x(x∈B),f——1[f(x)]=x(x∈A)、

 11、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12、依据单调性,利用一次函数在区间上的保号性可解决求一类参数的.范围问题

 13、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

 (1)分离参数法;

 (2)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列不等式(组)求解;

高一数学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分享 篇4

 对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为,它实际上就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因此指数函数里对于a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对数函数。

 右图给出对于不同大小a所表示的函数图形:

 可以看到对数函数的图形只不过的指数函数的图形的关于直线y=x的对称图形,因为它们互为反函数。

 (1)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2)对数函数的值域为全部实数集合。

 (3)函数总是通过(1,0)这点。

 (4)a大于1时,为单调递增函数,并且上凸;a小于1大于0时,函数为单调递减函数,并且下凹。

 (5)显然对数函数。

高一数学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分享 篇5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

 (1)A是B的一部分;

 (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B,B?C,那么A?C

 ④如果A?B同时B?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4、集合与元素

 一个东西是集合还是元素并不是绝对的,很多情况下是相对的,集合是由元素组成的集合,元素是组成集合的元素。例如:你所在的班级是一个集合,是由几十个和你同龄的同学组成的集合,你相对于这个班级集合来说,是它的一个元素;而整个学校又是由许许多多个班级组成的集合,你所在的班级只是其中的一分子,是一个元素。班级相对于你是集合,相对于学校是元素,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可见,是集合还是元素,并不是绝对的。

 知识点2、解集合问题的关键

 解集合问题的关键:弄清集合是由哪些元素所构成的,也就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将特征性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用列举法来表示,或用韦恩图来表示抽象的集合,或用图形来表示集合,比如用数轴来表示集合,或是集合的元素为有序实数对时,可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表示相关的集合等

高一数学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分享 篇6

 基本初等函数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方根(nthroot),其中>1,且∈

 当是奇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式子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叫做根指数(radicalexponent),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当是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的正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负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正的次方根与负的次方根可以合并成±(>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注意: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高一数学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分享 篇7

 知识点总结

 本节知识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周期性、函数的最值、函数的对称性和函数的图象等知识点。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周期性、函数的最值、函数的对称性是学习函数的图象的基础,函数的图象是它们的综合。所以理解了前面的几个知识点,函数的图象就迎刃而解了。

 一、函数的单调性

 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和证明:

 (1)定义法

 (2)复合函数分析法

 (3)导数证明法

 (4)图象法

 二、函数的奇偶性和周期性

 1、函数的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定义

 2、函数的奇偶性的判定和证明方法

 3、函数的周期性的判定方法

 三、函数的图象

 1、函数图象的作法

 (1)描点法

 (2)图象变换法

 2、图象变换包括图象: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对称变换、翻折变换。

 常见考法

 本节是段考和高考必不可少的考查内容,是段考和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都有,并且题目难度较大。在解答题中,它可以和高中数学的每一章联合考查,多属于拔高题。多考查函数的单调性、最值和图象等。

 误区提醒

 1、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必须先求函数的定义域,即遵循“函数问题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2、单调区间必须用区间来表示,不能用集合或不等式,单调区间一般写成开区间,不必考虑端点问题。

 3、作函数的图象,一般是首先化简解析式,然后确定用描点法或图象变换法作函数的图象。

 4、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必须考虑函数的定义域,如果函数的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则函数一定是非奇非偶函数。

哟~ 好久没有上线了~ 空间里看到我也来说说

如果是平常问我会说

价值是蕴含在产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的劳动,使用价值是产品属性对于一切事物能产生预想影响的效用。而产品只有进入流通领域才称得上商品。

妈妈给织的毛衣,是产品,而且付出了劳动,自然有价值。能御寒,自然就有使用价值。

你不去卖,那就没有用于交换,没有进入流通领域,自然就不是商品。

既然把问题出在高考类里头,那请参考此题目~~ 因为高考考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其它的经济学比起来,其基础理论不太一致。

判断正误并且写出理由

1:有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使用价值

2:有使用价值的动议就一定有价值

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4: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1、正确,因为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也是商品特有的属性。只要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商品,商品就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基本属性。

2、错误。

因为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其统一性表现在: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尽管生产时花费了劳动,但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不是商品。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的物品,如未经劳动加工的有用自然物,如空气、阳光、原始森林中的树木等,生产者用来满足自身即家庭需要的产品,不经交换供别人使用的劳动产品,如农民向地主缴纳的实物地租等,也不能成为商品。所以,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3、正确。因为使用价值是一切物品所共有的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的属性。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如果不用于交换,不成为商品,也就不会有价值。如果是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又用于交换才会有价值。因此,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4、错误。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的属性,只要是有价值的东西,它一定是商品,它也就一定有使用价值。

文章标签: # 反应 # 物质 # 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