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高考调剂 高考调剂
苏轼高考古诗_苏轼高考必考
tamoadmin 2024-05-21 人已围观
简介北宋嘉佑二年(1057),二十一岁的小青年苏轼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写下了一篇相当漂亮的命题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阅卷老师欧阳修被这篇新颖文风的作文所吸引,由此误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写。欧阳老师很想点这篇文章为头名,但心中又怀疑文章是曾巩写的,为了避嫌,就将其点为了第二名,至此,苏轼与状元失之交臂,但也因为这片文章受到欧阳永叔的点赞,籍籍无名的他在东京城一时间名声大噪,开始了他传奇文豪的的
北宋嘉佑二年(1057),二十一岁的小青年苏轼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写下了一篇相当漂亮的命题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阅卷老师欧阳修被这篇新颖文风的作文所吸引,由此误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写。
欧阳老师很想点这篇文章为头名,但心中又怀疑文章是曾巩写的,为了避嫌,就将其点为了第二名,至此,苏轼与状元失之交臂,但也因为这片文章受到欧阳永叔的点赞,籍籍无名的他在东京城一时间名声大噪,开始了他传奇文豪的的道路。
苏轼的“高考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之所以得到了近乎于满分的成绩,主要是因为他的文章,十分符合主考官阅卷老师欧阳修的政治思想和文学风格。
首先,苏轼在这片文章中点出:“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这种立论思想恰恰就提下了欧阳永叔所尊崇的孟子的“人性高于政治”的思想精神。
欧阳修生于小官僚家庭,四岁丧父、但其父亲欧阳观清廉仁厚的操守和为人却如同烙印一般,令欧阳修铭记于心,而欧阳修24岁不如官场,其政治思想承载着自古而立的儒学正统仁义、仁政思想、他所奉行的政治理念,即儒家孟子所讲之“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即人性高于政治。
苏轼应试作文上的政治思想,也同样秉承于儒家孟子这种“仁”的思想,强调人性,而非权力,这一立论基础,是其文章能够得到欧阳修打高分的重要基础。
在科举的过程中,写文章这种事情虽然是由心而发,但在应试的过程中,除了要契合题目以外,同时也需要掌握阅卷老师的政治倾向和思想倾向,正所谓投其所好也。科举的阅卷老师,并不像高考那样,考生们连阅卷老师的名字叫什么都不清楚。往往主持最后一层科举选拔的主考官,朝廷都会公布,而一般主考官都是在士林中十分有名望,而又有作品的大儒。
所以那时候的举子们,想要大概了解考官的政治思想倾向和文学喜好,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然,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不一定就是“投其所好”的应试作文,其中是有其独立思想的,从苏轼一生的经历来看,他确实跟欧阳修一样,是一个儒家仁政思想的贯彻者,而非一个嗜权如命的政客。
当然,政治思想的契合,并不一定就能得到高分,苏轼真正获得高分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他出类拔萃的文风深得欧阳老师的喜爱。
宋初,辞藻华丽的骈文几乎独霸文坛,成为当时人们猎取功名的敲门砖,被称作“时文”,这种堆砌辞藻的文风,却是欧阳修所不喜的。欧阳老师提倡在诗文革新的基础上,通过科举考试来倡导平实朴素的文风。当时的科举文章,大多是张扬自己掌握的生僻字,典故,格调的骈文,而苏轼的文章却是一篇平实朴素,直抒胸臆的文章,从这一点上他已经胜过一部分人了。
虽然当时苏轼的竞争者中写骈文的很多,却也有一部分人文风朴素,而苏轼的文章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主要原因在于苏轼的文章风格有个很契合欧阳老师的特点,那就是作为诗文革新运动****的欧阳修所提倡的文学理论核心之一的“尚朴重散”。
欧阳修为了使文章真正成为“明道”、“致用”的工具,极力主张文章要注重朴实,崇尚散文体,反对“时文”的浮华、音律、和拉用典故的恶习。简易自然,让人能够读懂弄清楚,言简而意深,这就是欧阳修所推崇的文风。
而苏轼的这片《刑赏忠厚之至论》不仅符合了欧阳老师文风的要求,而且甚至将这种文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读苏轼的文章,就如同浩浩荡荡的汪洋,他的散文当之无愧地被认作是代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最高成就,那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活泼而不失大气的苏文特色,无论是谁,都能折服。
说到底,苏轼应试作文的成功,最大的原因,还是源于苏轼自身卓绝的文学功底,他的散文自成一派的同时,却又大气不已,端地读起来舒服,这种文学天赋和造诣,除非是瞎了眼或者昧着良心的阅卷老师,才会给低分吧。
苏仙,这世间也只有这么一个而已。有的人天生就是吃这口饭的,何况是其中的佼佼者苏轼同学呢。
下一篇:高考各科的时间_高考各科的时间表